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痘疹全集卷三十一(餘毒門) (3)
痘疹全集卷三十一(餘毒門) (3)
1. 餘熱中風等症
凡痘瘡自初以來,一向發熱,至於瘥後,猶不退減者,此毒在心也。然亦有虛實二症,如大便難,小便赤,能食而煩渴者,此實熱也,宜先解裡熱而表熱自解。如大便不閉,小便不赤,坐立振搖,飲食不甚進者,此虛熱也,以保元湯,加麥冬、知母。虛甚者,加炒黑乾薑,或熟附子少許,以引火歸源。
更有痘瘡方愈,榮衛正虛,不知避忌,忽遇節令氣交,而乃八方不正之氣,乘虛而入,病為中風,遍身青紫,口漱涎潮,手足瘛瘲,身反強直者,治宜以消風散二三服,或有癮疹而愈。
白話文:
痘瘡剛開始就一直發燒,到痊癒後熱度仍不退,說明毒氣已經侵入心臟。這分虛實兩種情況,若是大便難解、小便赤紅、食慾好卻口渴,這是實熱,應該先瀉去內熱,表熱自然會退。若是大便不秘、小便不紅、坐立不安、食慾不振,這是虛熱,可以用保元湯加麥冬、知母。如果虛弱得很嚴重,可以加炒黑乾薑或熟附子少量,以引火回歸根本。
還有痘瘡好了之後,正氣虛弱,不注意忌口,突然遇到節氣變化,外來的邪氣乘虛而入,就會導致中風,全身青紫、口吐白沫、手腳抽搐、身體僵硬。這種情況應該用消風散治療,服用二三劑,或者會出現疹子然後痊癒。
更有靨後,失於調理,以致陰陽偏勝,感冒風寒,寒鬱為熱,熱盛生痰,風痰攻擊,心火肝甚,痰乃上升,迷塞心竅,是以忽然心迷仆倒,如癲如癇者,論治不出化痰清熱鎮心,然氣血大虛之後,風火多由假象,宜多從根本治之,先天腎不足者,地黃丸料主之;後天心脾不足者,十全湯主之。
夫餘熱者,本虛熱也。蓋痘毒一解,則陰陽俱虛,痘後猶產後也。所謂火從空發之義,其熱多發於午後,但觀兩臉赤色,是其候也。虛甚則發熱,熱甚則譫語煩,理之必然,切不可誤作熱治,此虛陽動作,謂之強陽,前後宜以保元湯,合四物湯加減,最要預為調理,否則,日久成疳,喉痛咽啞,眼病疳蝕,風搐筋牽,走馬牙疳諸疾,皆自此而作矣。若口疳不食,吹樂不應者,胃爛也,不治。
白話文:
有些人出痘之後,沒有好好調理身體,導致陰陽失衡,容易感冒著涼。寒氣鬱結化熱,熱氣盛則生痰,痰邪上攻,心火和肝火旺盛,痰氣上涌阻塞心神,因此突然昏迷倒地,表現得像癲癇一樣。治療上必須化痰清熱鎮心,但由於氣血虛弱,風火之邪多半是虛象,應從根本調理。先天腎氣不足的,可以用地黃丸治療;後天心脾不足的,可以用十全湯治療。
餘熱是本虛所致的虛熱。因為痘疹消退後,陰陽都虛弱,就像產後一樣。所謂火從空發,就是指這種虛熱多在下午發作,可以從臉色發紅看出來。虛弱到極點就會發熱,熱盛就會神志不清,胡言亂語,這是理所當然的,千萬不要誤認為實熱而用寒涼藥物治療。這是虛陽上亢,稱為強陽,應該用保元湯合四物湯加減治療。最重要的是要預先調理,否則日久就會形成疳疾,出現喉嚨痛、聲音嘶啞、眼睛病變、抽筋、牙齒病等症狀。如果口瘡不治,對音樂無反應,就是胃爛了,就沒有救了。
2. 失音
