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痘疹全集卷二十八(灌膿門) (2)

回本書目錄

痘疹全集卷二十八(灌膿門) (2)

1. 論脾胃

夫痘瘡已長,而膿漿欲成之時,專以脾胃為主。蓋脾胃強,則氣血充實,,自然膿漿易成,飲滿堅厚,不須服藥。若脾胃弱,則氣血衰少,不能周灌於身而使之作漿,是以虛軟輕淡,雖有微漿,亦水而已,然脾胃之強弱,則於食之多少得之,便之堅瀉驗之,食少而大便堅者,是脾胃之氣猶足也。人良少而便泄瀉者,是則脾胃之氣益虛也。

至若大便已堅秘多日而有狂躁之機者,宜用膽導之,使氣道疏通,禁衛和鬯。庶可不生他症,痘不斑粒也。

白話文:

當痘瘡長出來,膿漿將要形成的時候,要以脾胃為重。因為脾胃強健,氣血充沛,自然膿漿容易形成,飽滿堅實,不需要服藥。如果脾胃虛弱,氣血衰少,無法充分滋養身體而形成膿漿,因此膿漿稀薄柔軟,即使有少量膿漿,也像水一樣,這表明脾胃的強弱,可以從飲食的多少和大小便的情況判斷出來,如果食量少而大便堅硬,說明脾胃之氣尚且充足;如果食量少而大便稀泄,說明脾胃之氣更加虛弱。

至於大便已經堅秘多日,並伴隨狂躁症狀的人,應該用膽汁引導,使氣道通暢,禁衛之氣和諧。這樣可以避免其他症狀,痘瘡也不會留下斑點。

2. 灌膿門雜症變症

(內有未備者悉具總論痘要門參看)

白話文:

其中如果有未詳細列出的部分,請參照總論中的痘疹要點部分查看。

3. 嘔吐

凡痘瘡太密者,喉中亦有之。至成漿時,喉瘡早熟,肉虛皮薄,易致破損,瘡瘢新嫩,觸之即痛,痂皮黏滯,痰涎纏里,所以堵塞其間、飲食難入,勉強吞嚥,則為疼痛。是以水入則嗆,谷入則嘔也。如語言清亮者,可治。若聲啞嗄,語言不出,咽喉潰爛者,不可治矣。惟痘本輕疏,因傷令腹痛而嘔者,宜平胃散加減主之。

如因食生冷,冷傷脾胃,是以瘡變灰白而嘔者,宜異攻散加減主之。如果痘出太密,喉舌皆是,以靨時嗆水吐食,且夾雜膿血痂皮疾涎而出者,宜甘桔湯加減時時飲之。如瘡不透甚,膿不滿頂,忽而將靨之時,雖即不飲不食,常自嘔噦者,此逆痘也。即所謂木陳葉落,弦絕聲嘶,必致失聲悶亂而死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痘瘡長得很密集,喉嚨裡也會有痘瘡。等到痘瘡化膿時,喉嚨裡的痘瘡會先成熟,因為身體虛弱,皮膚也薄,很容易破損,留下新生的痘疤,只要一碰就痛,痂皮黏黏的,痰液也黏在裡面,堵住了喉嚨,難以吞嚥,勉強吞嚥就會很痛。所以喝水會嗆,吃飯會吐。如果聲音還很清亮,就可以治療。但如果聲音嘶啞,說不出話,咽喉潰爛,就沒辦法治了。如果痘瘡本身並不嚴重,只是因為受寒導致肚子痛,然後嘔吐,可以用平胃散加減治療。

如果因為吃生冷食物,傷了脾胃,導致痘瘡變灰白色,然後嘔吐,可以用異攻散加減治療。如果痘瘡長得非常密集,喉嚨和舌頭上都是,而且在痘瘡快要成熟時,就會嗆水吐飯,還夾雜著膿血、痂皮、黏液吐出來,可以用甘桔湯加減,經常服用。如果痘瘡沒有完全長出來,膿液沒有充滿頂端,突然快要成熟時,即使不喝水也不吃飯,還是會一直嘔吐,這就是逆痘。就像樹木老了,葉子掉光,琴弦斷了,聲音嘶啞一樣,一定會導致失聲、神志不清而死。

