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 (3)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 (3)
1. 傷寒大小總論合參
傷寒專祖仲景。凡讀仲景書,須將傷寒與中寒分為二門,逐一辨明,庶不使陰陽二症混亂。夫傷寒治之得其綱領,分以邪正虛實,真假寒熱,則治之不難也。若求之多歧,則支離矣。先以陽症言之,夫既云傷寒,則寒邪自外入內而傷之也。其入則有淺深次第,自表達里,先皮毛次筋肉,又次筋骨腸胃,此其漸入之勢也。
風寒之初入,必先太陽,寒水之經,便有惡風、惡寒、頭痛脊痛之症。寒鬱皮毛是為表症,脈浮緊無汗為傷寒,以麻黃湯發之,得汗為解。然邪之所湊,豈有定所,亦不必拘以傳畢六經而方愈也。故仲景立法,言在表發散,在中和解,在裡攻下,隨其邪之所在而驅散之,不過使邪熱退而正氣復行耳。若浮緩有汗為傷風,用桂枝湯散邪,汗止為解。
若無頭疼惡寒,脈又不浮,此為表症罷而在中,中者何?表裡之間也,乃陽明少陽之分,脈不浮不沉,在乎肌肉之間,謂皮膚之下也。然有二焉,若微洪而長,即陽明脈也。外證鼻乾不眠,用葛根湯以解肌。脈弦而數,少陽脈也。其症脅痛耳聾,寒熱往來而口苦,以小柴胡湯和之,蓋陽明少陽不從標本,從乎中治也。
若有一毫惡寒,尚在表也。雖入中還當兼散邪,過此為邪入里為實熱,脈沉實洪數有力,外症不惡風寒而反惡熱,譫語大渴,掀衣氣粗,揚手擲足,四肢燥熱,身輕易於轉側,六七日不大便;明其熱入里而腸胃燥實也。輕則大柴胡湯,重則二承氣湯,大便通而熱愈矣。
以陰症言之,初起便怕寒,手足厥冷,或戰慄,身靜氣短少息,目不了了,水漿不入,二便不禁,喜向壁臥,閉目不欲見人,唇口不紅,蜷臥不渴,腹痛腹滿,嘔吐泄瀉,或口出涎沫,面慘息冷,引衣自隱,身重難於轉側,不發熱而脈沉遲,或細數無力,此自陰經受寒,即真陰症。
不從陽經傳入熱症治例,更當看外症何如,輕則理中湯,重則姜附湯、四逆湯以溫之,不可少緩。《經》所謂:發熱惡寒者,發於陽也。無熱惡寒者,發於陰也。此法人皆知之,至於發熱面赤,煩燥,揭去衣被,脈大無力者,人皆不識,認作陽症,誤設寒藥,死者多矣。不知陰症不分熱與不熱,不論脈之浮沉大小,但指下無力,重按全無,便是伏陰,急與五積散,一服通解表裡之寒。若內有沉寒,必須姜附溫之。
若作熱治,而用涼藥,則渴愈甚而躁愈急,豈得生乎?此取脈不取症也。
寒中於表宜汗,寒中於里宜溫,蓋人之一身,以陽氣為主,《經》曰:陽氣者,若天與日,失其所,則折壽而不彰。寒者,陰慘肅殺之氣也。陰盛則陽衰,迨至陽竭陰絕則死矣。仲景著書,先從傷寒以立論者,誠欲以寒病為綱,而明其例也。其在三陽者,則用桂麻柴葛之辛溫以散之,其在三陰者,非假姜附桂萸之辛熱,參朮炙草之甘溫,則無以祛其陰冷之邪,而復其若天與日之陽也。諸傷寒濕者,視此皆可以類推為治矣。
白話文:
傷寒學派的宗師是張仲景。凡是讀張仲景的著作,必須將「傷寒」與「中寒」分為兩類,逐一辨明,才不會使陰症與陽症混淆不清。治療傷寒若能掌握其要領,分辨邪氣的盛衰、虛實、真假寒熱,治療起來並不困難。如果求多求雜,就會變得雜亂無章。
先從陽症來說,既然說到「傷寒」,就是寒邪從外侵入體內所造成的。其侵入是有淺深的次序,由表到裡,先是皮毛,其次是肌肉,再次是筋骨腸胃,這是它逐漸侵入的趨勢。
