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一 (6)
雜症大小合參卷一 (6)
1. 乙癸同源論
古稱乙癸同源,腎肝同治,其說維何?蓋火分君相。君火者,居於上而主靜;相火者,居乎下而主動。君火惟一心主是也,相火有二,乃腎與肝,腎應北方壬癸,於卦為坎,於象為龍,龍潛海底,龍起而火隨之;肝應東方甲乙,於卦為震,於象為雷,雷藏澤中,雷起而火隨之。澤也,海也,莫非水也,莫非下也,故曰乙癸同源。
東方之木,無虛不可補,補腎即所以補肝;北方之水,無實不可瀉,瀉肝即所以瀉腎。至於春升,龍不現則雷無聲,及其秋降,雷未收則龍不藏,但使龍歸海底,必無迅發之雷,但使雷藏澤中,必無飛騰之龍,故曰腎肝同治。
東方者,天地之春也,勾萌甲折,氣滿乾坤,在人為怒,怒則氣上,而居七情之升,在天為風,風則氣鼓,而為百病之長,怒而補之,將逆而有壅絕之憂,風而補之,將滿而有脹悶之患矣。
北方者,天地之冬也,草黃米落,六字蕭條,在人為恐,恐則氣下,而居七情之降,在天為寒,寒則氣慘,而為萬象之衰,恐而瀉之,將怯而有顛仆之虞,寒而瀉之,將空而有涸竭之害矣。然木既無虛,又言補肝者,肝氣不可犯,肝血自當養也。血不足者濡之,水之屬也,肝木之源,木賴以榮,水既無實,又言瀉腎者,腎陰不可虧,而腎氣不可亢也,氣有餘者,伐之木之屬也,伐木之干,水賴以安。
夫一補一泄,氣血攸分,即泄即補,水木向府,總之,相火易上,身中所苦,泄木所以降氣,補水所以制火,氣即火,火即氣,同物而異名也。故知氣有餘,便是火者,愈知乙癸同源之義矣。然時醫多執「肝常有餘」之說,舉手便云平肝,殊不思《經》曰「東方木也,萬物所以始生也。」《聖濟經》云:四時之所化,始於木;十二經之所養,始於春。
女子受娠一月,是厥陰肝經養之,肝者,乃春陽發動之始,萬物生化之源,故戒怒養陽,使先天之氣相生於無窮,是攝生之切要也。蓋春屬肝木,乃吾身升生之氣,此氣若有不充,則四臟何所稟,水如春無所生,則夏長秋收冬藏者,將何物乎?五行之中,惟木有發榮暢茂之象,水火金土皆無是也。使天地而無木,則世界黯淡,其無色矣。
培之養之,猶恐不暇,而尚欲剪之、伐之乎!故養血和肝,使火不上炎,則心氣和平,而百骸皆理。況腎主閉藏,肝主疏瀉,是一開一合也。俗云:肝有瀉無補,不知六味地黃丸、七寶美髯丹等劑,皆補肝之藥也。人特習而不察耳。
白話文:
古代醫學理論提到的"乙癸同源"和"腎肝同治"究竟是什麼意思呢?這裏的理論基礎是火的兩種形態,一種是君火,一種是相火。君火位於上部,性質靜定,相火位於下部,性質活躍。君火指的是心臟,而相火包括了腎和肝。腎和肝分別對應北方的壬癸水和東方的甲乙木,像潛藏在海底的龍和隱匿在澤中的雷一樣,一旦他們被激發,就會產生火熱。
由於海和澤都是水,且都位於下方,因此說"乙癸同源"。補腎即是在補肝,瀉肝即是在瀉腎,這就是"腎肝同治"的原則。春天如果龍不出現在海中,雷就無法發出聲音;秋天如果雷還未消失,龍就無法完全隱藏。只要龍回到海底,就不會有突然的雷鳴;只要雷回到澤中,龍就不會再飛騰。這就是腎肝同治的緣由。
東方象徵著春季,萬物開始萌芽生長。對人而言,代表的是怒氣,怒氣上升,影響人的情緒。若是補充過量,可能會導致氣息堵塞,甚至產生各種疾病。北方象徵冬季,萬物凋零,對人而言,代表的是恐懼,恐懼使人氣息下沉,若過度消耗,可能導致虛弱或身體機能衰退。
