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痘疹全集卷三十三(麻疹門) (4)

回本書目錄

痘疹全集卷三十三(麻疹門) (4)

1. 孕婦出疹

孕婦出疹,當以四物加減而加條芩、艾葉,以安胎清熱為主,胎不動而麻自愈矣。然熱毒蒸胎,胎多受傷,但胎雖傷而母實無恙也。蓋疹與痘不同,痘宜內實,以痘當從外解,故胎落而母亡,疹宜內虛,以疹當從內解,故胎落而母存,雖然,與其胎去而母存,孰若子母兩全之為愈也。

且古人徒知清熱以安胎,不思疹未出,而即以清熱為事,則疹難出而內熱愈深,是欲保胎,反足以傷胎也,宜清揚表散則疹出而熱自清,繼以滋陰清解,則於疹於胎,兩得無礙,不安胎而胎自安矣。且艾果、砂仁,性溫而香,肺氣大傷之後,復當香燥之藥,咳嗽喘促,皆能動胎,水涸金枯,何能長養,徒存安胎之名,確有損胎之實,張不敢遵賢之成法而害後人之生命也。

白話文:

【孕婦出現疹子】

孕婦如果出現疹子,治療應採用四物湯加減方,再加入黃芩和艾葉,主要目的在於安胎並清除熱毒。只要胎兒穩定,疹子自然會痊癒。然而,熱毒可能對胎兒造成傷害,但通常母親本身不會受到影響。

皮疹和天花不同,天花需要內部實力強化,因為它需從外部解決,所以一旦流產,母親也可能會喪命;而皮疹則需要內部虛弱,因為它需從內部解決,因此即使流產,母親仍能存活。不過,若能同時保住胎兒和母親的生命,當然更好。

古人在治療時只知清熱來安胎,卻沒考慮到疹子還未發出就開始清熱,可能會導致疹子更難冒出,內熱反而更加嚴重,這樣想要保護胎兒,反而可能傷害到胎兒。正確的做法應是先清表散熱,讓疹子順利冒出,熱度自然下降,接著再滋陰清熱,如此一來,對於疹子和胎兒,都能兼顧無礙,不用特別安胎,胎兒也能安然無恙。

另外,艾果和砂仁屬性溫熱且香,對於肺部受損後的母親,使用這些藥物可能會引發咳嗽和喘息,這些症狀都可能影響胎兒,水分和金氣不足,如何能維持胎兒成長?雖然這些藥物有安胎的名聲,實際上卻可能對胎兒造成傷害。我張某不敢盲目遵循前人的方法,以免危害後人的生命。

2. 論相夾相傳

人未疹而先有他症者,謂相夾疹而變他症者,謂相傳病家,畏其相夾,醫家畏其相傳,何也?蓋如驚風等症,一遇發疹,並所夾之症亦愈者。所謂由內達外,六氣相乘,其毒同比而解也。每有疹毒未透,疏解未清,調理失宜,變為他症而致危困者。所謂由表入里,毒滯於內也。疹後其宜慎乎

白話文:

在一個人還未出疹子前就出現其他症狀,或者是在出疹期間轉變成其他症狀,我們稱這種情況為「相夾」或「相傳」的病情。病人通常會害怕出現「相夾」的情況,而醫生則會擔心病情「相傳」。為什麼呢?例如,像驚風這樣的疾病,一旦開始發疹,原先附帶的病症也會隨之痊癒。這就是所謂的由內而外,六氣(中醫認為影響健康的六種氣候因素)相互作用,使毒素得以同時被清除。

然而,有些情況下,疹子的毒素尚未完全排出,治療過程中的疏忽或調理不當,導致病情轉變為其他更嚴重的病症,從而陷入危急狀態。這就是所謂的毒素從表面進入體內,滯留在體內。因此,在出疹後,必須要格外小心呵護,以防病情惡化。

3. 麻疹門雜症

4. 衄汗

凡發熱之時而遍身汗出者,此毒從汗散,玄府開而疹易出也。若鼻中出血者,此毒從衄解,俱不可止之,皆得發散之義也。惟汗出太多,血出不止者,此火毒逼迫太過,致液妄流而血妄行也,宜以歸、芍、芩、連、生地、浮小麥之類,以止其汗,或人參白虎湯、黃連解毒湯主之,更以茅花、歸頭、生地、甘草、丹皮、玄參、黏子、連翹之類,以止其血,或玄參地黃湯主之。遲則汗多而元氣虛,血多而精神散,變成壞症矣。

