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 (2)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 (2)
1. 傷寒大小總論合參
如不兩感於寒,不加異氣,則七日太陽病衰,頭痛少愈;八日陽明病衰,身熱少歇;九日少陽病衰,耳聾微聞;十日太陰病衰,腹減如故而思飲食;十一日少陰病衰,渴已津生已而能嚏;十二日厥陰病衰,囊縮自愈,小腹亦平,其邪皆去,則病人精神自爽也。若至六七日而頭痛更甚,此又於太陽傳起,以至厥陰,名曰二候:若至十三日而病復如是,是謂三候;一候則病,二候病甚,三候病必危矣。正氣內虛,邪氣獨勝,故熱不已也。
脈若尺寸俱沉陷者,是屬陽亡,必死之候。然傷寒有合病、有並病,或嘔、或痢者,何也?合病者,三陽俱受其邪,脈候皆現,相合同病,而不傳者是也。並病者,如太陽病尚未解,即並與陽明俱病,二陽相併,而共病是也。然陽氣太盛,則裡氣不寧,因上逆而為嘔,或下行而為痢矣。
脈若陰陽俱盛而緊澀者,是傷寒病熱未痊之脈也。如再感於寒,則寒熱相搏,變為溫瘧。若陽脈洪數,陰脈實大,此內外皆熱之脈也。如更感溫熱之氣,則又變為溫毒。溫毒者,表裡俱熱為病最重也。然傷寒再經,有陽結,有陰結,陽結者,不大便而能食,其脈浮數者是也。
陰結者,大便秘不能食,其脈沉遲者是也。陽結必於十七日而解,陰結必於十四日而解者,何也?十七日是傳至少陰腎經也。腎為水,陽為火,水制火,故結自解也。十四日是傳至陽明胃也。胃屬土,陰為水,土製水,故結自解也。總陽遇陰解,陰遇陽解耳。然傷寒治法,宜和解。
便宜和解,可汗便宜汗之,可下便宜下之,陽盛陰虛,則邪乘虛而入於裡,下之則除其內邪而愈,汗之則竭其津液而死。陰實陽虛,則邪僅客於腠理,而未能入,汗之則邪自散而愈,下之則邪盡入而凶。亦有身戰大汗而解者,是邪與正爭,乃正氣勝邪,大汗而解,有不汗不戰而解者,因內無津液,故不汗耳,其身必微癢。若欲解而身反大熱者,是邪氣遠表也。
至若熱久而不已者,是內亡津液,陰虛不能退陽。胃虛者,補土以藏陽,陰虛者,養陰而退火,則餘熱自己也。若在初起一二日間,又非津液枯少,如連汗三劑而不汗出者,是邪氣恣盛,陽不能勝,必成大疾而死。若譫語狂煩者,是陽症也。其脈浮大者生,沉細者死。又若額上汗多而喘,小便不利而頻,是陽氣上逆,陰氣下流,而陰陽離矣。
如體形不仁,振振惡寒者,是榮衛絕而陽亡也。如水漿不入者,是胃氣絕也。如發熱不已,身汗如油,喘不休者,是正氣脫而邪氣勝也。此等之症,並決必死。
小兒之傷寒,二三日散得為妙,蓋元氣未足,不能耐病,如日久深入經絡,則搏耗氣血,而成慢驚者有之,或邪氣不散,餘熱不退者有之,或行動不調,變成勞復者有之,或脾虛飲食不化,為食復者有之,或邪熱未退,復感於寒,變瘧疾者有之。凡暮熱朝涼為陰虛,若日晡潮熱為胃實,蓋平旦屬少陽,日中屬太陽,日晡屬陽明,傷寒症中,日脯潮熱為胃實,無虛症耳。
白話文:
如果不是同時感受寒邪,也沒有其他外邪侵入,那麼第七天太陽病的症狀就會減弱,頭痛會稍微好轉;第八天陽明病的症狀會減弱,身體發熱會稍微消退;第九天少陽病的症狀會減弱,耳聾的狀況會稍微聽到聲音;第十天太陰病的症狀會減弱,腹脹的情況會恢復正常,開始有食慾;第十一天少陰病的症狀會減弱,口渴的狀況解除,津液恢復,並且能夠打噴嚏;第十二天厥陰病的症狀會減弱,陰囊收縮的狀況會自行痊癒,小腹也會恢復平坦,這些邪氣都會消散,那麼病人就會精神清爽。