然而,肝臟雖無虛弱的問題,仍需注重肝血的養護,肝血不足,應該滋潤,這屬於水的範疇,肝木的生長,離不開水的滋養。腎臟雖無實滿的問題,仍需控制腎氣的亢進,腎陰不能虧損,這屬於木的範疇,抑制木的過剩,可以讓水得到安定。
補與瀉的調節,對於氣與血的平衡至關重要。瀉木可以降氣,補水可以制火,氣和火本是同一物質的不同表現形式。因此,當氣息過盛,就等同於火氣過旺,這就能理解"乙癸同源"的意義了。然而,很多醫生常常執著於"肝臟功能總是過剩"的觀念,動輒就要平肝,卻忽略了肝臟是萬物生長的開始,是春季的生命力之源。保養肝臟,調節肝氣,使先天之氣生生不息,這是養生的重要原則。
肝臟屬於春季,是我們身體生長的力量來源。如果這種力量不夠充足,其他臟器如何得到供應?就像春天如果不生長,夏天的成長,秋天的收穫,冬天的儲藏,又從何而來?五行中,只有木有發榮繁茂的景象,水、火、金、土都沒有。如果世界沒有樹木,將會失去色彩,一片黯淡。
因此,我們應該盡力去養護肝臟,而不是輕易地去抑制它。養血和肝,防止火氣上升,保持心臟平和,全身的骨骼和肌肉才能得到合理的調節。況且,腎臟負責封閉收藏,肝臟負責疏散排泄,一開一合,相互配合。很多人認為肝臟只能瀉不能補,但實際上,六味地黃丸、七寶美髯丹等藥物,都是補肝的良藥,只是人們習慣性的忽略了這些事實。
2. 運氣論
五運有太過有不及。太過者,甲丙戊庚壬五陽干也。不及者,乙丁己辛癸五陰乾也。王冰曰:蒼天布氣,尚不越乎五行,人在氣中,豈不應乎天道?故隨氣運陰陽之盛衰,理之自然也。《經》曰:不知年之所加,氣之盛衰,虛實之所起,不可以為工。雖然運氣之理,亦不可泥,又有內外兩因,隨時感觸,雖當太過之運,亦有不足之時,不及之運,亦多有餘之患。
倘專泥運氣,能無實實虛虛,損不足而益有餘乎?況歲氣之在天地,亦有氣常之時,故冬有非常之溫,夏有非時之寒,春有非時之燥,秋有非時之暖,犯之者病。又如春氣西行,秋氣東行,夏氣北行。冬氣南行。卑下之地,春氣常行,高阜之境,冬氣常在。天不足西北而多風,地不滿東南而多濕。
百里之內,晴雨不同。千里之外,寒暄各別。方主不齊,而病亦因之。雖然,西北固厚,安能人人皆實?東南固薄,安能人人皆虛?且如久旱則亢陽,久雨則亢陰,陽盛人耐秋冬而不耐春夏,喜陰寒而惡陽暄,陰盛人耐春夏而不耐秋冬,喜晴明而惡陰雨,此乃天氣變常。人稟各異。
又為法外之遺也。善言運氣者,隨機觀變,方得古人未發之旨。繆仲醇曰:五運六氣者,虛位也。歲有是氣至則算,無是氣至則不算,既無其氣,焉得有其藥乎?無益於治療,有誤乎來學。
將以施之治病,譬如指算法之稀奇,謂事物之實有,豈不誤哉!其云:必先歲氣者,謂此年多肖雨,民病多濕,藥類用二木,苦寒以燥之,佐以風藥,風能勝濕,此即必先歲氣之謂也。其云:毋伐天和者,即春夏養陰,秋冬養陽,春夏禁用麻黃、桂枝,秋冬禁用石膏、知母、芩、連、芍藥,此即毋伐天和之謂。然尚有舍時從症之時也。
謂不明五運六氣,檢偏方書何濟者,正指後人不明五運六氣之所以,而誤於方冊所載,依而用之,動轍成過,則雖檢偏方書,亦何益哉!故張仲景、華元化、越人、叔和,並未嘗載有是說,即六經治法之中,亦並無一字及之,且見性理所載,元儒草蘆吳氏,天之氣運之中,亦備載之,益信其為天運氣數之法,而非獨醫家治療之書也。況傳流既久,天地人物氣化轉薄,亦難可以同年而語矣。
故宜知之者,以明天氣歲氣立法之常也;不可執之者,以處天氣歲氣法外之變也。天有寒暄早晚不同,人有盛衰時刻迥別,豈可以千支司歲,一定之數,以定無窮時刻盛衰之受哉!