痘後失音,其症有二,咽痛而不能言者,此因毒氣結於咽喉之間,乃痰壅作痛而不能言也,治宜清熱化痰,利咽解毒為主。更有心熱不能言者,是因心中邪熱未徹,腎虛不能上接清陽,雖有聲而不能言也,治宜清熱養心,滋陰益腎,以使坎離既濟也。
白話文:
長痘痘後失聲,原因有兩種。一種是喉嚨痛而說不出話,這是因為毒氣積聚在喉嚨,導致痰阻塞疼痛而無法發聲,治療應以清熱化痰、利咽解毒為主。另一種是心熱導致說不出話,這是因為心火過盛,腎氣虛弱無法向上輸送清陽之氣,雖然有聲音卻無法發聲,治療應以清熱養心、滋陰益腎,使心腎相濟為目標。
3. 似瘧非瘧
夫痘後忽寒熱如瘧,如期即發者,此因脾虛氣弱,失於將忌,重感風寒,蓋脾主人,所以如期耳,宜先以柴胡桂枝湯。發去新感表邪,後以調元湯加減主之。更有痘後氣血兩虛,是以氣虛生外寒,血虛生內熱,而似瘧非瘧者,切忌發散,惟宜大補氣血而寒熱自己也。
白話文:
如果痘瘡之後,突然出現寒熱交替像瘧疾一樣,而且發作時間規律,這是因為脾氣虛弱,沒有好好忌口,又感染了風寒,因為脾主運化,所以發病時間規律。應該先用柴胡桂枝湯治療,去除新感染的表邪,之後再用調元湯加減治療。還有一種情況是痘瘡之後氣血兩虛,導致氣虛生外寒,血虛生內熱,雖然有寒熱交替,但不像瘧疾。這種情況要忌諱發散,應該以大補氣血為主,寒熱就會自然消失。
4. 骨節作痛
骨節作痛,俗名痘風,宜分氣血虛實。是毒非毒,是風非風,虛則補氣血之劑,略佐風藥,實則清涼之劑,亦略佐以風藥,風者治風,毒者解毒,仍須以養血為主,而風毒自化於中。若治之不愈,則大滋肝腎,蓋骨節之所,肝腎之屬也。
白話文:
骨頭關節疼痛,俗稱「痘風」,應該根據氣血虛實來進行辨證治療。
這種疼痛既不是單純的毒,也不是單純的風,而是風毒相兼。
如果患者是氣血虛弱,就應該用補氣血的藥物,並稍微佐以祛風藥;如果是氣血實熱,就應該用清熱涼血的藥物,也稍微佐以祛風藥。
對於風,要治風;對於毒,要解毒;但總體來說,還是以養血為主,這樣風毒就會自然消散。
如果治療效果不好,就要滋補肝腎,因為骨節是肝腎所屬。
5. 諸搐似驚(附厥逆)
痘後有非時搐搦者,亦有二症,有因餘毒在於心,留而不去,熱甚生風,風火相搏者,其人則必喉中有痰,目直上視,面赤引飲,居處喜冷,治宜清心瀉肝為主。又有病後多食而胃弱不能勝谷,是以食蒸發搐者,其人則必潮熱而腹滿多煩,大便酸臭,秘瀉不調,或嘔吐腹痛,治宜為之消食佐以養胃,推揚穀氣而已。
更有手足拘攣,屈伸不便者,乃血耗氣虛,不能榮養於筋,宜用十全大補湯,切忌誤作風治,反耗陰血也。更有痘後昏昧,不解識人,口常妄語。如邪祟狀者,此熱毒移入心包絡也,治宜清心調元。更有身不熱,口無妄,但卒然喜睡、狀如眩暈者,此因其人食少而正氣素弱,痘出又重,幸調理得當,毒解得安。
白話文:
痘後遺症的中醫辨證論治
一、痘後抽搐
痘瘡之後,若出現非時抽搐,可分為兩種情況:
- 餘毒留心,風火相搏: 痘疹後,若餘毒滯留於心臟,久而不去,熱邪熾盛,容易化火生風,風火交搏,則會出現喉中有痰、目直視上、面部發紅、喜冷飲等症狀。治療應以清心瀉肝為主。
