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 (18)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 (18)
1. 傷寒嘔吐
凡有物有聲者,謂之嘔。有聲無物者,為之乾嘔。無聲有物者,謂之吐。如內覺煩燥,睡臥不寧,吐酸而嘔者,熱氣逆於胃也。吐白水者,寒邪客於胃也。飲水即嘔者,水停心下也。吐蛔者,胃中虛冷也。如汗出遍體,自腰以下獨無而嘔者,是津液不得下行,熱氣上逆而致也。
如嘔吐而又發熱者,此是半表半裡之症,然吐中便有發散之義。若吐後表熱益甚者,則邪乘虛入胃矣。如食後而即吐者,此胃氣與邪相爭而然。然胃氣未脫,名曰小逆。如反能食,胸脹煩燥,時時酸氣上行,既不能化又不能吐者,是邪氣勝胃,不能與邪相搏,名曰火逆。若在病愈之後,嘔吐不了者,是因汗下太過,陽明胃虛耳,治宜溫胃。
白話文:
[傷寒嘔吐]
凡是嘔吐有東西出來,且伴有聲音的,我們稱之為「嘔」。只有聲音但沒有東西吐出來的,我們稱之為「乾嘔」。沒有聲音但有東西吐出來的,我們稱之為「吐」。如果內心感覺煩躁,睡覺休息時感到不安,吐出酸水並伴隨嘔吐的,這通常是因為熱氣在胃部逆流所致。如果吐出的是清水,那可能是因為胃部受到寒邪的影響。喝水後馬上嘔吐,這可能是水滯留在心臟下方。如果吐出的是蟲子,那可能是胃部虛弱且寒冷的表現。
如果全身出汗,但腰部以下卻不出汗並且還伴隨嘔吐,這可能是因爲津液無法順利下行,熱氣向上逆流所導致。
如果嘔吐同時伴有發燒,這通常代表病情介於表層和深層之間。然而,嘔吐本身就有散熱的作用。如果嘔吐後,表層的熱感更嚴重,這可能是邪氣趁虛進入了胃部。
如果吃完飯後馬上就嘔吐,這可能是胃氣與邪氣正在抗衡的結果。然而,只要胃氣尚未完全消失,這種情況被稱為「小逆」。如果反而食慾大增,胸部感到脹滿煩躁,並且時常有酸氣上湧,既無法消化又無法吐出,這表示邪氣已經壓制住了胃氣,無法與邪氣抗衡,這種情況被稱為「火逆」。
如果在病癒後仍然持續嘔吐,這可能是因為治療過程中出汗或排泄過多,導致陽明胃部虛弱。對於這種情況,應該採取溫暖胃部的治療方式。
2. 傷寒霍亂
霍亂起於病初者,是寒邪傷於裡也。在上焦則吐,在下焦則瀉,在中焦則既吐又瀉。若吐瀉後而傷寒之症不罷,則必乘脾胃虛弱,而再傳吐瀉,是為重虛,乃危候也。更有不吐不瀉,而卒微微腹痛,漸甚,不知人事者,名曰乾霍亂,即俗所謂痧氣。世有於股邊頸後刮傷,名曰刮痧,或於足彎青筋刺之,令其出血,名曰放痧,總脾主四肢,導四關之氣,以宣通脾家之鬱滯也。丹溪曰:放痧出血氣,不若刮痧行血氣之為愈也。
並忌五穀熱物。
白話文:
霍亂如果在疾病初期就發生,這表示體內受到了寒邪的侵襲。如果影響到上焦(上消化道)就會導致嘔吐,影響到下焦(下消化道)就會造成腹瀉,如果影響到了中焦(胃部)就會同時出現嘔吐和腹瀉的情況。如果嘔吐和腹瀉後,傷寒的症狀還沒有消失,那麼必定會趁著脾胃虛弱時,再次引發嘔吐和腹瀉,這種情況稱為「重虛」,是非常危險的徵兆。
另外,還有種情況既不嘔吐也不腹瀉,但突然間出現輕微的腹痛,隨後疼痛逐漸加重,甚至意識模糊,這種情況被稱為「乾霍亂」,也就是一般所說的「痧氣」。有人會在大腿邊或頸後刮出痧來,稱為「刮痧」,或者在腳彎青筋處刺破讓血液流出,稱為「放痧」,這些做法都是為了疏通四肢的氣血,幫助脾臟排解鬱滯。丹溪先生曾說,比起放痧出血來疏通氣血,刮痧行氣活血的效果更好。
此外,霍亂患者應該避免食用五穀類的熱性食物。
3. 傷寒二便不通
二便雖出於二腸;然莫非皆屬於陰也,莫非皆屬於腎之開竅也。有因過汗亡陰,熱耗津液,以致小便秘澀,而大便燥結者,或熱結大小二腸,以致津液不行,熱無以泄者,由此而譫妄發狂,及發黃等症隨焉。血虛者,潤劑通之,熱結者,苦寒下之。
白話文:
「雖然小便和大便分別由不同的腸道產生,但兩者都屬於身體的陰性部分,且都與腎臟的功能有關。有的人因為過度出汗導致陰液流失,熱氣消耗了身體的水分,因而造成小便困難且大便乾硬結塊的情況。或者,熱氣在大小腸中凝結,導致身體的水分無法正常運行,使得熱氣無法排解,從而引發精神混亂、瘋狂,以及黃疸等症狀。對於血虛的人,應使用滋潤的藥物來幫助排便;對於熱氣凝結的情況,則需用苦寒的藥物來進行瀉下治療。」
4. 傷寒發喘
喘之為病多矣,總因肺氣上逆也。如未汗而喘,是邪在表,氣不利也,宜療以解肌。發驚而喘,療以鎮心,痰壅腹滿而喘,療以盪滌,發疹而喘,療以透托,停飲而喘,療以散水,至若直視煩滿氣粗,身汗如油,喘而不休者,此壞症也。
白話文:
關於喘病的情況有很多種,大致都是因為肺部的氣體運作向上逆流所導致。如果病人尚未出汗就出現喘息,這表示邪氣在體表,氣血運行不順,應該用放鬆肌肉的方式來治療。如果是因為驚嚇後出現喘息,應該用安撫心神的方法來治療。若是因為痰多、腹部脹滿導致喘息,應使用清除體內廢物的方式來治療。如果是在出疹子時喘息,則應用促進疹子冒出的方法來治療。如果是體內積水導致喘息,應使用散去體內水分的方式來治療。至於那些眼睛瞪得很大,情緒煩躁,呼吸急促,全身汗如雨下,且持續喘息不止的人,這是極其嚴重的病症了。
5. 傷寒遺尿
遺尿者,小便自出而不知也。大抵熱盛神昏遺尿者,可治。若陰症下寒,逆冷遺尿,脈沉遲欲脫者不治,宜四逆湯,加益智仁主之。厥陰囊縮逆冷,脈沉遺尿者,宜四物加茱萸湯。陽不回者,死。若汗下之後,熱不解,陰虛火動而遺尿者,用人參三白湯加黃柏、知母、麥冬、五味、歸地主之。
白話文:
[傷寒導致的無意識排尿]
無意識排尿的情況,指的是小便自行排出而自己卻毫無知覺。大致上,如果是由於體內熱氣過盛,導致神智混亂而產生的無意識排尿,這種情況是可以治療的。然而,如果是因體質偏陰,下焦寒冷,四肢逆冷,且脈搏深沉緩慢,有脫離跡象的患者出現無意識排尿,這類病情是難以治療的,適合用四逆湯,並添加益智仁來處理。
若是出現肝經部位縮小,四肢逆冷,脈搏深沉,同時伴有無意識排尿的患者,適合使用四物湯加上茱萸製成的湯藥。如果體內的陽氣無法恢復,則會導致死亡。
另外,如果在發汗或瀉下後,體內的熱氣仍未消除,因為陰氣不足導致火氣上升,從而引發無意識排尿的患者,適合使用人參三白湯,並添加黃柏、知母、麥冬、五味子和當歸、熟地等草藥來治療。
6. 傷寒呃逆
嘔逆屬胃寒者,人果知用丁香、柿蒂散溫之矣。然有其氣,自臍下直衝於胸嗌間,呃忒者,此陰證呃忒也。其病本不在胃,因內有伏陰,或誤服寒藥,遂至冷極於下,迫火上衝,發為呃忒而欲盡也。真氣虛脫,多不可治,有病人煩躁,自覺甚熱,他人以手按其肌膚則冷,此皆為無根失守之火,散亂為熱,非實熱也。乃水極似火,陰症似陽。
若不識此,誤用涼藥,下咽則死,當用羌活附子湯加官桂、人參、木香、陳皮、半夏、砂仁,急溫其下真陽回,陰火降,呃忒自止。若概以丁香、柿蒂、病大藥小,誤人多矣。
白話文:
對於因為胃部受寒導致的噁心嘔吐,人們確實知道使用丁香和柿蒂散來溫暖胃部。然而,有種情況是,有一股氣從肚臍下方直衝到胸口和喉嚨之間,造成劇烈的呃逆,這種情況就是所謂的陰證呃逆。這種病的根源並不在胃,而是因為身體內部有潛藏的寒氣,或是誤用了寒性藥物,導致下體過度寒冷,迫使熱氣向上衝,形成劇烈的呃逆,似乎要無窮無盡地呃下去。如果真氣虛弱脫離,大多數情況下無法治療。
有些病人會感到煩躁,自覺非常熱,但別人用手觸摸他們的皮膚卻感覺冰冷,這都是因為無根的火氣散亂在身體中形成熱感,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熱。這是水極致時表現出的像火一樣的現象,陰症表現出陽症的樣子。
如果不瞭解這種情況,誤用清涼藥物,病人吞下後可能會立即死亡。應該使用羌活附子湯,再加入官桂、人參、木香、陳皮、半夏、砂仁,迅速溫暖下體,真陽回歸,陰火下降,劇烈的呃逆自然停止。如果一味地使用丁香、柿蒂,藥效不足,會誤導很多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