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九 (4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九 (4)

1. 六和湯

治氣不升降,霍亂轉筋,嘔吐泄瀉,寒熱交作。

縮砂仁,半夏,杏仁,人參,甘草(炙),赤茯苓,藿香葉,白扁豆(薑汁炒),木瓜,香薷,厚朴(薑汁製),薑棗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[六和湯]這方藥用於治療氣機不順,無法正常升降的情況,像是霍亂導致的肌肉痙攣,以及反覆的噁心嘔吐和腹瀉,還有時冷時熱的症狀。

所需藥材包括:縮砂仁、半夏、杏仁、人參、炙甘草、赤茯苓、藿香葉、薑汁炒過的白扁豆、木瓜、香薷、薑汁製過的厚朴。所有藥材加在一起,用水與薑、大棗一同煎煮後服用。

2. 清膈飲子

治小兒伏熱,嘔吐煩渴,五心熱,小便赤少。

香薷(三錢),淡竹葉,人參,半夏曲,檀香(各二錢),甘草(一錢),茯苓(三錢),粳米(五錢)

薑棗同煎,食遠冷服。

白話文:

這是在治療小孩潛藏體內的熱氣,導致的嘔吐、口渴煩躁,手心腳心發熱,以及小便呈現紅色且量少的症狀。

藥方成分包括:香薷(9克)、淡竹葉、人參、半夏曲、檀香(各6克)、甘草(3克)、茯苓(9克)、粳米(15克)。

煎煮時加入薑和棗,飯後一段時間趁冷服用。

3. 六一散

(一名益元散、一名天水散)

治傷暑。一方加辰砂名辰砂益元散;一方加青黛名青黛益元散。

滑石(六兩,研細,水飛),甘草(一兩,曬燥),為末,新汲水或冷燈心湯下。

白話文:

[六一散]

(又稱為益元散、天水散)

用於治療中暑。有一種配方會額外加入辰砂,稱為辰砂益元散;另一種則會加入青黛,稱為青黛益元散。

具體配方是:滑石六兩,需先研磨成細粉並用水飛法處理;甘草一兩,需晾乾後使用。兩者混合後研成粉末,服用時可用新打上來的井水或是冷燈心湯沖服。

4. 天生白虎湯

治中暑。搗西瓜汁,濾去渣,灌即醒。

白話文:

這是在治療中暑的情況。做法是將西瓜搗碎榨汁,然後過濾掉果肉渣滓,讓人喝下西瓜汁,喝了之後就會清醒過來。

5. 去桂五苓散

治小兒伏暑作渴。

豬苓,白朮,赤茯苓(各五錢),澤瀉(七錢五分),為末,用車前子、燈心同煎湯調服。如吐不止加生薑自然汁。

白話文:

這是在治療小孩因為暑熱潛藏在體內而產生口渴的症狀。

使用豬苓、白朮、赤茯苓(各自使用五錢),澤瀉(使用七錢五分),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。用車前子和燈芯草一起煎煮成湯,再以此湯來調和藥粉服用。如果嘔吐的情況持續不止,則可添加生薑的原汁一同服用。

6. 方脈暑門合參

暑為陽邪,心屬離火,故暑先入心,從其類也。六月暑氣盡出於地上,此氣之浮也。《經》曰:夏氣在經絡,長夏氣在肌肉,表實里必虛,氣熱則走泄,故《經》曰:脈虛身熱,得之傷暑。然盛熱之氣著人,有冒、有傷、有中,三者有輕重之分,虛實之辨。若腹痛水泄者,胃與大腸受之,噁心者,胃口有痰飲也,此所謂冒暑也,可用黃連香薷飲為主,隨症加減。

蓋黃連退暑熱,香薷消蓄水,若身熱頭疼,躁亂不寧,或身如針刺者,此熱傷在肉分,為傷暑也,當以白虎湯加柴胡。如氣虛者加人參。若咳嗽寒熱,盜汗不止脈數者,熱在肺經,為中暑也。此乃盛火乘金,急治則可,遲則不救,宜用天水散之類,卻暑清肺,或生脈飲加減主之。

