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九 (5)
雜症大小合參卷九 (5)
1. 方脈暑門合參
熱渴者,並宜滋水,蓋渴則陽氣內伐,熱含於腎,令人骨乏無力,總由火盛則金病,水衰腎與膀胱俱竭之狀,當急救之,滋肺氣以補水之上源,所以有生脈散,既扶元氣,復保肺生津耳。
一凡行人或農夫,於日中勞役得之者,為中暍,是動而得之,陽症也。其病必苦頭痛,發燥熱而惡熱,捫之肌膚則火熱,而汗大泄,無氣以動,大渴引飲,乃天熱外傷元氣也,宜清暑益氣,用香薷、黃連、扁豆、人參、黃耆、五味、知母、石膏之類。若吐瀉脈沉微者,不可用涼藥。
一凡無病之人,或避暑熱,納涼於深堂大廈,涼臺冷館,大扇風車得之者,是靜而得之,陰症也。其病必頭痛惡寒,身形拘急,肢節疼痛而心煩,肌膚大熱而無汗,此為陰寒所遏,使周身陽氣不得伸越,宜辛溫之劑以解表解寒,發起陽氣,散水和脾則愈,用厚朴、紫蘇、乾葛、藿香、羌活、蒼朮之類,此名為中暑,實亦傷寒之類耳。
若外既受寒,內復傷冷,則於前藥再加乾薑、縮砂、神麯之類,此非治暑也,治因暑而致病者也。
一既傷暑熱,復傷生冷,當此陽外陰內之時,復犯外熱內寒之症,尤宜先治其內,溫中消食,次治其外,清暑補氣,仍以理脾為主,而於前陰陽二條內,相兼取用,蓋夏月陽氣浮外,陰氣伏內。若飲食勞倦,內傷中氣,或酷暑勞役,外傷陽氣者,常多患之,法當調補元氣,佐以解暑。
若陰寒之症,宜用大順散,桂附大辛熱之藥,此《內經》舍時從症之良法,令人患暑症歿,而手足指甲青黯,此皆不究其因,不溫其內,泛用香薷飲之類所誤,夫香薷飲乃散陽氣導泄真陰之劑也,有是症而服之,斯為對症。若未患暑病先服預防,適所以招暑也。加人元氣素虛,或房勞過度,而飲之者為禍尤甚。
若欲預防,惟生脈散為夏令最宜。
風寒濕皆地之氣,系濁邪,所以俱中足經,暑乃天之氣,系清邪而且屬火,所以多中手少陰心經,其症多與傷寒相似,但傷寒初病,未至煩渴,暑初病即渴,傷寒脈必浮盛,暑脈虛弱,為不同耳。
暑乃六氣之一,即天上火,惟此火可寒水折之,非比爐中火、龍雷火也。然暑傷心,心屬南方火,從其類也。小腸為心之腑,利心經暑毒,使由小腸出,故青蒿、香薷為要藥。暑病不得發汗者,蓋暑熱傷氣,汗為心液,汗多亡陽耳。
有因傷暑,極飲冷水,或醫者過投冷劑,致吐利不止,外熱內寒,煩躁多渴,甚欲裸形,狀如傷寒,此陰盛格陽,宜用溫藥香薷飲,加附子,或五苓湯佳,妙在肉桂,並宜冷服。蓋三伏之中,傷寒發熱,與傷暑發熱,症候相似,而治天淵,辨認不真,禍如反掌。《經》曰:脈盛身寒,得之傷寒;脈虛身熱,得之傷暑。
白話文:
暑熱口渴,要滋養水分 會口渴通常是因為體內陽氣消耗過度,熱邪鬱積在腎臟,導致骨頭乏力。這主要是因為火氣太旺盛損害了肺,造成腎水不足,腎和膀胱都乾涸的狀況,所以要趕快補救。需要滋養肺氣,補充水的源頭,所以才會用生脈散。生脈散既能扶助元氣,又能保護肺部,使肺產生津液。
因勞動曝曬而得的暑熱,屬於陽證 一般來說,在太陽下勞動的行人或農夫,因為勞累而得到的病症稱為中暑,這是因為活動導致的,屬於陽證。這種病通常會有頭痛、煩躁發熱而且怕熱的症狀。摸起來皮膚發燙,會大量出汗,沒有力氣,非常口渴想喝水,這都是因為天氣太熱,耗損了元氣。治療上應該清熱解暑、補充元氣,可以使用香薷、黃連、扁豆、人參、黃耆、五味子、知母、石膏之類的藥材。如果出現嘔吐、腹瀉,脈象沉細微弱的,就不能用寒涼的藥物。
