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 (12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 (12)

1. 兩感症

夫兩感於寒而病者,必死之候也。如一日太陽與少陰俱病,則發熱惡寒,頭痛口乾,煩躁而渴;二日陽明與太陰俱病,則腹滿身熱,譫語不食,睡臥不寧;三日少陽與厥陰俱病,則脅痛耳聾,囊縮而厥,水漿不入,不省人事,總陰陽俱病,表裡俱傷,腑臟之氣不得通於上下,榮衛之精,不得行於內外,病至六日,六經俱絕,不可救治。然何為而兩感也。

如一日太陽與少陰俱病,則太陽者,腑也。邪自背俞而入,人之所共知也。少陰者,臟也。邪自鼻息而入,人所不知也。鼻氣通於天,故寒邪無形之氣從鼻而入,腎為水臟,物以類聚,故腎受之。《經》曰:天之邪氣,感則害人五臟。內外兩感,臟腑俱病,欲表之則有里,欲下之則有表,表裡既不能一治,故云兩感者不治。

然所稟有虛實,所感有淺深,虛而感之深者,必死。實而感之淺者,猶有可治。表症多者,先解其表;里症多者,先攻其里,所謂治有先後,要在臨時變通,治得其宜,恆多無害。

白話文:

[兩感症]的內容如下:

當一個人同時受到兩種寒氣侵襲而生病,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狀況,通常預示著死亡。如果在一天之內,太陽脈和少陰脈同時受到影響,會出現發燒、畏寒、頭痛、口乾、煩躁並伴有口渴等症狀;到了第二天,陽明脈和太陰脈也受到影響,就會感到腹部脹滿、全身發熱、胡言亂語、食慾喪失、睡眠不安穩;第三天,少陽脈和厥陰脈同時受到影響,會感到肋骨疼痛、耳朵聽力下降、睪丸收縮、四肢冰冷,無法攝取液體,失去意識,這是因為陰陽兩脈同時受到病害,表裡都受到損傷,腑臟的氣機無法在上下之間暢通,營衛之精無法在體內外運行。等到第六天,六條經絡全部失去功能,就無法救治了。

那麼為什麼會出現兩感的情況呢?

在一天之內,太陽脈和少陰脈同時受到影響,太陽脈是腑脈,邪氣從背部腧穴進入,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。少陰脈是臟脈,邪氣從鼻子呼吸進入,這是人們通常不知道的。鼻子的氣息能通達天空,所以無形的寒邪之氣從鼻子進入,腎臟是水臟,邪氣和腎臟的屬性相合,所以腎臟受到邪氣的影響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天上的邪氣一旦被感知,就會對人的五臟造成傷害。同時受到內外兩種邪氣的影響,臟腑都受到病害,想要治療表證,卻又有裏證存在,想要治療裏證,卻又有表證存在,表裡之間不能統一治療,因此稱之為兩感,這樣的病症是無法治癒的。

然而,人體的本質有虛實之分,受到邪氣的影響程度也有淺深之別,虛弱的人受到深度邪氣的影響,必然會死亡;體質強壯的人受到淺度邪氣的影響,還有治癒的機會。如果表面症狀較多,應先解決表面問題;如果內部症狀較多,應先解決內部問題,這就是所謂的治療有先後之分,關鍵在於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變通,只要治療得當,往往不會有太大的危害。

2. 論傷寒受邪不獨太陽經

夫人之平時,榮衛周流,無少間斷,一旦邪氣入內,阻礙正氣,不得流行,鬱而為熱。仲景曰,在表發汗,在中和解,在裡攻下,隨其所而驅散之,不過使邪熱退而正氣復行,此先賢立法之準繩也。然前人壯實,尚堪任此攻下,今人虛弱,何能當此推敲?使元氣既受傷於病,復受傷於藥,惟圖不治之治可也。

況人之經絡,三陽三陰,分布一身,邪之所湊,豈有定所?黃仲理云:風寒六氣之邪傷人,或入於陽經,或中於陰絡,孰為之先?孰為之後?烏可專以太陽為受邪之始?故各經皆能受邪,但太陽經受邪居多,為差等爾,故取仲景六經見證七方,發散以先之。若夫陰經受邪,則不復傳變,惟用前方溫經散寒而已,惟陽經受邪,初用麻黃、桂枝以表散之。傳入半表半裡,又取小柴胡湯和解以繼之。

邪傳於裡,理宜攻下,又取大柴胡湯、調胃承氣等湯下之,此治真傷寒表中里三症之大略也。至於冬溫為病,非其時而有其氣也。冬時嚴寒,當君子閉藏,而反發泄於外,專用補藥而帶表藥,如補中益氣之類。

白話文:

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,營氣與衛氣在體內循環流動,不會有片刻的停歇。然而,一旦有邪氣侵入體內,就會阻礙正氣的運行,導致熱氣積聚。仲景曾經指出,如果邪氣在皮膚表面,應使用發汗法;如果在身體中部,就應該採用和解法;如果邪氣深入到內臟,就該使用攻下法。這些方法都是為了驅散邪氣,讓熱氣消退,讓正氣恢復正常運行,這是古人的治療原則。