白話文:

凡是當身體在發燒的時候,全身都在冒汗,這表示體內的毒素正在透過汗水排出,毛孔張開有助於疹子更容易冒出。如果鼻子有出血的情況,這表示毒素正透過鼻血來解除,這些都不應該去阻止它們,因為這都是身體自然排毒的方式。

但是,如果汗水出得太多,或是鼻血一直止不住,這可能是體內的火毒太強烈,導致身體的液體和血液失去了正常的運行。這種情況下,我們可以使用一些藥物,如當歸、白芍、黃芩、黃連、生地、浮小麥等,來控制汗水的排放,或者使用人參白虎湯、黃連解毒湯。同時,也可以使用一些藥物,如茅根、當歸、生地、甘草、牡丹皮、玄參、黏子、連翹等,來止住鼻血,或者使用玄參地黃湯。

如果不及時處理,大量的汗水會使元氣虛弱,過多的血液流失會使精神散失,最終可能形成嚴重的病情。

5. 瀉利

疹出之時,自利不止,或瀉稀水頻數者,最為惡侯,但看其疹。若遍身稠密紅紫者,不妨,蓋非瀉則鬱遏不解,惟宜清利,疹一發透,自然瀉止。若疹已收而瀉仍不止者,疹必未盡,宜用清托,並分利之,切不可用訶子、肉蔻澀滯之藥,致變腹脹喘急不治之症矣。

白話文:

在疹子出現期間,如果持續拉肚子,或者頻繁地拉稀水,這是個非常不好的徵兆。但是,我們可以觀察疹子的情況。如果全身的疹子密集且呈現紅紫色,那麼這其實不用太擔心,因為如果不透過排瀉,身體的鬱熱可能無法得到紓解。這種情況下,應該採用有助於清熱和排瀉的治療方式。通常,當疹子完全爆發後,拉肚子的情況就會自然停止。

然而,如果疹子已經消退,但拉肚子的情況仍然沒有改善,那很可能表示疹子還沒完全爆發完。這種情況下,應該使用清熱和促進疹子爆發的藥物,同時也要幫助身體排瀉。千萬不能使用像訶子、肉豆蔻這類有收斂作用的藥物,否則可能會導致腹部腫脹、呼吸困難等無法治療的嚴重症狀。

6. 論餘熱餘毒

夫疹子出沒常以六時為準,假如子後出者而午時即收,午後出者而子時即收,蓋午後為陰,子後為陽,乃陰生陽成,陽長陰收之數也。旋出旋收者為輕。若一出三四日而不收者,乃陽毒太盛,宜大青湯解之。然瘡疹非熱不出,既出而諸病悉解身涼者,此為正候。若既出而熱甚不減者,此毒壅遏未除,亦宜大青湯,以解其表,便澀者,則用黃連解毒之類,以解其里。更有煩悶不寧而吐利者,同此意而變通之如有逡巡不出者。

乃風寒外束,皮膚閉密也,宜荊防敗毒散之,疹盡出而煩躁吐利自愈矣。然疹子之出,須使其毒盡解。若不盡解,則毒蓄於中,壯熱日久,枯瘁成疳,或成驚闡泄痢,或咳血喘促,或作疳䘌而死。

痧疹者,肺胃二經之火熱而為病也。注兒居多,大人亦時有之,殆時氣瘟疫之類歟,治法當以清涼發散為主,藥用辛寒、甘寒、苦寒以開發之,惟忌酸收,最宜辛散,辛散如荊芥、西河柳、乾葛、石膏、鼠黏、麻黃;清涼如玄參、竹葉、天花粉,青黛、薄荷;甘寒如麥冬、生甘草、蔗漿;苦寒如黃芩、黃連、貝母、連翹。隨證輕重,制大小,中病則已,毋大過焉。

痧疹初發咳嗽,宜清熱透毒,不得止嗽疹後咳嗽,但用貝母、苦梗、甘草、薄荷、天花粉、玄參、麥冬,以清餘熱,消痰壅則自愈,慎勿用收斂之劑。多喘者,邪熱壅於肺也。慎勿用定喘藥,惟應大劑竹葉石膏湯,加西河柳兩許,玄參、薄荷各二錢。心熱勢盛者,即用白虎湯,加西河柳,忌用升麻,服之必喘。

