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痘疹全集卷三十一(餘毒門) (3)

回本書目錄

痘疹全集卷三十一(餘毒門) (3)

1. 餘熱中風等症

凡痘瘡自初以來,一向發熱,至於瘥後,猶不退減者,此毒在心也。然亦有虛實二症,如大便難,小便赤,能食而煩渴者,此實熱也,宜先解裡熱而表熱自解。如大便不閉,小便不赤,坐立振搖,飲食不甚進者,此虛熱也,以保元湯,加麥冬、知母。虛甚者,加炒黑乾薑,或熟附子少許,以引火歸源。

更有痘瘡方愈,榮衛正虛,不知避忌,忽遇節令氣交,而乃八方不正之氣,乘虛而入,病為中風,遍身青紫,口漱涎潮,手足瘛瘲,身反強直者,治宜以消風散二三服,或有癮疹而愈。

更有靨後,失於調理,以致陰陽偏勝,感冒風寒,寒鬱為熱,熱盛生痰,風痰攻擊,心火肝甚,痰乃上升,迷塞心竅,是以忽然心迷仆倒,如癲如癇者,論治不出化痰清熱鎮心,然氣血大虛之後,風火多由假象,宜多從根本治之,先天腎不足者,地黃丸料主之;後天心脾不足者,十全湯主之。

夫餘熱者,本虛熱也。蓋痘毒一解,則陰陽俱虛,痘後猶產後也。所謂火從空發之義,其熱多發於午後,但觀兩臉赤色,是其候也。虛甚則發熱,熱甚則譫語煩,理之必然,切不可誤作熱治,此虛陽動作,謂之強陽,前後宜以保元湯,合四物湯加減,最要預為調理,否則,日久成疳,喉痛咽啞,眼病疳蝕,風搐筋牽,走馬牙疳諸疾,皆自此而作矣。若口疳不食,吹樂不應者,胃爛也,不治。

白話文:

對於長疹子(如痘瘡)自始至終一直發燒,在病情好轉後,仍然持續發熱的狀況,這表示病毒仍在心臟。然而,這種情況可能分為虛和實兩種症狀。如果患者出現大便困難,小便色紅,食慾旺盛但又煩躁口渴,這就是實熱的表現,應先解決體內的熱,外表的熱自然會跟著緩解。相反的,如果大便順暢,小便不紅,坐立不安,飲食慾望不強烈,這是虛熱的表現,可用保元湯,再添加麥冬和知母來治療。若虛弱嚴重,可加入炒黑乾薑,或者少量的熟附子,用以導引熱氣回到根源。

有的時候,疹子剛好,人體正處於虛弱狀態,不小心遇到節氣變化,受到異常的氣候影響,導致風邪入侵,產生中風症狀,全身青紫,口吐泡沫,手腳抽搐,身體僵硬,這時應用消風散二到三劑,或者有些皮膚疹子會自愈。

疹子後期,如果調養不慎,導致陰陽失衡,受風寒侵襲,寒氣積聚變為熱氣,熱氣過盛產生痰,風痰攻心,心火肝火旺盛,痰上升堵塞心臟,突然心神混亂,倒地不起,像癲狂或癲癇,治療原則為化痰、清熱、鎮心。然而,經過大虛後,風火往往是假象,應從根本上治療,如果腎功能不足,可用地黃丸;心脾功能不足,則用十全湯。

所謂的餘熱,其實是虛熱。一旦疹子的毒素被清除,身體的陰陽都會虛弱,就像產後的婦女一樣。所謂「火從空發」,熱度多在下午出現,臉部泛紅就是徵兆。虛弱極度會導致發熱,熱度過高會導致胡言亂語及煩躁,這是必然的結果,千萬不能誤以為是實熱而治療,這是虛陽活動,稱為強陽。在這期間,應該以保元湯和四物湯加減服用,以預防並調理,否則,時間一長就會形成疳疾,喉嚨痛,聲音嘶啞,眼睛疾病,風抽筋,走馬牙疳等病,都是從這開始的。如果口腔潰瘍,無法進食,對音樂無反應,這表示胃已腐爛,已經無法治療了。

2. 失音

痘後失音,其症有二,咽痛而不能言者,此因毒氣結於咽喉之間,乃痰壅作痛而不能言也,治宜清熱化痰,利咽解毒為主。更有心熱不能言者,是因心中邪熱未徹,腎虛不能上接清陽,雖有聲而不能言也,治宜清熱養心,滋陰益腎,以使坎離既濟也。

