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 (6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 (6)

1. 傷寒大小總論合參

古今氣運不同,舊方新病,何能符合?只可讀其書,廣其義,考其方,得其理,潛心默究,自得其神,即羅氏譬之折舊料而改新房,備必工穩耳。

外感頭痛,常常而痛,痛猶外束也。內傷頭痛,時作時止,痛猶內脹也。此由血虛,而虛火衝入泥丸宮也。內傷手心熱,手背不熱,外感手背熱,手心不熱。

治陰症以救陽為主,治傷寒以救陰為主。然傷寒縱有陽虛當治,必看其人血肉充盈,而陰分可受陽藥者,方可回陽。若面黧舌黑,身如枯柴,一團邪火內燔者,則陰已先盡焉。敢回陽益劫其陰耶!

《傷寒論》曰:陰症得陽脈者,生;陽症得陰脈者,死。人皆奉其言,未知繹其義,夫正虛邪旺,久而不痊,但與補正,則邪自除,此必見虛衰之陰脈也。正氣實者,多見陽脈,正氣虛者,多見陰脈。症之陽者,假實也。脈之陰者,真虛也。陳氏曰:凡察陰症,不論熱與不熱,惟憑脈用藥,百無一失。

不論脈之浮沉大小,但重按無力便是伏陰,忌用涼劑,犯之必死。然則沉小者,人果知為陰脈,不知浮大者,亦有陰脈也。凡內傷心氣者,脈皆無力,不可不辨。是知諸病,千變萬化,只虛實二字盡之,不獨傷寒一症也。蓋一實一虛,邪正相為勝負,正勝則愈,邪勝則死。正氣實者,即感大邪,其病亦輕。

正氣虛者,即感微邪,其病亦甚。故凡氣實而病者,但去其邪。攻之無難;挾虛而病者,不補其虛,邪何能退?奈有傷寒無補法之語,以致虛症傷寒,固執束手待斃,良可嘆也!獨不觀仲景為傷寒之祖,立三百九十六法,脈症之虛寒者,一百有餘,定一百十三方,用參者三十,用桂附者五十餘,即東垣、丹溪、節庵,亦有補中益氣,回陽返本,溫經益元等湯,未嘗不補也,孰謂傷寒無補法耶?況今人挾虛患傷寒者,十嘗六七,虛症類傷寒者,十嘗八九,每出此語為誤,虛而不補,且復攻之,危亡立待,殊不知發散而汗不出者,津液枯槁,陰氣不能外達也。人知汗屬於陽,升陽可以解表,不知汗生於陰,滋水即所以發汗也。

清解而熱不退者,陽無陰斂,陰不足也。人但知寒涼可以去熱,不知養陰即所以退陽也。元陽中虛以致陰寒內襲者,壯元陽即所以散外寒也。脾胃正虛,而元陽不能藏納,以致餘熱潮熱不已者,補脾胃即所以斂浮陽也,要知正氣不足,則邪氣有餘,正不勝邪,邪必不解,正氣一壯,邪無容地,不散表而表自解,不攻邪而邪自退,今人不論虛實,一見發熱等症,便以攻邪為主,邪氣未去而正氣受傷,此皆一言之禍也。自仲景以來,名賢代起,立言不患不詳,患其多而惑也。

陶節庵曰:得其要領,易於拾芥,脈證與理而已。求之多歧,則支離繁碎,如涉海問津矣。脈證者,表裡陰陽虛實寒熱也。理者,知其常通其變也。多歧者,蔓衍之方書也。

白話文:

古時候和現在的氣候環境不同,以前的藥方怎麼能完全符合現在的疾病呢?我們應該仔細研讀古書,廣泛理解其中的含義,研究藥方,掌握醫理,潛心鑽研,自然能領會其中的精髓,就像羅氏說的,把舊材料改造成新房子,一定既堅固又美觀。

外感引起的頭痛,常常持續疼痛,這種痛就像是從外面束縛著頭一樣。內傷引起的頭痛,時而發作時而停止,這種痛就像是從裡面脹起來一樣。這是因為血虛,導致虛火向上衝到腦部引起的。內傷的人手心發熱,手背不熱;外感的人手背發熱,手心不熱。

治療陰證要以救陽氣為主,治療傷寒要以救陰氣為主。雖然傷寒也有陽虛的情況需要治療,但必須觀察病人是否血肉豐盈,陰液足夠承受陽性藥物,才可以回陽。如果病人面色灰暗、舌苔發黑、身體像枯柴一樣,體內邪火旺盛,這表示陰液已經耗盡。這時再用溫熱的藥回陽,豈不是加速陰液的耗竭嗎!

