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 (17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 (17)

1. 傷寒發黃

發黃之症,是邪熱伏於陽明,鬱塞熏蒸而現於外,必大便結小便閉,熱結於中,而不得泄也。治宜可下下之,次以清熱和解為要。其症有三,凡兩目或黃或赤,六脈洪大有力燥渴者,為陽毒發黃,直下之。若小水不利或赤,小腹脹滿不痛,脈來沉細有力,渴而大便實者,為濕熱發黃,宜清利小水。

若環口黧黑,柔汗發黃者,此是脾絕,蓋脾主唇口,脾失精華,則黧黑見,脾氣絕,則柔汗形,故真臟色見也,脾為精液之本,陽氣之宗,脾絕者,必死之候也。併發黃而寸口無脈,鼻氣冷者,兼下痢而心腹滿,脈沉細者,俱死。

白話文:

【傷寒導致黃疸】

黃疸這種病症,是由於邪熱潛藏在腸胃之中,造成阻塞,熱氣上薰蒸身體而使皮膚呈現黃色,必定會伴隨大便乾結、小便不通暢,熱氣在體內凝結無法排解。治療上,首先應進行瀉下,接著再用清熱和調理的方法為主要目標。

這種病有三種情況:

  1. 如果雙眼或黃或紅,脈象洪大有力且口乾舌燥,這是陽毒導致的黃疸,應直接進行瀉下。
  2. 若小便不順或呈紅色,小腹有漲滿感但不痛,脈象沉細有力,口渴且大便乾結,這是濕熱導致的黃疸,應使用清熱利尿的藥物。
  3. 若嘴脣周圍變黑,全身出汗而呈現黃色,這表示脾臟功能已經衰竭。脾臟主管嘴脣和口腔,當脾臟失去其養分,嘴脣周圍就會變黑,脾氣衰竭,全身就會出現柔汗,這是臟腑真實顏色的顯現。脾臟是精液的根本,也是陽氣的源頭,如果脾臟衰竭,這就是死亡的徵兆。 若黃疸同時伴有手腕脈搏消失,鼻息冰冷,或者下痢且心腹漲滿,脈象沉細,這些情況都是死亡的預兆。

2. 傷寒發衄(附火逆症)

衄者,是肺經熱,其肺氣受傷,不能衛血也。故凡脈浮緊鼻燥音啞無汗者,即宜汗之自解,否則邪無由泄,入於裡攻於肺,迫於血而衄斯作矣。然衄後而熱退,精神爽者,是邪從衄解,即大熱而精神亦爽者,是內熱亦泄,因邪氣還表,故身大熱,皆愈之兆,俗名紅汗。若在五六日間而衄者,此餘熱未清,錯經妄行所致,可與導血歸經,亦必即愈。

如衄後而反大熱,煩渴而躁,諸症並作者,此血損氣傷,邪乘虛而縱橫於中,為邪勝正也,難治。然衄雖多屬於肺,若在二日間者,系陽明熱在經中、迫血妄行,陽明脈起於鼻,絡於口,其候必欲漱冷水而不欲咽,不欲咽者是里無熱,可見其在於陽,而未入於陰也。若在三日間者,是邪熱乘肝,肝不藏血也。

若在四日間者,是太陰脈布胃中,胃氣攻衝,脾不能為之統血也。更有以火炙劫汗,以致助其裡熱,迫血上行,輕則從鼻而出,重則從口而來。自腰以下,重而必痹,痹者,痛也,即名火逆,乃治之不得其法,而人自致之病也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談的是傷寒導致鼻出血(衄血)的情況,以及伴隨的火逆症狀。鼻出血,通常是因為肺部有熱,肺功能受損,無法正常保護血液。所以,如果出現脈搏浮緊、鼻子乾燥、聲音沙啞、不出汗等症狀,應該立即讓身體發汗,這樣可以自行緩解。如果不這樣做,邪氣無法排出,就會深入體內,攻擊肺部,迫使血液上湧,從而引發鼻出血。然而,如果出血後,熱度下降,精神變得清爽,這表示邪氣從出血中得到了釋放。即使高燒不退,但精神狀態良好,這也表示體內的熱量已經得到釋放,因為邪氣又回到表面,因此身體會感到非常熱,這是病情好轉的徵兆,民間稱之為“紅汗”。但如果在病程的五六天時出現鼻出血,這可能是體內殘餘的熱度未被清除,血液亂行所導致的,可以考慮使用導血歸經的方法,通常情況下都能馬上好轉。

