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

回本書目錄

1. 雜症痘疹藥性主治合參卷三十六

2. 總論諸要

3. 治療重藥性

《經》曰:夫約方者,猶約囊也,囊滿而弗約則輸泄,方成弗約,則神與氣弗俱,故醫者識脈,方能識病。病與藥對,古人惟用一藥治之,氣純而功愈速。今人不識病源,不辨脈理,用藥雜亂,則功用不專,而獲效者鮮矣。是以醫之用藥如用兵焉,料敵出奇者,將之謀也;破軍殺賊者,土之力也;審度病機者,醫之智也;攻邪伐病者,藥之能也。非士無以破敵,非藥無以攻邪。

故良將養士,上醫蓄藥。然不知士何以養?不知藥何以蓄?夫士猶有情實可考,才略可試,尚曰難知,況乎藥石無情,才性莫測,即非言論之可考,又非擬議之可及,而欲知其的然不謬,非細心窮究,其孰能與?假令嘗試漫投,則下咽不返,死生立判,可不大懼哉。上古之人,病生於六淫者多,發於七情者寡,故其主治嘗以一藥治一病,或一藥治數病。

今時則不然,七情彌厚,五欲彌深,精氣既虧,六淫易入,內外膠固,病情殊古,則須合眾藥之所長,而又善護其所短,不但既明寒熱補瀉之性,貴在熟得損益變化之情,我心之意見,與藥之性情,如契合神交,方能得心應手,其圖平定之功,則斷無傷生之誤矣。尊生者可不潛心細究乎。

白話文:

【治療中的藥物使用】

《經典》裡提到:開藥方就像繫繩子,繩子滿瞭如果不繫緊就會漏掉,藥方配好了如果不能妥善掌握,那麼藥效和身體的反應就不會同步。因此,醫生必須先懂得診脈,才能準確地判斷病情。當病情與藥物相對應時,古人通常只用一種藥物來治療,因為藥物純粹,功效也就更快顯現。然而現在的人們往往不懂得病因,無法辨別脈象,用藥混亂,這樣就無法專注於某種功效,效果自然也就微乎其微了。

因此,醫生使用藥物就像將領帶兵一樣,分析敵情、出奇制勝是將領的策略;攻城掠地、消滅敵人是士兵的力量;判斷病情是醫生的智慧;擊退病魔、治療疾病是藥物的功效。沒有士兵無法破敵,沒有藥物無法消滅病魔。

所以好的將領會培養士兵,高明的醫生會儲備藥物。但是如何培養士兵,如何儲備藥物呢?士兵的情緒和能力可以通過考覈和測試來瞭解,但還是有人說很難完全瞭解,更何況藥物無情,其性質難以預測,這不是言語所能描述,也不是推測所能達到的,想要真正瞭解它,不謹慎深入的研究,誰能做到呢?

如果只是隨意嘗試,一旦吞下藥物,生死立判,怎能不讓人感到恐懼呢?在遠古時代,因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六種外在因素導致的疾病較多,因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七種內在情緒導致的疾病較少,所以他們通常用一種藥物來治療一種疾病,或者用一種藥物來治療多種疾病。

但現在情況不同了,人們的情緒更加複雜,慾望更深,精神和氣力都已經虧損,外在因素更容易侵入,內外夾攻,病情與古代大不相同,這時候就需要結合各種藥物的優點,同時也要善於保護其缺點,不僅要明白藥物的寒熱補瀉的特性,更要熟練掌握其增減變化的原理。醫生的心意與藥物的性質要如神交般契合,這樣才能做到得心應手,這樣去追求平定疾病的目標,就絕不會有傷害生命的錯誤了。對於尊重生命的人來說,豈能不深入研究呢?

