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痘疹藥性主治合參卷三十六 (5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痘疹藥性主治合參卷三十六 (5)

1. 三治五法四因六淫八要

三治者,初、中、未也。初治之道,法當猛峻,緣病得之新暴,邪入未深,當以急利之藥急去之。中治之道,法當寬猛相濟,為病非新非久,當以緩急得中,時令消息對症加減,養正祛邪相兼治之。末治之道,法當寬緩,謂藥性平善安養血氣,為病久人虛,邪氣潛伏,故以善藥養正,而邪自去也。五治者,和取從折屬也。

一治曰和,假令小熱之病,當以涼藥和之。和之不已,次用取。二治曰取,為熱勢稍大,當以寒藥取之。取之不已,次用從。三治曰從,為勢即甚,當以溫藥從之,所謂承乃制也。溫之不已又再折。四治曰折,為病勢極甚,當以逆治之。制之不已,當下奪之,奪之不已,又用屬。

五治曰屬,緣病陷在骨髓,無法可出,故求其屬以衰之。四因者,有始因氣動,而內有所成病者,如積聚癥瘕之類。有始因氣動而外有所成病者,如癰疽瘡瘍之類。有不因氣動而內有所成病者,如留飲宿食,喜怒想慕之類。有不因氣動外有所成病者,如瘴氣跌撲蟲傷之類。六淫者,陰陽風雨晦明也。

陰淫寒疾,則怯寒,此寒水太過,別深淺以溫之。陽淫熱疾,則惡熱,此相火太過,須審虛實以涼之。風淫末疾,末謂四肢也。必身強直,此風木太過,須和冷熱以平治之,在陽則熱,熱則痿緩不收,在陰則寒,寒則筋攣骨痛,雨淫腹疾,則濕氣濡泄,此濕土太過,以平滲燥之,兼看冷熱之候。晦淫惑疾,晦邪所幹,精神惑亂,此燥金太過,當滋養之。

明淫心疾,心氣鼓動,狂邪譫妄,此君火太過,當鎮以斂之。八要者,虛實冷熱邪正內外也。一曰虛,脈細皮寒,氣少泄瀉。飲食不進,此為正虛。二曰實,脈盛皮熱,腹脹前後不通悶瞀,此為五實。三曰冷,陽氣衰微,臟腑積冷。四曰熱,陰氣衰弱,臟腑積熱。五曰邪,非臟腑正病也。

六曰正,非外邪所幹也。七曰內,情欲所傷,不在外也。八曰外,外物所傷不在內也。學者明此諸要,而治不紊矣。

白話文:

[三治五法四因六淫八要]:

三治指的是疾病初期、中期和末期的治療策略。在疾病的初期,治療應當強烈而迅速,因為病邪剛剛入侵,尚未深入,應使用強效的藥物迅速驅除病邪。在疾病的中期,治療應當兼顧強烈與溫和,因為病情既不是最新也不是最久,應使用藥效適中的藥物,根據病情變化及時調整,達到扶正祛邪的效果。在疾病的末期,治療應當溫和,使用性質平和的藥物來調養血氣,因為長期患病導致人體虛弱,邪氣深藏,因此要用好的藥物來滋養身體,邪氣自然就會消失。

五法指的是和、取、從、折、屬五種治療方法。和法是指對於輕微的熱病,應使用涼性藥物來調和。如果調和不見效,則轉而使用取法。取法是指對於較大的熱病,應使用寒性藥物來取除。如果取除不見效,則轉而使用從法。從法是指對於非常嚴重的病情,應使用溫性藥物來順應,也就是所謂的承認並控制病情。如果溫補仍無效,則轉而使用折法。折法是指對於極其嚴重的病情,應使用逆向治療。如果制約仍無效,應使用下奪法。如果下奪仍無效,則轉而使用屬法。屬法是指對於病情已經深陷到骨髓,無法直接治療的情況,只能尋找與之相關的部位來減輕病情。

四因指的是導致疾病的四種原因:一是由氣動開始,導致內部形成疾病,如積聚癥瘕等。二是由氣動開始,導致外部形成疾病,如癰疽瘡瘍等。三是不由氣動引起,但導致內部形成疾病,如留飲宿食,情緒波動等。四是由氣動引起,但導致外部形成疾病,如瘴氣、跌打損傷、蟲咬傷害等。

六淫指的是六種致病因素:陰淫導致寒性疾病,使人畏寒,這是寒水過剩,應根據病情深淺使用溫性藥物調理。陽淫導致熱性疾病,使人畏熱,這是相火過剩,應根據虛實情況使用涼性藥物調理。風淫導致四肢疾病,使人身體僵硬,這是風木過剩,應使用調和冷熱的藥物來平衡治療。雨淫導致腹部疾病,使人濕氣過重,這是濕土過剩,應使用平滲燥的藥物調理,同時觀察冷熱情況。晦淫導致精神疾病,這是燥金過剩,應使用滋養的藥物調理。明淫導致心臟疾病,這是君火過剩,應使用鎮定的藥物調理。

