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一 (9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一 (9)

1. 論富貴貧賤嗣育得失

富貴之家,衣食有餘,生子常夭;貧賤之家,衣食不足,生子常堅者,何故?蓋貧家之子,不能縱欲,雖拂意而不敢怒,富家之子,得縱其欲,稍觸便怒,怒多肝病多,肝木乘脾之患始矣。

是以貧家之育雖薄,而成全反勝於富家,其暗合育子之理有四:薄衣淡食少欲寡怒,一也;無財少藥不為庸醫所誤,二也;在母腹中,勞役不息氣血動用,筋骨堅實,三也;母既勞役,胞絡轉運,多易生產,胎病稀少,四也。諺云:見哭即歌,不哭必僂羅。

言雖鄙而切當,豈知啼哭者,小兒所以散驚泄熱,去風除寒,化食行氣之端也,故漁戶人家,生子必多,筋骨堅實,蓋由母寒子寒,母熱子熱,在胎之時,風霜暑熱先已備嘗,出胎之後,肌肉蒼厚,筋骨堅持,邪不能襲。

白話文:

富裕人家,生活富足,孩子卻常常夭折;貧窮人家,生活困苦,孩子卻常常健康長大,這是為什麼呢?這是因為貧窮人家的小孩,不能放縱慾望,即使不順心也不敢生氣。富裕人家的小孩,可以放縱慾望,稍微不順心就生氣,經常生氣就會導致肝臟疾病,肝臟過於旺盛就會影響脾臟,從而造成疾病。

因此,雖然貧窮人家孩子的養育條件較差,但反而比富裕人家的孩子更加健康,其中暗合了養育孩子的四個道理:穿著樸素,飲食清淡,少慾望,不輕易生氣,這是第一個道理;沒有錢,少用藥,不容易被庸醫誤診,這是第二個道理;母親在懷孕期間,勞動不息,氣血流通,筋骨強健,這是第三個道理;母親勞動,血液循環加快,容易生產,胎兒很少生病,這是第四個道理。俗話說:「看見哭就唱歌,不哭一定會駝背。」

這句話雖然粗俗,但卻很貼切。因為啼哭是嬰兒排解驚嚇、散發熱氣、驅除風寒、消化食物、促進氣血流通的重要方式。所以,漁民家庭的孩子通常都很多,而且筋骨強健,這是因為母親和孩子都經常處於寒冷的環境中,或者母親和孩子都經常處於炎熱的環境中,在胎兒時期,風霜暑熱都已經經歷過了,出生後,肌肉豐厚,筋骨堅韌,邪氣就無法入侵。

富貴之家,豐衣美食,肢體臟腑,無不嬌嫩,先天既稟柔脆,後天從加飽暖太過,外感內傷接踵為如甲藥消磨,其困益增,譬如陰地草木,不見風日,何能秀郁耶,縱得成人,一生多病況藜藿則腸胃堅厚,小飲則元精不淆,多憂則神氣掌斂,寡欲則淫毒鮮少,而膏粱者,俱不能及也。

白話文:

富貴人家,衣食豐足,身體的四肢和內臟,沒有不嬌嫩的。先天稟賦就柔弱,後天又過於飽暖,外感內傷接踵而來,用藥物消除疾病,反而讓身體更加虛弱。這就像陰暗處的草木,見不到陽光,怎能繁茂生長呢?縱使能長成,一生也多病。相反,吃粗茶淡飯的人,腸胃堅實厚實,少量飲酒則元氣精華不混濁,多愁善感則神氣收斂,慾望少則淫邪侵犯也少,這些都是富貴人家無法比擬的。

2. 評趙氏醫貫說

諺云:秀才學醫,如菜作齏。以其明於理,而易過於醫,醫與儒皆不外乎一理也然運用樞機,主宰一身者,皆心也,故古聖賢,養心正心明心,千言萬語諄諄,獨重乎心,以心為主,而醫家亦以心為君主之官也。獨趙氏一書,強引《內經》「十二官危」之一語,反復立論,獨尊命門以為君主,其歷陳氣血之根,生死之關,生人之本。卻病之原,真假之象闡發殆盡,誠有功於醫學者不鮮矣。

但古聖賢俱以心為主,趙氏獨尊命門為君主,而欲外乎心,醫與儒竟二途矣。鄙見於此,不無竊有議焉。蓋古聖賢,以心為主者,以修身立行起見也。趙氏以命門為主者,以尊生立命起見也,此正趙氏之濟世一片苦心,強引之而主之,蓋人為萬物之靈者,伏此心也。故《經》曰:君主之官,神明出焉。

