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痘疹全集卷二十三(總論痘要夾症門) (13)
痘疹全集卷二十三(總論痘要夾症門) (13)
1. 腹痛
夫痘疹腹痛者,由熱毒鬱於三陰,滯於腸胃,臍以上屬太陰,當臍屬少陰,小腹屬厥陰,須分別之,治法俱當升發解利。痘毒兼分利小便,使毒氣上下分消,則痛自止。故《內經》所論腹痛,皆屬於寒。惟瘡疹初熱腹痛,則是其毒在內攻動,所發皆屬熱毒,然亦有虛實之分。
如腸鳴自利而腹痛者為虛,虛即是冷也。如發熱煩躁作渴。飲冷腹滿不大便而腹痛者為實,實即是熱也,雖有肢體厥冷之症。所謂熱深厥亦深耳。宜急托裡使毒氣達於表,則臟腑氣和,四肢溫暖,腹痛自止矣。
白話文:
【腹痛】
關於痘疹導致的腹痛,是由於熱毒聚集在三陰經脈,阻滯在腸胃之中。肚臍以上的疼痛屬於太陰範疇,正對著臍部的疼痛屬於少陰,小腹的疼痛則屬於厥陰。我們必須清楚地區別這些部位的疼痛。治療原則上都應該採用提升發散和疏解通利的方法。對於痘疹的毒氣,應同時促進小便排泄,讓毒氣能從上下兩端分散消除,這樣腹痛自然會停止。
因此,《內經》討論的腹痛,多歸因於寒。然而,對於瘡疹初期因熱而引發的腹痛,則是由於體內的毒素在活動,導致的疼痛都屬於熱毒所致,但也有虛實之分。
比如,如果腸鳴、自行泄瀉並且伴隨腹痛,這通常表示體質虛弱,虛弱實際上就是體內有寒。再比如,如果出現發熱、煩躁、口渴,喝冷水後腹部脹滿且大便祕結,同時伴有腹痛,這表示體質實熱,實熱即代表體內有熱。即使出現四肢冰冷的症狀,這也是因為體內熱度過深,導致的外在冰冷現象。這種情況下,應該緊急地調理體內,促使毒氣向外發散,這樣臟腑氣血就能和諧,四肢也會回暖,腹痛自然就會消失。
2. 腰痛
痘瘡發熱而先腰痛者,最忌症也。《經》曰:腰者,腎之府也。又曰:太陽所至為腰痛,蓋足太陽膀胱為十二經之首,其脈俠脊而入循膂絡腎。夫痘瘡之毒,起於右腎之下,而循足太陽膀胱,散於諸經,出里以傳表也。如初熱而腰即痛,則邪由膀胱直入於腎,故關節不利,乃腰痛耳。
其治宜亟解毒以瀉少陰之邪,亟發表以逼太陽之經,使邪氣不得深入,則瘡雖稠密,或可愈也,治若少緩,則太陽之邪,由表以傳於陽,少陰之邪,由里以傳於陰,表裡受病,陰陽俱傷,而榮衛之脈不行,臟腑之氣皆絕,是以或為不出,或為癢塌,或為黑陷,終莫救矣。
更有因腎經虛怯,相火內爍,是以真陰不得勝邪,故乃腰痛者,初宜升發達表,俟其出後,即與地黃丸料,以防變黑歸腎,乃克有濟,此痘多因稟賦腎家精氣不足,謂之折腰痘是也。故凡平素面白,或時面赤,眼白睛多,言語皆遲,頻患頸痛,尺脈洪數,足冷腰痛,或足熱發渴者,皆是腎虛,並宜預為調補也。腰主於腎,人之一大關節也。
血氣流通則平,血疑氣滯則痛,腎實則屈伸壯,腎虛則屈伸難,故腰疼痘之切忌也。然初熱痛者,是蘊毒初動,火熱亢極,腎水有虧,乃腰疼耳。此則,治宜升發而養清涼解毒。若症由乾枯,宜即養血,若腎大虛而痛者,尤宜倍加滋陰補腎之劑,至如治之而不愈,反兼胸高足冷者,則腎敗毒,深必難救也。然男子成婚破陽之後,出痘腰痛者可療,以其虛於後天也。
若童子腰痛難治,乃先天之水不足,為真虛也。
白話文:
[腰痛]
