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痘疹藥性主治合參卷三十六 (1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痘疹藥性主治合參卷三十六 (1)

1. 治療重藥性

《經》曰:夫約方者,猶約囊也,囊滿而弗約則輸泄,方成弗約,則神與氣弗俱,故醫者識脈,方能識病。病與藥對,古人惟用一藥治之,氣純而功愈速。今人不識病源,不辨脈理,用藥雜亂,則功用不專,而獲效者鮮矣。是以醫之用藥如用兵焉,料敵出奇者,將之謀也;破軍殺賊者,土之力也;審度病機者,醫之智也;攻邪伐病者,藥之能也。非士無以破敵,非藥無以攻邪。

故良將養士,上醫蓄藥。然不知士何以養?不知藥何以蓄?夫士猶有情實可考,才略可試,尚曰難知,況乎藥石無情,才性莫測,即非言論之可考,又非擬議之可及,而欲知其的然不謬,非細心窮究,其孰能與?假令嘗試漫投,則下咽不返,死生立判,可不大懼哉。上古之人,病生於六淫者多,發於七情者寡,故其主治嘗以一藥治一病,或一藥治數病。

白話文:

《經書》中說:簡潔的藥方,就像約束的袋子一樣,袋子裝滿了卻沒有約束,就會漏出內容。藥方成形了卻不簡潔,則藥效中的神氣便無法同時發揮。所以醫生要懂得辨別脈象,才能識別病情。疾病與藥物相互應對,古人只用一種藥物來治療,藥性純粹,功效也就越快。現在的人不懂得病源,不辨別脈理,用藥雜亂,藥效就不專一,因此很少能取得效果。所以醫者用藥就像打仗一樣,料敵制勝是將領的謀略,破敵殺敵是士兵的力量,審察病情是醫生的智慧,攻伐邪氣是藥物的功效。沒有士兵就無法破敵,沒有藥物就無法攻邪。

因此,良將要培養士兵,上醫要儲備藥物。然而,卻不知道如何培養士兵,也不知道如何儲備藥物。士兵還有情義和實力可以考察,才華和策略可以測試,尚且說難以了解,何況藥石無情,才性難以預測,既無法用言論來考察,也不能用推測來理解,想要準確無誤地了解藥性,必須細心鑽研,否則誰又能做到呢?假使草率嘗試,漫無目的地投藥,藥物一旦下咽就無法挽回,生死瞬間便判別,難道不可畏懼嗎?上古時期,人們患病大多是因六淫所致,因七情所致的很少,所以他們的主治原則,往往用一種藥物來治療一種疾病,或者一種藥物治療多種疾病。

今時則不然,七情彌厚,五欲彌深,精氣既虧,六淫易入,內外膠固,病情殊古,則須合眾藥之所長,而又善護其所短,不但既明寒熱補瀉之性,貴在熟得損益變化之情,我心之意見,與藥之性情,如契合神交,方能得心應手,其圖平定之功,則斷無傷生之誤矣。尊生者可不潛心細究乎。

白話文:

如今的情況與古時不同,人們七情六慾過於強烈,五欲深沉難以抑制,精氣神俱已虧損,容易受到外邪侵襲,內外環境相互膠着,病症也與古時迥異。因此,必須將各種藥物的優點綜合運用,同時也要注意其缺點,不僅要明白寒熱補瀉的藥性,更要熟練掌握藥物對人體的益損變化。我認為,唯有将医者内心对疾病的见解与药物的特性相契合,才能得心應手地治療,达到平定病症的目的,且绝不会伤及患者生命。想要救治病人,就必须潜心细致地研究医术,不可怠慢。

2. 五臟苦欲補瀉論

五臟苦欲補瀉乃用藥第一義也,何則?五臟之內,各有其神,神各有性,性復各殊,故形而上者神也,有知而無質,形而下者塊然者也。五臟之體也,有質而無知,各各分斷者也。肝藏魂,肺藏魄,心藏神,脾藏意與智,腎藏精與志,皆指有知之性而言,即神也。神也者,陰陽不測之謂也。

是形而上者,藏之性也。惟其無形,故能主乎有形。所謂苦欲者,猶言好惡也。違其性故苦,遂其性故欲。欲者,是本臟之神之所好也,即補也。苦者,是本臟之神之所惡也,即瀉也。補瀉系乎苦欲,苦欲因乎臟性,不屬五行,未落陰陽,其神用之為與!如肝苦急,急則有摧折之意焉,故苦而惡之,急食甘以緩之,緩之是使遂其性也。

白話文:

五臟想要補充或排泄,這就是用藥的首要原則。為什麼呢?因為五臟內部,各自有神,神各有其特性,特性又各有不同。所以形而上的神,是有知覺但無形體的;形而下的物質,是有形體但無知覺的。五臟屬於有形體但無知覺的,各自獨立存在。肝臟藏魂,肺臟藏魄,心臟藏神,脾臟藏意與智,腎臟藏精與志,這些都是指有知覺的特性,也就是神。神,就是陰陽變化莫測的意思。