如果到了第六、七天,頭痛反而更加劇烈,這是從太陽病又傳變開始,一直到厥陰病,這稱為「二候」;如果到了第十三天,病情又變成這樣,這稱為「三候」;病程經過一候就會發病,經過二候病情會加重,經過三候病情就會非常危險了。這是因為身體的元氣虛弱,邪氣獨自強盛,所以發熱才會持續不止。
如果脈象兩手寸關尺都呈現沉陷的狀況,這是屬於陽氣亡失,必然死亡的徵兆。然而傷寒有合病、有並病,有時會嘔吐、有時會腹瀉,這是什麼原因呢?合病是指三陽經同時受到邪氣侵犯,脈象都顯現出來,互相合併發病,而不會傳變到其他經絡。並病是指太陽病還沒痊癒,就同時與陽明病一起發病,兩陽經同時發病。如果陽氣太過旺盛,就會導致裡氣不安寧,因為氣往上逆就會嘔吐,或氣往下行就會腹瀉。
如果脈象陰脈陽脈都旺盛且呈現緊澀的狀況,這是傷寒病發熱尚未痊癒的脈象。如果這時又再次感受寒邪,那麼寒邪與熱邪就會互相搏鬥,變成溫瘧。如果陽脈呈現洪大且脈數,陰脈呈現實大,這是體內外都有熱的脈象。如果又感受溫熱的邪氣,那麼就會變成溫毒。溫毒的特徵是表裡都有熱,病情最為嚴重。然而傷寒病再次發作,有陽氣結聚的狀況,也有陰氣結聚的狀況,陽氣結聚是指不大便卻能進食,脈象浮數。
陰氣結聚是指大便不通,無法進食,脈象沉遲。陽氣結聚必定在第十七天解除,陰氣結聚必定在第十四天解除,這是為什麼呢?第十七天是傳變到少陰腎經。腎屬水,陽屬火,水能克火,所以結聚會自行解除。第十四天是傳變到陽明胃經。胃屬土,陰屬水,土能克水,所以結聚會自行解除。總而言之,陽氣遇到陰氣就會解除,陰氣遇到陽氣就會解除。然而傷寒的治療原則,應該以和解為主。
適合用和解的就用和解,適合用發汗的就用發汗,適合用瀉下的就用瀉下,陽氣旺盛陰液虛弱的情況下,邪氣就會趁虛而入侵犯體內,用瀉下的方法就可以清除體內的邪氣而痊癒,用發汗的方法就會耗竭津液而死。陰氣充實陽氣虛弱的情況下,邪氣只停留在皮膚表面,而沒有深入體內,用發汗的方法就可以使邪氣自行散去而痊癒,用瀉下的方法就會使邪氣進入體內而有凶險。也有身體戰慄大汗後痊癒的,這是邪氣與正氣相爭,正氣勝過邪氣,所以大汗而痊癒;也有不發汗、不戰慄而痊癒的,這是因為體內沒有津液,所以不會發汗,身體一定會稍微發癢。如果想要痊癒,身體反而發熱,這是邪氣遠離體表。
至於發熱持續很久不退的,這是體內津液耗竭,陰液虛弱無法抑制陽氣。胃氣虛弱的,就用補土的方法來收藏陽氣,陰液虛弱的,就用滋養陰液的方法來退火,那麼殘餘的熱就會自行消退。如果在發病最初的一、兩天,並非津液已經枯竭,如果連續發汗三次而無法發汗,這是邪氣過於強盛,陽氣無法勝過,必然會變成重病而死亡。如果出現說胡話、煩躁不安的症狀,這是陽證。脈象浮大表示病情會好轉,脈象沉細表示病情會死亡。如果額頭汗多且喘息,小便不利且頻繁,這是陽氣向上逆行,陰氣向下流散,導致陰陽離絕。
如果身體麻木不仁,發抖怕冷,這是營衛之氣衰竭,陽氣亡失。如果水漿無法喝下,這是胃氣衰竭。如果發熱持續不止,身體流汗如油,喘息不停,這是正氣脫失而邪氣強盛。這些情況,都是必然死亡的徵兆。
小兒的傷寒,在兩三天內散去是最好的,因為元氣不足,無法承受疾病,如果時間拖久,深入經絡,就會消耗氣血,變成慢驚風;或者邪氣無法消散,餘熱不退;或者活動不協調,變成勞復;或者脾虛飲食無法消化,變成食復;或者邪熱未退,又感受寒邪,變成瘧疾。凡是傍晚發熱、早晨涼爽的是陰虛,如果是午後潮熱是胃實,因為清晨屬於少陽,中午屬於太陽,午後屬於陽明,在傷寒症中,午後潮熱是胃實,沒有虛症的情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