白話文:

【失語】

在出疹後失去聲音的情況,大體可分為兩種。一種是喉嚨疼痛到無法說話,這是因為毒素在咽喉部位凝結,導致痰多且阻塞,進而產生疼痛,無法發聲。治療上應以清熱、化痰,以及利喉解毒為主。

另一種是因為心火旺盛導致無法說話,這是由於心臟中的邪惡熱氣尚未完全排出,加上腎臟虛弱,無法將身體的清陽之氣往上輸送至頭部,即使有聲音也無法順利發出。對此情況的治療,應著重於清熱養心,滋補陰氣和腎氣,以達到心腎相互調節的效果。

3. 似瘧非瘧

夫痘後忽寒熱如瘧,如期即發者,此因脾虛氣弱,失於將忌,重感風寒,蓋脾主人,所以如期耳,宜先以柴胡桂枝湯。發去新感表邪,後以調元湯加減主之。更有痘後氣血兩虛,是以氣虛生外寒,血虛生內熱,而似瘧非瘧者,切忌發散,惟宜大補氣血而寒熱自己也。

白話文:

【對於類似瘧疾但又不是瘧疾的情況】

小孩出完疹子後,忽然出現像瘧疾一樣的忽冷忽熱症狀,且這種情況會定期發生,這主要是因為脾臟功能虛弱,氣力不足,再加上沒有適當的休息和保養,再次受到風寒的影響。要知道,脾臟是人體的主要器官之一,因此才會有這種定期發作的情況。應先使用柴胡桂枝湯來驅除新近感染的表層風寒,之後再使用調元湯,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藥材增減來進一步治療。

另外,有些人在出疹子後,氣血雙雙虛弱,氣虛會導致體外感覺寒冷,血虛則會產生體內的熱度,進而呈現出類似瘧疾但又不是瘧疾的症狀。這種情況千萬不要使用發汗的藥物,應該使用大補的藥物來滋補氣血,這樣一來,寒熱的症狀就會自然消失。

4. 骨節作痛

骨節作痛,俗名痘風,宜分氣血虛實。是毒非毒,是風非風,虛則補氣血之劑,略佐風藥,實則清涼之劑,亦略佐以風藥,風者治風,毒者解毒,仍須以養血為主,而風毒自化於中。若治之不愈,則大滋肝腎,蓋骨節之所,肝腎之屬也。

白話文:

當出現骨頭和關節疼痛的情況,一般俗稱為痘風,我們應該分辨是由於氣血不足還是過剩所導致。這種疼痛可能是由毒素引起,也可能不是;可能與風濕有關,也可能不是。如果是氣血不足,應採取補充氣血的藥物治療,並稍微輔以祛風的藥物;如果是氣血過剩,則使用清涼降火的藥物,同樣稍微輔以祛風的藥物。對於風濕,我們就用治風濕的方法;對抗毒素,我們就用解毒的藥物。但在整個治療過程中,養血是最主要的目標,這樣風濕和毒素就會在體內自行化解。如果上述方法不能治癒病情,那就要大力滋補肝腎,因為骨頭和關節是屬於肝腎管理的部位。

5. 諸搐似驚(附厥逆)

痘後有非時搐搦者,亦有二症,有因餘毒在於心,留而不去,熱甚生風,風火相搏者,其人則必喉中有痰,目直上視,面赤引飲,居處喜冷,治宜清心瀉肝為主。又有病後多食而胃弱不能勝谷,是以食蒸發搐者,其人則必潮熱而腹滿多煩,大便酸臭,秘瀉不調,或嘔吐腹痛,治宜為之消食佐以養胃,推揚穀氣而已。

更有手足拘攣,屈伸不便者,乃血耗氣虛,不能榮養於筋,宜用十全大補湯,切忌誤作風治,反耗陰血也。更有痘後昏昧,不解識人,口常妄語。如邪祟狀者,此熱毒移入心包絡也,治宜清心調元。更有身不熱,口無妄,但卒然喜睡、狀如眩暈者,此因其人食少而正氣素弱,痘出又重,幸調理得當,毒解得安。

然邪氣既解,則正氣將生,乃否極泰來之象,宜調元湯,輕輕少與咽之,待其自醒,不可擾亂人不知此,凡見悶亂,便將抱動呼喚號哭,神氣一散,為不救者多矣。更有手足如冰,名為厥逆者。若發於痘出正盛之時,則十無一生。若於病愈,氣血久虛,脾胃大困者,亦宜調元湯加減用之。

白話文:

在出痘疹後,如果出現了非正常的抽搐情況,這可以分成兩種狀況。一種是因為體內的餘毒影響到心臟,毒素停留不散,導致體內過熱生成風象,風火互相作用,患者可能會喉嚨有痰,眼睛直視上方,臉色紅潤且喜歡喝東西,喜歡待在冷的地方。治療應該以清心和疏肝為主。

另一種狀況是病後吃太多,但胃部虛弱無法消化,導致食物在體內發酵引發抽搐,患者可能經常感覺潮熱且腹部脹滿,情緒煩躁,排便酸臭,排便不正常,或是會嘔吐和腹痛。治療應該著重在幫助消化和養胃,促進消化吸收。

如果患者出現手腳僵硬,活動不便,這是因為血液消耗和氣力虛弱,無法滋養筋骨,應該使用十全大補湯,千萬不要誤以為是風濕,這樣反而會消耗體內陰血。

有的痘疹後患者,會出現神智不清,無法辨認人,經常胡言亂語,表現出像被邪靈纏繞的樣子,這是熱毒進入心包絡的症狀,治療應以清心調元為主。

還有的患者,身體沒有發熱,嘴巴也不胡言亂語,只是突然愛睡覺,看起來像是頭暈,這是因為他們食量小,本來體質就虛弱,出痘疹後病情加重,幸好調理得當,毒素得以排除,病情得以穩定。

然而,邪氣已經消除,正氣即將產生,這就是否極泰來的徵兆,應該使用調元湯,少量的讓患者吞服,等待他自然醒來,不可以隨意打擾他。不然,看到他昏迷,就把他搖醒,大聲呼喚,甚至哭泣,這樣一來,他的精神氣息一散,很多時候就無法挽救了。

再有一種情況,患者的四肢冰冷,這種情況被稱為厥逆。如果這種情況出現在痘疹爆發的高峯期,十個人中幾乎沒有人能活下來。但如果是在病癒後,體內氣血長時間虛弱,脾胃功能嚴重受損的情況下,應該使用調元湯,適當增減藥物使用。

6. 咳嗽脅痛

咳嗽者,痘疹常症也。有寒有熱,有實有虛。如自初出而咳嗽,至今未愈者,此肺氣不斂也,宜斂之潤之。如咳而熱,大便難,小便赤,或咳出血,肺葉焦舉者,此熱毒也,宜清利之。如咳而大便溏,小便清,身無大熱,而不渴者,此為虛也,宜補益之。若向不咳而今始咳,兼有鼻流清涕等候者,此風寒外感也,宜疏散之。

更有咳嗽而兩脅疼痛者,是餘毒在中而陰陽之氣不能升降也。《經》曰:左右者,陰陽之道路,兩脅之謂也,治宜但為解毒順氣。然亦有氣血兩虧,陰陽不暢者,則宜調養氣血而所苦自己。

白話文:

[咳嗽伴脅痛]

咳嗽是出疹期間常見的症狀,它可能是因爲受寒、發熱、體質實或是體質虛造成的。如果從疹子剛出現時就開始咳嗽,直到現在還沒好,這可能是肺部功能失調,應該使用藥物來收斂和滋潤肺部。

如果咳嗽伴有發熱,大便困難,小便顏色深紅,或者咳嗽時會咳出血,這可能是肺部受到熱毒影響,應該使用藥物來清除熱毒並利尿。

如果咳嗽時大便稀軟,小便顏色清淡,身體沒有明顯發熱,也不感到口渴,這可能是因爲體質虛弱,應該使用補藥來增強體質。

如果之前不咳嗽,現在突然開始咳嗽,並且伴有鼻涕等感冒症狀,這可能是受了風寒,應該使用藥物來驅散寒氣。

此外,如果咳嗽同時伴有兩側肋骨疼痛,這可能是體內的毒素沒有完全排出,導致陰陽氣血運行不暢。根據古籍記載,左右兩脅是陰陽氣血運行的通道,治療時應以解毒順氣爲主。然而,也可能是因爲氣血兩虧,陰陽不調,這時就應該調理氣血,病痛自然就會減輕。

以上翻譯儘量保持了原意,希望對您有所幫助。

7. 吐利蛔蟲及蛔厥狐惑疳蝕走馬疳赤白口瘡

痘後而吐利蛔者,此熱毒入里,其蟲為熱所蒸而出,熱在胃即吐蛔,熱在腸即利蛔,利者黃芩湯,加桃仁、艾葉;吐者,黃芩半夏湯,加烏梅、川椒。更有素不吐利。若聞食臭即吐而食已易飢者,此因胃虛已久,蟲無所食,故聞食臭即吐而食已易飢也。若吐蛔而手足厥冷者,是為蛔厥,並宜理中湯,加烏梅、川椒主之、切不可投以史君,檳榔之類。蟲未傷而入先困也。