東垣論暑症,同冬月傷寒,傳變為症不一,彼為寒邪傷形,此則暑熱傷氣。若元氣虛甚,有一時不救者,與傷寒陰毒,頃刻害人實同也。

脈盛身熱,謂之中熱,乃有餘之症,其候頭疼壯熱,大渴引飲,宜清涼之劑。脈虛身熱謂之中暑,乃不足之症,其候頭痛惡寒,形面拘垢,宜用溫散之劑。甚有陰寒之極者,法當補陽氣為主,先哲大用姜附,此《內經》舍時從症之法也。若香薷飲者,乃散陽氣導真陰之劑,時珍曰:香薷乃是夏月解表之藥,猶冬月之用麻黃。若氣虛房勞用之,反成大害。

長夏炎蒸,濕土司令,故暑必兼濕。凡兒便秘煩渴,或吐或利者,以濕盛則氣不得施化也。故治惟宜扶脾和胃,以助施化,濕自散矣。

暑風者,夏月卒倒,不省人事者是也。有因火者,有因痰者。夫火,君相二火也;暑,天地二火也,內外合而炎爍,所以卒倒也。痰乃人身之津液,因暑氣鼓激而為痰,礙塞心之發道,手足不知動躡而卒倒也。如人實者,二症皆可用吐。《經》曰:火鬱則發之。吐即發散也,吐醒後,可用清劑調治,切不可飲以冷水及臥濕地,閉絕三焦流通之氣,為害不小。

注夏者屬陰,而元氣不足。凡夏初春末頭疼腳軟,食少體熱者是也,宜補中湯,去升柴加炒柏白芍主之。

天時至於夏,天道南行,屬火而熱,在人則心應之。然寒則傷形,熱則傷氣,人與天地同一橐龠。夏月天之陽氣,浮於地表,人之陽氣,浮於肌表,況被盛暑所傷,膚腠疏豁,氣液為汗,發泄於外,是表裡之氣俱虛矣。不善攝生者,暑熱傷於外,生冷戕於中,若之何而能運化也。

是以水穀停積而為濕熱,發為嘔吐,為泄瀉,甚則吐瀉俱作,而揮霍亂也。若不即病,則濕熱怫鬱於內,他日為瘧為痢之所由也。人謂伏陰在內者,陰字有虛之義。若作陰冷,其誤甚矣。

暑為陽邪,故蒸熱;暑必兼濕,故自汗;暑濕於心則煩,於脈則渴,於脾則吐利,上蒸於頭,則重而痛。暑能傷氣,故倦怠。夏至日後病熱為暑,暑者,相火行令也,人感之,自口齒而入,傷心包絡之經,暑喜傷心故也。其脈虛或浮大而散,或弦細芤遲,蓋熱傷氣,則氣消而脈虛弱,治法大略宜清心,利小便,補真氣為要。

白話文:

暑氣屬於陽邪,而心臟也屬火,所以暑氣首先侵入心臟,這是因為同類相從的緣故。六月時,暑氣完全發散到地面上,這是暑氣向上浮動的表現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夏季的氣在經絡中,長夏的氣在肌肉裡,外在看起來熱,內部卻是虛弱的。氣遇到熱就會散失,所以《黃帝內經》說:脈搏虛弱而身體發熱,這是因為中了暑氣。然而,當強烈的暑氣侵襲人體時,會出現冒暑、傷暑、中暑這三種情況,它們的輕重程度、虛實性質都有所不同。如果出現腹痛、腹瀉,那是胃和大腸受到影響;如果噁心,那是胃部有痰飲。這就是所謂的冒暑,可以使用黃連香薷飲為主方,再根據具體症狀加減藥物。

黃連可以退除暑熱,香薷可以消除體內積水。如果身體發熱、頭痛、煩躁不安,或者感覺身體像被針刺一樣,這是熱侵入肌肉層的傷暑,應該使用白虎湯加柴胡。如果身體虛弱,可以加人參。如果出現咳嗽、寒熱、盜汗不止、脈搏加快等症狀,這是熱在肺經的中暑,是強烈的火氣侵犯了肺金。這種情況應該立即治療,否則會有生命危險,可以使用天水散等藥物,來清肺除暑。或者使用生脈飲加減來治療。