白話文:

俗話說:「秀才學醫,如菜作齏。」意思是說,讀書人學醫,因為明白道理,反而容易走偏,醫學和儒學本質上都是一理。人體的運作,以心臟為中心,因此古聖賢一直強調養心、正心、明心,無非是想讓人以心為主。醫學上也認為心是君主之官。然而趙氏醫書卻強行引用《內經》中「十二官危」的說法,反覆論證,認為命門才是君主之官,並詳細論述氣血的根源、生死關頭、生命的根本、疾病的起因以及真假現象,對醫學的發展確實有貢獻。

然而,古聖賢都以心為主,趙氏卻獨尊命門,兩者似乎走上了不同的道路。我個人認為,古聖賢以心為主,是為了修身立行;趙氏以命門為主,是為了尊生立命。這正是趙氏濟世救人的苦心,雖然強行解釋,但人之所以能成為萬物之靈,正是因為有心。因此《經》上說:「君主之官,神明出焉。」

但腎主智,心主思,心之氣根於腎也。心知將來,腎臟已往,不失神明閒臟之職也。臥以入陰,心之神通於腎也,離屬陰而配水,火屬陽而配水,然水生於金,能復潤母燥,火生於木,反能害母形,故易以離人為兵戈,火上有水為既濟,水在火下為未濟,明其水火不可相離,陰陽互為其根也,遞相濟養,是謂和平,攝處稍偏,災害立至。故夫人生於天地萬物,統不外乎陰陽,水火者,陰陽之跡也。

偏尚不可,敢孰為之輕,孰為之重乎,且覺悟庶類,聰知聰明者,皆心也,腎能之乎,故《經》曰:心為君主之官,信不謬矣。況相火之動,多由乎君火,相字之義,更不虛也,但心之能神,若無真陰上奉,其能之乎,猶之雖聖明在上,而必以民為邦本也。由此觀之,則心為言主,而腎為之根,尊卑之義昭然。

白話文:

腎臟掌管智慧,心臟掌管思維,心臟的氣息源於腎臟。心臟能預知未來,腎臟能記憶過去,才能維持神智清明,各個臟腑正常運作。睡覺時進入陰性狀態,心臟的神識與腎臟相通。離火屬陰,配屬水,火屬陽,也配屬水。水生於金,能滋潤金的乾燥,火生於木,反過來會傷害木的形態。因此容易用離火比喻戰事,火上有水代表「既濟」,水在火下代表「未濟」,說明水火不可分離,陰陽互相依存。彼此滋養,就是和平狀態,稍微偏離就會帶來災禍。因此,人生於天地萬物,都離不開陰陽,水火是陰陽的表現形式。

偏向任何一方都不好,怎麼能輕視或重視哪一方呢?凡是覺悟、有靈性、聰明的人,都是心臟在主導,腎臟只是輔助。所以《經》書說:「心為君主之官」,一點也不錯。況且相火活動,主要由君火控制,「相」字的意思也非虛妄。但是心臟要發揮神識的作用,必須有真陰在上供養,才能做到。就像聖明君主,也需要人民做國家的根本。由此可見,心臟是主導思維,而腎臟是根基,尊卑分明。

但利害之機,實休慼相關見,且無情之草木其花葉榮茂,必賴乎根本培固而始能,況人稟氣血有情,五行具伐之體,可不顧天一生水,地二生火之義存焉。

白話文:

但是利益和危害的關鍵,實際上是關係到生存和死亡的,而且就算是沒有情感的花草樹木,它們的花葉要茂盛,也一定要依靠根部的牢固才能做到,何況人是有情感並且具有五行屬性的生物,怎麼能不考慮天一生水、地二生火的道理存在呢。

3. 先天根本論

夫玄黃未兆,天一之水先生,胚體未成。兩腎之元先立。蓋嬰兒未成,先結胞胎,其象中空,一莖直起,形如蓮蕊。一莖,即臍帶。蓮蕊,即兩腎也。而氤氳一點元陽之為命者,寓於中焉。水生木而後肝成,木生火而後心成,火生土而後脾成,土生金而後肺成,五臟既成,六腑隨之,四肢乃具,百骸乃全。《仙經》曰:借問如何是玄牝,嬰兒初生先兩腎。