因貪涼納陰而得的暑熱,屬於陰證 另外一種情況是,原本沒有生病的人,因為避暑納涼,待在深堂大廈、涼臺冷館,吹著大風扇而得到的病症,這是因為靜止不動而造成的,屬於陰證。這種病症通常會有頭痛怕冷、身體拘束僵硬、關節疼痛、心煩,皮膚發熱卻沒有汗。這是因為陰寒之氣阻礙了身體的陽氣運行,使陽氣無法散發出來,應該用辛溫的藥物來解表散寒,發動陽氣,疏散水濕、調和脾胃,病就會好轉。可以使用厚朴、紫蘇、葛根、藿香、羌活、蒼朮等藥材。這種情況也稱為中暑,但實際上跟傷寒很相似。
外感風寒又內傷生冷 如果體外感受風寒,體內又吃了寒冷的食物,就會出現外熱內寒的症狀,這時要先治療體內,用溫藥來溫中、幫助消化,再處理體表的問題,清熱解暑、補充元氣,仍然要以調理脾胃為主。可以綜合之前提到的陰陽兩種情況,選擇適合的藥物使用。因為夏天陽氣浮於體表,陰氣潛藏在體內,如果飲食不注意、過於勞累,傷到中氣,或是酷暑勞動、外傷陽氣,都會容易生病。治療上要調養元氣,輔助一些解暑的藥物。
陰寒之症,要用大辛大熱藥 如果是陰寒的病症,應該用大順散、桂附等大辛大熱的藥物。《內經》說要根據情況來治療,而不是一味遵循時節。有些人在夏天得暑熱而死亡,手腳指甲發青發黑,這都是因為沒有探究病因,沒有溫養體內,只是一味地用香薷飲這類藥物,結果導致錯誤的治療。香薷飲是散發陽氣、耗損真陰的藥物,如果真的有這類症狀,用它才對症。如果沒有暑熱就先吃來預防,反而會招來暑熱,如果本身元氣不足、或是過度勞累的人服用,危害更大。
預防暑熱,生脈散最好 如果想要預防暑熱,生脈散是夏天最適合的。
暑氣為天之氣,多侵犯手少陰心經 風寒濕這些屬於地的濁氣,會侵犯足經,暑是天的清氣,而且屬火,所以多侵犯手少陰心經。暑熱的症狀跟傷寒很像,但是傷寒剛開始發病時,不會口渴;暑熱剛開始發病就會口渴。傷寒的脈象通常是浮而有力的,暑熱的脈象通常是虛弱的,這兩者有所不同。
暑邪屬火,可用寒水來剋制 暑是六氣之一,是天上的火,這種火可以用寒水來剋制,不是像爐子裡的火或是雷電的火那樣。暑氣會傷害心臟,心臟屬於五行中的南方火,是同類相從的關係。小腸是心臟的腑,能夠將心經的暑毒排出,所以青蒿、香薷是重要的藥物。暑病不能用發汗的治療方式,因為暑熱會傷害氣,汗是心臟的津液,大量出汗會耗損陽氣。
因過食冷飲或誤用寒藥而致的寒熱症狀 有些人因為暑熱而大量飲用冰水,或是醫生誤用寒涼的藥物,導致嘔吐腹瀉不止,出現外熱內寒、煩躁口渴,甚至想裸露身體的症狀,看起來很像傷寒。這是陰寒過盛,將陽氣格拒在外,應該用溫熱的香薷飲,加入附子,或是用五苓散也很好,其中肉桂是很重要的藥材,而且藥要冷服。因為三伏天裡,傷寒發熱跟暑熱發熱的症狀很像,治療方法卻截然不同,如果分辨不清楚,就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。《經》書上說:脈象強盛而身體發冷的,是得了傷寒;脈象虛弱而身體發熱的,是得了暑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