- 胃弱不能勝谷: 痘疹後,因體虛胃弱,消化功能減退,食入食物不能完全消化吸收,容易導致食積發熱而引起抽搐。病人常表現為潮熱、腹脹、煩躁、大便酸臭、便秘或腹瀉交替、甚至嘔吐腹痛。治療應以消食健胃為主,輔以助消化、行氣化痰。
二、手足拘攣
痘疹後,若出現手足拘攣,屈伸不便,多因氣血虧虛,筋脈失養所致。宜用十全大補湯補益氣血,切忌誤認為風邪作祟,使用祛風藥物,以免耗傷陰血。
三、痘後神志異常
痘疹後,若出現神志不清,不認識人,口吐妄言,如中邪一般,這是熱毒侵入心包絡所致。治療應以清心安神,調和元氣為主。
四、痘後昏睡
痘疹後,若出現身體不發熱,口不妄言,但突然嗜睡,如同眩暈狀,這是由於病人體質虛弱,食慾不振,正氣不足,加上痘疹發病較重,雖然經過調理,毒邪已解,但仍留有虛弱之症。
總結
痘疹之後,出現各種遺症,應根據其具體症狀,辨證論治,切勿一概而論。
然邪氣既解,則正氣將生,乃否極泰來之象,宜調元湯,輕輕少與咽之,待其自醒,不可擾亂人不知此,凡見悶亂,便將抱動呼喚號哭,神氣一散,為不救者多矣。更有手足如冰,名為厥逆者。若發於痘出正盛之時,則十無一生。若於病愈,氣血久虛,脾胃大困者,亦宜調元湯加減用之。
白話文:
然而邪氣既已消除,正氣就會滋生,這是否極泰來之兆,應該服用調元湯,輕輕少許,讓病人慢慢咽下,等待他自然醒來,不可打擾他。病人不知道這個道理,凡是見到病人昏迷亂動,就抱著他、搖晃他、呼喊他、哭泣,這樣會使病人神氣散失,往往無法救治。
還有一種情況,手足冰冷,稱為厥逆。如果出現在痘疹正盛的時候,十之八九都無法活命。如果病癒之後,氣血長期虛弱,脾胃功能嚴重受損,也可以服用調元湯,酌情加減藥量。
6. 咳嗽脅痛
咳嗽者,痘疹常症也。有寒有熱,有實有虛。如自初出而咳嗽,至今未愈者,此肺氣不斂也,宜斂之潤之。如咳而熱,大便難,小便赤,或咳出血,肺葉焦舉者,此熱毒也,宜清利之。如咳而大便溏,小便清,身無大熱,而不渴者,此為虛也,宜補益之。若向不咳而今始咳,兼有鼻流清涕等候者,此風寒外感也,宜疏散之。
更有咳嗽而兩脅疼痛者,是餘毒在中而陰陽之氣不能升降也。《經》曰:左右者,陰陽之道路,兩脅之謂也,治宜但為解毒順氣。然亦有氣血兩虧,陰陽不暢者,則宜調養氣血而所苦自己。
白話文:
咳嗽,是痘疹常見的症狀。 咳嗽的原因眾多,有寒有熱,有實有虛。
如果從出疹開始就咳嗽,至今未癒,這是肺氣不收斂,應該收斂肺氣、滋潤肺部。
如果咳嗽伴隨發熱、大便乾燥、小便發紅,甚至咳出血,肺葉灼熱,這是熱毒侵襲,應該清熱解毒。
如果咳嗽伴隨大便稀溏、小便清澈、身體不發熱、不口渴,這是身體虛弱,應該補益身體。
如果以前不咳嗽,現在才開始咳嗽,並伴有鼻涕清稀等症狀,這是風寒外感,應該疏散風寒。
還有一些人咳嗽時伴隨兩側肋骨疼痛,這是餘毒滯留體內,導致陰陽之氣不能正常升降。 《經》書上說:「左右為陰陽之道路,兩側肋骨為其所在。」治療應該以解毒順氣為主。
當然,也有些人是氣血兩虛、陰陽失調,則需要調養氣血,才能改善症狀。
7. 吐利蛔蟲及蛔厥狐惑疳蝕走馬疳赤白口瘡