4. 五臟苦欲補瀉論

五臟苦欲補瀉乃用藥第一義也,何則?五臟之內,各有其神,神各有性,性復各殊,故形而上者神也,有知而無質,形而下者塊然者也。五臟之體也,有質而無知,各各分斷者也。肝藏魂,肺藏魄,心藏神,脾藏意與智,腎藏精與志,皆指有知之性而言,即神也。神也者,陰陽不測之謂也。

是形而上者,藏之性也。惟其無形,故能主乎有形。所謂苦欲者,猶言好惡也。違其性故苦,遂其性故欲。欲者,是本臟之神之所好也,即補也。苦者,是本臟之神之所惡也,即瀉也。補瀉系乎苦欲,苦欲因乎臟性,不屬五行,未落陰陽,其神用之為與!如肝苦急,急則有摧折之意焉,故苦而惡之,急食甘以緩之,緩之是使遂其性也。

且扶蘇條達,木之象也,升發開展,魂之用也,故其性欲散,急食辛以散之,散之解其束縛也,是散即補也。心苦緩,蓋心為君主,神名之性,喜收斂,而惡散緩,急食酸以收之,收之是使遂其性也。且心君本自和調,若邪熱乘之則躁急,急食鹹以軟之,軟者,和調之義,除其邪熱,以軟其躁急堅勁之氣,使復其平,下交於腎,得既濟之道,故軟即補也。脾苦濕,宜健而不宜滯,若濕乃滯矣,急食苦以躁之,使復其性之所喜,脾斯健矣。

若已過躁,則復欲緩之,稼穡之化甘先入脾,故急食甘以緩之,以甘補之。肺為氣主,常則氣順,變則氣逆,逆則違其性也,故宜急食苦以泄之。且肺主上焦,其政斂肅,故其性喜收,宜急食酸以收之。更賊肺者,熱也,肺受熱邪,急食辛以瀉之,不斂則氣無所管束,是肺失其職也。

故宜收之以酸,使遂其收斂之性,以清肅於上,收之是即補也。腎苦燥,蓋腎藏精與志,而主五液,乃屬真陰水臟,其性本潤,而惡涸燥,故宜急食辛以潤之。且腎欲堅,蓋腎非堅,則無以稱作強之職,但四氣以遇濕熱即軟,遇寒冷即堅;五味以得咸即軟,得苦即堅,故宜急食苦以堅之,以遂其欲堅之性也,是堅即補也。苦欲即明,而五味更當詳審。

水曰潤下,潤下作咸;火曰炎上,炎上作苦;木曰曲直,曲直作酸;金曰從革,從革作辛;土爰稼穡,稼穡作甘。苦者直行而泄,辛者橫行而散,酸者束而收斂,咸者止而軟堅,甘之一味可上可下,土位居中,而兼五行也,淡之一味,五臟無歸,專入太陽而利小便也。然草木有形無情之藥,各逞一性以為功。

人稟五行有神有情之體,全以陰陽變化制伏,相成相長以為之用。倘失調抱疴,驅藥救弊,徒知以寒治熱,則熱病轉生,以熱治寒,而寒病轉劇,惟宜求其本以衰之,因所因以伏之。

即《經》所謂:「必先其所主,而伏其所因」,斯無增氣偏勝之害,而得和平長養之宜,令無情以至有情,皆出用藥者神明變化之用,學者可不潛心默會其旨乎!昔賢祝醫者曰:「行欲方而智欲圓,心欲小而膽欲大」。嗟呼!醫之神良盡乎此矣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討論的是中醫理論中的“五臟苦欲補瀉論”,認為在使用藥物治療時,必須首先理解五臟(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)各自的特性、喜好與厭惡,這是用藥的第一要義。因為五臟內各有一種精神力量,這些精神力量各自有不同的性質,這些性質又各不相同。

五臟的實體是有形的,但缺乏知覺,而其中的精神力量是無形的,具有知覺。例如,肝藏魂,肺藏魄,心藏神,脾藏意與智,腎藏精與志,這些都是指有知覺的精神力量。精神力量就是無法測度的陰陽之力。

形而上的精神力量,主宰著有形的五臟實體。我們所說的“苦”和“欲”,就像“好”和“惡”。如果違反了五臟的本性,就會感到“苦”,如果順應了五臟的本性,就會感到“欲”。順應五臟本性的就是補,違反的就是瀉。

