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 (7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 (7)

1. 傷寒大小總論合參

夫秋冬傷寒,真傷寒也。春夏傷寒,寒疫也。與受久而後發之溫病、熱病,自是兩途,豈可同治?且人惟知有外傷寒,而不知有內傷寒,即訛作房勞陰症,非也。凡冷物傷中而得,便是內傷陰症,不獨房勞然也。房勞未常不病,陽症頭痛發熱者,但不可輕用涼藥耳。若以曾犯房勞,便為陰症,必用溫藥。

若以並無房事,便為陽症,必用涼藥,不據脈而惟問候,則殺人多矣。故曰陽症多得之於風寒暑濕,邪生於太陽,外入者也。陰症多得之於飲食起居七情,邪生於少陰內起者也。傷寒內傷者,十居八九,救里解表,霄壤不同,桂枝下咽,陽盛則斃,承氣入胃,陰盛則亡,可不辨乎?合而言之,真知其為陽虛也,則用補中益氣湯;真知其為陽虛直中也,則用附子理中湯;真知其為陰虛也,則用六味腎氣湯;真知其為陰虛無火也,則用八味腎氣湯。

其間有似陰似陽之假症也,則用寒因熱用之法從之,不可少誤,惟以補正為主,不必攻邪,正氣得力,自然推出寒邪,汗出而愈。攻之一字,仁人之所惡也,百戰百勝戰之善者也。不戰而屈人之兵,善之善者也,故曰善戰者,服上刑。

有元氣素弱,色欲過度,腠理疏豁,寒邪乘虛而直入於三陰之經,故曰:陰症初起,乃不見熱症之暴病也。若不即治,反逼虛陽上攻,而見面赤煩躁等熱症,名陰盛格陽,一名陰極似陽,其躁時欲坐臥於泥水井中,口雖煩渴,不欲飲水,如脈洪數無力者,是陰虛而假陽上乘也,八味地黃湯加牛膝、五味子主之。六脈沉微無力者,陽虛之真象也,參、朮、附、桂之類主之。

有病本屬陽,未傳入里,誤服涼藥,過飲冷水變為陰症,或過食冷物,或食物後復飲冷水,變為食陰之病者,皆當從陰治,但重在溫中,故止用炙草、朮、附、薑、桂,而不用地、茱、桂、附也。若脈雖無力,外症身熱,自汗體倦,手足心熱,忽時作寒,口不知味,出言懶怯者,此屬內傷元氣,自當補中,如人參養榮湯,或補中益氣湯,不必用峻補及桂、附大熱之藥也。然人之有生者,惟賴一陽氣也。

凡亡陽六脈沉微者,則元陽欲脫,命懸如縷,即峻加補益,無如草木之性,亦必假人正氣以發生。若人本氣不固,藥力從何鼓舞,勢如脫空填補,故少旺復虛,虛復峻補,藥力一過,勢復虛嬴,惟宜細心詳察,陰長救陽,陽長救陰,接續勿間,不可少偏,不可少緩,務使陽先生而陰後長,勿使陰氣勝而陽乃亡,七日五臟傳遍,半月節令一交,則真氣藉此發生,根固方無暴脫。然脫症惟以救陽為重者,蓋人陽氣一分不盡,則不死,故陽為生長之機。

若以補陰,陰道難長,徒使亡陽也,況命火安於位者,百病不生。凡諸疾之作者,皆由真火離於位也。是以治者,百病雖殊,可不保重此火,以為去病之基耶!(張)陳管見,明者達之。

白話文:

關於傷寒的總體探討

一般來說,秋冬季節感受的傷寒,才是真正的傷寒。而春夏季節感受的傷寒,其實是寒性瘟疫。這跟那些潛伏很久才發作的溫病、熱病,本質上是不同的,怎麼能用相同的治療方法呢?