八要指的是虛、實、冷、熱、邪、正、內、外八個關鍵概念。虛指的是脈搏細弱,皮膚寒冷,氣息短促,腹瀉,飲食減少,這是正氣虛弱。實指的是脈搏旺盛,皮膚發熱,腹部膨脹,排便困難,胸悶,這是五臟實滿。冷指的是陽氣衰退,臟腑寒冷。熱指的是陰氣衰弱,臟腑熱毒。邪指的是不是臟腑正常疾病。正指的是不是外界邪氣所致。內指的是內心慾望所傷,不是外在因素。外指的是外界因素所傷,不是內在因素。學習者明白了這些關鍵概念,治療疾病就不會混亂了。

2. 五用

湯,煎成清液也。補虛要熟,利不嫌生,去暴病用之,取其易升易散,易行經絡,故曰湯者蕩也。治至高之分加酒煎,去濕加生薑,補元氣加大棗,發散風寒加蔥白,去膈病加蜜煎,止痛加醋。凡補湯,須煎渣滓兩汁可服。其發表攻裡二者,惟煎頭汁取效,不必煎渣,蓋有生熟緩急之不同耳。

膏,熬成稠膏也。藥分兩須多,水煎熬宜久,渣滓復煎數次,絞聚濃汁,共合熬成。去久病用之,服其如飴,力大滋補膠固,故曰膏者膠也。復有敷癰瘡腫之膏,熬法固一,惟可服之膏,則或酒或水隨熬;敷癰之膏,必或油或醋煎液耳。

散,研成細末也。宜旋制合,不勘久留,恐走泄氣味,服之無效耳。去急病用之,但不循經絡,只去胃中及臟腑之積,故曰:散者,散也。其服法,則氣味厚者白湯調服,氣味薄者煎熟和渣服。

丸,作成圓粒也。治下焦疾者,如梧桐子大;治中焦疾者,如綠豆大;治上焦疾者,如米粒大。因病不能速去,取其舒緩逐漸成功,故曰:丸者,緩也。然有用水丸者,或作稀糊丸者,取其易化,而理以治上焦也。用稠麵糊或飯丸者,取略遲化,能達中焦也。或酒或醋丸者,取其收散之意也。

犯半夏南星,欲去濕痰者,以生薑汁丸,制其毒也。神麯糊丸者,取其消食,山藥糊丸者取其止澀,煉蜜丸者取其遲化而氣循經絡,蠟丸取其難化,能固護藥之氣味,勢力全備,直過鬲而作效也。

漬,酒漬煮藥酒也。藥須細銼,絹袋盛之,人可能留,封如用法。煮熟地埋日久,氣烈味膿,早晚類吞,經絡速達,或攻或補並著奇功。渣漉出曬乾,微搗末別漬,力雖稍緩,服亦化之,為散亦佳,切勿輕棄。補虛損症,宜少飲,旋取功效;攻風諸症,宜多飲,速見奇能。勿令至醉及吐,則大損人也。

白話文:

[五種用途]

湯:指的是煎煮後的清澈液體。補充虛弱身體時需煮至熟透,促進消化吸收則不忌生煮,去除急性疾病時使用,因為它容易上升散發,易於在經絡中運行,所以說湯具有掃蕩病邪的作用。治療上身部位的疾病可以加入酒一起煎煮,去除濕氣則加入生薑,補充元氣則加入大棗,發散風寒則加入蔥白,去除胸膈疾病則加入蜂蜜煎煮,止痛則加入醋。凡是補益的湯,應煎煮兩次,將藥材渣滓的兩次湯汁混合服用。對於解表和攻裏的治療,只需煎煮第一次即可達到效果,無需再煎煮第二次,這是因為生煮與熟煮、急性和慢性疾病的治療方式不同。

膏:指的是煎煮後熬製成的稠厚膏狀物。藥材的比例必須足夠,水煎煮時間需長,藥材渣滓需反覆煎煮多次,將濃縮的汁液收集,共同熬製成膏。去除長期疾病時使用,服下後如同糖漿般滋潤,具有強大的滋補作用,所以說膏具有像膠一樣的粘附力。還有一種是敷在癰瘡腫脹部位的膏,熬製方法相同,但是可以口服的膏,可以根據需求選擇酒或水來熬製;敷在癰瘡上的膏,則必須使用油或醋來煎煮。

散:指的是研磨成細粉狀的藥物。應即時製作混合,不宜久存,否則會導致氣味流失,服用後無效。去除急性疾病時使用,但是它不會循經絡運行,只能去除胃部及臟腑中的積聚,所以說散具有散發病邪的作用。服用方法上,藥物氣味濃厚的可用白開水調服,氣味較淡的則需煎煮後連同藥材渣滓一起服用。

