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九 (4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九 (4)

1. 方脈火門合參

然陽火利於正治,陰火利於從治,凡自勞役辛苦及感冒而致者,皆為傷其陽火也,補中湯。自勞心思慮及房欲而得者,皆為傷其陰火也,地黃湯。有謂陽盛則陰衰,火盛則水衰,故用大苦大寒之藥,抑陽而扶陰,瀉其亢甚之火者,而救其欲絕之水也。然非實熱不可輕投,蓋有根之火,有病病以當之,無根之火,元氣受傷而立敗,故曰,誤服寒涼者立死。此治陰陽二火之大略,實至當不易之經綸也。

火鬱當發,兼宜審看何經?如輕者可降,重者則從其性而治之,丹溪云:實火可瀉,如黃連解毒湯之類。虛火可補,如四物湯之類。氣有餘便是火,不足者是氣虛。人壯氣實火盛顛狂者,可用正治,人虛火盛狂者,若投正治即死,宜補陰火即自降。凡火盛者不可驟用涼藥,必兼溫散。

有可發者,如風寒外束者可發。鬱火可發,氣從左邊起者乃肝火也,氣從臍下起者乃陰火也。氣從腳下起入腹如火者,乃虛之極也。蓋火起於九泉之下,其症多死,倘能清心絕欲,養陰滋腎,使真陰得復,亦可挽回。若徒事服藥,而不能禁忌,多致不救,外用附子末津調敷湧泉穴,乃引火下行之義也。

陰虛火動者難治。凡小便降火最速。龜板補陰,乃陰中之至陰也。生甘草緩火邪,木通下行,瀉小腸火。人中白瀉肝火,須風露中二三年者佳,人中黃大涼,治疾病須多年者佳。山梔子仁大能降鬱火,從小便泄去,其性能屈曲下降,亦能治痞塊中火邪。

白話文:

陽火適合用正向治療方法,陰火則適合用順應的治療方法。凡是因為勞累辛苦或感冒引起的,都是損傷了陽火,可以用補中益氣湯。因為過度勞心、思慮或是房事引起的,都是損傷了陰火,可以用地黃湯。

有人說陽氣過盛就會導致陰氣衰弱,火氣過盛就會導致水液不足,所以使用大苦大寒的藥物來抑制陽氣、扶助陰氣,瀉去過於旺盛的火氣,目的是為了挽救快要枯竭的水液。但必須是真實的熱症才能這樣用藥,不能輕易使用。因為有根的火,身體本身能承受;但無根的火,是元氣受損造成的,很快就會衰敗。所以說,錯誤服用寒涼藥物會立即死亡。這就是治療陰陽兩種火的大概原則,確實是非常正確且不能改變的道理。

火氣鬱結時應該疏散,同時要仔細觀察是哪個經脈的問題。輕微的可以降火,嚴重的則要順應火的性質來治療。朱丹溪說:實火可以用瀉法,例如黃連解毒湯之類的藥;虛火可以用補法,例如四物湯之類的藥。氣有餘就是火,不足就是氣虛。身體強壯、氣足而導致火氣旺盛、精神錯亂的人,可以用正向治療;身體虛弱但火氣旺盛、精神錯亂的人,如果用正向治療會立即死亡,應該補陰火,火氣自然就會降下來。凡是火氣旺盛的人,不可以立即使用寒涼藥,必須同時使用溫散的藥。

有些情況可以疏散,例如風寒束縛在外,可以發散。鬱積的火氣可以發散。氣從身體左邊升起是肝火,氣從肚臍下方升起是陰火,氣從腳底升起進入腹部像火一樣,是虛弱到了極點的表現。火從身體最下層升起,這種病症大多會死亡。如果能清心寡欲,保養陰氣、滋養腎臟,使真正的陰氣恢復,或許還有救。如果只是吃藥,但不能戒除不良習慣,大多無法救治。外敷附子粉調津液在湧泉穴,是引導火氣向下走的辦法。

陰虛火旺的人很難治療。小便排泄是降火最快的方法。龜板可以補陰,是陰中至陰的藥物。生甘草可以緩和火邪,木通可以向下疏通,瀉小腸的火。人中白可以瀉肝火,但需要風吹日曬兩三年的才好;人中黃藥性大涼,治療疾病需要用多年以上的才好。梔子仁很能降鬱火,從小便排泄出去,它的藥性是彎曲下降,也能治療痞塊中的火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