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九 (1)
雜症大小合參卷九 (1)
1. 升陽除濕湯
治脾胃虛弱,腸鳴腹痛泄瀉等症。
升麻,柴胡,防風,神麯,澤瀉,豬苓(各一兩五錢),蒼朮(一兩),陳皮,甘草,大麥芽(各三錢),水煎,食後熱服。脾胃寒,加益智仁、半夏,薑棗煎。
白話文:
[升陽除濕湯]
用於治療因脾胃功能不佳導致的腸胃鳴叫、腹部疼痛以及腹瀉等症狀。
藥方成分包括:升麻、柴胡、防風、神麯、澤瀉、豬苓(各約45克)、蒼朮(約30克)、陳皮、甘草、大麥芽(各約9克)。將以上藥材用水煎煮,飯後趁熱服用。
若脾胃較寒,可再加入益智仁、半夏,並用薑和棗一同煎煮服用。
2. 防己黃耆湯
治風濕相搏,客在皮膚,四肢少力,關節煩疼,脈浮身重,汗出惡風。
防己(一錢),甘草(五分),白朮(八分),黃耆(一錢二分),薑棗水煎服。如氣上衝,加桂枝。
白話文:
這是在治療風濕相互作用,影響到皮膚的情況,病人會感到四肢無力,關節疼痛,脈象呈現浮象,身體沉重,容易出汗且怕風。
使用防己黃耆湯來治療,藥方如下:防己一錢,甘草五分,白朮八分,黃耆一錢二分,用水與薑、棗一同煎煮服用。如果出現氣上衝的症狀,則需添加桂枝。
3. 生附湯
治受濕腰痛腿重。
附子(五分),蒼朮(炒,一錢),杜仲(姜炒,一錢),牛膝(酒浸,焙),厚朴(薑製),乾薑(生),白朮,茯苓,甘草(炙,各七分),薑棗水煎,食前服。
白話文:
【生附湯】
這帖藥方用來治療因受潮濕而導致的腰痛和腿部沉重感。
所需藥材及份量如下:
- 附子五分,
- 炒過的蒼朮一錢,
- 用薑炒過的杜仲一錢,
- 酒浸後再烘乾的牛膝,
- 薑處理過的厚朴,
- 生乾薑,
- 白朮,
- 茯苓,
- 燒過的甘草各七分。
將上述藥材以薑和棗加入水中煎煮,應在飯前服用。
4. 御院平胃散
調氣暖胃、化宿食,消痰飲,闢風寒冷濕。
製厚朴,橘皮,蒼朮(米泔水浸),甘草,茯苓,人參,薑棗水煎服。
一方,棗肉,小丸,空心薑湯下,五十丸。
白話文:
【御院平胃散】
功效:調理氣血,溫暖胃部,有助於消化舊存食物,消除痰液及水分滯留,防禦風寒和濕氣。
配方及製法:使用厚朴、橘皮、用米泔水浸泡過的蒼朮、甘草、茯苓、人參,將這些材料用水與薑、棗一同煎煮服用。
另一種配方,是將棗肉做成小丸子,空腹時以薑湯送服,一次服用五十粒。
5. 三花神佑丸
治一切水濕腫病,大腹實脹喘滿。
輕粉(一錢),大黃(一兩),牽牛(二兩),芫花(醋拌炒),甘遂,大戟(各五錢),為末,水丸豆大,初服五丸,每服加五丸,溫水下,日三服。
白話文:
這是在治療各種因水濕引起的腫病,如腹部大且實脹、呼吸困難等症狀的處方。
藥方成分如下:輕粉一錢,大黃一兩,牽牛子二兩,芫花(需用醋拌炒過),甘遂,大戟(以上兩者各五錢)。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後,用水做成像豆子大小的丸子。初次服用時,吃五粒,每次增加五粒,用溫水吞服,一天需服用三次。
6. 黑虎散
神治寒濕筋骨疼痛。
川烏(一兩),草烏(去皮,兩半),蒼朮(兩半),生薑(一斤,取汁),蔥(八兩,五味搗和一處,曬乾,入後藥),五靈脂,乳香(去油),沒藥(去油,各五錢),甲片(土炒),自然銅(火煅,醋淬),共為細末,酷丸,好酒空心服,壯者一錢二分,弱者七八分。
一切寒濕腳氣風氣,肩臂腿痛及偏正頭風,於大伏天以新瓦數塊,曬極熱,輪流熨於患處。如此數日,無不愈者。蓋寒濕侵入皮膚筋骨之間,得太陽之真氣,則陰寒頓解,且借瓦性燥烈之土,而濕氣賴以收之,故其效如神。
白話文:
【黑虎散】
這帖藥能神奇地治療因寒冷潮濕導致的筋骨疼痛。
藥方如下:川烏(30公克)、草烏(去皮,15公克)、蒼朮(15公克)、生薑(500公克,取汁)、蔥(240公克,與前四味藥一起搗碎混合,晾乾後再加入後面的藥材)、五靈脂、乳香(去油)、沒藥(去油,各約15公克)、甲片(土炒)、自然銅(用火燒煅後,再用醋淬煉),以上藥材磨成細粉,用醋製成丸狀,空腹時以好酒送服,身體強壯者每次服用約3.6公克,體質較弱者服用2.1至2.8公克。
對於所有因寒冷潮濕引起的腳部氣血不通、風濕、肩膀、手臂、腿部疼痛以及偏頭痛或正頭痛,在三伏天使用多塊新瓦片,曬得非常熱後,輪流敷在病痛部位。這樣做幾天,病痛都能被治癒。因為寒氣和濕氣進入皮膚和筋骨間,接觸到太陽的純粹能量,陰寒就會立即消散,同時,利用瓦片燥熱的土性,可以幫助排除濕氣,所以效果神奇。
7. 濕門要藥
祛濕利水,如獨活、蒼朮、白芷、川椒、赤茯苓、茯苓皮、木通、萆薢、秦艽、金銀花、天麻、南星、半夏、防風、豬苓、葳靈仙、防己、五加皮之類,隨候採用。
扶脾滲濕,如白茯苓、白朮、升麻、人參、附子、肉桂、炮薑、炙甘草、白扁豆、豬苓、澤瀉、炒黃米仁、山藥之類,隨候採用。
白話文:
【濕門要藥的現代解釋】
去除身體濕氣和促進水分代謝的藥物,例如獨活、蒼朮、白芷、川椒、赤茯苓、茯苓皮、木通、萆薢、秦艽、金銀花、天麻、南星、半夏、防風、豬苓、葳靈仙、防己、五加皮等,這些藥物可根據身體狀況選擇使用。
補脾臟並幫助排除濕氣的藥物,如白茯苓、白朮、升麻、人參、附子、肉桂、炮薑、炙甘草、白扁豆、豬苓、澤瀉、炒黃米仁、山藥等,這些藥物也可根據身體狀況選擇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