然而,如果出血後反而出現高燒、煩躁口渴等症狀,這表示血液和氣力都受到了損害,邪氣趁虛而入,在體內肆虐,這是邪氣佔了上風,治療起來就比較困難。鼻出血雖然大多與肺部有關,但在病程的前兩天出現,可能是因為陽明經的熱度迫使血液亂行,陽明經起始於鼻子,連接口腔,患者通常會想要漱冷開水但不願吞下,這顯示體內並無熱度,也就是說,熱度在體表,尚未進入體內。如果在病程的第三天出現,這可能是邪熱影響了肝臟,使肝臟無法正常儲存血液。

如果在第四天出現,這可能與太陰脈相關,太陰脈分佈於胃部,胃氣過盛,脾臟無法有效控制血液。還有種情況是,為了強製出汗而用火烤,結果反而加重了體內的熱度,迫使血液上湧,輕微的情況下會從鼻子流出,嚴重的話就會從嘴巴噴出。腰部以下的部位會感到沉重且必然會痠痛,痠痛就是所謂的“痹”,這就是所謂的火逆,這是因為治療方法不當,自己導致的疾病。

3. 傷寒發渴

夫渴者,邪熱入臟津液枯竭,而臟腑精華不足也。故四五六日之間而渴者,是邪已傳陰分,理之所宜。若一二三日間,尚在三陽傳變而渴者,理之所逆,蓋里既熱甚,而表症未罷,是謂兩感。如表症既退而渴者,是邪盡入於裡也。便結便須下之,以去其熱邪。若兩感者,宜和解之。

若素不竭,而藥後乃渴者,是水氣散,陽氣復,裡氣溫,故渴也。故渴者,當至不渴,不渴者,當至微渴為愈,均平陰陽之義也。然傷寒以思飲水為欲愈。若不與則不愈。若恣飲又恐水停,故宜少飲之,再思再與。若六脈洪數,重按久按有力,果系實症陽症,方可與以新汲涼水,否則恐有上熱下寒者,便忌誤服寒冷矣。

白話文:

對於口渴的情況,這通常是因為邪惡的熱氣進入內臟,導致身體的津液乾涸,進而使得臟腑的精華物質不足以滋潤全身。因此,如果在病程的第四、五、六天出現口渴,這表示病邪已經傳入到身體的陰分,這是病情發展的正常現象。然而,如果在一、二、三天就出現口渴,這時候病邪應該還在三陽階段,也就是身體表面,這種情況就屬於反常了,因為這表示體內已經很熱,但表面的病症還未消除,我們稱之為「兩感」。如果表面的病症已經消失,然後才開始口渴,這表示病邪完全進入了體內。

如果大便乾結,那就必須要使用瀉下的方法,來去除體內的熱邪。如果是「兩感」的狀況,應該要先調和體內的氣血。

另外,如果原本並無津液乾涸的問題,但是在服藥後才開始口渴,這表示體內的水氣正在散發,陽氣正在恢復,體內的氣溫正在上升,所以才會感到口渴。所以,口渴的情況本應會好轉,如果不口渴了,反而可能表示病情加重,或者病情稍微有些口渴,這纔是病情好轉的徵兆,這都是為了達到陰陽平衡的效果。

然而,在傷寒的治療過程中,患者開始想要喝水,通常代表病情正在好轉。如果不讓他喝水,病情就不會好轉。但是,如果讓他隨意喝水,又怕水分在體內停留過久,所以應該讓他少量多次地喝水,每次他想喝的時候就給他一點。如果他的脈搏跳動快速且強勁,且在深度按壓下仍然有力,確定是實證和陽證的話,可以讓他喝新打上來的涼水。否則,如果他有上半身熱下半身冷的狀況,就要避免讓他喝太冷的水,以免病情加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