這些形而上的神,是藏在五臟內的特性。因為它們無形,所以能夠主宰有形的事物。所謂苦欲,就是指喜歡和厭惡。違背了五臟的特性就會感到苦,順應了五臟的特性就會感到欲。欲,是指本臟神所喜好的,也就是補充;苦,是指本臟神所厭惡的,也就是排泄。補充和排泄依賴於苦欲,苦欲又源於臟的特性,不屬於五行,也不屬於陰陽,它們是神的作用啊!例如肝臟感到急躁,急躁就會有摧毀折斷的意思,所以肝臟感到苦並厭惡它,就會急着吃甜的食物來緩解它,緩解它就是讓它順應它的特性。

且扶蘇條達,木之象也,升發開展,魂之用也,故其性欲散,急食辛以散之,散之解其束縛也,是散即補也。心苦緩,蓋心為君主,神名之性,喜收斂,而惡散緩,急食酸以收之,收之是使遂其性也。且心君本自和調,若邪熱乘之則躁急,急食鹹以軟之,軟者,和調之義,除其邪熱,以軟其躁急堅勁之氣,使復其平,下交於腎,得既濟之道,故軟即補也。脾苦濕,宜健而不宜滯,若濕乃滯矣,急食苦以躁之,使復其性之所喜,脾斯健矣。

若已過躁,則復欲緩之,稼穡之化甘先入脾,故急食甘以緩之,以甘補之。肺為氣主,常則氣順,變則氣逆,逆則違其性也,故宜急食苦以泄之。且肺主上焦,其政斂肅,故其性喜收,宜急食酸以收之。更賊肺者,熱也,肺受熱邪,急食辛以瀉之,不斂則氣無所管束,是肺失其職也。

白話文:

扶蘇條達,代表著木的特性,向上生發、開展,這是魂的作用。因此,扶蘇的性情喜愛散發,需要食用辛辣的食物來幫助散發,散發能解除束縛,這其實是散則補。

心性喜緩慢,這是因為心是君主,神明之性,喜愛收斂,而厭惡散發和緩慢。因此,需要食用酸味的食物來收斂,收斂能使心順應其特性。

心本應該和諧平穩,如果邪熱侵入,就會變得躁急,這時需要食用鹹味的食物來軟化。軟化,指的是和諧平穩之意,能去除邪熱,軟化躁急堅勁之氣,使心恢復平靜,與腎相交,達到和諧平衡的狀態。因此,軟化也是一種補益。

脾喜乾燥,不喜濕潤,如果脾濕潤,就會變得遲滯,需要食用苦味的食物來燥化,使脾恢復其喜愛的狀態,脾就會健康。

如果脾已經過於燥熱,就需要緩和它。五穀的精華甘味首先進入脾,因此需要食用甘味的食物來緩和脾,用甘味來滋補它。

肺是氣的主人,平時氣順暢,如果發生變化,就會氣逆,氣逆就是違背了肺的特性。因此,需要食用苦味的食物來泄氣。

肺主上焦,其功能是收斂肅降,因此肺喜愛收斂,需要食用酸味的食物來收斂。

最容易傷害肺的是熱邪,如果肺受到熱邪的侵襲,需要食用辛辣的食物來瀉火。如果不能收斂,氣就沒有約束,這就代表肺失去了其功能。

故宜收之以酸,使遂其收斂之性,以清肅於上,收之是即補也。腎苦燥,蓋腎藏精與志,而主五液,乃屬真陰水臟,其性本潤,而惡涸燥,故宜急食辛以潤之。且腎欲堅,蓋腎非堅,則無以稱作強之職,但四氣以遇濕熱即軟,遇寒冷即堅;五味以得咸即軟,得苦即堅,故宜急食苦以堅之,以遂其欲堅之性也,是堅即補也。苦欲即明,而五味更當詳審。

水曰潤下,潤下作咸;火曰炎上,炎上作苦;木曰曲直,曲直作酸;金曰從革,從革作辛;土爰稼穡,稼穡作甘。苦者直行而泄,辛者橫行而散,酸者束而收斂,咸者止而軟堅,甘之一味可上可下,土位居中,而兼五行也,淡之一味,五臟無歸,專入太陽而利小便也。然草木有形無情之藥,各逞一性以為功。

白話文:

因此應該用酸味來收斂它,讓它順應收斂的特性,從而清肅向上,收斂就是補益。腎臟容易乾燥,因為腎臟藏精和志,主宰五液,屬於真陰水臟,其本性潤澤,厭惡乾燥,所以應該趕緊吃辛辣來滋潤它。而且腎臟想要堅固,因為腎臟不堅固,就無法勝任強壯的職責。但是四氣遇到濕熱就會軟化,遇到寒冷就會堅固;五味遇到鹹味就會軟化,遇到苦味就會堅固,所以應該趕緊吃苦味來堅固它,讓它順應想要堅固的特性,這就叫做堅固就是補益。苦味想要明潤,而五味更要仔細審察。

水性向下滋潤,滋潤向下就生鹹味;火性向上燃燒,燃燒向上就生苦味;木性曲直,曲直就生酸味;金性從革,從革就生辛味;土性稼穡,稼穡就生甘味。苦味直行而泄,辛味橫行而散,酸味束縛而收斂,鹹味止住而軟化堅固,甘味一味可以向上也可以向下,土居於中央,而兼具五行之性;淡味一味,五臟沒有歸屬,專門進入太陽經而利小便。然而草木有形無情之藥,各自發揮一種特性來產生功效。

人稟五行有神有情之體,全以陰陽變化制伏,相成相長以為之用。倘失調抱疴,驅藥救弊,徒知以寒治熱,則熱病轉生,以熱治寒,而寒病轉劇,惟宜求其本以衰之,因所因以伏之。

即《經》所謂:「必先其所主,而伏其所因」,斯無增氣偏勝之害,而得和平長養之宜,令無情以至有情,皆出用藥者神明變化之用,學者可不潛心默會其旨乎!昔賢祝醫者曰:「行欲方而智欲圓,心欲小而膽欲大」。嗟呼!醫之神良盡乎此矣。

白話文:

人體稟承五行之氣,具有神明與情感,完全依靠陰陽相互變化來制伏、相輔相成,並發揮作用。如果陰陽失調而生病,需要用藥治療,單純以寒性藥物治療熱病,熱病反而會加重;以熱性藥物治療寒病,寒病則會更加嚴重。因此,應該要尋找病根,以衰減的方式治療,並根據病因對症下藥,使其潛伏。

就像《經》書中所說:「必須先治其主要症狀,然後再治其病因。」這樣就不會導致氣血偏勝而產生弊端,而是能達到和平調養的效果,讓無情之物變得有情,都得益於用藥者神明變化之功。學習醫術的人,難道不應該潛心默會其中的奧妙嗎?

古人教導医者說:「行事要遵循規矩,智慧要全面周到,心要謙虛,膽識要大。」唉呀!這就是醫術的神奇精妙之处啊!

3. 生產擇地土

凡諸草木蟲魚,各有相宜地產;氣味功力,自異尋常。奈有因憚遠路艱難,取近所產充用,殊不知,功力緩緊略殊者,倘倍加猶足去病,如氣味純駁大異者,若妄餌,必致損人。他如齊州半夏、華陰細辛、銀夏柴胡、甘肅枸杞。茅山玄胡索、蒼朮,懷慶乾山藥、地黃、歙白朮、綿黃耆、上黨參、交趾桂,每擅名因地,地勝藥靈。更宜家園者,勿雜山谷,自產菊花、桑根皮是爾。

白話文:

所有的草木蟲魚,都有適合它們生長的特定產地,它們的氣味功效也因產地不同而有所差異。有些人不願意走遠路去尋找藥材,便就近採集使用。殊不知,即使功效略有差異,只要加倍使用,也能達到療效。但如果氣味功效相差甚遠,就不要隨便服用,否則可能會傷身。

例如齊州的半夏、華陰的細辛、銀夏的柴胡、甘肅的枸杞,茅山的玄胡索、蒼朮,懷慶的乾山藥、地黃,歙州的白朮,綿州的黃耆、上黨參,交趾的桂皮,這些藥材都因為產地不同而享有盛名,產地優良,藥效也更加靈驗。

更要提醒的是,家中種植的藥材,不要與山野采集的藥材混在一起使用。家中自種的菊花、桑根皮,就應該如此。

或宜山谷者,難溷家園所栽,芍藥、牡丹皮為然。云在澤取滋潤,澤旁匪止澤藍葉也。云在石取清潔為上,豈特石菖蒲乎?東壁土及各土至微,打亦據理,千里水並諸般水極廣,烹必合宜,總不悖於《圖經》,才有益於藥劑。

白話文:

意思是說,有些藥材適合生長在山谷,難以混淆家園中所種植的藥材,例如芍藥和牡丹皮就是這樣。就像說,生長在沼澤的藥材需要濕潤環境,但沼澤邊不只有澤蘭葉而已。又像是生長在岩石上的藥材以潔淨為佳,難道只有石菖蒲這樣嗎? 東壁土、各個地方的土,乃至微不足道的土,都各有其特性,烹製藥材時也應依理而為。千里水、各種水,範圍極廣,烹製時也應選擇合適的水,總之,不能違背《圖經》的記載,才能真正有利於藥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