李東垣認為暑症就像冬天受寒一樣,會產生多種變化。但寒邪是傷害形體,而暑熱是傷害氣的。如果人體元氣極度虛弱,會有突然死亡的情況,這和傷寒陰毒在短時間內使人喪命的情況相似。

脈象強盛而身體發熱,這是體內有熱的實證,症狀是頭痛、高熱、口渴想喝水,應該使用清涼的藥物。脈象虛弱而身體發熱,這是體內不足的虛證,症狀是頭痛、怕冷、臉色憔悴,應該使用溫散的藥物。如果體內寒氣極重,應當以補陽氣為主,古代醫學家常用薑和附子。這就是《黃帝內經》所說的「捨時從症」的方法。像香薷飲這種藥,是散發陽氣、引導真陰的藥物。李時珍說,香薷是夏天解表的藥,就像冬天用麻黃一樣。如果氣虛的人在性生活後服用,反而會造成很大的傷害。

長夏時節,天氣炎熱潮濕,濕土掌管時令,所以暑氣必定夾雜濕氣。凡是兒童出現便秘、煩渴、嘔吐或腹瀉等症狀,都是因為濕氣太盛,阻礙了氣的正常運行。因此,治療應該以健脾和胃為主,幫助氣機正常運行,濕氣自然會消散。

暑風是指在夏天突然昏倒、失去知覺的情況。有的因為火邪引起,有的因為痰邪引起。火邪指的是君火和相火;暑邪指的是天地之間的陽熱。內外之火一起燃燒,就會導致人突然昏倒。痰邪是指人體內的津液,因為暑氣的刺激而變成痰,阻礙了心臟的正常功能,使人手腳無法活動而突然昏倒。對於體質強壯的人,這兩種情況都可以使用催吐的方法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火鬱則發之,催吐就是一種發散的方法。吐出來之後,可以使用清熱的藥物調理,切忌飲用冷水或躺在潮濕的地方,以免阻塞三焦之氣的流通,造成更大的傷害。

夏至之後,陽氣開始衰退,陰氣開始萌生,這時候的氣屬於陰,而人體元氣會相對不足。凡是在初夏或晚春出現頭痛、腿腳無力、食慾不佳、身體發熱等情況,都屬於這種情況。應該使用補中益氣湯,去掉升麻和柴胡,加入炒黃柏和白芍來治療。

時節到了夏天,天道向南運行,屬火而炎熱,在人體則與心臟相應。但寒冷會傷害形體,而炎熱會傷害氣。人與天地就像同一個風箱,夏天,天的陽氣浮在地面上,人的陽氣也浮在肌肉表面。如果再受到暑氣的侵襲,皮膚毛孔疏鬆,氣血化為汗液向外發散,這樣表裡之氣都會虛弱。不善於養生的人,外受暑熱侵擾,內食生冷,又怎麼能正常運化呢?

所以水穀積聚會形成濕熱,導致嘔吐、腹瀉,嚴重時會出現上吐下瀉的霍亂。如果不立即治療,濕熱鬱積在體內,將來會引起瘧疾或痢疾。人們認為體內有伏陰,其實陰字是虛的意思,如果理解為陰冷,那就大錯特錯了。

暑氣屬於陽邪,所以會使人發熱;暑氣一定夾雜濕氣,所以會使人自汗;暑濕侵擾心臟會使人煩躁,侵擾脈搏會使人口渴,侵擾脾臟會使人嘔吐或腹瀉,如果向上蒸騰到頭部,會使人感到頭重而痛。暑氣能夠傷害氣,所以會使人倦怠。夏至之後出現的熱病就是暑病,暑氣是相火在運行時令。人受其影響,會從口齒進入,傷害心包絡經,因為暑氣容易傷害心臟。其脈象表現為虛弱、浮大而散,或者細弦、芤遲。這是因為熱邪傷氣,使氣耗散而導致脈象虛弱。治療方法大致以清心、利小便、補充真氣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