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 (1)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 (1)
1.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
2. 傷寒大小總論合參
傷寒一症幼科方論甚少,故為總論合參,庶由深而得淺易耳。
仲景曰:冬時嚴寒,萬類深藏,君子固密,不傷於寒,冒觸之者,乃名傷寒。然小兒之傷寒,與大人無異,所異治者,夾驚而已,但八歲以下無傷寒,不過感冒傷風,故散利敗毒,尤非幼稚所宜也。凡冬日受寒,至春陰與陽氣相搏而發,先夏至日者,為病溫,後夏至日者為病暑。
惟自霜降以後,春分以前,體中寒邪,殺厲之氣,而即壯熱頭疼者,方是正傷寒也。復有冬日大溫而病,名曰冬溫,至三四月或有暴寒卒冷,其時陽氣尚弱,為寒所折,病熱則輕,五六月陽氣已盛,為寒所折,病熱則重,七八月陽氣已衰,為寒所折,病熱亦微,此皆時行瘟疫,為類傷寒也,故君子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,順天地之剛柔,冒觸之者,其病伏焉。《經》曰:春傷於風,邪氣留連,乃為洞泄。
(風氣通肝,肝以春旺,木勝脾土,故洞泄生也。)夏傷於暑,秋為痎瘧。(夏熱已甚,秋陽復收,陽熱相攻,則為痎瘧,痎,老也,亦曰瘦也。)秋傷於濕,上逆而欬,(秋濕既勝,冬水復旺,水來乘肺,故咳逆病生。)發為痿厥。(濕氣內攻則咳逆,外散筋脈則痿弱。
)冬傷於寒,春必溫病,(冬寒且凝,春陽氣發,寒不為釋,陽怫於中,寒怫相持,故為溫病。)其有即發而為病者,謂之傷寒,言其病之原也。《內經》謂之病熱,言其病之候也,蓋風則傷衛,寒則傷榮,榮得寒則痛,衛得風則熱,風寒一傷,使人毫毛筆直,皮竅閉而為熱,名曰傷寒。
始病三日,病傳三陽,一二日太陽受病,其絡上連風府,故必身熱頭疼,腰脊卒強,脈則尺寸俱浮。二三日陽明受病,其脈起於鼻,絡於目,故必鼻乾目疼,身熱而臥不寧。《經》曰:胃不和,則臥不安。脈則尺寸俱長。三四日少陽受病,其脈循脅通耳,故脅痛而耳聾,脈則尺寸俱弦,如脈不沉細而帶數,且猶惡風惡寒,見人藏身,引衣密隱,是為表症,未入於腑,但可取汗而已。若四五日,尺寸俱沉細者,是太陰受病也。
其脈布胃中,絡於嗌,故必腹滿而嗌乾,脾經壅而成熱。五六日少陰受病,尺寸俱沉,其脈貫於腎,絡於肺,故必口燥舌乾而渴,至此而熱氣漸深矣。六七日厥陰受病,尺寸俱緩,其脈循陰器,絡於肝,故必煩滿,舌卷囊縮而搐,此熱氣已盡聚於內,極深極重,陽熱既極,陰氣消亡,故必出頭露面,揚手擲足,掀衣氣粗,口渴煩燥,如有便結等候,宜用大承氣湯下之,以承領其一線之陰,使陰氣不盡,為陽所劫,因而得生者多矣。
既有下多亡陰之大戒,復有急下救陰之活法,故曰一二日可發表而散,三匹日宜和解而痊,五六日便實,方可議下,七八日不解,又復再傳,如遇傳分不依日數,或兩感等症則又不可一例也。
白話文:
關於傷寒這種疾病,幼兒方面的相關論述很少,所以在此綜合探討,希望能夠從深入的觀點引導出淺顯易懂的理解。
張仲景說:冬天嚴寒,萬物都深藏起來,君子應當像這樣固守自身,不受寒邪侵襲。如果冒犯寒冷,就叫做傷寒。然而,小兒的傷寒和大人並沒有不同,不同的地方在於治療時需要考慮夾雜驚嚇的問題。但是,八歲以下的兒童通常不會得傷寒,他們所患的通常是感冒傷風,因此不適合使用發散、疏通、解毒之類的藥物,這些藥物對幼兒來說並不適宜。一般來說,冬天受寒,到了春天陰氣與陽氣相搏擊時才會發病。在夏至之前發病的,稱為溫病;在夏至之後發病的,稱為暑病。
