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九 (8)
雜症大小合參卷九 (8)
1. 濕門(兒科)
夫天下默然而受其累者,濕之謂乎。脾為身主,最苦於濕,惟最苦者,最易受焉。如上部所積。遇濕則為痰;下部所積,遇濕則為痢。如值太陰濕土司天者,此氣化之濕也。如淫雨襲虛,或寢臥卑處,而受地土蒸濕,或汗濕久沾,或冒露奔走,此外感之濕也。如嗜瓜果,飲乳酪,啜酒漿,喜生冷,此內傷之濕也。
如因母有濕病,或體肥而多濕者,此稟受先天之濕也。然輕清為天,重濁為地,故土濕犯病者,厥體必重,治法惟宜滲濕,而利小便,不可發汗,並忌向火烘襲,致濕內淫,變生別病。然濕本土氣,而火熱能生土濕,故夏熱則萬物濕潤,秋涼則濕復燥干,濕病本不自生,多因火熱拂鬱,而水液不能宣行,即停滯而生水濕,雖為濕症,而又兼熱症也。故濕熱相因者此耳。
白話文:
在這個世界上,很多人默默承受著一種困擾,那就是濕氣的問題。我們的脾臟是身體的主宰之一,最怕的就是濕氣,因為最怕它,所以最容易受到它的影響。例如,身體上部的積聚,遇到濕氣就會形成痰;下部的積聚,遇到濕氣就會變成痢疾。
如果遇到太陰濕土當令的季節,這是氣候變化導致的濕氣。像連綿不斷的雨天侵蝕虛弱的身體,或者睡在低窪潮濕的地方,遭受地下的濕氣蒸騰,或者汗水長時間浸潤皮膚,或者在露水中奔跑,這些都是外來的濕氣。再比如過度食用瓜果、乳酪、酒類和生冷食物,這是內部受到濕氣的傷害。
如果母親本身就患有濕病,或者體型肥胖而容易聚集濕氣,這就是先天就帶有的濕氣。然而,輕盈清新的屬天,厚重渾濁的屬地,所以被土濕侵擾生病的人,身體必然沉重。治療方法主要是排濕,促進小便,不可以讓患者出汗,並且避免用火烘烤,以免濕氣在體內肆虐,引發其他疾病。
然而,濕氣本源於土氣,而火熱可以生成土濕,所以夏季炎熱時萬物都顯得濕潤,秋季涼爽時濕氣又會變得乾燥,濕病本身不會自發,多是由於火熱鬱結,使得水液無法正常運行,於是停滯下來形成水濕,雖然表現為濕病,但實際上還夾雜著熱病。因此,濕熱交加的情況就是這樣產生的。
2. 小除濕湯
白朮,半夏,甘草,陳皮,厚朴,蒼朮
姜水煎。
白話文:
【小除濕湯】
成分包括:白術、半夏、甘草、陳皮、厚朴、蒼術。
這些藥材需用薑水來煎煮。
3. 參朮散
治小兒初受濕氣,身體頭疼發熱,惡風多汗,面浮作嘔,小便不利。
人參,豬苓,乾薑(泡),白朮,澤瀉,赤茯苓,木通,燈心(七莖),車前子(一捻),水煎服。
白話文:
這是在治療小孩剛開始受到濕氣影響,出現身體頭痛、發燒,怕風且多汗,臉部浮腫有想吐的感覺,以及小便不順的症狀。
藥方成分包括:人參、豬苓、炮製過的乾薑、白朮、澤瀉、赤茯苓、木通、燈心(七根)、車前子(一小撮)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4. 除濕湯
治中濕吐瀉,助脾去濕。凡濕氣傷筋,手足軟弱不能抬舉,疼痛等症。
人參,橘紅,藿香葉,蒼朮(米泔水浸炒),大腹皮,茯苓,半夏(薑汁製),白朮,甘草(各一錢),水煎服。
白話文:
【除濕湯】
這帖藥方用於治療因濕氣過重導致的嘔吐與腹瀉,並能強化脾胃,去除體內濕氣。對於因為濕氣侵襲肌肉,造成的手腳無力,難以舉動,以及相關的疼痛症狀,都有改善效果。
藥方成分包括:人參、陳皮、藿香葉、炒過的蒼朮(先以米泔水浸泡)、大腹皮、茯苓、薑汁製過的半夏、白朮和甘草(每種藥材用量約為一錢),將所有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5. 方脈濕門合參(附濕熱)