白話文:
[運氣理論]內容如下:
五行運氣有太過與不及之分。太過的運氣,對應的是甲、丙、戊、庚、壬這五個陽幹;不及的運氣,則由乙、丁、己、辛、癸這五個陰幹代表。王冰曾說:蒼天分配氣運,不會超出五行的範疇,人類生活在氣運中,怎麼可能不受到天道的影響呢?因此,隨著氣運中陰陽的盛衰變化,一切遵循著自然的規律。《經》上寫著:如果不懂得天干地支運轉的規律,氣運的盛衰,以及由此產生的虛實變化,就無法成為一個好的醫生。雖然運氣理論很重要,但我們也不能過度拘泥於它,還有內外兩種因素會隨時影響著我們,即使是在太過的運氣之下,也可能出現不足的情況;在不及的運氣之下,也可能面臨過剩的問題。
如果完全按照運氣理論行事,可能會導致虛實混淆,減弱本來就不足的地方,增加已經過剩的部分。況且,歲運在天地之間,也有其常態,比如冬天可能出現異常的溫暖,夏天可能出現不合時節的寒冷,春天可能遭遇不應該有的乾燥,秋天可能出現不合時節的暖意,這些違反常態的氣候都可能使人患病。再比如,春天的氣運向西移動,秋天的氣運往東移動,夏天的氣運向北移動,冬天的氣運則向南移動。在低窪的地方,春天的氣運常常存在;在高地,冬天的氣運往往持續。西北方向的天空氣運不足,風力較大;東南方向的地面氣運不夠,濕度較高。
在一百里以內,晴雨天氣可能截然不同;一千里以外,冷熱情況更是各有差異。由於各地的地理環境不同,疾病也會有所差異。然而,即便西北地區氣運雄厚,也不能保證那裡的人都很強壯;即使東南地區氣運薄弱,也不能斷定那裡的人都很虛弱。例如,長期乾旱會導致陽氣過剩,長期降雨則會造成陰氣過剩。陽氣旺盛的人能夠承受秋冬的寒冷,但受不了春夏的溫暖,他們喜歡陰涼寒冷的天氣,厭惡陽光和煦的日子;陰氣旺盛的人則能忍受春夏的溫暖,但受不了秋冬的寒冷,他們喜歡晴朗明亮的天氣,厭惡陰雨綿綿的日子。這些都是天氣的異常變化,人們的體質也因此而異。
此外,還有一些不在運氣理論範圍內的例外。真正懂得運氣理論的人,會靈活應變,這樣才能理解古人的深層次思想。繆仲醇說:五行運氣和六氣運行只是理論上的概念。如果某一年的氣運確實存在,那就應該計算在內;如果不存在,就不應該計算。既然沒有這種氣運,怎麼可能會有相應的藥物呢?這種理論對於治療疾病毫無幫助,反而會誤導後學。
如果將這種理論應用於實際的治療中,就像把計算方法當作真實存在的事物一樣荒謬。他提到的“必須先考慮歲運”是指如果某年雨水較多,那麼民眾容易患上濕病,治療時應使用具有苦寒屬性的藥材,以達到去濕的效果,同時輔以風藥,因為風可以剋制濕氣。這就是所謂的“必須先考慮歲運”。他提到的“不要破壞自然和諧”是指在春夏季節養護陰氣,在秋冬季節養護陽氣,春夏季節禁用麻黃和桂枝,秋冬季節禁用石膏、知母、黃芩、黃連和白芍,這就是所謂的“不要破壞自然和諧”。然而,在某些情況下,我們需要根據症狀來選擇治療方法,而不是嚴格遵守季節的規定。
那些認為不瞭解五行運氣和六氣運行就無法使用偏方書籍的人,實際上是不明白五行運氣和六氣運行的真正含義,只是盲目跟隨書籍中的記載,結果往往會導致錯誤的治療方法。即便查閱了各種偏方書籍,又有什麼用呢?張仲景、華佗、扁鵲和王叔和等著名醫學家,他們的著作中並未提及這些理論,即使在六經的治療方法中,也找不到任何相關的描述。此外,根據性理學的記載,元朝學者吳澄在其著作中詳細闡述了天地氣運的運作原理,進一步證明瞭這些理論是關於自然運行的法則,而不僅僅是醫學治療的指南。更何況,隨著時間的推移,天地萬物的氣運逐漸減弱,我們不能用同一標準來評價過去和現在的情況。
因此,瞭解這些理論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運行規律;但我們不能過度依賴它們,因為自然界中還存在許多超出理論範圍的變異。天氣的冷暖早晚各不相同,人類的健康狀況也會因時刻而異,我們怎能僅憑十二天干地支來決定某一時刻的氣運盛衰呢?
