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 (23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 (23)

1. 傷寒瘥後陰陽易

陰陽易者,因瘥後交合,而無病之人反得病者是也。其候大便不通,心神昏亂,驚惕不安,體重少氣,少腹裡急,及引陰中拘攣,熱上衝胸,頭重不欲舉,眼中生花,膝脛拘急是也。然腎經虧敗,真陽虛損,故有寒無熱,脈虛足冷,宜人參四逆湯,調下燒裩散,陰頭微腫則愈。若婦人病未平,復有犯房事,小腹急疼,腰膝俱痛,四肢不仁,無熱者,當歸白朮散。

凡陰陽易,極難調理,須分寒熱施治,舌出數寸者死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談的是在傷寒病癒後的性行為導致的「陰陽易」症狀,這種情況指的是病癒後的人與健康的人發生性關係,反而讓原本健康的人感染了疾病。主要症狀包括便祕、精神混亂、驚恐不安、身體沉重、呼吸困難、小腹緊繃、牽連到生殖器部位的痙攣、熱氣上沖至胸口、頭部沉重難以抬起、視線模糊,以及膝蓋和小腿的緊繃等。這是因為腎臟功能受損,導致真陽氣血虛弱,所以患者只有寒象沒有熱象,脈搏虛弱,腳部冰冷。治療上應使用人參四逆湯,搭配燒褲散來調理,如果生殖器稍微腫脹,就是病情開始好轉的跡象。

如果是女性在疾病未完全恢復時就進行性行為,會出現小腹劇烈疼痛、腰膝疼痛、四肢麻木無力且無發熱現象,可使用當歸白朮散治療。

總之,「陰陽易」的病症非常難以調理,必須根據寒熱不同來對症下藥。若患者舌頭伸出數寸長,代表病情嚴重,可能會致死。

2. 傷寒瘥後發腫

傷寒愈後浮腫,若因水氣者,宜利之。若胃虛食少者,宜五苓散加蒼朮、陳皮、木香、砂仁之類。胃不虛者,以商陸一味,煮粥食之,亦妙。傷寒大病瘥後足腫者,不妨。但節飲食,戒酒色,胃氣強,腫自消也。

白話文:

在得了傷寒並康復之後如果出現了浮腫的情況,如果是因為體內水氣過多導致的,應該要幫助身體排水。如果胃氣虛弱、食慾不佳的人,適合服用五苓散,再加入蒼朮、陳皮、木香、砂仁這些藥材。

但如果胃氣並不虛弱,可以單用商陸這一味藥材,煮成粥來食用,效果也很不錯。得了重病如傷寒,康復後腳部有些腫脹,其實無需過度擔心。只要控制飲食,避免過量喝酒和縱欲,保持良好的胃氣,腫脹自然就會消退。

3. 傷寒瘥後遺毒

傷寒汗下不徹,餘邪結在耳後一寸二三分,或兩耳下俱硬腫者,名曰遺毒,宜速消散,緩必成膿,以連翹敗毒散治之。如項腫痛,加威靈仙;大便實加大黃、穿山甲。如發腫有膿不消,或已破未破者,但用內托消毒散,加角刺、升麻、金銀花、甘草之類。然古人方書之論如此,但實多由於久熱傷陰,蓋少陽少陰,陰虧已極,因乃虛火上衝,所以腮頰耳後腫痛也。《經》曰:榮氣不從,逆於肉裡,乃生癰腫。

況耳後方圓一寸皆屬於腎,有何毒之謂歟?治宜以滋陰化痰,散郁和肝而腫自愈。如熟地、麥冬、土貝母、生白芍、甘桔、連翹之類,略佐青皮、柴胡少許足已。若尺脈甚弱者,竟用上病療下之法,投以引火歸源之藥,則腫不治而自散。若誤認以毒為事而攻之,不惟腫結,愈固而愈甚,必致變生別病而危矣。

此張之鄙見也。

白話文:

在治療過傷寒後,如果發汗或使用瀉下法未能完全清除病邪,剩餘的邪氣可能聚集在耳朵後方約一寸二三分的位置,或是兩側耳下都出現硬塊腫脹的情況,這種現象被稱作「遺毒」。對於這種情況,應盡快進行消散治療,否則可能會形成膿包。可以使用連翹敗毒散來處理。如果脖子出現腫痛,可以加入威靈仙;若大便乾硬,可添加大黃和穿山甲。

假如腫脹部位已經形成膿包且不消退,無論是否已破裂,應該使用內託消毒散,並添加角刺、升麻、金銀花和甘草等成分。然而,根據古人的醫書,大多認為是因為長期高燒損傷了體內的陰分,也就是說,少陽和少陰兩條經絡的陰分已經嚴重不足,導致虛火上沖,造成腮部及耳後腫痛。《黃帝內經》曾提到:「營氣不順,反向肌肉深處發展,就會產生膿腫。」

再者,耳朵後方的一寸範圍都歸屬於腎臟,哪來的毒素呢?因此,治療應著重在滋補陰分、化痰、疏解鬱結、調和肝臟,腫脹自然會消退。例如熟地、麥冬、土貝母、生白芍、甘桔、連翹等藥材,輔以少量的青皮和柴胡即可。若腳踝下方的脈搏非常微弱,可以採用「上病療下」的原則,使用能將火氣引回根本的藥物,那麼腫脹不用特別治療也會自行消失。如果錯誤地認為這是毒素問題而採取攻擊性治療,不僅腫脹會更加固結,甚至還會引起其他疾病,危及生命。

這只是我的個人看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