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痘疹全集卷三十一(餘毒門) (1)

回本書目錄

痘疹全集卷三十一(餘毒門) (1)

1. 餘毒諸論

夫痘密漿水清,痂後或發癰腫,人固知為餘毒矣。殊不知氣高而喘息作聲,掀胸抬肚者,餘毒之在肺也。痰涎稠黏,咬呀戛齒,泄瀉口臭者,餘毒之在脾胃也。盜汗而發熱煩渴,睡中多驚者,餘毒之在心也。目痛善怒,餘毒之在肝也。耳骩尚熱,餘毒之在腎也。身腫不消,壯熱不清,鬱鬱不樂,諸經皆有餘毒也。

《痘科》云:痘後餘毒,一者疥,二者癰,三者目赤。疥者,心病也。癰者,脾病也。目赤者,肝病也。然胎毒之發,五臟各有。一名心,心為斑,脾為疹,肺為膿泡,肝為水泡,腎為黑陷。即發熱之初,五臟俱有現症。如呵欠驚悸屬心,項急頓悶屬肝,噴嚏咳嗽屬肺,吐瀉昏睡屬脾,耳骩足冷屬腎。

白話文:

痘瘡癒合後,如果痘疹密集、漿液清澈,脫痂後又出現癰腫,人們都知道是餘毒未清。殊不知,氣息上逆、喘息發聲、胸部起伏、腹部鼓脹,是餘毒留在了肺部;痰液黏稠、牙齒緊咬、腹瀉口臭,是餘毒留在了脾胃;盜汗發熱、口渴心煩、睡夢中驚醒,是餘毒留在了心臟;眼睛疼痛、容易發怒,是餘毒留在了肝臟;耳朵周圍仍然發熱,是餘毒留在了腎臟。如果全身浮腫消退不了、發燒持續不退、心情鬱悶,則表示各個經絡都有餘毒。

《痘科》中記載,痘瘡後餘毒的表現,一種是疥瘡,一種是癰腫,還有一種是眼睛發紅。疥瘡是心臟病變,癰腫是脾臟病變,眼睛發紅是肝臟病變。然而,胎毒的發作,五臟都會受到影響。心臟表現為斑疹,脾臟表現為疹子,肺臟表現為膿泡,肝臟表現為水泡,腎臟表現為黑陷。即使是在發熱初期,五臟也會同時出現病症。例如,打哈欠、心慌心悸,屬於心臟;脖子僵硬、胸悶氣短,屬於肝臟;打噴嚏、咳嗽,屬於肺臟;嘔吐、腹瀉、昏昏欲睡,屬於脾臟;耳朵周圍、腳底發冷,屬於腎臟。

可獨餘毒,只言三臟,況三臟之症,又不止於此,或者舉其重而言之,欲人推廣以及耳。如毒歸於心,則為斑疹、為驚博、為壯熱、為丹、為諸血證。如毒歸於肝,則為悶亂、為卵腫、為乾嘔、為諸目病、為手足拘攣。如毒歸於肺,則為咳、為喘、為衄血、為肩臂疼痛,或瘡乾燥皺揭。

如毒歸於脾,則為口穢、為吐瀉、為腫脹、為腹痛、為不食、為手足病。如毒歸於腎。則為黑陷、為多睡、為腰痛、為卒失聲,甚則為敗瘡骨病而死。如毒歸腸胃則為泄利、為便膿血、為腸鳴失氣、為大便不通。如毒歸於膀胱,則為小腹滿痛、為溺血、為遺尿、為頭腫痛、為目上視。

白話文:

毒素若只停留於單一臟腑,就只會影響三臟,但三臟的病症並不止於此。這段文字可能只列舉出較重要的病症,希望大家能由此推廣理解其他病症。例如,毒素若進入心臟,會導致斑疹、驚悸、高燒、丹毒和各種出血症狀;若進入肝臟,則會導致昏迷、卵巢腫瘤、乾嘔、各種眼疾、手足抽搐;若進入肺臟,則會導致咳嗽、喘息、鼻出血、肩臂疼痛,或瘡瘍乾燥起皺脫落。

若毒素進入脾臟,則會導致口臭、嘔吐腹瀉、腫脹、腹痛、拒食、手足疾病;若進入腎臟,則會導致面容發黑、嗜睡、腰痛、突然失聲,嚴重者更會導致潰爛、骨病而死亡。若毒素進入腸胃,則會導致腹瀉、便血膿血、腸鳴失氣、便秘;若進入膀胱,則會導致小腹脹痛、血尿、尿失禁、頭疼目眩。

惟臟腑氣血未至大虛,則餘毒不能內伏,治者失於清解,則毒氣逗遛經絡,外不得泄於肌表,內不得入於臟腑,聚而不去,遂為之癰。甚者,頭項腦脅,手足肢節,盡皆腫痛。根淺者,易治。若根深蔓引,不獨一二處者,則為潰筋傷骨而成廢疾,或綿延日久而死。至於目赤者,肝血既虛,火乘空竅也。

