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 (5)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 (5)
1. 傷寒大小總論合參
以補中益氣湯一方為主。加減出入,如內傷兼傷寒者,以本方加麻黃;兼傷風者,本方加桂枝;兼傷暑者,本方加黃連;兼傷濕者,本方加羌活。實萬世無窮之利,東垣特發明陽虛發熱之一門也。
然世間真陰虛而發熱者十之六七,亦與傷寒無異,反不及論,何哉?今之人一見發熱則曰傷寒,須用發散,發散而斃,則曰先賢之治法已窮,豈知丹溪發明之外,尚有不盡之旨乎?予嘗於陰虛發熱者,見其人熱而亦口渴煩躁,與六味地黃大劑,一服即愈。如見下部惡寒足冷,上部躁極渴甚,或欲飲而反吐,即以六味湯中加肉桂、五味,甚則加附子冷飲,下咽即愈,以此活人多矣。再舉傷寒口渴一症言之,邪熱入於胃腑,消耗津液故渴,恐胃汁干,急下之以存津液。
其次者,但云欲飲水者,不可不與,不可多與,並無治法,縱有治者,徒知以芩、連、枝、柏、麥冬、五味、花粉,甚則石膏、知母以止渴,此皆有形之水,以沃無形之火,徒使與火相爭,安能滋腎中之真陰也。若以六味地黃大劑服之,其渴立愈,何至傳至少陰,而成燥實堅之症乎?既成燥實堅之症,仲景不得已而以承氣湯下之。此權宜之霸術,然諄諄有虛人老弱人之禁,故以大柴胡代之。
陶氏以六乙順氣湯代之,豈以二湯為平易乎?代之而愈,所喪亦多矣。況不愈者十之八九哉!當時若多用六味地黃飲子,大劑服之,取效雖緩,其益無窮。況陰虛發熱者,小便必少,大便必實,其上症口渴煩躁,與傷寒無異,彼之承氣者,不過因亢則害,下之以承真陰之氣也。
今直探其真陰之源而補之,如亢旱而甘霖一施,土水皆濡,頃刻為清涼世界矣,何不可哉?!況腎水既虛矣,復經一下之後,萬無可生之理,慎之,慎之!此趙氏之創論,實探本窮源之學也。
按陰盛格陽,陽盛格陰,二症至為難辨,蓋陰盛極而格陽於外,外熱而內寒,陽盛極而格陰於外,外冷而內熱,《經》所謂:「重陰必陽,重陽必陰,重寒則熱,重熱則寒」是也。當於小便分之,便清者,外雖燥熱,而中必寒;便赤者,外雖厥冷,而內必熱。再看口中燥潤及舌苔淺深,蓋舌為心苗,應南方火邪,在表則未生苔,邪入里,津液搏結則生苔,而滑苔白者,丹田有熱,胸中有寒,邪在半表半裡也。熱入漸深,則燥而澀,熱聚於胃矣,宜用承氣、白虎。
若熱病口乾舌黑,乃腎水行於心火,熱益深而病篤矣。然亦有苔黑屬寒者,必舌無亡刺,口有津液也。即小便之赤白,口中之潤燥,舌苔之滑澀,亦皆因乎津液之榮枯,未足憑以遽斷寒熱也。故尤宜以脈之有力無力細辨之。總之,醫家治者,須隨機應變,活潑潑地,不可膠執一方,不可泥滯一藥,不必以藥治病,惟以藥治脈可也。
白話文:
這篇文章主要以補中益氣湯為基礎,探討如何辨別和治療發熱,特別是虛證發熱,並批判當時庸醫將所有發熱都當作傷寒處理的弊病。
文章提到,如果內傷又兼有傷寒,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麻黃;如果是兼有傷風,則加桂枝;兼有傷暑,加黃連;兼有傷濕,加羌活。東垣這個觀點闡明了陽虛發熱的道理。
