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九 (6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九 (6)

1. 方脈暑門合參

夫寒傷形,不傷氣,所以脈盛。熱傷氣不傷形,所以脈虛。且心主脈,肺朝百脈,肺旺則四臟之氣皆旺,肺虛則脈絕短氣也。傷寒發熱,寒邪傷衛,邪客於表,故無汗,屬有餘症,主治在外。傷暑發熱,熱邪傷榮,元氣有傷,故多汗,為不足症,主治在內。總暑熱之邪,易傷元氣,況腹中陽虛,陰伏在內,故聖人立法,未有不顧天元之真氣為主。

有因冒暑,吐極胃虛,百藥不入,粒米不受,病甚危篤,急用人參一錢,黃連五分,薑汁炒焦,糯米一撮。水煎一小鐘,候冷,茶匙徐徐潤下,少頃再入一匙,得數匙不吐,盡一小杯,便可投藥食矣。若脈沉遲微細,手足厥冷者,又宜溫補,以熱藥冷飲之法,則黃連又所禁用矣。

四月屬已,五月屬午,火太旺則金衰。六月屬未土,太旺則水衰,故在夏候,宜滋養金水二臟為主,蓋腎水藉肺金以補其不足,今當金水兩衰,子母俱困,故古人於夏月獨宿淡味,兢兢業業,意有在也。十月屬亥,十一日屬子,正火氣潛藏,必養其本,然之真,以助來春生髮之氣,且春末夏初,無頭疼腳軟諸病,故《經》曰:冬藏精者,春不病溫。

人當酷暑,則身中之陽,體天道浮越地表而難藏,百脈之陰感時令,樹木流津而莫斂,中氣疏泄而耗散,一陰來復,而始生,火太旺,則金水受傷,陽既虛則心脾俱困,衛生君子,可不謹諸。

白話文:

寒邪侵襲人體,傷害的是形體,不會傷到氣,所以脈象會呈現強盛的狀態。熱邪侵襲人體,傷害的是氣,不會傷到形體,所以脈象會呈現虛弱的狀態。而且心臟主管脈搏,肺臟朝向全身的脈絡,肺氣旺盛,則五臟之氣都旺盛,肺氣虛弱,則脈搏會微弱短促,呼吸也會急促。

傷寒引起發熱,是因為寒邪侵襲了身體的防禦系統,邪氣停留在體表,所以沒有汗,屬於實證,治療重點在體表。中暑引起發熱,是因為熱邪侵襲了營血,導致元氣受損,所以會多汗,屬於虛證,治療重點在體內。總之,暑熱的邪氣容易傷害元氣,更何況腹中陽氣虛弱,陰氣潛伏在體內,所以古人立下法則,沒有不以保護元氣為首要的。

有的人因為冒著暑熱,導致嚴重嘔吐,胃氣虛弱,任何藥物都吃不下去,連米粒都無法吞嚥,病情非常危急。這時要趕緊用人參一錢、黃連五分,用薑汁炒焦,再加上一小撮糯米。用水煎煮一小碗,等藥冷卻後,用茶匙慢慢餵服,先餵一匙,過一會兒再餵一匙,如果餵幾匙後沒有再吐,就可以把一小杯藥都喝下去,之後就可以開始吃藥和食物了。如果脈象沉細微弱,手腳冰冷,又應該用溫補的方法,使用熱藥但要冷飲,這時黃連就不能使用了。

農曆四月對應地支巳,五月對應地支午,這時火氣太旺盛,則金氣衰弱。六月對應地支未,土氣太旺盛,則水氣衰弱,所以在夏季,應該以滋養金、水兩臟為主。因為腎水要依靠肺金來補充不足,現在金、水兩臟都衰弱了,母子都困頓,所以古人在夏季獨自睡覺,飲食清淡,小心謹慎,用意就在這裡。農曆十月對應地支亥,十一月對應地支子,這時火氣潛藏,必須滋養它的根本,讓它保持真氣,以幫助來年春天生發的氣機,而且在春末夏初,就不會出現頭痛腳軟等疾病,所以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冬天能夠儲藏精氣的人,春天就不會得溫病。」

人在酷暑中,身體中的陽氣,會順應天道的運行而浮越到體表,難以收藏,全身的陰氣,則會受到時令的影響,像樹木一樣散發津液而難以收斂,中焦之氣會疏泄而耗散,直到一陰來復,才開始產生。火氣太過旺盛,就會損傷金、水,陽氣既然虛弱了,心、脾都會困頓。注重養生的人,怎麼能不謹慎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