4. 泄瀉

《經》曰:協熱而利者,其腸必垢;協寒而利者,其溏似鶩。寒者溫之、澀之,熱則清之、通之。此古人之治法也。至夫痘瘡養膿之時,有泄瀉者,最為大忌,蓋恐中氣虛而毒伏陷也。故專以溫補止澀之法為正,然更有一種利清水者,利膿血者,又不可與寒涼者同論而用止澀。

假如曾有大渴飲水過多,蓄聚於中,潰灌腸胃,令乃作利清水者,此名蓄水,泄水去盡則止也。更有因痘不收,以成倒靨,幸或中氣充實,毒不得留,乃大便而下膿血者為倒靨泄也。泄盡膿血,為毒出而自愈也。若不知此二端,妄投止澀,則根蒂未除。枝蔓滋長,源泉欲塞,決潰更深矣。

白話文:

《經》上說,吃熱的東西就拉肚子,腸道肯定不乾淨;吃冷的東西就拉稀,稀得像鴨子糞便一樣。人體寒就用溫補、止瀉的方法,熱就用清熱、通便的方法。這是古人的治療方法。對於出痘瘡時,正在養膿階段就拉肚子,是最忌諱的,因為擔心身體中氣虛弱,毒素就會積聚在體內。所以,專用溫補止瀉的方法才是正確的。但還有一種是拉清水的,還有拉膿血的,就不能用寒涼止瀉的方法。

如果曾經因為口渴喝了太多水,積存在體內,然後流入腸胃,導致拉清水,這叫做蓄水,把水排乾淨就停了。還有一種是痘瘡不消,變成凹陷的疤痕,幸好身體中氣充足,毒素無法停留,就從大便排出膿血,這就是倒靨泄。排盡膿血,毒素排出,自然就會痊癒。如果不知道這兩種情況,胡亂用止瀉藥,就會導致病根沒有除掉,病情反而加重,更難治癒。

夫痘瘡出形起發,並不宜泄瀉者,恐裡氣虛弱,毒邪不出,反成陷伏耳。然至成漿之時,較之於前,殆有甚焉。蓋前則其病未久,脾胃尚強,猶可任之,今則病久而津液已衰,脾胃已弱。若復泄瀉,則重竭於內,而方張之毒,不能成就於外,是以或為癢塌,或為倒靨,或為寒戰咬牙,虛憊而死,治宜輕則參耆桂果,重則木香異攻。然候至灌膿,則元氣盡耗於表,中氣必虛,虛則下陷而腸鳴,失氣便溏泄瀉,所易至也。

凡用藥調理者,切宜預為謹慎也。

白話文:

痘瘡剛開始發病時,不適合瀉瀉,因為擔心體內氣虛,毒邪無法排出,反而會隱藏在體內。但等到痘瘡長出膿漿時,情況比之前更為嚴重。因為初期病程較短,脾胃還比較強健,可以承受瀉瀉,但現在病程已久,津液消耗殆盡,脾胃也虛弱了。如果再瀉瀉,就會加重體內虛弱,而外在的毒素也無法順利發散,因此可能會出現皮膚癢癢塌陷、痘瘡反向生長、寒戰咬牙、虛弱無力而死亡的情況。治療方法,輕症可以用人參、黃耆、桂枝、大棗,重症則用木香等藥物攻毒。但等到痘瘡開始灌膿時,元氣已經消耗殆盡,中氣必然虛弱,虛弱就會導致下陷、腸鳴、放屁、腹瀉,這些都是很容易出現的症狀。

總之,使用藥物調理痘瘡時,一定要謹慎小心。

5. 腹痛

夫痘瘡初出腹痛者,是毒在裡也。如起發不透而腹痛者,是有陷伏也。然在作膿,則毒已出,又無陷伏,而忽然腹痛,其人不大便者,是必因有燥尿也,宜通導之。若便清者,是必受冷也,宜溫澀之。若其出已盡,其發已透,其膿已成是表無邪也。兼能食,小便清,是里無邪也。