只有在霜降之後到春分之前,體內潛伏著寒邪和強烈的疫氣,並且立即出現高熱頭痛的,才是真正的傷寒。另外,如果冬天天氣很溫暖卻生病,這種病叫做冬溫。到了三四月的時候,有時會突然變冷,這時陽氣還很弱,被寒邪所折損,病熱的程度會比較輕。五六月的時候,陽氣已經旺盛,如果被寒邪所折損,病熱的程度會比較重。七八月的時候,陽氣已經衰弱,如果被寒邪所折損,病熱的程度也會比較輕微。這些都是屬於時行瘟疫,可以歸類為傷寒。所以,君子在春夏要保養陽氣,在秋冬要保養陰氣,順應天地的陰陽變化,如果不注意而冒犯了這些,疾病就會潛伏下來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春天如果受到風邪侵襲,邪氣會滯留在體內,導致腹瀉不止。(風氣與肝相通,肝在春天旺盛,肝木剋制脾土,所以會產生腹瀉。)夏天如果受到暑邪侵襲,到了秋天就會得瘧疾。(夏天暑熱過盛,秋天陽氣開始收斂,陽熱互相攻擊,就會導致瘧疾。瘧,意思是衰老,也表示身體瘦弱。)秋天如果受到濕邪侵襲,就會氣逆而咳嗽。(秋天濕邪旺盛,冬天水氣更旺,水氣侵犯肺部,就會產生咳嗽逆氣的症狀。)還會導致痿厥。(濕氣向內侵犯會導致咳嗽逆氣,向外散佈到筋脈則會導致肢體軟弱無力。)冬天如果受到寒邪侵襲,到了春天一定會得溫病。(冬天寒氣凝結,春天陽氣開始發散,寒邪無法消散,陽氣鬱結在體內,寒邪與陽氣互相對抗,所以會產生溫病。)其中,如果立即發病,就稱為傷寒,這是指疾病的源頭。《黃帝內經》將這種病稱為病熱,這是指疾病的表現。風邪會傷及衛氣,寒邪會傷及榮氣。榮氣受到寒邪侵襲會感到疼痛,衛氣受到風邪侵襲會感到發熱。一旦受到風寒的侵襲,會使人毛髮直立,皮膚毛孔閉塞而發熱,這就是傷寒。
開始發病的前三天,疾病會傳遍三陽經。第一二天是太陽經受病,它的經絡上連到風府穴,所以一定會出現身熱頭痛、腰背僵硬,脈象則寸關尺都呈現浮脈。第二三天是陽明經受病,它的經脈從鼻開始,聯繫到眼睛,所以一定會出現鼻乾眼痛、身熱而臥不安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胃氣不和,就會臥不安穩。脈象則寸關尺都呈現長脈。第三四天是少陽經受病,它的經脈循著脅部到達耳朵,所以會出現脅痛耳聾,脈象則寸關尺都呈現弦脈。如果脈象沒有沉細反而帶有數脈,並且仍然怕風怕冷、見人就躲藏、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,這是屬於表證,還沒有進入臟腑,只要發汗就可以了。如果到了四五天,寸關尺都呈現沉細的脈象,這是太陰經受病。
它的經脈分佈在胃中,聯繫到咽喉,所以一定會出現腹脹咽乾,這是因為脾經壅塞而產生熱。五六天是少陰經受病,寸關尺都呈現沉脈,它的經脈貫穿腎臟,聯繫到肺臟,所以一定會出現口乾舌燥、口渴,到了這個階段,熱氣就逐漸深入了。六七天是厥陰經受病,寸關尺都呈現緩脈,它的經脈循著陰部,聯繫到肝臟,所以一定會出現煩躁、胸悶、舌頭捲縮、陰囊收縮、抽搐,此時熱氣已經完全聚集在體內深處,情況非常嚴重,陽熱已經達到極點,陰氣即將耗盡,所以病人會出現抬頭露面、揮手踢腳、掀開衣服、呼吸粗重、口渴煩躁,如果出現大便不通等症狀,應該使用大承氣湯來攻下,以此來保住一線陰氣,使陰氣不被陽熱完全劫奪,這樣很多病人才能夠生存下來。
雖然有攻下過多會損傷陰液的禁忌,但也有急下可以挽救陰液的活法,所以說第一二天可以發汗來疏散邪氣,第三四天可以和解來使病情痊癒,第五六天大便阻塞,才可以考慮攻下,第七八天如果病情沒有好轉,則又會再次傳變。如果遇到病情傳變不按照日數規律,或者出現兩感等症狀,就不能夠一概而論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