更有雖不吐利而內蝕臟腑,乃為狐惑之症,其人好睡,嘿嘿不欲食,如上唇有瘡,則蟲蝕其肛,下唇有瘡,則蟲蝕其臟,其聲啞嘎,上下不安,故名狐惑。亦因水穀久虛,蟲無所食,故內蝕臟腑及肛而外見唇口也。此候最惡,麻疹後成者尤多,治宜化慝丸主之。如便結者。則以桃仁承氣湯加槐子利之。

若至唇落鼻崩,牙脫失聲者,不治。更有隻於牙齒齦肉潰爛者,此因痘疕脫去,痰水浸潰,為疳蝕瘡也,宜用綿繭散敷之。若氣臭而血出者,此又名為走馬疳瘡,是由熱在陽明也,宜內用黃連解毒湯,外敷馬鳴散。若至唇腫而浮,穿鼻破頰,潰喉腐肉,飲食不下者,不治。凡口唇生瘡而赤者,名曰赤口瘡,熱在心脾二經也。

白者,名曰白口瘡,又名鵝口瘡,熱在心肺二經也。並用洗心散服之。大便秘者,並用四順飲利之。然有脈微無力,脾元中氣虛寒,不能按納下焦。陰火上浮而為口瘡者,宜服附子理中湯即愈。

白話文:

在出痘後出現嘔吐或腹瀉且排出蛔蟲的情況,這表示熱毒已進入體內,蛔蟲因受到熱度刺激而被排出。如果熱度在胃部,就會出現嘔吐蛔蟲;如果熱度在腸道,就會導致腹瀉排出蛔蟲。對於腹瀉的情況,可以使用黃芩湯,並加入桃仁和艾葉;對於嘔吐的情況,可使用黃芩半夏湯,再添加烏梅和川椒。

另外,有些人平常不會嘔吐或腹瀉,但只要一聞到食物的味道就立即嘔吐,並且吃東西後很快又感到飢餓,這是因為胃部虛弱已久,蛔蟲找不到食物,所以一聞到食物味道就嘔吐,吃東西後也很快就又感到飢餓。如果嘔吐蛔蟲時伴隨手腳冰冷,這是蛔厥,應使用理中湯,加入烏梅和川椒治療,絕對不要使用史君、檳榔等藥物,因為這樣會讓蛔蟲未受傷害就先陷入困境。

有些病患雖然不會嘔吐或腹瀉,但蛔蟲會從內部侵蝕臟腑,這種病症稱為狐惑,患者會嗜睡,不想吃東西,如果上脣有傷口,表示蛔蟲正在侵蝕肛門;如果下脣有傷口,表示蛔蟲正在侵蝕臟腑,患者聲音沙啞,身心俱疲,因此稱為狐惑。這也是因為長時間營養不良,蛔蟲找不到食物,所以從內部侵蝕臟腑及肛門,並在嘴脣和口腔留下痕跡。這種情況非常危險,特別是在麻疹後發作的病例更多,治療上應使用化慝丸。如果排便困難,可以使用桃仁承氣湯,加入槐子來通便。

如果嘴脣掉落、鼻子崩塌、牙齒脫落、失去聲音,這已經無法治療了。另一種情況是牙齒和齦肉潰爛,這是因為出痘後,痰水浸潤導致的疳蝕瘡,應使用綿繭散外敷。如果口氣臭且出血,這又稱為走馬疳瘡,是由於陽明經絡過熱,應內服黃連解毒湯,外敷馬鳴散。如果嘴脣腫脹浮腫,穿透鼻子,破壞面頰,潰爛喉嚨,腐蝕肉體,無法進食,這已經無法治療了。一般來說,如果嘴脣生瘡且呈紅色,稱為赤口瘡,這是心脾兩經的熱度造成的。

如果是白色瘡,稱為白口瘡,又稱為鵝口瘡,這是心肺兩經的熱度造成的。都可用洗心散服用。如果大便乾燥,也可以使用四順飲來通便。然而,有些病患脈搏微弱無力,脾臟中氣虛弱寒冷,無法控制下焦,陰火上升導致口瘡,應服用附子理中湯即可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