然而,古人體質健壯,還可以承受這種強烈的治療方式。但現代人體質虛弱,怎麼可能承受得了這種劇烈的治療呢?如果因為疾病已經傷害了元氣,再因藥物的副作用進一步傷害,那我們只能期待無法治癒的狀態了。

人體的經絡系統,包括三條陽經和三條陰經,遍佈全身。邪氣的入侵並沒有固定的路徑。黃仲理曾說,風、寒等六種外來病氣侵襲人體,有的會進入陽經,有的會影響到陰絡,誰能確定哪個先,哪個後呢?怎能單純認為太陽經是邪氣入侵的第一站呢?因此,任何一條經絡都可能受到邪氣的影響,只是太陽經受到邪氣的影響比較多罷了。因此,我選用了張仲景的六經證治七方,首先用來發散邪氣。對於陰經受到邪氣影響的情況,就不會再發生變化,只需要用前方溫經散寒就可以了。只有陽經受到邪氣影響,一開始會使用麻黃、桂枝等藥物來表散邪氣。如果邪氣傳入半表半裡,則會使用小柴胡湯來和解。

當邪氣深入到內臟,理論上應該使用攻下法,這時會選擇大柴胡湯、調胃承氣湯等進行治療。這就是治療真正的傷寒,包括表、中、裡三個症狀的大致方法。至於冬季的溫病,是在不該出現的季節卻出現了這種氣候。冬季本應是寒冷的季節,人體應該收斂,卻反常地向外發泄,這時主要使用補藥,輔以一些表藥,例如補中益氣湯之類的藥物。

3. 論傷寒受病不獨足六經

一陽子曰:傷寒傳足不傳手,非窮理之言也。草窗劉子,指足經所屬水土木,以水遇寒而涸冰,土遇寒而坼裂,木遇寒而調枯,故寒喜傷之。手經所屬金與火,金遇寒而愈堅,大體極熱,寒不能襲,故寒不能傷。昧者奇之,竟將人身榮衛經絡上下截斷,不相聯絡矣。夫寒邪襲人,必先皮毛灼熱,鼻塞氣粗,肺主皮毛,是手太陰肺辛金先受病矣。

故先賢有桂黃等湯。然汗法舍皮毛何自而解?迨至熱邪入里,大便閉結,手陽明大腸庚金病矣。故先賢有硝黃樸實之用。然下法舍大腸何自而通?劉子謂金遇寒而愈堅之言可信乎?陽氣怫鬱,舌苔言妄,手少陰心下火病矣。先賢所以有瀉心數法,亢極動血,上下煩蒸,手厥陰心胞火,手少陽三焦火病矣。

治有三黃柴芩數條,小便癃秘,手太陽小腸內火病矣,治有五苓導赤之例,劉子謂大熱寒不能傷之一言信乎?《經》云:傷寒則為病熱。既云病熱,則無水冰土裂木枯之象,而有金爍火亢之徵矣。劉子之言,不亦謬甚。

白話文:

一位名為一陽子的人說:過去認為傷寒病會影響到腳部的經脈,但不會影響到手部的經脈,這樣的說法並非透徹理解醫理。草窗劉子指出,腳部經脈所屬的水、土、木三種元素,當這些元素遇到寒冷時,水會結冰,土會龜裂,木會凋零,因此,寒冷容易傷害到腳部的經脈。然而,手部經脈所屬的金與火兩種元素,金遇到寒冷反而會更堅硬,火本來就極熱,寒冷無法侵襲,因此,手部經脈不容易受到寒冷的傷害。但這種說法讓人困惑,因為它將人體的營養、衛生、經絡上下部分切斷,讓各部位之間的聯繫被忽略。

事實上,當寒邪侵襲人體,首先會出現皮膚發熱、鼻子堵塞、呼吸粗重等症狀,這是由於肺主管皮毛,也就是說,手太陰肺(金屬)最先受到疾病的影響。因此,前人有使用如桂枝湯、黃耆湯等方劑來治療。然而,若要通過發汗來治療疾病,除了通過皮毛外,還有其他途徑嗎?當熱邪深入人體,造成大便閉塞,這表示手陽明大腸(金屬)受到了影響。因此,前人使用了芒硝、黃連、厚朴等藥物。然而,若要通過排泄來治療疾病,除了通過大腸外,還有其他途徑嗎?

劉子認為金屬遇到寒冷會變得更堅固,這樣的說法可信嗎?當陽氣鬱結,舌苔厚重,口齒不清,這表示手少陰心(火屬)受到了影響。因此,前人有使用如瀉心湯等方劑。當火氣過盛,血液沸騰,全身煩躁,這表示手厥陰心包(火屬)、手少陽三焦(火屬)受到了影響。因此,前人使用瞭如黃連解毒湯、柴胡湯等方劑。

當小便困難,這表示手太陽小腸(火屬)受到了影響。因此,前人使用瞭如五苓散、導赤散等方劑。劉子認為極熱的狀態下,寒冷無法傷害人體,這樣的說法可信嗎?根據古籍記載:「傷寒就會產生熱病。」既然說的是熱病,就不會有水結冰、土龜裂、木凋零的現象,反而會有金屬熔化、火氣過盛的症狀。劉子的說法,不是非常錯誤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