痘後而吐利蛔者,此熱毒入里,其蟲為熱所蒸而出,熱在胃即吐蛔,熱在腸即利蛔,利者黃芩湯,加桃仁、艾葉;吐者,黃芩半夏湯,加烏梅、川椒。更有素不吐利。若聞食臭即吐而食已易飢者,此因胃虛已久,蟲無所食,故聞食臭即吐而食已易飢也。若吐蛔而手足厥冷者,是為蛔厥,並宜理中湯,加烏梅、川椒主之、切不可投以史君,檳榔之類。蟲未傷而入先困也。
白話文:
長痘痘後出現嘔吐和腹瀉,這是熱毒入侵內臟,導致蛔蟲被熱氣逼出來。熱毒在胃裡就會吐出蛔蟲,在腸道裡就會拉出蛔蟲。拉肚子可以用黃芩湯加桃仁、艾葉治療,嘔吐可以用黃芩半夏湯加烏梅、川椒治療。還有些人原本就不吐也不拉,只是聞到食物的味道就嘔吐,而且飯後很快就餓了,這是因為胃虛弱很久,蛔蟲沒有食物可以吃,所以聞到食物的味道就嘔吐,飯後也很快就餓了。如果吐出蛔蟲後手腳冰冷,這是蛔厥,需要用理中湯加烏梅、川椒治療,絕對不能用雄黃、檳榔之類的藥物。因為蛔蟲還沒傷害身體,只是先造成身體虛弱。
更有雖不吐利而內蝕臟腑,乃為狐惑之症,其人好睡,嘿嘿不欲食,如上唇有瘡,則蟲蝕其肛,下唇有瘡,則蟲蝕其臟,其聲啞嘎,上下不安,故名狐惑。亦因水穀久虛,蟲無所食,故內蝕臟腑及肛而外見唇口也。此候最惡,麻疹後成者尤多,治宜化慝丸主之。如便結者。則以桃仁承氣湯加槐子利之。
若至唇落鼻崩,牙脫失聲者,不治。更有隻於牙齒齦肉潰爛者,此因痘疕脫去,痰水浸潰,為疳蝕瘡也,宜用綿繭散敷之。若氣臭而血出者,此又名為走馬疳瘡,是由熱在陽明也,宜內用黃連解毒湯,外敷馬鳴散。若至唇腫而浮,穿鼻破頰,潰喉腐肉,飲食不下者,不治。凡口唇生瘡而赤者,名曰赤口瘡,熱在心脾二經也。
白話文:
有些人雖然沒有嘔吐或腹瀉,但內部卻在侵蝕臟腑,這是狐惑病的症狀。患者喜歡睡覺,聲音沙啞,不想吃東西,如果上唇有瘡,則肛門會被蟲侵蝕;如果下唇有瘡,則內臟會被蟲侵蝕。他們會感到身體不安,上下左右都坐立不安,因此稱為狐惑。這也是因為長期飲食不足,體內蟲子沒有食物,所以才會侵蝕內臟和肛門,而外在表現則是在唇口。這種病症非常嚴重,麻疹後轉化成狐惑病的患者很多,治療方法應該以化慝丸為主。如果患者便秘,則可以用桃仁承氣湯加入槐子來通便。
如果患者嘴唇脫落、鼻子塌陷、牙齒脫落、聲音沙啞,就無法治療了。還有一種情況是牙齒和牙齦肉潰爛,這是因為天花或麻疹的皮疹脫落後,痰水浸漬導致潰爛,屬於疳蝕瘡,應該用綿繭散敷於患處。如果患者呼吸有臭味並且流血,這又稱為走馬疳瘡,是由於熱氣在陽明經所致,應該內服黃連解毒湯,外敷馬鳴散。如果患者嘴唇腫脹浮起來,鼻子穿孔、臉頰破裂、喉嚨潰爛、腐肉生長,無法進食,則無法治療。所有口唇生瘡且顏色發紅的,稱為赤口瘡,是由於心脾二經熱氣所致。
白者,名曰白口瘡,又名鵝口瘡,熱在心肺二經也。並用洗心散服之。大便秘者,並用四順飲利之。然有脈微無力,脾元中氣虛寒,不能按納下焦。陰火上浮而為口瘡者,宜服附子理中湯即愈。
白話文:
白色的口瘡,又稱鵝口瘡,是由心肺二經積熱所致。可以服用洗心散來治療。如果伴隨便秘,則可以服用四順飲來通便。但如果脈象微弱無力,脾胃元氣虛寒,不能約束下焦,陰火上浮而導致口瘡,則應該服用附子理中湯,就能治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