疥癩者,血虛伏熱,乃毒之最輕者也。

夫痘順者,其本疏,其毒微,自然易出易靨而無餘毒。險者,其本密,其毒盛,自然難出,雖靨而有餘毒逆者,或陷伏,或倒靨,幸賴脾胃素強,調治又早,是以症雖得痊而餘毒未盡,因乃發而為病,多犯疥癰,目赤,痘毒,藉此消除,故凡痂落而口不渴,身體元熱,大小便調,腹中無痛,精神漸壯,飲食漸加,痂瘢紅潤者,此無餘毒也。若身熱而渴,譫語驚搐,六脈浮洪。

白話文:

如果臟腑氣血沒有嚴重虛弱,那麼體內的餘毒就無法潛伏,治療者沒有及時清除,毒氣就會停留在經絡中,無法排出到肌膚表面,也無法進入臟腑,聚集在一起無法消散,就會形成癰。嚴重的情況下,頭、頸、腦、肋骨、手腳關節都會腫痛。毒根淺的容易治療,但如果毒根深且蔓延,不只一兩個地方,就會造成筋骨潰爛而變成殘疾,或者久病不愈而死。至於眼睛發紅,是因為肝血虛弱,火氣乘虛而入。

疥瘡和癩病,是血虛伏熱,屬於毒性最輕的。

天花順利的人,毒性輕微,自然容易出疹和結痂,沒有餘毒。危險的人,毒性強大,自然不容易出疹,即使結痂也有餘毒。有餘毒的人,可能會藏在體內,或者結痂後留下疤痕,幸好脾胃本來就強壯,又及早治療,所以雖然病症痊癒,但餘毒沒有完全消除,因此可能會引發其他疾病,例如疥瘡、癰、眼紅、痘毒,藉此將餘毒排出。所以,如果痂掉了,沒有口渴,身體沒有發熱,大小便正常,腹部沒有疼痛,精神逐漸恢復,食慾逐漸增加,痂痕紅潤,就代表沒有餘毒。如果身體發熱且口渴,神志不清,驚厥抽搐,六脈浮洪,就代表有餘毒。

腹痛吐瀉,或小便赤澀,大便堅秘,精神昏憒,痂瘢赤紫,四肢倦怠,飲食減少者,此有餘毒伏藏也,便須審其表裡虛實,及陽虛陰虛而加治之。然至痘瘡之後,則內外俱虛,最要避寒暑,戒先澡,以養其表;節飲食,遠房室,以養其里。

倘表裡失調,榮衛氣逆,皆可成癰成痘,豈必待因於何毒!故毒者,偏陰偏陽,勝之所致,豈真有形惡劣之謂歟!又不可因虛而概用溫補,蓋靨後原宜清解餘毒,但不可太用清涼,蓋氣血大虛之後,寒多真寒,熱多假熱,熱去而寒易起也。至於痘未靨,痂未落之際,尤不可過用寒涼,還退其熱,否則,未靨之痘,不藉燒廢,何自而靨?未落之痂,不藉陽和,何自而落?其為害也甚矣。

白話文:

肚子痛、拉肚子,或者小便灼热发红、大便干结,精神恍惚,皮肤上有红色紫色结痂,四肢无力疲倦,吃不下东西,这些都是体内还有余毒未消的症状。需要仔细辨别是表症还是里症,是虚实,以及是阳虚还是阴虚,才能对症下药。但是,等到出过痘痘之后,内外都会变得虚弱,最重要的是要避寒避暑,不要过早洗澡,以保护身体表面;要节制饮食,避免房事,以养护内脏。

如果表里失衡,气血逆乱,都会导致长疮长痘,并不一定都是因为毒气入侵。所谓的毒气,不过是因为偏阴或偏阳,一方太过而导致的,并不是真的有什么形体恶劣的东西。又不能因为虚弱就一味地用温补之法,因为出痘之后,应该以清解余毒为主,但也不能过分使用清凉的药物,因为气血大虚之后,寒邪容易侵入,而热证反而是虚热。等到痘痘还没有结痂,痂还没有脱落的时候,更不能过分使用寒凉的药物,以免退去热气,否则,痘痘还没结痂,没有火气帮助,怎么能够结痂?痂还没有脱落,没有阳气帮助,怎么能够脱落?这样做危害很大。

痘癰治法,先宜審氣而論虛實,察部位而加引經以治,如頭加白芷、升麻、川芎:上身倍加桔梗;手加薄荷;腰加桂仲;腿膝加牛膝、木瓜,是其略也。若氣實能食,大便堅者,則用排毒散以疏利之,食小氣虛者,則十宣散之類,以托裡之。毒淺而小者,則用小柴胡湯,加減服之,外用拔毒膏以貼之,此治腫瘍之法也。

白話文:

痘癰的治療方法,首先要仔細觀察氣血虛實,並根據病灶部位選擇引經藥物來治療。例如:頭部痘癰,可以加入白芷、升麻、川芎;上半身痘癰,可以增加桔梗;手部痘癰,可以加入薄荷;腰部痘癰,可以加入桂枝;腿膝痘癰,可以加入牛膝、木瓜。這些只是基本的加減法。