而忽腹脹作痛,煩燥喘促,痘瘡色變。如灰木之形狀者,此必由傷食而得之,宜先消之,次與之養脾焉可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長痘初期肚子痛,代表毒素在體內。如果痘痘長出來卻不透,同時肚子痛,代表毒素潛伏。如果痘痘正在化膿,毒素已經排出,也沒有潛伏,但突然肚子痛,而且排便不順,應該是尿液乾燥,要通導它。如果排清便,應該是受寒了,要溫暖止瀉。如果痘痘全部長出來,發疹也透出來,膿也化出來,表示表面沒有邪氣。如果還能吃飯,小便清澈,表示內部也沒有邪氣。

但是如果突然肚子脹痛,煩躁喘不過氣,痘痘顏色變了,像是灰木的形狀,這一定是由於飲食不當引起的,要先消食,然後再補脾胃,這樣就可以了。

6. 煩躁

夫痘瘡始終貴於安靜,然煩躁之因,始終迥別。如在初起之時者,此因熱毒在內攻擊而臟腑燔灼所致也,則痘出熱解而自己。如當起脹行漿之時,身復發熱煩躁者,此為蒸漿,必漿足痛止,熱退而後已,至於膿成之後,則毒當盡解,臟腑平和,神宇爽快,尤宜安靜矣。若忽煩躁不得眠者,宜於痘上辨之。

如膿多清淡,尚不滿足者,此毒猶在裡,未得盡出而然也,治宜托裡助膿。如膿成飽滿,適因發熱漿干而然者,併為燒瘢而欲成實,此應候也,治宜清熱滋陰。如痘子太密,是以膿成之後,心血虧損,故乃虛煩不得眠者,此陰不能斂陽也,治宜清心補血。然此證似輕而重,苟服藥而久不愈,則心脾二經,皆為熱毒所傷,故煩則必渴,渴則必瀉,瀉則必咬牙寒戰,而癢塌內攻之患立至矣。

白話文:

痘瘡之始終,貴於安靜,然煩躁之因,始終迥別。

夫痘瘡始終貴於安靜,然煩躁之因,始終迥別。 痘瘡的發病始終都應該保持安靜,但是造成煩躁的原因卻各不相同。

如在初起之時者,此因熱毒在內攻擊而臟腑燔灼所致也,則痘出熱解而自己。 如果是剛開始發病的時候,那是因為體內的熱毒攻擊臟腑,造成內熱灼燒所致,這樣就會長出痘疹,熱毒排出,自然就會痊癒。

如當起脹行漿之時,身復發熱煩躁者,此為蒸漿,必漿足痛止,熱退而後已,至於膿成之後,則毒當盡解,臟腑平和,神宇爽快,尤宜安靜矣。 當痘疹開始腫脹,漿液開始形成時,如果又出現發熱煩躁的現象,這是因為漿液正在蒸發,必須等到漿液充足、疼痛消失、發熱退去之後才會好轉。等到膿液形成之後,毒素就應該全部排出,臟腑恢復平和,精神狀態也變得清爽,更需要保持安靜。

若忽煩躁不得眠者,宜於痘上辨之。 如果突然出現煩躁失眠的情況,就需要根據痘疹的狀況來辨證。

如膿多清淡,尚不滿足者,此毒猶在裡,未得盡出而然也,治宜托裡助膿。 如果膿液很多,但顏色清淡,還不夠飽滿,說明毒素還沒有完全排出,仍然留在體內,這時應該服用一些藥物來幫助膿液排出。

如膿成飽滿,適因發熱漿干而然者,併為燒瘢而欲成實,此應候也,治宜清熱滋陰。 如果膿液已經飽滿,是因發熱導致漿液乾燥而形成的,這表示痘疹將會形成瘢痕,這是正常現象,應該服用一些清熱滋陰的藥物來治療。

如痘子太密,是以膿成之後,心血虧損,故乃虛煩不得眠者,此陰不能斂陽也,治宜清心補血。 如果痘疹太密集,由於膿液形成之後,心血損傷,所以導致虛煩失眠,這是因為陰氣不足,無法收斂陽氣的緣故,應該服用一些清心補血的藥物來治療。