3. 治法提綱
夫治病者,當知標本,以身論之,外為標,內為本;陰為標,陽為本:六腑屬陽為標,五臟屬陰為本;臟腑在內為本,十二經絡在外為標。以病論之。人之元氣為本,病之邪氣為標:先受病機為本,後傳病症為標。故治病必求其原,而先治其本。古聖之至論,但急則治其標,緩則治其本。
後哲之變迎,然病在陰,毋犯其陽,病在於陽,毋犯其陰,犯之者是謂誅伐無過。病之熱也,當察其源,火果實也,苦寒、鹹寒以拆之,若其虛也,甘寒、酸寒以攝之。病之寒也,亦察其源,寒從外也,辛熱、辛溫以散之;動於內也,甘溫以益之,辛熱、辛溫以佐之。《經》曰:五臟者,藏精氣而不泄也,故曰滿而不能實。
是有補而無瀉者,此其常也。臟偶受邪,則泄其邪,邪盡即止,是瀉其邪,非瀉臟也。臟不受邪,毋輕犯也。世謂肝無補法,知其謬也。六腑者,傳導化物糟粕者也,故曰實而不能滿,邪客之而為病,乃可攻也,中病乃已,毋盡劑也。病在於經,則治其經,病流於絡,則及其絡,經直絡橫,相維輔也。
病從氣分,則治其氣,虛者溫之,實者調之。病從血分,則治其血,虛則補肝補脾,而心實則為熱為瘀,熱者清之,瘀者行之。因氣病而及血者,先治其氣;因血病而及氣者,先治其血。因證互異,宜精別之。病在於表,毋攻其里;病在於里,毋虛其表。邪之所在,攻必從之,受邪為本,現症為標,五虛為本,五邪為標。
如腹脹由於濕者,其來必速當利水除濕,則脹自止,是標急於本也,當先治其標。若因脾虛漸成脹滿,夜劇晝靜,病屬於陰,當補脾陰,夜靜晝劇,病屬於陽,當益脾氣,是病從本生,本急於標也,當先治其本。舉二為例,余可類推矣。病屬於虛,宜治以緩,虛者精氣奪也。
若屬沉痼,亦必從緩。治虛無速法,亦無巧法,蓋病已沉痼,凡欲施治,宜有次第,如家貧年久,室內空虛,非旦夕間事也。病屬於實,宜治以急,實者邪氣勝也,邪不速逐,則為害滋蔓,故治實無遲法,亦有巧法,如寇盜在家。宜開門急逐即安,此病機緩急一定之法也。故新病者,陰陽相乖,補偏救弊,宜用其偏。
久病者,陰陽漸入,扶元養正,宜用其平。若久病誤以重藥投之。徒增其竭絕耳。至如藥性之溫者。於時為春,所以生萬物者也;藥性之熱者,於時為夏,所以長萬物者也;藥性之涼者,於時為秋,所以肅萬物者也;藥性之寒者,於時為冬,所以殺萬物者也。夫元氣不足者,須以甘溫之劑補之。
如陽春一至,生機勃勃也,元氣不足,而至於過極者,所謂大虛必挾寒,須以辛熱之劑補之;如時際炎蒸,生氣暢遂也,熱氣有餘者,須以甘涼之劑清之;如涼秋一至。溽燔如失也,邪氣盛滿,血至於過極者,所謂高者抑之,須以苦寒之劑瀉之;如時值隆冬,陽氣潛藏也。故凡溫熱之劑,均為補虛;寒涼之劑,均為瀉實。
然元氣既虛,但有秋冬肅殺之氣,獨少春夏生長之機,虛則不免於熱,倘不察虛實,便以寒涼之劑投之,是病方肅殺,而醫復肅殺之矣,其能人乎。故無陽,則陰無以生,無陰則陽無以化,蓋物不生於陰,而生於陽,如春夏生而秋冬殺也,如向日之草木易榮,潛陰之花卉易萎。《經》曰:陰陽之要,陽密乃而、此言陽密則陰亦固,而所重在陽也。