而且,人們通常只知道有外感風寒,卻不知道還有內傷引起的寒症。有些人甚至誤以為房事過度導致的陰虛症也是內傷寒,這是不對的。凡是因吃了寒涼食物導致身體內部受損的,都屬於內傷引起的陰虛症,不只是房事過度才會這樣。房事過度確實容易生病,出現發燒頭痛等陽症,但這時不能輕易使用寒涼藥物。如果認為只要有過房事就一定是陰虛症,必須用溫熱藥,或者認為沒有過房事就一定是陽症,必須用寒涼藥,不仔細診脈而只憑問診來判斷,這樣會害死很多人。

所以說,陽症大多是由風寒暑濕等外邪引起的,病邪從太陽經入侵體內。陰症大多是由飲食、作息、情緒等內部因素引起的,病邪從少陰經由內而生。因內傷引起的傷寒,佔了十之八九。治療內傷和外感的傷寒,方法截然不同,簡直天差地別。如果陽氣旺盛,卻服用了桂枝湯,會導致病情加重而死亡;如果陰氣過盛,卻服用了承氣湯,也會加速死亡。難道能不仔細辨別嗎?

總的來說,如果能明確知道是陽氣虛弱,就用補中益氣湯;如果知道是陽虛直接傷及臟腑,就用附子理中湯;如果知道是陰液虧虛,就用六味地黃丸;如果知道是陰虛而且沒有虛火,就用八味地黃丸。

其中,有些症狀看似陰虛又似陽虛的假象,就應該用「寒證用熱藥」的反治法來處理,不能有絲毫差錯,一定要以扶正氣為主,不必過於攻邪。只要正氣強盛了,自然就能把寒邪驅趕出去,出了汗病就會好。使用「攻」字這種方法,是仁德之人所厭惡的,因為百戰百勝不是最好的方法。「不戰而屈人之兵」才是最好的方法。所以說,善於作戰的人,要謹慎地使用攻伐之法。

有些人天生元氣虛弱,又過度沉迷於色慾,導致皮膚疏鬆,寒邪容易乘虛而入,直接侵犯三陰經。因此,陰虛症初期,反而看不到發熱等明顯的陽性症狀。如果不及時治療,反而會逼迫虛弱的陽氣上浮,出現面色潮紅、煩躁不安等熱象,這就叫做「陰盛格陽」,也叫「陰極似陽」。患者躁動時會想要坐在泥水或井水中,雖然覺得口渴,卻不想喝水。如果此時脈象洪大而無力,這就是陰虛而出現虛陽上浮的假象,可以用八味地黃湯加上牛膝、五味子來治療。如果脈象沉細而無力,則是陽虛的真實表現,可以用人參、白朮、附子、桂枝之類的藥物來治療。

有些人原本是陽症,還沒傳入內部,卻誤服了寒涼藥物或過量飲用冷水,變成了陰虛症。或者因吃過多生冷食物,或飯後又喝冷水,導致食積而轉為陰虛症,這些都應該按照陰虛症來治療。但重點在於溫補中焦,所以只用炙甘草、白朮、附子、乾薑、桂枝等藥物,而不用熟地、山茱萸、肉桂、附子等滋陰的藥物。如果脈象雖然無力,但有身體發熱、自汗、疲倦、手足心熱、時而發冷、口中無味、說話有氣無力等症狀,這屬於內傷導致元氣不足,應當用補中益氣的方法來治療,比如人參養榮湯或補中益氣湯,不必使用過於峻補的藥物以及桂枝、附子等大熱的藥物。

人之所以能夠生存,全賴於體內的一點陽氣。凡是出現脈象沉細微弱,這表示元陽將要脫失,生命危在旦夕。即使立刻使用大補的藥物,但藥物畢竟是草木之物,還是需要人體的正氣才能發揮作用。如果人體正氣本身就不足,藥力又怎麼能鼓舞起來?就像在空中填補空洞一樣,難以奏效,因此往往會出現稍有好轉又會變得虛弱的狀況。所以,應該仔細觀察,當陰氣過盛時要救陽,當陽氣過盛時要救陰,要持續不斷地調理,不能偏頗,也不能懈怠,務必讓陽氣先恢復,陰氣再慢慢滋長,不能讓陰氣過盛而導致陽氣衰亡。經過七天左右的時間,五臟的功能便會恢復,半個月後節氣交替,真氣就能藉此恢復生機,根基穩固就不會突然虛脫。

虛脫的病症,重點在於救陽,因為人體的陽氣只要還剩下一分,就不會死亡。陽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動力。如果只顧著補陰,陰氣難以生長,反而會加速陽氣的耗損。況且,只要命門之火安穩在它該在的位置,人就不會生病。各種疾病的發生,都是因為真火離開了原來的位置。所以,治療疾病的人,雖然面對各種不同的病症,但都要重視保護命門之火,把它作為治療疾病的基礎啊!

(張)陳氏的淺見,明智的人自然能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