疹多泄瀉,慎勿止瀉,惟用黃連、乾葛、升麻、甘草,則瀉自止,疹家不忌瀉,瀉則陽明之邪熱得解,是亦表裡分消之義也。疹後泄瀉及便膿血,皆由熱邪內陷也。大忌止澀,惟直升散,仍用或麻、甘草、乾葛、黃連、白芍藥、白扁豆,便膿血則加滑石末,得必自愈也。若果上熱下寒,上實下虛之症,當作虛論,以從治之法治之,不可以寒涼正治也。

如冬天寒甚,疹毒鬱於內而不得透出者,不得誤投寒涼,如石膏、竹葉、西河柳之類,宜用荊、防、蟬蛻、羌活、蔥白、芫荽之類,再加蜜酒炒麻黃一劑即止,亦勿過用。

疹後牙疳最危,外用牡黃牛糞尖,煅存性,研極細,加真片腦一分,研勻,吹之,內用連翹、乾葛、荊芥穗、升麻、玄參、黃連、甘草、生地黃水煎,加生奉角汁二三十匙調服,緩則不可救藥。若脾氣虛寒,不能按納下焦陰火而為牙疳口瘡者,又宜理中之類,火自退舍,總宜憑脈用藥,勿以麻疹熱毒為定認,蓋諸病有初、周、末,異之迥殊也。

疹退之後,微微咳嗽者,此作餘毒未盡也,用清肺飲,加消毒飲主之。若咳甚氣喘,連聲不住,名為頓嗽,甚則飲食湯水俱出,或咳出血者,此熱毒乘肺也,宜多服麥冬清肺飲,加連翹主之,若見胸高如圭肩聳而喘,血出口鼻,擺首搖頭,面色,或白或青,或紅而枯黯者,不可治矣。

然亦有肺氣虛而發喘,連聲不已,無咳嗽血出嗆食之症者,宜清肺飲,倍加人參,不可的確於肺熱之一端,純用清肺解毒也。

疹子與痘似輕,然調治失宜,其禍反不旋踵,蓋痘由胎毒而發,形勢多少輕重吉凶,自可預斷。疹由感受時氣而發,輕者可重,重者可輕,皆在於調治有方,故藥餌飲食禁忌。此痘家尤宜中節,痧後生瘡,榮分餘熱未盡也,宜金銀花、荊芥穗、連翹、玄參、甘草、生地、鱉蝨參、麻黃、連木通,濃煎飲之。痧疹不宜依證施治,惟宜治本。

本者,手太陰並陽明二經之邪熱也。解其邪熱,則諸證自退矣。

白話文:

標題:[討論餘熱與餘毒]

內容:疹子出現和消失的時間通常以一天中的六個時段爲準。如果疹子在午夜之後出現,在中午時就消失,或者下午出現的疹子到午夜就消失,這是因爲下午屬陰,午夜後屬陽,遵循的是陰生長而陽衰退的自然規律。迅速出現並迅速消失的疹子症狀較輕。但如果疹子出現後持續三、四天都不消失,這可能是陽毒過於旺盛,應使用大青湯來緩解症狀。然而,瘡疹若不是因爲熱度不會出現,一旦出現且伴隨各種病症都得到緩解,體溫降低,這是正常的現象。如果疹子出現後熱度仍然很高,這可能是因爲毒素積聚未被清除,也應使用大青湯來緩解表面的症狀,如果排便困難,則應使用黃連解毒類藥物來緩解內部的狀況。還有些人會感到煩躁不安並出現嘔吐和腹瀉,這種情況也應根據上述原則靈活處理,例如疹子遲遲不出的情況。

疹子的出現,通常是由於風寒侵襲,皮膚毛孔閉塞。這時應使用荊防敗毒散,一旦疹子完全出現,煩躁、嘔吐和腹瀉等症狀就會自行緩解。然而,疹子的出現,必須讓毒素完全排出。如果沒有完全排出,毒素就會積聚在體內,導致長時間的高燒,身體乾枯,甚至形成疳疾,或是引發驚厥、腹瀉、咳嗽帶血、呼吸急促等症狀,嚴重者可能導致死亡。