又曰:陽氣者,若天與日,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,故天運當以日光明。此言天之運,人之命,俱以陽為本也。伏羲作《易》,首制一畫,此元陽之祖也。文王衍《易》,六十四卦,皆以陽喻君子。乾之象曰:大哉乾元,萬物資始。此言陽為發育之首。陽之德也。自古聖人,莫不喜陽而惡陰,即丹溪主於補陰,亦云。
實火可瀉。芩連之屬;虛火可補,參耆之屬。今人但知有火,而不分虛實,喜用寒涼者,是欲使秋冬作生長之令,春夏為肅殺之時,令斯民折壽而不彰乎!
白話文:
[治療原則概述]
治療疾病時,我們必須理解何為「標」、何為「本」。以人體而言,外部的表現是「標」,內部的狀態是「本」;陰性是「標」,陽性是「本」。六腑屬陽,是「標」;五臟屬陰,是「本」。五臟六腑在體內是「本」,十二經絡在體外是「標」。就疾病本身來說,人體的元氣是「本」,致病的邪氣是「標」;最先受病影響的部分是「本」,後期傳播的病症是「標」。因此,治療疾病必須找到根源,首要處理的是「本」。古代賢聖的理論認為,在緊急情況下應先治「標」,閒暇時則應治「本」。
後代學者變更了這種觀點,他們認為如果疾病出現在陰性部位,不要傷害到陽性部位;如果疾病出現在陽性部位,不要傷害到陰性部位。違反這一原則會導致無辜部位受到傷害。對於熱性的疾病,我們應該找出病因。如果是實熱,使用苦寒或鹹寒的藥物來治療;如果是虛熱,使用甘寒或酸寒的藥物來治療。對於寒性的疾病,同樣要找出病因。如果是外感寒邪,使用辛熱或辛溫的藥物來治療;如果是內生寒邪,使用甘溫的藥物來增強體質,再輔以辛熱或辛溫的藥物。經典上說:五臟儲存精氣而不外泄,因此,它們可以被補充,但通常不會被排空。
五臟偶爾受到邪氣侵擾,我們可以清除邪氣,一旦邪氣消失,治療也就停止。這是清除邪氣,而不是清除五臟的精氣。如果五臟沒有受到邪氣影響,就不應隨意幹擾。有些人認為肝臟沒有補法,這是一種錯誤的理解。六腑負責消化食物和排泄廢物,因此,它們可以被填滿,但通常不會被排空。邪氣入侵六腑導致疾病,我們可以進行治療,但一旦病情得到控制,就不要再繼續用藥。疾病出現在經絡上,我們就治療經絡;如果疾病擴散到絡脈,我們就要擴大治療範圍。經絡縱橫交錯,相互支持。
如果疾病出現在氣分,我們就調整氣的運行;如果氣虛,我們使用溫熱藥物;如果氣實,我們使用調和藥物。如果疾病出現在血分,我們就調整血液;如果血虛,我們補肝補脾;如果血實,我們要清除熱毒和瘀血。如果疾病由氣分影響到血分,我們先調整氣分;如果疾病由血分影響到氣分,我們先調整血分。不同的病情需要不同的治療方法,我們必須精確判斷。如果疾病出現在表層,不要過度幹預內臟;如果疾病出現在內臟,不要讓表層虛弱。邪氣所在的地方,我們必須對準治療。疾病的根本是邪氣入侵,現狀是邪氣影響的結果,五虛是根本,五邪是標誌。
例如,如果腹部膨脹是由濕氣引起的,那麼病情發展迅速,我們應該先利水除濕,這樣膨脹就會自行消失。這是因為「標」比「本」更急迫,我們應該先治「標」。如果膨脹是由脾虛引起的,並且在夜晚加重,在白天減輕,這表明病情屬於陰性,我們應該補脾陰。如果膨脹在白天加重,在夜晚減輕,這表明病情屬於陽性,我們應該增強脾氣。這是因為病情從根本開始,「本」比「標」更急迫,我們應該先治「本」。這裡只舉了兩個例子,其他情況可以類推。如果疾病屬於虛性,我們應該慢慢治療,因為虛性疾病的患者精氣已經損失。