丸:指的是做成圓形小粒的藥物。治療下焦疾病,大小如梧桐子;治療中焦疾病,大小如綠豆;治療上焦疾病,大小如米粒。由於疾病無法迅速根除,因此選擇這種舒緩的方式逐漸改善病情,所以說丸具有緩慢的作用。有些藥物使用水丸,或做成稀糊狀的丸,使其容易溶解,適用於治療上焦疾病。使用稠麪糊或飯粒做成的丸,則讓其溶解速度略慢,能達到中焦部位。有些藥物使用酒或醋做成丸,以利用其收斂和散發的作用。

如果需要去除濕痰,可以使用生薑汁做成丸,以抑制毒性。使用神麯糊做成丸,可以促進消化;使用山藥糊做成丸,可以止瀉;使用煉蜜做成丸,可以延長消化時間,使藥物氣味沿著經絡運行;使用蠟做成丸,則因其難以消化,可以保護藥物的氣味和效力,使其完全發揮作用,直接穿透膈肌而產生效果。

漬:指的是用酒浸泡煮製的藥酒。藥材需細細切碎,裝入綢布袋中,人能夠保留,密封按照規定的方法使用。煮好的地黃埋藏一段時間後,氣味更濃烈,味道更醇厚,早晚各服用一次,經絡運行更為迅速,無論是攻邪還是補虛,都有顯著的功效。藥材渣滓過濾出來曬乾後,稍微研磨成粉末,再次浸泡,雖然藥效稍緩,但也能被身體吸收,製成散劑同樣有效,切勿輕易丟棄。補虛損的病症,適量飲用,即可快速看到效果;攻風等病症,則需大量飲用,才能迅速發揮奇效。切記不要喝醉或嘔吐,否則會對身體造成重大損傷。

3. 煎丸緊要條例

凡湯內用芒硝、飴糊、阿膠者,須候湯熟,絞淨清汁,方納於內,再上火煎二三沸,烊盡乃服。

凡湯內加酒、醋、童便,竹瀝,薑汁者,亦用煎好絞汁沖服。

凡湯中用沉香、木香、乳香、沒藥一切香竄藥味,須研細末,待湯熟先絞汁,小蓋調服訖,然後盡飲。

凡通大便丸藥,或有巴豆硝黃者,必用蠟化為衣,取其過膈不化,能達下焦,脾胃免傷。尚人體壯實,毋以此抱。

白話文:

[煎煮藥丸的重要規則]

只要是在湯劑中使用芒硝、飴糖、阿膠等成分,必須等到湯完全煮熟後,先將湯汁過濾澄清,然後才能將這些成分加入,再次放到火上煮沸二至三次,直到完全溶解才能服用。

如果在湯劑中添加酒、醋、童子尿、竹瀝、薑汁等,也應先煎煮好並過濾出湯汁,再以熱湯沖服。

如果湯劑中有沉香、木香、乳香、沒藥等具有強烈香味的藥材,應先研磨成細粉,待湯煮熟並過濾出湯汁後,先以湯汁調勻藥粉服用,然後再喝完剩下的湯汁。

對於通腸排便的藥丸,如果含有巴豆、硝石、黃連等成分,必須以蜂蠟做為外層包覆,這樣可以確保藥物通過胃部時不會被分解,能直接作用於下消化道,避免對脾胃造成傷害。然而,身體健康的人不需要擔心這個問題。]

4. 服餌先後

凡病在胸膈以上者,先食後服藥;病在心腹以下者,先服藥而後食;病在血脈四肢者,宜空腹而在旦;病在骨髓者,宜飽滿而在夜;調理脾氣者,宜食遠而徐徐服之,藥後勿就進食。調補腎元者,宜食前而頓服多服之,藥後便可進食,若血食美味者更佳,蓋助精血發生尤捷耳。故在上者,不厭頻而少;在下者不厭頻而多。少服則滋榮於上;多服則峻補於下。

白話文:

凡是病症出現在胸口到咽喉部位以上的,應該在吃完飯後再服用藥物;如果病症是在心臟或腹部以下的位置,則應先服藥然後再進食。若疾病影響到血液、脈絡或是四肢,最適合在空腹的早晨服用藥物。對於骨髓深處的疾病,則應在夜間並且在吃飽後服用。對於調理脾胃的藥物,應在餐後一段時間緩慢服用,服藥後不要立刻進食。

對於補腎的藥物,應在餐前服用,且可大劑量一次服用,服藥後即可進食,若能食用富含營養和美味的食物會更好,因為這些食物可以加速精血的生成。所以,治療上半身的疾病,不嫌服用次數多但每次的份量要少;而下半身的疾病,則不嫌服用次數多且每次份量要多。少量服用可以滋養上半身;大量服用則能強力補充下半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