未有此身,先有兩腎,故腎為臟腑之本,十二脈之根,呼吸之主,三焦之源,而人資之以始者也。故曰:腎水者,先天之根本也。一點元陽,則寓於兩腎之間,是為命門。蓋一陽居二陰之間,所以位乎北,而成乎坎也。人非此火,無以運行三焦,腐熟水穀。《內經》曰:少火生氣。

白話文:

天地初開之時,尚未有兆頭,只有天一之水生成,胚胎尚未成形,但兩腎之元氣已經開始形成。因為嬰兒尚未成形,先要結合成胞胎,形狀如同空心、直立的蓮蕊,一莖就是臍帶,蓮蕊就是兩腎,而那一絲元陽之氣,也就是生命之源,就寄居在其中。水生木,肝臟才形成;木生火,心臟才形成;火生土,脾臟才形成;土生金,肺臟才形成。五臟既成,六腑隨之,四肢才長齊,百骸才完整。《仙經》說:「請問什麼是玄牝?嬰兒初生,先有兩腎。」

在有身體之前,先有兩腎,因此腎臟是臟腑之本,十二經脈之根,呼吸之主,三焦之源,人賴此而開始生命。所以說:腎水是先天之根本。那一絲元陽之氣,就寄居在兩腎之間,稱為命門。因為一陽居於二陰之間,所以位於北方,屬於坎卦。人若無此火,就無法運行三焦,消化水穀。《內經》說:「少火生氣。」

《仙經》曰:兩腎中間一點明,逆為丹母順為人。夫龍潛海底,龍起而火隨之。元陽藏於坎腑,運用應於離宮,此生人之命根也,乃知陽火之根,本於地下,陰火之源,本於天上,故曰:水出高源;又曰:火在水中。夫水火者,陰陽之徵兆,天地之別名。獨陽不生,獨陰不長。

天之用在於地下,地之用在於天上,則天地交通,水火混合而萬物生焉。古之神聖,察腎為先天根本,故其論脈者曰:人之有尺,猶樹之有根,枝葉雖枯槁,根本將自生,傷寒危篤,寸口難稽,猶診太谿,以下腎氣。夫精也者,水之華也。神倚之,如魚得水,氣依之,如霧覆淵。

白話文:

《仙經》說:兩腎之間有一點光明,逆流為丹母,順流為人。龍潛藏於海底,龍起則火隨之。元陽藏於坎宮,運用應於離宮,這是人命的根源。由此可知,陽火的根源來自地下,陰火的源頭來自天上,所以說:「水出高源」;又說:「火在水中」。水火是陰陽的徵兆,是天地的別名。單獨的陽氣不能生長,單獨的陰氣不能繁衍。

天地的作用相互依存,地依靠天,天依靠地,天地交感,水火相融,萬物才能生長。古代的神聖之人,明白腎臟是先天根本,因此論脈者說:人有寸口,如同樹木有根,枝葉枯萎,根部依然會生長。傷寒危篤,寸口脈象難以判斷,就診太谿脈,來探知腎氣。精華如同水的精華,神依賴它,如同魚得水,氣依賴它,如同霧氣覆蓋深淵。

神必依物,方有附麗,精竭神散,勢之自然,方其為嬰孩也。未知牝牡之合而勃然睃作,精之至也。純純全全,合於天方,溟溟清清,合於無淪,年十六而真精滿,始能生子,精泄之後乾破而為離,真體已虧,不知節嗇,則百脈空虛,不危何待!世有以固精采補者,是大不然,男女交接,必擾其腎,外雖不泄,精已離宮,必有真精數點,隨陽之痿而溢出,如火之有煙焰,豈能復返於薪哉!是故貴寡欲。然損精傷腎,是非一端。

若目勞於視,精以視耗:耳勞於聽,精以德耗:心勞于思,精以思耗:體勞於力,精以力耗,隨事節之,則精與日俱積矣,是故貴節勞,腎司閉藏,肝主疏泄,二臟皆有相火,其系皆上屬於心。心,君火也。怒傷肝。而相火動,則疏泄者用事,而閉藏者不得其職,雖不交合,精已暗耗矣,是故貴息怒。

白話文:

精神必須依附在物質上,才有寄托,精盡了神就會散掉,這是自然的道理,當人還是嬰孩的時候,還不懂得男女之間的事情卻會自然勃起,這是因為精氣充足的原因。這種純粹完整的狀態,符合自然的法則,清澈無染,符合無窮無盡的境界。到了十六歲時真精充滿,這時候才開始有能力生育。精液排出後,身體就從充盈轉變為空虛,真正的本體已經受損,如果不知道節制,那麼全身的經脈都會變得空虛,這樣怎麼可能不危險呢!世上有人通過固守精氣來補身,這是不對的,男女行房事必定會干擾到腎臟,即使外表上看不出來精液流失,但精氣已經離開了腎宮,一定會有一些真精隨著陽痿而溢出,就像火有煙和火焰一樣,怎麼可能再回到木柴上呢!所以珍貴的是要減少欲望。然而損害精氣傷害腎臟,不只是這一個方面。

如果眼睛過度使用,精氣就會因為視覺而消耗;耳朵過度使用,精氣就會因為聽覺而消耗;心靈過度思考,精氣就會因為思維而消耗;身體過度用力,精氣就會因為體力而消耗,根據情況節制這些活動,那麼精氣就能夠逐日積累,所以珍貴的是節制勞動。腎負責封閉和儲藏,肝負責疏通和排泄,這兩個臟器都有相火,它們都與心有所聯繫。心是君火。生氣傷害肝,相火就被激發,這樣排泄的功能就會占上風,而封閉儲藏的功能就不能正常發揮,即使沒有性行為,精氣也會暗暗地流失,所以珍貴的是平息怒氣。

酒能動血,飲酒則身面俱赤,是擾其血也。數月不近色,精已凝厚,一夜大醉,精隨薄矣,是故宜戒酒。《經》曰:精不足者,補之以味。然膏粱之味,未必生精,恬澹之味,最能益精。《洪範》論味,而曰嫁穡作甘。世間之物,惟五穀得味之正,澹食五穀,大能養精。吳子野云:芡實本溫平,不能大補,人謂之水中丹者,何也?人之食芡也,必枚齧而細嚼之,未有多嘬而急咽者也。

舌類齒唇,終日囁嚅而欠無五味,腴而不膩,是以致玉池之水,轉相灌注積其功,雖過乳石可也,以此知人,能淡食而徐飽者,大有益於脾腎。《經》曰:胃為水穀氣血之海,化榮衛而潤宗筋;又曰:陰陽總宗筋之會,而陽明為之長,故胃強則腎充而精氣旺,胃病則精傷而陽事衰也。《靈樞》曰:生之來謂之精。

白話文:

酒可以促進血液循環,喝了酒臉就紅,這是因為酒擾亂了血液。如果幾個月沒有房事,精氣就會凝結厚實,但如果一夜狂飲,精氣就會變得稀薄,因此應該戒酒。《經》書中說:精氣不足的人,應該用食物來補充。但是肥美的食物不一定能生精,清淡的食物才是最能滋養精氣的。《洪範》論述味覺,說種植莊稼的成果是甘甜的。世間萬物中,只有五穀的滋味最純正,清淡地食用五穀,最能滋養精氣。吳子野說:芡實性溫平,不能大補,人們為什麼稱它為水中丹呢?因為人們吃芡實時,必定要一粒一粒地細嚼,很少有人會狼吞虎嚥。

舌頭、牙齒和嘴唇,整天不停地咀嚼,卻沒有什麼味道,滑潤而不油膩,所以能夠讓玉池之水互相灌溉,積累功效,即使經過乳石也能夠滋養。由此可知,能夠清淡飲食、慢慢吃飽的人,對脾腎有很大的益處。《經》書中說:胃是水穀、氣血匯聚的地方,它化生精氣、營養身體、潤滑筋骨;又說:陰陽匯聚於筋骨,而陽明經是主宰筋骨的,所以胃強壯,腎氣就會充盈,精氣就會旺盛;胃病就會傷精,陽事就會衰弱。《靈樞》中說:人生下來就叫做精氣。

此先天元生之精也,《素問》曰:食氣入胃,散精於五臟。此水穀日生之精也。然日生之精,皆從元精所化,而後分布其臟,盈溢則輸之於腎,故曰:五臟盛乃能瀉。若飲食之精,遇一臟有邪,則一臟之食味,化之不全,不得與元精俱藏而時自下矣。故腎之陰虛,則精不藏;肝之陽強,則氣不固。