痧疹是由肺部和胃部的火熱引起的疾病,常見於兒童,成人也可能患病,這可能是某種流行疾病的類型。治療方法應以清涼發散爲主,使用辛寒、甘寒、苦寒等藥物來促進排毒,避免使用酸性收斂劑,更適宜使用辛散劑,如荊芥、西河柳、幹葛、石膏、鼠黏、麻黃等。清涼劑如玄參、竹葉、天花粉、青黛、薄荷等;甘寒劑如麥冬、生甘草、蔗漿;苦寒劑如黃芩、黃連、貝母、連翹等。根據病情的輕重,選擇適當的藥量,達到治療目的即可,不要過量。

痧疹初期的咳嗽,應以清熱解毒爲主,不要只止咳。疹後的咳嗽,可以使用貝母、苦梗、甘草、薄荷、天花粉、玄參、麥冬等藥物,以消除餘熱,消除痰液堵塞,這樣就會自然痊癒,切勿使用收斂劑。如果病人呼吸急促,可能是肺部邪熱過多。此時,切勿使用定喘藥物,而應使用大劑量的竹葉石膏湯,加入適量的西河柳、玄參、薄荷等藥物。如果心熱嚴重,應使用白虎湯,加上西河柳,但應避免使用升麻,否則可能會引起喘息。

如果疹子伴有腹瀉,切勿急於止瀉,應使用黃連、幹葛、升麻、甘草等藥物,腹瀉自然會停止。在疹子的情況下,不必擔心腹瀉,因爲腹瀉可以幫助解決陽明經的邪熱,這也是表裏兼治的一種方法。疹子後出現的腹瀉和膿血便,都是由於熱邪內陷。此時應避免使用止瀉藥物,而應使用直升散,同時使用麻黃、甘草、幹葛、黃連、白芍藥、白扁豆等藥物,如果出現膿血便,則應加入滑石粉,這樣一定會痊癒。如果確實存在上熱下寒、上實下虛的病症,應視爲虛證,採取相應的治療方法,不可使用寒涼藥物進行常規治療。

在寒冷的冬季,如果疹毒積聚在體內無法排出,不應誤用寒涼藥物,如石膏、竹葉、西河柳等,而應使用荊、防、蟬蛻、羌活、蔥白、芫荽等藥物,再加入蜜酒炒過的麻黃,一劑即可停止,但也不要過量使用。

疹後的牙疳是最危險的,外用藥物可以使用煅燒過的牡蠣殼和牛糞尖,研磨成極細的粉末,加入真片腦,研勻後吹入患處。內用藥物可以使用連翹、幹葛、荊芥穗、升麻、玄參、黃連、甘草、生地黃,用水煎煮,加入生奉角汁調服,如果不及時治療,將無法挽救。如果脾氣虛弱,不能控制下焦的陰火,從而導致牙疳和口腔潰瘍,應使用理中類藥物,火氣自然會退去,總之,應根據脈象用藥,不要僅僅因爲麻疹的熱毒就確定治療方案,因爲各種疾病都有初期、中期、後期,情況各不相同。

疹子退去後,輕微的咳嗽可能是由於毒素尚未完全排出,應使用清肺飲,加上消毒飲來治療。如果咳嗽嚴重,氣喘不止,連續不斷,被稱爲頓嗽,嚴重者可能導致飲食和水分都吐出來,或咳出血,這是熱毒侵犯肺部的表現,應多服用麥冬清肺飲,加上連翹來治療。如果出現胸部高聳如同龜背,肩膀聳起,喘息,口鼻出血,搖頭晃腦,面色蒼白或青色或紅色而乾枯,這些症狀表明病情已經無法治癒。

然而,也有一些人因肺氣虛弱而出現喘息,連續不斷,沒有咳嗽、出血和嗆食等症狀,應使用清肺飲,並加大人參的用量,不要只關注肺熱這一方面,完全使用清肺解毒的方法。

疹子和痘雖然看起來輕微,但如果調理不當,後果可能很快就會顯現。痘是由胎毒引起的,其嚴重程度和預後可以從外觀上預判。而疹子是由感染時氣引起的,輕者可能加重,重者可能減輕,關鍵在於是否採用了正確的調理方法。因此,在用藥和飲食上要特別注意,這在痘的治療中尤爲重要。痧後出現瘡,是由於營分的餘熱未盡,應使用金銀花、荊芥穗、連翹、玄參、甘草、生地、鱉蝨參、麻黃、連木通等藥物,濃煎後飲用。在治療痧疹時,不應僅根據症狀來施治,而應從根源入手。

根源是指手太陰和陽明兩經的邪熱。解除邪熱,各種症狀自然會消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