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痘疹藥性主治合參卷三十六 (5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痘疹藥性主治合參卷三十六 (5)

1. 三治五法四因六淫八要

三治者,初、中、未也。初治之道,法當猛峻,緣病得之新暴,邪入未深,當以急利之藥急去之。中治之道,法當寬猛相濟,為病非新非久,當以緩急得中,時令消息對症加減,養正祛邪相兼治之。末治之道,法當寬緩,謂藥性平善安養血氣,為病久人虛,邪氣潛伏,故以善藥養正,而邪自去也。五治者,和取從折屬也。

一治曰和,假令小熱之病,當以涼藥和之。和之不已,次用取。二治曰取,為熱勢稍大,當以寒藥取之。取之不已,次用從。三治曰從,為勢即甚,當以溫藥從之,所謂承乃制也。溫之不已又再折。四治曰折,為病勢極甚,當以逆治之。制之不已,當下奪之,奪之不已,又用屬。

白話文:

中醫治療分為三階段:初治、中治、末治。初治時,疾病剛發作,邪氣未深,應以猛烈藥物迅速驅邪。中治時,病情既非新發也非久病,應以緩急兼施,根據病症和季節變化調整藥物,兼顧扶正祛邪。末治時,病情已久,病人虛弱,邪氣潛伏,應以溫和藥物滋養正氣,使邪氣自然消散。

此外,還有五種治療方法:和、取、從、折、屬。和治法適用於輕微熱症,以涼藥和解。若無效則改用取治法。取治法適用於熱勢較大,以寒藥取之。若無效則改用從治法。從治法適用於病情嚴重,以溫藥從之,以溫藥溫和病邪。若無效則改用折治法。折治法適用於病情極重,以逆治之。若無效則改用屬治法。屬治法為最後手段,以強勢藥物奪邪。

五治曰屬,緣病陷在骨髓,無法可出,故求其屬以衰之。四因者,有始因氣動,而內有所成病者,如積聚癥瘕之類。有始因氣動而外有所成病者,如癰疽瘡瘍之類。有不因氣動而內有所成病者,如留飲宿食,喜怒想慕之類。有不因氣動外有所成病者,如瘴氣跌撲蟲傷之類。六淫者,陰陽風雨晦明也。

陰淫寒疾,則怯寒,此寒水太過,別深淺以溫之。陽淫熱疾,則惡熱,此相火太過,須審虛實以涼之。風淫末疾,末謂四肢也。必身強直,此風木太過,須和冷熱以平治之,在陽則熱,熱則痿緩不收,在陰則寒,寒則筋攣骨痛,雨淫腹疾,則濕氣濡泄,此濕土太過,以平滲燥之,兼看冷熱之候。晦淫惑疾,晦邪所幹,精神惑亂,此燥金太過,當滋養之。

白話文:

五治指的是「屬治」,因為病邪深入骨髓,無法自行排出,所以只能靠身體的衰弱來慢慢消耗病邪。四因指的是疾病的起因,分為:氣機內動導致內部疾病,例如積聚、癥瘕等;氣機內動導致外部疾病,例如癰疽、瘡瘍等;非氣機內動導致內部疾病,例如留飲、宿食、喜怒哀樂等;非氣機內動導致外部疾病,例如瘴氣、跌撲、蟲傷等。六淫指的是六種外邪: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。

陰寒之邪侵襲,就會怕冷,這是寒水過盛,需要根據病情的輕重程度,用溫熱的方法治療。陽熱之邪侵襲,就會怕熱,這是相火過盛,需要根據虛實情況,用寒涼的方法治療。風邪侵襲,會導致四肢疼痛,這是風木過盛,需要用寒熱平衡的方法治療,在陽氣盛的地方,則用寒涼之法,在陰氣盛的地方,則用溫熱之法。濕邪侵襲,會導致腹部疾病,這是濕土過盛,需要用滲濕燥濕的方法治療,同時還要觀察寒熱情況。燥邪侵襲,會導致神志迷亂,這是燥金過盛,需要滋養補益。

明淫心疾,心氣鼓動,狂邪譫妄,此君火太過,當鎮以斂之。八要者,虛實冷熱邪正內外也。一曰虛,脈細皮寒,氣少泄瀉。飲食不進,此為正虛。二曰實,脈盛皮熱,腹脹前後不通悶瞀,此為五實。三曰冷,陽氣衰微,臟腑積冷。四曰熱,陰氣衰弱,臟腑積熱。五曰邪,非臟腑正病也。

六曰正,非外邪所幹也。七曰內,情欲所傷,不在外也。八曰外,外物所傷不在內也。學者明此諸要,而治不紊矣。

白話文:

淫亂之心導致的疾病,心氣浮動,引發狂躁邪氣、胡言亂語,這是因為心火過旺,應該加以鎮靜並收斂。治病的八個重要要點分別是虛、實、冷、熱、邪、正、內、外。

一、虛:脈搏細微,皮膚感覺寒冷,氣息微弱,經常腹瀉,飲食不振,這是正氣虛弱的表現。

二、實:脈搏強盛,皮膚發熱,腹部脹滿,大小便不通,胸悶頭暈,這是五實證的表現。

三、冷:陽氣衰弱,臟腑積寒。

四、熱:陰氣衰弱,臟腑積熱。

五、邪:不是由臟腑本身引起的疾病,而是邪氣引發。

六、正:不是由外邪侵入引起的疾病,而是正氣有損。

七、內:由情欲所傷,病因在內,不涉及外界因素。

八、外:由外界物質引起的傷害,不涉及內部問題。

學者如果能明白這些要點,治病時就能不混亂。

2. 五用

湯,煎成清液也。補虛要熟,利不嫌生,去暴病用之,取其易升易散,易行經絡,故曰湯者蕩也。治至高之分加酒煎,去濕加生薑,補元氣加大棗,發散風寒加蔥白,去膈病加蜜煎,止痛加醋。凡補湯,須煎渣滓兩汁可服。其發表攻裡二者,惟煎頭汁取效,不必煎渣,蓋有生熟緩急之不同耳。

膏,熬成稠膏也。藥分兩須多,水煎熬宜久,渣滓復煎數次,絞聚濃汁,共合熬成。去久病用之,服其如飴,力大滋補膠固,故曰膏者膠也。復有敷癰瘡腫之膏,熬法固一,惟可服之膏,則或酒或水隨熬;敷癰之膏,必或油或醋煎液耳。

白話文:

湯,就是將藥材煎煮成清澈的液體。補虛需要藥材煮熟,但治療一些疾病則不需要煮太久,甚至可以生用,因為要讓藥效迅速發揮作用,容易上升、散佈,並通達經絡,所以叫做「湯」,因為它能蕩滌病氣。治療最嚴重的病症時,可以用酒煎藥;祛除濕氣可以用生薑;補元氣可以用大棗;散發風寒可以用蔥白;治療膈症可以用蜜煎;止痛可以用醋。所有的補湯,都要將藥渣和湯汁一起服用。而發散和攻裡類的藥物,只取第一次煎煮的湯汁即可,不需要煎煮藥渣,因為它們的藥性和作用時間不同。

膏,是將藥材熬煮成濃稠的膏狀。藥材的用量要多,用清水煎煮,時間要長,將藥渣反覆煎煮幾次,然後將濃湯汁收集起來,一起熬成膏。治療久病要用膏,因為它像飴糖一樣,能強健身體,滋補並固護元氣,所以叫做「膏」,因為它能膠固體質。還有一些用於敷治癰瘡腫毒的膏藥,熬製方法基本相同,但可服用的膏藥可以用酒或水熬製,而敷治癰瘡腫毒的膏藥則必須用油或醋煎煮。

散,研成細末也。宜旋制合,不勘久留,恐走泄氣味,服之無效耳。去急病用之,但不循經絡,只去胃中及臟腑之積,故曰:散者,散也。其服法,則氣味厚者白湯調服,氣味薄者煎熟和渣服。

丸,作成圓粒也。治下焦疾者,如梧桐子大;治中焦疾者,如綠豆大;治上焦疾者,如米粒大。因病不能速去,取其舒緩逐漸成功,故曰:丸者,緩也。然有用水丸者,或作稀糊丸者,取其易化,而理以治上焦也。用稠麵糊或飯丸者,取略遲化,能達中焦也。或酒或醋丸者,取其收散之意也。

犯半夏南星,欲去濕痰者,以生薑汁丸,制其毒也。神麯糊丸者,取其消食,山藥糊丸者取其止澀,煉蜜丸者取其遲化而氣循經絡,蠟丸取其難化,能固護藥之氣味,勢力全備,直過鬲而作效也。

白話文:

散,就是將藥材研磨成細粉。這種藥方要現制現用,不能放置太久,否則藥效會散失,服用後就沒有效果了。散劑主要用於治療急病,但它不走經絡,只能清除胃部和臟腑內的積聚物,因此稱為「散」,也就是散去的意思。服用散劑時,藥味濃重的用白湯調服,藥味清淡的則煎煮後和藥渣一起服用。