風寒剛侵入時,必定先侵犯太陽經,也就是寒水經,會出現怕風、怕冷、頭痛、脊椎痛等症狀。寒邪鬱積在皮毛,這就是表症,脈象浮緊且無汗,就是傷寒,可以用麻黃湯來發汗解表,汗出病就好。然而邪氣侵犯的部位並非固定,也不必拘泥於一定要傳遍六經才會痊癒。所以張仲景的治療原則是,邪在表就發散,在中就和解,在裡就攻下,根據邪氣所在的部位來驅散它,不過是使邪熱退去,正氣恢復運行而已。如果脈象浮緩且有汗,就是傷風,可以用桂枝湯來散邪,汗止病就好。
如果沒有頭痛、怕冷,脈象也不浮,這表示表症已過,邪氣停留在「中」,所謂「中」是指表裡之間,也就是陽明和少陽的範圍。脈象不浮也不沉,停留在肌肉之間,也就是皮膚之下。這種情況有兩種,如果脈象稍微洪大且長,就是陽明脈,外在症狀是鼻乾、失眠,可以用葛根湯來解肌。如果脈象弦而且快,就是少陽脈,症狀是脅痛、耳聾、忽冷忽熱、口苦,可以用小柴胡湯來調和,因為陽明和少陽的治療不從標本,而是從中焦來治療。
如果還有一點點怕冷,就表示邪氣還在表,雖然已入中焦,還是要兼顧散邪。如果過了這個階段,邪氣就入裡轉為實熱,脈象沉實洪大且快而有力,外在症狀是不怕風寒反而怕熱,胡言亂語、口渴想喝水、掀開被子、呼吸粗重、手腳亂動、四肢燥熱、身體輕易翻動,六七天不大便;這表明熱邪入裡,腸胃燥熱。病情較輕可以用大柴胡湯,嚴重則用二承氣湯,大便暢通熱就會消退。
再從陰症來說,一開始就怕冷,手腳冰冷,甚至顫抖,身體安靜,呼吸短促,精神不濟,不想喝水,大小便失禁,喜歡背向牆壁躺臥,閉著眼睛不看人,嘴唇不紅潤,蜷曲著身體不覺得口渴,肚子痛脹,嘔吐腹瀉,或者口吐白沫,面色慘白,呼吸微弱,用被子把自己裹住,身體沉重難以翻身,沒有發熱卻脈象沉遲,或者細弱無力,這是陰經受寒,屬於真正的陰症。
陰症的治療方法,不從陽經傳入熱症的治療方式,更應該觀察外在症狀如何,輕微的用理中湯,嚴重的用姜附湯或四逆湯來溫陽,不能拖延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發熱而怕冷,是陽氣發出的表現;沒有發熱只怕冷,是陰氣發出的表現。」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。至於發熱面紅、煩躁不安、掀開被子、脈象大而無力,大家都不認識,誤認為是陽症,錯用寒涼藥,導致死亡的案例很多。卻不知道陰症不分發熱與不發熱,不論脈象的浮沉大小,只要指下無力,重按完全沒有感覺,就是陰氣伏藏,應該趕緊用五積散,一服藥就能同時解除表裡之寒。如果體內有深寒,必須用薑附來溫補。
如果當作熱症來治療,而使用寒涼藥,就會口渴加劇,煩躁不安,哪能活命呢?這是採用脈象而不採用症狀的錯誤做法。
寒邪侵犯表,應該發汗;寒邪侵犯裡,應該溫補。人的一身,以陽氣為主,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陽氣就像天上的太陽,如果失去作用,就會損壽而不能顯現光芒。」寒,是陰冷肅殺的氣,陰氣過盛則陽氣衰弱,等到陽氣耗盡陰氣消散就死了。張仲景寫書,先從傷寒來立論,實在是想以寒病為綱領,來闡明其中的治療法則。對於在三陽經的病症,就用桂枝、麻黃、柴胡、葛根等辛溫藥來發散;對於在三陰經的病症,就非得用薑、附子、桂枝、吳茱萸等辛熱藥,以及人參、白朮、炙甘草等甘溫藥,才能去除陰寒的邪氣,恢復如同太陽一般的陽氣。各種傷寒濕邪,參照以上原則都可以推論出治療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