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 (11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 (11)

1. 溫病郁病論

逍遙散者,風以散之,地黃飲者,雨以潤之,木有不得其天者乎?此法一立,木火之郁既舒,自不下克,土亦滋潤無燥熇之病,金水自得相生,予謂一法可通五法者,如此豈惟是哉!推之大之,其益無窮。

凡寒熱往來,似瘧非瘧,惡寒惡熱,嘔吐吞酸嘈雜,胸痛脅痛,小腹脹悶,頭暈盜汗,黃疸溫疫,疝氣饗泄等症,皆對症之方,推而傷風、傷寒、傷濕,除直中外,凡外感者,俱作郁看,以逍遙散加減出入,無不獲效。如小柴胡湯、四逆散、羌活湯,大同小異,然不若此方之響應也。

神而明之,變通之妙存乎人耳。倘一服即愈,少頃復發,或頻發而愈甚,此必屬上寒下熱之假症也,則此方不可復投,當改用溫補之劑,如陽虛以四君子湯加溫熱藥;陰虛者則以六味湯中加溫熱藥;其甚者,必須用熱藥冷飲之法,使不拒格而不入也。是《經》所謂:病有微甚,治有逆從,先醫殫心竭慮,闡明至理,以創於前,但相傳既久,氣化轉薄,後學可不細心揣摩,更神化之以繼其後。

白話文:

逍遙散這個方劑,是用疏散的方式來處理像風一樣的病邪;地黃飲這個方劑,是用滋潤的方式來處理像雨一樣的病邪。這兩種方式,不就像是讓樹木(指人體)回歸自然,獲得應有的生長環境嗎?這個治療原則一旦確立,肝火的鬱結就能夠舒展開來,自然就不會反過來壓制脾胃,脾胃也能得到滋養,不會有燥熱的毛病。這樣一來,肺金和腎水就能夠互相滋生。我認為,一個治療原則可以貫通五臟的運作,不只如此而已!如果能將這個原則加以推廣,它的益處將會是無窮無盡的。

凡是出現忽冷忽熱、症狀像瘧疾卻又不是瘧疾,怕冷又怕熱,噁心嘔吐、吞酸嘈雜,胸口和兩脅疼痛,小腹脹悶,頭暈盜汗,黃疸溫病,疝氣腹瀉等症狀,都可以用逍遙散這個方劑來對症治療。而且,推廣開來看,不論是傷風、傷寒、傷濕,除了直接侵犯內臟的病邪之外,凡是外感引起的疾病,都可以把它當作是「鬱」來看待,用逍遙散加以調整變化來治療,幾乎沒有不見效的。像是小柴胡湯、四逆散、羌活湯這些方劑,雖然有相似之處,但效果都不如逍遙散來得迅速。

這些道理很深奧,要能夠靈活運用,其中的奧妙就靠個人去體會了。如果吃了一帖藥就痊癒,但過不久又復發,或是頻頻復發而且更嚴重,這必定是屬於「上寒下熱」的假象,這時候就不適合再用逍遙散,應該改用溫補的藥方。例如,陽虛的人可以用四君子湯加上溫熱的藥物;陰虛的人則可以用六味地黃丸加上溫熱的藥物;更嚴重的情況,必須採用熱藥冷服的方式,使藥物不被身體抗拒而能夠被吸收。就像《黃帝內經》所說的:疾病有輕微和嚴重之分,治療方法也有順應和逆轉之別。以前的醫生們已經竭盡心力,闡明了這些至理,開創了這些治療原則。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,這些道理的運用效果可能變得比較薄弱,後代的醫生不可不細心研究,更加靈活運用,才能夠將前人的經驗發揚光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