丸,是指將藥材製成圓形藥丸。治療下焦病症的藥丸,大小要如梧桐子;治療中焦病症的藥丸,大小要如綠豆;治療上焦病症的藥丸,大小要如米粒。丸劑的作用是緩慢而逐漸地達到療效,因此稱為「丸」,也就是緩和的意思。有些藥丸是用水製成的,或製成稀糊狀的,這樣更容易化開,適合治療上焦病症。有些藥丸用稠麵糊或飯製成,這樣較慢化開,能到達中焦。也有一些藥丸用酒或醋製成,目的是要達到收散兼具的效果。

如果藥方中含有半夏和南星,想要清除濕痰,可以用生薑汁製成藥丸,來減輕藥物的毒性。用神麴糊製成藥丸,可以幫助消食;用山藥糊製成藥丸,可以止澀;用煉蜜製成藥丸,可以使藥效緩慢釋放,並沿着經絡運行;用蠟製成藥丸,可以使藥效不易散失,並完整地保留藥物的氣味和藥力,直達胃部發揮作用。

漬,酒漬煮藥酒也。藥須細銼,絹袋盛之,人可能留,封如用法。煮熟地埋日久,氣烈味膿,早晚類吞,經絡速達,或攻或補並著奇功。渣漉出曬乾,微搗末別漬,力雖稍緩,服亦化之,為散亦佳,切勿輕棄。補虛損症,宜少飲,旋取功效;攻風諸症,宜多飲,速見奇能。勿令至醉及吐,則大損人也。

白話文:

漬法說明

漬,就是用酒浸泡藥物的意思。將藥材細細切碎,用絹袋裝好,人手可以緊握住,封好口,按照用法指示浸泡。將熟地黃埋在地下放置一段時間,藥性會變得更烈,味道更濃,早晚服用,藥效能快速到達經絡,無論是攻邪還是補虛,都能發揮奇效。

浸泡後的藥渣,可以濾出曬乾,稍微搗碎後再浸泡,雖然藥力較緩,但服用後依然能化解病症,用作散劑也很有效,不可輕易丟棄。

對於補虛損的病症,應該少喝藥酒,少量服用就能獲得療效;對於風邪入侵的病症,則應該多喝,才能快速見效。注意不要喝醉或吐出來,否則會對身體造成很大的損傷。

3. 煎丸緊要條例

凡湯內用芒硝、飴糊、阿膠者,須候湯熟,絞淨清汁,方納於內,再上火煎二三沸,烊盡乃服。

凡湯內加酒、醋、童便,竹瀝,薑汁者,亦用煎好絞汁沖服。

凡湯中用沉香、木香、乳香、沒藥一切香竄藥味,須研細末,待湯熟先絞汁,小蓋調服訖,然後盡飲。

凡通大便丸藥,或有巴豆硝黃者,必用蠟化為衣,取其過膈不化,能達下焦,脾胃免傷。尚人體壯實,毋以此抱。

白話文:

如果藥方中含有芒硝、飴糊、阿膠,要先煮沸後,將藥汁過濾乾淨,再放進藥湯中,用小火煮沸兩三滾,藥材完全融化後即可服用。

如果藥方中加了酒、醋、童便、竹瀝、薑汁,也要先煮沸後,過濾藥汁,然後趁熱服用。

如果藥方中含有沉香、木香、乳香、沒藥等香竄藥味,要先研磨成細粉,待藥湯煮沸後,先過濾藥汁,再加入少許藥粉,攪拌均勻後服用,最後喝完藥湯。

如果藥方是通便的丸藥,並且含有巴豆、硝黃等藥材,一定要用蠟包裹成丸,這樣才能讓藥丸通過胃部而不被消化,直接到達下焦,避免損傷脾胃。體質強壯的人,就不需要用蠟包裹藥丸了。

4. 服餌先後

凡病在胸膈以上者,先食後服藥;病在心腹以下者,先服藥而後食;病在血脈四肢者,宜空腹而在旦;病在骨髓者,宜飽滿而在夜;調理脾氣者,宜食遠而徐徐服之,藥後勿就進食。調補腎元者,宜食前而頓服多服之,藥後便可進食,若血食美味者更佳,蓋助精血發生尤捷耳。故在上者,不厭頻而少;在下者不厭頻而多。少服則滋榮於上;多服則峻補於下。

白話文:

胸部以上生病的,要先吃東西再服藥;腹部以下生病的,要先服藥再吃東西;血脈四肢生病的,要在空腹時清晨服用;骨髓生病的,要在飽餐後晚上服用;調養脾胃的,要吃飽後慢慢服用藥物,服藥後不要馬上進食;補腎的,要在吃飯前一次服用大量的藥物,服藥後可以馬上吃飯,吃些美味的血肉更佳,因為能更有效地幫助精血生成。所以,上半身的病症,服藥次數可以頻繁但劑量要少;下半身的病症,服藥次數可以頻繁但劑量要多。少服則滋養上半身,多服則迅速補益下半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