濕為陰邪,《經》曰:地之濕氣,感則害皮肉筋脈。又曰:諸濕腫滿,皆屬於脾。濕者土之氣,土者火之子,故濕能生熱,熱亦能生濕。然濕有自外人者,有自內出者,東南地卑多濕,故多從外入。凡患腿腳氣者居多,治當汗散,久者宜疏通滲泄。西北地高,人多食生冷濕面乳酪飲酒,故寒氣怫鬱,濕不能越,以致腹脹如鼓,或通身浮腫,按之如泥不起,此皆自內而出也。宜辨其元氣虛實,而通利二便,更須對症施治,不可執一概拘。
蒼朮乃治濕之要藥,上下部濕皆可用。若脾胃受濕,沉困無力,怠惰好臥,宜去濕痰,燥濕健脾,須用蒼白二朮、半夏、茯苓之類。凡治上部濕,宜蒼朮功烈。下部濕宜升麻提之,外濕宜表散,內濕宜淡滲,下焦濕腫及痛,並膀胱有火邪者,必須酒洗,防已、黃柏、龍膽草、蒼朮之類。
有在天之濕,雨露霧是也。在天者本乎氣,故先中表之榮衛。有在地之濕,泥水是也。在地者本乎形,故先傷肌肉筋骨血脈。有飲食之濕,酒水乳酪是也。胃為水穀之海,故傷於脾胃。有汗液之濕,謂汗出沾衣,未經解換者是也。
有太陰脾土所化之濕,不從外入者也,陽盛則火勝,化為濕熱;陰盛則水勝,化為寒濕,其症發熱惡寒,身重自汗,筋骨疼痛,小便秘澀,大便溏泄,腰痛不能轉側,跗腫肉如泥,按之不起。
《經》曰:因於濕,首如裹。濕氣蒸於上,故頭重。又曰:濕傷筋,故大筋緛短,小筋弛長,緛短為拘,弛長為痿。又曰:濕勝則濡泄。故大便溏泄,大便泄,則小便澀。又曰,濕從下受之,故跗腫。又曰:諸濕腫滿,皆屬脾土。故腹脹肉如泥,濕氣入腎,腎主水,水流濕,各從其類,故腰痛。
東垣曰:治濕不利小便,非其治也。又曰:在下者,引而竭之。聖人之言,雖布在方策,其不盡者,可以意求。夫濕淫從外而入里。若用淡滲之劑以除之,則降之又降,足復益其陰、而重竭其陽,陽氣愈削,則精神愈短,是陰重強,陽重衰,反助其邪之謂也。故用升陽風藥,兼實脾土以除濕即瘥,用羌、獨、升柴、防風、根炙甘草、制白朮、炒白芍,水煎熱服。大法云:濕淫所勝,風以平之。
又曰:下者舉之。得陽氣升騰而愈。又曰:客者除之,是因曲而為之直也。猶土在水中則為泥,得和風暖日,則成土矣。聖人之法,可以類推,舉一而知百也。
有腳氣類傷寒,發熱惡寒,必腳脛間腫痛,俱從濕治。《千金方》有陰陽之分,陰腳氣脛處腫而不紅,陽腳氣腫而紅者是也。有濕熱發黃一身盡疼,發熱者當從郁治,凡濕熱之物不鬱則不黃,當用逍遙散,切忌茵陳五苓散,用之者十不一生。
凡傷寒必惡寒,傷風必惡風,傷濕必惡雨,如傷濕而兼惡寒無汗,骨節疼痛、脈濡而浮,四肢痿弱,此表中濕也,名曰濕痹。宜滲泄分利,五苓加減。仲景有甘草附子湯,內用白朮、炙草、桂枝、附子四味。取白朮固中扶脾而燥濕,桂枝疏泄鼓舞以外散,附子辛熱以除陰寒凝滯,炙草溫中甘緩取暫以中留,勿任附子速下也。制方之妙,備得其宜矣。
白話文:
濕是一種陰邪之氣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地面的濕氣侵入人體,會傷害皮膚、肌肉、筋脈。」又說:「各種因濕引起的腫脹滿悶,都與脾臟有關。」濕氣屬於土的性質,而土是火的子,所以濕能產生熱,熱也能產生濕。然而,濕的來源有外來的,也有內生的。東南方地勢低窪多濕,所以濕氣多從外部侵入人體。凡是患有腿腳氣的人很多,治療上應以發汗疏散為主,久病則宜疏通滲泄。西北方地勢高,人們多吃生冷食物、濕麵、乳酪、飲酒,所以寒氣鬱積,濕氣無法排出,導致腹部脹得像鼓一樣,或是全身浮腫,按下去像泥一樣無法恢復,這些都是濕氣從體內產生。應該分辨病人元氣的虛實,然後用藥疏通大小便,更要針對具體症狀治療,不可一概而論。