《傷寒論》說:陰證出現陽脈的,可以存活;陽證出現陰脈的,會死亡。大家都遵從這句話,卻不理解其中的含義。其實,正氣虛弱、邪氣旺盛,久病不癒,只要補益正氣,邪氣自然會消退,這時候一定會出現虛弱的陰脈。正氣強盛的人,大多會出現陽脈;正氣虛弱的人,大多會出現陰脈。病症表現為陽證的,可能是假象。脈象呈現陰脈的,才是真的虛弱。陳氏說:凡是觀察陰證,不論是否有發熱,只要根據脈象用藥,一定不會有錯。

不論脈象是浮還是沉、是大還是小,只要重按無力,就是陰脈虛弱,絕對不能使用寒涼的藥物,否則一定會死亡。人們都知道脈象沉小是陰脈,卻不知道脈象浮大也可能代表陰脈虛弱。凡是內傷導致心氣虛弱的,脈象都虛弱無力,這點必須辨別清楚。由此可知,各種疾病千變萬化,其實都離不開虛和實這兩個字,不僅僅是傷寒這一種病。實和虛,代表邪氣和正氣互相較量,正氣勝利就會痊癒,邪氣勝利就會死亡。正氣強盛的人,即使感染很強的邪氣,病情也比較輕微。

正氣虛弱的人,即使感染很輕的邪氣,病情也會很嚴重。所以,凡是正氣強盛而得病的人,只要驅除邪氣就可以了,很容易治療;如果是正氣虛弱而得病的人,不補養正氣,邪氣怎麼能消退呢?偏偏有「傷寒無補法」的說法,導致虛證傷寒的病人,抱著這種錯誤觀念,束手待斃,實在是可悲啊!難道沒看過,仲景作為傷寒的鼻祖,設立了三百九十六種治療方法,其中脈象和病症呈現虛寒的有百餘種,制定了一百一十三個藥方,用人參的藥方有三十個,用桂枝和附子的藥方有五十多個。像李東垣、朱丹溪、張節庵等名醫,也有補中益氣、回陽返本、溫經益元等湯方,難道他們也沒有補益嗎?誰說傷寒沒有補法呢?更何況現在的人,有六七成都是體質虛弱而得傷寒,有八九成是虛症類似傷寒,卻總是說「傷寒無補法」這種錯誤的話。體虛不補,反而攻邪,危險馬上就會降臨。殊不知,發散卻不出汗,是津液枯竭、陰氣無法外達的緣故啊。人們只知道汗屬於陽氣,升陽可以解表,卻不知道汗是從陰液中產生的,滋養陰液才能發汗。

清熱卻不退燒,是因為陽氣沒有陰液的收斂,陰液不足的緣故。人們只知道寒涼可以退熱,卻不知道養陰也可以退陽熱。元陽虛弱導致陰寒內侵,壯大元陽可以驅散外寒。脾胃正氣虛弱,元陽無法藏納,導致餘熱潮熱不斷,補益脾胃可以收斂浮陽。要知道,正氣不足,邪氣就會有餘,正氣不能戰勝邪氣,疾病就不會好轉,正氣一旦強大,邪氣就無處容身,不用發散,表證也會自行解除,不用攻邪,邪氣也會自行消退。現在的人不論虛實,一看到發熱等症狀,就急著攻邪,導致邪氣未去,正氣反而受損,這都是錯誤觀念造成的災禍。自從仲景以來,歷代名醫不斷湧現,他們提出的理論不是不夠詳細,而是太多太雜,容易讓人迷惑。

陶節庵說:掌握了要領,就像撿拾草芥一樣容易,疾病的根本就是脈象、病症和醫理。如果追求太多,反而會變得支離破碎、繁瑣複雜,就像在茫茫大海中問路一樣。脈象和病症,就是指表裡陰陽、虛實寒熱。醫理,就是指要了解疾病的常規變化,也要了解疾病的特殊變化。所謂的「多歧」,就是指那些繁雜的醫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