然而,世上真正陰虛而發熱的人其實占多數,卻被忽略了,這和傷寒的症狀很相似。現在的人一見發熱就說是傷寒,用發散的方法治療,結果導致死亡,就說是古人的治療方法已經沒用了。他們哪裡知道,除了丹溪之外,還有未被發掘的道理呢?我曾經看過陰虛發熱的病人,他們雖然發熱,但同時會口渴煩躁。我用大劑量的六味地黃丸給他們服用,一服藥就好了。如果看到病人下半身怕冷、腳冷,上半身卻極度煩躁口渴,甚至想喝水卻又吐出來,就用六味地黃湯加肉桂、五味子,嚴重的話還加附子,用冷水送服,立刻就好,我用這種方法救活了很多人。
再來說說傷寒口渴這個症狀,那是因為邪熱侵入胃部,消耗了體內津液,導致口渴。這是因為擔心胃液乾涸,所以要趕快用瀉下的方法來保護津液。
另外,如果只是說想喝水,雖然應該給他喝,但不能多給,卻沒有相關的治療方法。即使有,也只是用黃芩、黃連、桂枝、黃柏、麥冬、五味子、花粉,甚至用石膏、知母來止渴。這些都是有形的水,用來澆灌無形的火,反而會助長火勢,怎麼能滋養腎中的真陰呢?如果用大劑量的六味地黃丸,口渴立刻就會好,何至於病傳到少陰,變成燥實堅的症狀呢?如果已經變成燥實堅的症狀,仲景(張仲景)迫不得已才用承氣湯來瀉下,這是權宜之計,但明確說過虛弱和年老的人禁用。所以用大柴胡湯代替,陶氏則用六乙順氣湯代替。難道這兩帖藥就比較平和嗎?代替之後,雖然能治好,但損耗也很大,更何況有八九成的人都治不好呢!當時如果多用六味地黃丸,大劑量服用,雖然見效慢,但益處無窮。而且陰虛發熱的人,小便一定會少,大便一定會硬,這些症狀和口渴煩躁的傷寒很像。承氣湯瀉下的原因,不過是因為亢盛就會有損害,用瀉下的方法來扶持真陰之氣。
現在,直接探求真陰的源頭來補益,就像乾旱很久的土地下了甘霖,土和水都得到滋潤,馬上就變得清涼了,為什麼不這樣做呢?而且腎水已經虛弱了,如果再用瀉下的方法,萬萬沒有生機了,一定要謹慎啊!這是趙氏的創見,是探求根本的學問。
還有陰盛格陽和陽盛格陰這兩種情況很難辨別。陰氣太盛就會把陽氣逼到體表,表現為外熱而內寒;陽氣太盛就會把陰氣逼到體表,表現為外冷而內熱。《經》上說:「重陰必陽,重陽必陰,重寒則熱,重熱則寒」就是這個意思。可以從小便來區分,小便清澈的,外表即使燥熱,內部一定是寒的;小便赤紅的,外表即使厥冷,內部一定是熱的。再看口中的乾潤和舌苔的深淺,舌頭是心臟的苗,應南方火邪。如果邪在表,就不會產生舌苔;如果邪入裡,津液搏結就會產生舌苔。滑苔白色的,代表丹田有熱,胸中有寒,邪在半表半裡。熱邪侵入越來越深,就會乾燥而澀,熱聚集在胃部,這時候就應該用承氣湯或白虎湯。
如果熱病出現口乾舌黑,那是腎水被心火煎熬的緣故,代表病情加重了。但是也有舌苔黑卻屬於寒的情況,那一定是舌頭沒有芒刺,口中有津液的。小便的赤白、口中的潤燥、舌苔的滑澀,這些都和津液的盛衰有關,不能單憑這些就立刻判斷寒熱。所以更應該通過把脈來辨別是否有力。總之,醫生治病必須隨機應變,靈活運用,不能固執地用一個方子,也不能拘泥於一味藥。不必用藥來治病,而是用藥來治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