例如,肝臟如果過於緊張,就會感到痛苦,所以要用甘味的食物來緩解它,讓它恢復本性。心臟如果過於緩慢,就會感到痛苦,所以要用酸味的食物來收斂它,讓它恢復本性。脾臟如果過於濕潤,就會感到痛苦,所以要用苦味的食物來燥它,讓它恢復本性。肺臟如果氣逆,就會感到痛苦,所以要用苦味的食物來宣洩它,或者用酸味的食物來收斂它,讓它恢復本性。腎臟如果過於乾燥,就會感到痛苦,所以要用辛味的食物來滋潤它,或者用苦味的食物來堅固它,讓它恢復本性。

五味(甘、酸、苦、辛、鹹)的應用應該根據五臟的特性來調整。例如,水的性質是向下潤澤,產生鹹味;火的性質是向上炎熱,產生苦味;木的性質是曲直,產生酸味;金的性質是從革,產生辛味;土的性質是稼穡,產生甘味。

草木藥物雖然沒有情感,但是每種藥物都有自己的特性,可以發揮特定的作用。人體由五行構成,具有精神和情感,通過陰陽的變化來控制和平衡身體的各種功能。如果身體出現問題,需要使用藥物來治療,不能僅僅依靠冷熱來治療,而應該尋找病因,針對病因來治療。

最後,作者引用古人的話:“行為要方正,智慧要圓融,心態要謹慎,膽識要大膽。”這句話強調了醫生應該具備的品質和能力,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位高超的醫生。

5. 生產擇地土

凡諸草木蟲魚,各有相宜地產;氣味功力,自異尋常。奈有因憚遠路艱難,取近所產充用,殊不知,功力緩緊略殊者,倘倍加猶足去病,如氣味純駁大異者,若妄餌,必致損人。他如齊州半夏、華陰細辛、銀夏柴胡、甘肅枸杞。茅山玄胡索、蒼朮,懷慶乾山藥、地黃、歙白朮、綿黃耆、上黨參、交趾桂,每擅名因地,地勝藥靈。更宜家園者,勿雜山谷,自產菊花、桑根皮是爾。

或宜山谷者,難溷家園所栽,芍藥、牡丹皮為然。云在澤取滋潤,澤旁匪止澤藍葉也。云在石取清潔為上,豈特石菖蒲乎?東壁土及各土至微,打亦據理,千里水並諸般水極廣,烹必合宜,總不悖於《圖經》,才有益於藥劑。

白話文:

【生產擇地土】

所有的草木蟲魚,都有它們最適合生長的地方;而其氣味和功效,也因此與常見的有所不同。然而,有些人因為懼怕長途跋涉的困難,就選擇使用身邊地區所產的代替,卻不知道這樣做會導致藥效的強弱程度產生差異。如果藥效只是稍微減弱,加倍使用還能治病,但如果氣味和品質完全不同,盲目使用必然會對人體造成傷害。

比如齊州的半夏、華陰的細辛、銀夏的柴胡、甘肅的枸杞、茅山的玄胡索、蒼朮、懷慶的乾山藥、地黃、歙的白朮、綿的黃耆、上黨的人參、交趾的肉桂,這些藥材之所以出名,就是因為當地環境優越,使得藥材品質出眾。

對於自家花園種植的藥材,應該避免混雜山谷間野生的,像是菊花、桑根皮等,就是自家花園可以種植的。

有些藥材則適合在山谷中自然生長,不宜與家園栽培的混淆,如芍藥、牡丹皮等。

有些藥材生長在濕地,可以得到充足的水分,像澤藍葉就是其中一種。

有些藥材生長在岩石上,可以獲得清潔的環境,不只是石菖蒲,還有許多其他的藥材也是。

東壁的土和各地的土雖然微不足道,但其作用卻是根據道理而來的。千里之外的水和其他各種水雖然範圍廣闊,但在烹煮藥材時卻是最適合的。

總之,這些做法都不違背《圖經》的原則,對於製藥都是有益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