若陰邪客於竅,與所強之陽相感,則精脫而外淫矣。陽強者,非真陽之強,乃肝之相火強耳。夫五臟俱有火,惟相火之寄於肝者,善則發生,惡則為害,獨甚於他火,其陰器既宗筋之所聚,凡人入房,強於作用者,皆相火充其力也。

若遇接內,與陰氣合,則三焦上下內外之火,翕然下從,百體玄府悉開,其滋生之精盡會於陰器以躍出,豈止腎所藏者而已哉!有年老彌健,或問其故,曰曾讀《文選》,石慍玉而山輝、水含珠而川湄,於斯二語,悟得葆精之道。故足於精者,百疾不生;窮於精者,萬邪蜂起。

白話文:

這是先天元氣生成的精髓。《素問》說:食物進入胃中,其中的精微會散布到五臟。這是每天由飲食產生的精氣。然而,這些每日生成的精氣都是從先天元氣轉化而來,然後再分配到各個臟腑,當過剩時就會輸送到腎臟,所以說:五臟充盈才能排泄。如果飲食中的精氣遇到某個臟腑有邪氣,那麼該臟腑對食物的消化就不完全,不能和元氣一起儲藏而會及時排出。因此,腎陰虛弱時,精氣就不能藏住;肝陽過亢時,氣就不能固守。

如果陰邪侵入了身體的孔竅,與過亢的陽氣相互作用,就會導致精氣外洩而出現淫亂。這裡的陽強並不是真正的陽氣強盛,而是指肝臟中的相火亢進。五臟都有火,但寄居在肝臟中的相火,如果正常就能促進生長,如果不正常就會造成危害,比其他的火更為嚴重,因為生殖器官是宗筋聚集的地方,一般人行房事時,能夠強壯有力都是相火在提供力量。

如果遇到性行為,與陰氣結合,那麼全身上下內外的火氣都會向下集中,全身的汗孔都打開,所有新生的精氣都會聚集在生殖器官以射出,這不只是腎臟所藏的精氣而已。有的人年老卻依然健康,有人問他是什麼原因,他說曾經讀過《文選》,裡面提到石頭藏玉山就光輝,水中含珠水邊就美麗,從這兩句話中領悟到了保養精氣的方法。所以精氣充足的人,各種疾病都不易產生;精氣匱乏的人,萬種邪氣就會蜂擁而至。

先哲洞窺根本,力勉圖全,遇症之虛者,亟保北方,以培生命之本。水不足者,壯水之主,以制陽光,六味丸是也;火不足者,益火之元,以消陰翳,八味丸是也。只於年力方剛,尺脈獨實者,微加炒枯知柏,抑其亢炎。

奈昧者,遂為滋陰上劑,救水神方,不問虛實而概投之,不知知母多則腸胃滑,黃柏久則腸胃寒,陽明受賊,何以化榮衛而潤宗筋?髓竭精枯,上嘔下泄,而幽潛沉冤,此皆守河間「有熱無寒」之論,丹溪「陽常有餘」之說,貽禍如此其烈耳!致《求正錄》云:朱劉之言不息,則軒岐之澤不彰,誠斯道之大魔,亦生民之厄運也。雖其言未免過激,然亦補偏救弊之一片苦心也。

白話文:

古時候的醫學大家深入研究人體的根本,努力追求整體的健康。遇到身體虛弱的病人,他們會著重於保護脾胃,因為脾胃是生命的根本。如果病人水分不足,就用滋陰補水的中藥,例如六味丸,來調節陽氣;如果病人火氣不足,就用溫補腎陽的中藥,例如八味丸,來驅散陰寒。只有在年輕體壯、脈象偏實的人身上,才會稍微加入炒過的知母和黃柏來抑制過旺的陽氣。

然而,有些不懂醫術的人,卻不分虛實,盲目地使用滋陰補水的中藥,以為只要是補水就能治病。他們不知道,知母用多了會損傷腸胃,黃柏長期服用會導致腸胃寒涼,導致陽氣受損,怎麼能滋養氣血、潤滑筋骨呢?結果病人虛弱更甚,出現嘔吐、腹瀉等症狀,卻不知道是錯誤用藥導致的。這都是因為他們一味遵循「有熱無寒」和「陽常有餘」的理論,而忽略了實際情況,造成如此嚴重的後果。《求正錄》中說,如果一味追求補陰,就會掩蓋了張仲景和華佗的醫學精華,這是醫學界的惡魔,也是百姓的災難。雖然這話有點過激,但也反映了作者對補偏救弊的用心良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