然此證似輕而重,苟服藥而久不愈,則心脾二經,皆為熱毒所傷,故煩則必渴,渴則必瀉,瀉則必咬牙寒戰,而癢塌內攻之患立至矣。 雖然這種情況看起來好像不嚴重,但是如果服用藥物很久都治不好,那麼心脾二經就會受到熱毒的傷害,就會出現煩躁口渴、腹瀉、咬牙寒戰等症状,而內部潰爛的危險也會随之出現。

7. 失氣腸鳴

按是太陰脾經,主失氣。足陽明胃經,主腹脹。賁響失氣者,脾敗而穀氣下脫也。腸鳴者,胃敗而中氣下陷也。以病痘之人,不宜有此與泄瀉皆系死症,故曰:腸鳴失氣者,是泄腸胃生養之氣也。大宜補中,佐以升提。

白話文:

按摩太陰脾經,主要是處理腸胃氣體不暢的問題。對於足陽明胃經,則是處理腹部脹滿的情況。如果出現打嗝和腸胃氣體不暢,這通常是脾臟功能不好導致食物精華向下流失。而腸鳴則是胃功能不佳導致體內的中氣下降。對於患有痘疹的人來說,不應該出現腸鳴或者腹瀉的症狀,這些症狀都屬於危重症候,所以說,腸鳴和腸胃氣體不暢會泄掉腸胃的滋養之氣。應該大力補充中氣,並輔以提升中氣的方法。

8. 頭溫足冷

頭乃諸陽之會,因毒氣上蒸,故溫也。足之六經,屬水土木,蓋足之三陽,太陽膀胱水、陽明胃經土、少陽膽經木,足之三陰,太陰脾經土、少陰腎經水、厥陰肝經木,水寒則冰,土寒則坼,木寒則枝葉枯落。足冷者,陽氣絕也。故足冷過膝者,不治。然有火鬱於上而足寒者,實者清上,則火自降,下虛者溫下,則火自歸源而足溫矣,不可以概泥前說不治也。

白話文:

頭部是所有陽氣匯聚之處,由於毒氣向上蒸發,因此頭部通常溫熱。腳部的六條經脈,分別屬水、土、木三種五行元素。

腳部的三條陽經分別是太陽膀胱經(水)、陽明胃經(土)、少陽膽經(木);腳部的三條陰經分別是太陰脾經(土)、少陰腎經(水)、厥陰肝經(木)。

水寒則凝結如冰,土寒則龜裂,木寒則枝葉枯萎。腳部冰冷,代表陽氣衰竭。因此,腳部冰冷超過膝蓋者,難以治療。

然而,也有一些人,是因為體內火氣鬱結於上,而導致腳部冰冷。這種情況,若體質偏實,應清熱降火;若體質偏虛,則需溫暖下焦,如此火氣自然會下降歸源,腳部也會變得溫暖。因此,不可一概而論,認為腳部冰冷超過膝蓋者就無法治療。

9. 厥逆

痘瘡手足和暖為貴。如養漿之時,手足發熱而且手足有汗者,此毒熱鬱於中,必二便不通而脈沉滑疾數也,治宜利之。若手足厥逆者,此陽氣欲脫,脾胃虛弱也,必自吐利不止而脈沉細微弱也,宜急溫之。服藥後手足和暖者,生。厥者,死。若大小便閉,煩燥狂妄,腹脹喘急而渴,脈沉滑數,瘡不起者,此有陷伏為陽厥也,宜大泄其毒以主之。

白話文:

長痘瘡時,手腳溫暖是好的徵兆。如果在養病期間,手腳發熱且出汗,表示體內毒熱鬱結,必定會排泄不暢,脈象沉滑而快速,應以利尿通便的方法治療。若手腳冰冷發麻,表示陽氣將要耗盡,脾胃虛弱,必定會不停嘔吐腹瀉,脈象沉細微弱,應急需溫補。服藥後手腳溫暖者,可望痊癒;冰冷發麻者,則凶多吉少。如果大小便不通,煩躁胡言亂語,腹脹喘不過氣又口渴,脈象沉滑而快速,且瘡瘍未癒,表示毒氣內陷,屬於陽厥,應以大量瀉毒的方法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