如果患者氣血實證,食慾良好,大便乾燥,則可用排毒散來疏利氣血;如果患者食慾不振,氣血虛弱,則可用十宣散之類的藥物來托裡。

對於毒性較淺,痘瘡較小的患者,可以用小柴胡湯加減服用,並在外敷拔毒膏,這就是治療腫瘍的基本方法。

若已成腫,則審其毒之重輕,或氣或血之虛弱,宜解毒而補托之,潰而成膿未破者,則用針以決去其膿,勿使內潰。如已潰破者,則一十全大補湯主之,兼略解餘毒,此治潰瘍之法也。然氣血易凝滯於溥曲之所,故痘毒多發於手肘腕處,足膝膕中。其在手腕者,屬太陰肺,在足膕在者,屬太陰脾,並宜解毒內托散主之。

然癰由於痘,而痘為陽毒,故謂痘癰;多是實毒血熱,所以多用清熱涼血為主,然亦有氣血虛寒,元神弱者,而用涼血敗毒、必致成者不能潰,潰者不能斂矣。故貴合宜而用,藥不執方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已經形成腫塊,就要仔細判斷毒素的輕重,以及氣血是否虛弱,需要解毒並補托。如果腫塊化膿但尚未破裂,就要用針刺破排膿,避免內潰。如果已經破裂,就用十全大補湯為主,同時稍微解毒,這就是治療潰瘍的方法。

然而氣血容易凝滯在身體彎曲的地方,所以痘毒大多長在手肘手腕處和足膝膕窩中。長在手腕的屬於太陰肺經,長在足膕窩的屬於太陰脾經,都應該用解毒內托散治療。

癰瘡是由於痘毒引起的,而痘毒屬於陽毒,所以稱為痘癰。大多是實毒血熱,所以多用清熱涼血為主,但也有氣血虛寒、元神虛弱的人,如果用涼血敗毒藥,就會導致已經形成的腫塊無法潰破,潰破的也無法收斂。所以貴在合適地用藥,不要死板地拘泥於方劑。

夫痘毒蘊於肌膚而鬱熱不散,則榮衛不能運行,是以結為瘡癤,重則赤腫而成癰毒,未膿宜急解表消毒,令其易散,及已成膿,則宜涼血活血,解毒托裡,使其易愈。若膿已熟者,必須以針刺去其膿,外用膏貼不刺,則害傷筋骨,不貼則毒反內攻。然凡腫毒初起,血知痛色活,易種易膿易收者,是有元氣而赤淺,吉之兆也。

反此者,凶之徵也。併發於十二朝內者,多在腿腳,因痘毒之氣,傳注在下也。生於湧泉衝陽者,凶。若成於足內踝太谿者,死,以毒發於腎也。若在十六朝外者,其氣已升,毒隨上達,故多見於上部及頭頂也,每多無事。凡痘後有遍身瘡癬,如疥如癩,膿血侵淫,皮膚潰爛,日久不愈者,此毒氣瀰漫於皮膚,宜升麻葛根湯類主之。若因得掐成瘡者,只以百花膏余之。

白話文:

痘瘡毒素在皮膚裡積聚,熱氣無法散去,就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形成瘡癤。嚴重的話會紅腫成膿瘡,還沒化膿就應該趕緊解表消毒,讓它容易散去。化膿後就要涼血活血,解毒排毒,讓它容易癒合。膿已經成熟的話,必須用針刺破排出膿液。不刺破,塗藥膏的話會傷及筋骨,不塗藥膏,毒素又會往內攻。不過,腫毒剛開始,血色紅潤有活力,容易化膿也容易癒合的,代表元氣充足,是吉兆。反之,就是不祥之兆。如果在出痘後十二天內發生的,多半在腿腳,因為痘毒之氣會往下傳。長在湧泉穴和衝陽穴,就很不妙。如果長在足內踝太谿穴,就會致命,因為毒素侵犯了腎臟。如果在出痘後十六天以後發生的,毒素已經上升,會往上蔓延,所以多半出現在上半身和頭頂,通常沒什麼大礙。出痘之後全身長滿瘡癬,像疥瘡一樣,像癩一樣,膿血侵蝕,皮膚潰爛,久久不愈,這是毒氣瀰漫在皮膚裡,可以用升麻葛根湯之類的藥來治療。如果因為被掐成瘡的,就用百花膏之類的藥就可以了。

更有身發紅點,不腫不痛者,斑也,宜投化斑湯加玄參、地黃之類。又有發為赤火丹瘤者,此惡候也。其毒紅腫作痛。手不可近,流移上下,宜內用小柴胡加生地黃激發,玄參化毒湯,外用砭法,去其惡血,否則,頭上起者,過心即死,足上起者,過心腎即死。

白話文:

如果身上出現紅色斑點,不腫不痛,這是斑疹,應該服用化斑湯,並加入玄參、地黃等藥材。

另外,如果身上出現紅色火丹樣的腫塊,這是惡兆,毒性很重,會紅腫疼痛,用手觸碰不得,而且會在身體上下流竄。內服小柴胡湯加入生地黃激發藥效,外用砭石療法,排出毒血,否則,如果長在頭上,流竄到心臟就會致命;長在腳上,流竄到心臟和腎臟也會致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