蒼朮是治療濕氣的重要藥材,無論身體哪個部位的濕氣都適用。如果脾胃受濕,感到沉重困倦、無力、疲憊想睡,應該祛除濕痰,用藥燥濕健脾,需要用到蒼朮、白朮、半夏、茯苓等藥材。一般來說,治療上半身的濕氣,蒼朮的藥效最為顯著。治療下半身的濕氣則適合用升麻來提昇。外來的濕氣適合用發汗疏散的方法,內生的濕氣適合用利水滲濕的方法。下焦的濕腫及疼痛,以及膀胱有火邪的人,必須用酒洗過防己、黃柏、龍膽草、蒼朮等藥材來治療。
天上的濕氣,指雨水、露水、霧氣等,這些濕氣根源於氣,所以首先影響人體表面的營衛之氣。地上的濕氣,指泥水等,這些濕氣根源於形,所以首先傷害肌肉、筋骨、血脈。飲食上的濕氣,指酒、水、乳酪等,胃是水穀之海,所以會傷及脾胃。還有汗液的濕氣,指汗濕衣服後沒有及時更換。
還有一種是太陰脾土所化生的濕氣,不是從外部侵入的。陽氣旺盛,則火氣過盛,化為濕熱;陰氣旺盛,則水氣過盛,化為寒濕。其症狀是發熱、怕冷、身體沉重、自汗、筋骨疼痛、小便不暢、大便溏泄、腰痛不能轉側、腳踝腫脹像泥一樣,按下去無法恢復。
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因濕邪而病,頭像被包裹一樣。」濕氣蒸騰於上,所以頭部感到沉重。又說:「濕邪會傷害筋,所以大筋會攣縮變短,小筋會鬆弛變長,攣縮變短會導致拘攣,鬆弛變長會導致痿軟。」又說:「濕氣過盛則會導致腹瀉。」所以會大便溏泄,大便泄瀉,則小便不暢。又說:「濕邪從下侵入人體,所以腳踝會腫脹。」又說:「各種因濕引起的腫脹滿悶,都與脾土有關。」所以會腹脹,肌肉像泥一樣。濕氣進入腎臟,腎臟主導水液,水液與濕氣同類相從,所以會腰痛。
李東垣說:「治療濕病,如果不利小便,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」又說:「對於下部的濕氣,要引導它排出。」聖人的教誨,雖然記載在醫書中,但沒有說盡的,可以意會領悟。濕邪從外侵入體內,如果用利水滲濕的藥物來治療,則會不斷降低陽氣,反而會加重陰氣,使陽氣更加衰弱,精神更加萎靡。這就是陰邪過盛,陽氣衰弱,反而助長邪氣的表現。所以應該用升陽祛風的藥物,同時健脾來祛除濕氣,這樣病才能好。可以使用羌活、獨活、升麻、柴胡、防風、炙甘草、制白朮、炒白芍,用水煎服,趁熱飲用。大法說:「濕邪過盛,要用風藥來平復。」
又說:「下陷的濕氣要提昇它。」陽氣上升,病才會好。又說:「外來的邪氣要祛除它。」這是根據具體情況而採取靈活的治療方法。就像泥土在水中變成泥,得到和煦的風和溫暖的陽光,就會變成乾土一樣。聖人的方法,可以觸類旁通,舉一反三。
有腳氣類似傷寒,會發熱怕冷,且腿腳腫痛,這都應該從濕氣來治療。《千金方》將腳氣分為陰陽兩種,陰腳氣是小腿腫但不紅,陽腳氣是腫且紅。有濕熱導致發黃,全身疼痛,發熱的,應該從鬱來治療,凡是濕熱之物不鬱積就不會發黃,應該使用逍遙散,切忌使用茵陳五苓散,使用這種藥方十個病人九個都沒救活。
凡是傷寒一定會怕冷,傷風一定會怕風,傷濕一定會怕雨。如果傷濕同時兼有怕冷、無汗、骨節疼痛、脈象濡而浮、四肢痿弱,這是濕氣停留在體表,叫做濕痹。適合用滲泄分利的藥方,如五苓散加減。張仲景有甘草附子湯,裡面用了白朮、炙甘草、桂枝、附子四味藥。取白朮來固脾燥濕,桂枝來疏泄鼓舞陽氣以向外發散,附子辛熱來去除陰寒凝滯,炙甘草溫中緩和取其緩慢作用以留中,不要讓附子藥力過快下降。這個藥方的妙處,恰到好處,十分得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