如果疾病已經很嚴重,我們也必須慢慢治療。治療虛性疾病沒有快速的方法,也沒有巧妙的方法。因為疾病已經很嚴重,任何治療都應該有步驟,就像家庭長期貧困,房間裡空空蕩蕩,不是一夜之間就能解決的問題。如果疾病屬於實性,我們應該迅速治療,因為實性疾病的患者邪氣旺盛。如果不迅速清除邪氣,邪氣會進一步擴散,造成更大的危害。因此,治療實性疾病沒有拖延的方法,但也有一些巧妙的方法。就像家中有強盜,我們應該立即打開門窗,趕走強盜,這樣才能確保安全。這是疾病緊急程度的基本原則。對於新發疾病,陰陽失調,我們應該根據病情偏向進行補救。對於長期疾病,陰陽逐漸恢復平衡,我們應該扶助元氣,滋養正氣,使用平和的藥物。
如果長期疾病錯誤地使用強烈的藥物,只會加速患者的衰竭。藥物的性質溫暖的,像春天一樣,可以促進萬物生長;藥物的性質熱烈的,像夏天一樣,可以幫助萬物成長;藥物的性質涼爽的,像秋天一樣,可以肅清萬物;藥物的性質寒冷的,像冬天一樣,可以消滅萬物。對於元氣不足的患者,我們應該使用甘溫的藥物來補充元氣。就像春天來臨,萬物生機勃勃。對於元氣非常虛弱的患者,我們應該使用辛熱的藥物來補充元氣。就像炎熱的夏季,生氣盎然。對於熱氣過剩的患者,我們應該使用甘涼的藥物來清除熱氣。就像涼爽的秋季,炎熱消失。對於邪氣旺盛,血液過剩的患者,我們應該使用苦寒的藥物來清除邪氣。就像嚴冬時節,陽氣潛藏。
因此,所有溫熱的藥物都可以補充虛弱的身體;所有寒涼的藥物都可以清除實性的邪氣。然而,如果元氣已經虛弱,只有秋冬的肅殺之氣,缺乏春夏的生長機制,虛弱的身體容易產生熱氣。如果不區分虛實,盲目使用寒涼的藥物,就像在肅殺的季節再加肅殺,這樣的治療方式如何能讓人活下來呢?因此,沒有陽氣,陰氣就無法生長;沒有陰氣,陽氣就無法轉化。萬物並非在陰暗中生長,而是在陽光下生長,就像春夏生長,秋冬肅殺。就像向陽的草木容易茂盛,躲在陰影中的花卉容易枯萎。經典上說:陰陽的關鍵在於陽氣的密閉。這句話的意思是,陽氣密閉,陰氣也會堅固,但重點在於陽氣。
另一句話說:陽氣就像天空和太陽,失去它們,生命就會縮短,光芒也會暗淡。這句話的意思是,天空的運行和人類的生命都以陽氣為基礎。伏羲創立《易經》,首先製造了一條線,這是元陽的起源。周文王推演《易經》,六十四卦都以陽氣比喻君子。《乾卦》的象徵意義是:偉大的乾元,萬物的起源。這句話的意思是,陽氣是萬物生長的開始,是陽氣的美德。自古以來,聖賢們都喜歡陽氣,厭惡陰氣。即使丹溪強調補陰,他也說:實火可以清除,使用黃芩和黃連等藥物;虛火可以補充,使用人參和黃耆等藥物。現在的人只知道有火,卻不區分虛實,喜愛使用寒涼的藥物,這就像希望秋冬成為生長的季節,春夏成為肅殺的季節,這樣的治療方式會讓人們的生命縮短,光芒暗淡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