當痘瘡伴隨發燒且先出現腰痛的情況,這是最需警覺的症狀。根據古籍記載:腰是腎臟的所在位置。同時指出:太陽經絡影響的區域會導致腰痛,因為足太陽膀胱經是人體十二經絡之首,其脈絡沿著脊椎兩側,進入腰部,連接腎臟。痘瘡的毒素起源自右腎下方,再沿著足太陽膀胱經擴散到其他經絡,從內部傳導到表皮。如果一開始發燒就腰痛,表示毒素已經直接進入腎臟,所以會影響關節活動,造成腰痛。
治療上,應立即排毒以清除侵入少陰經的毒素,並迅速使毒素排出體外,避免毒素深入,即使痘瘡密集,也可能康復。若治療稍有延誤,太陽經的毒素可能由表皮傳到陽經,少陰經的毒素由內臟傳到陰經,表皮和內臟同時受病,陰陽兩者都受到傷害,導致血脈不通,臟腑功能衰竭,因此可能痘瘡無法長出,或發癢、塌陷,甚至轉黑,最終無法挽救。
另外,因為腎經虛弱,內在火氣過旺,使得真陰無法抵抗邪氣,導致腰痛。初期應提升身體機能,幫助毒素排出,待痘瘡長出後,應服用地黃丸等補藥,防止痘瘡轉黑,毒素回歸腎臟,纔能有效治療。這種痘瘡多半是因為遺傳,腎臟精氣不足,稱作"折腰痘"。因此,平時臉色蒼白,偶爾臉色紅潤,眼睛多白色,說話緩慢,常有頸部疼痛,脈搏快速,腳冷腰痛,或者腳熱口渴的人,都是腎虛的表現,都應提前調理補充。
腰部與腎臟相關,是人體的重要關節。血液氣息流通正常則身體健康,血液凝固、氣息阻塞則會腰痛,腎臟健康則腰部活動自如,腎臟虛弱則腰部活動困難,所以腰痛是痘瘡最需警覺的症狀。然而,一開始發燒就腰痛,是因為毒素剛開始發作,火氣旺盛,腎臟水分不足,導致腰痛。這種情況,治療應提升身體機能,養生清涼解毒。如果是由於身體乾燥,應立即補血,如果腎臟極度虛弱導致腰痛,更應加倍滋補腎臟。然而,如果治療無效,反而出現胸部脹痛,腳冷的情況,表示腎臟功能衰竭,毒素深入,很難救治。然而,男子結婚後出現痘瘡腰痛,可以治療,因為這是後天造成的虛弱。
但如果孩童腰痛,難以治療,因為他們的腎臟先天性水分不足,是真正的虛弱。
3. 煩躁
凡煩躁而好啼哭。及悶亂不眠,譫語發狂發驚者,此痘家之常候。《經》曰:諸痛癢瘡瘍,皆屬心火,蓋熱毒蘊於心舍而不得發越也,治宜大加發痘,痘出而兼解毒涼血。如熱盛而欲發驚搐者,更當利其小便以導之。如在成漿之後者,非因餘毒,則是陰虛也,治法不外解毒滋陰三者而已。
白話文:
凡是感到煩躁並經常哭泣,以及精神混亂無法入眠,甚至出現胡言亂語、精神失常或驚嚇的症狀,這些都是出疹(例如天花)期間的常見症狀。根據古籍記載,各種疼痛、癢感和皮膚病變,多是由心臟過熱所導致,這通常是因為熱毒積聚在心臟而無法釋放。治療上應大力促進疹子的發出,同時解毒和冷卻血液。如果熱度過高且有抽搐驚嚇的傾向,應該要通過利尿來引導熱度排出。若這些症狀發生在疹子成熟後,如果不是因為殘餘的毒素,那可能就是體內陰氣不足。治療方法主要就是解毒、滋養陰氣兩種手段。
以上為古代中醫對於「煩躁」一詞的描述與治療建議,用現代語言重新詮釋。
4. 驚搐
凡驚搐而在痘未出之時,則是毒火上逼,神魂為之不安,不能自主,而乃目睛上竄,驚叫暴厥,有如驚風之狀,此乃欲出之後,治宜表痘而兼瀉肝,利水。瀉肝則風去,利水則熱除,風熱既退,則痘出而驚自愈矣。切不可妄投涼劑,蓋心主一涼,氣血隨斂,毒邪內蓄而反危矣。
若痘既見而有此者,是熱毒未解,尚宜疏通血脈,使毒盡泄於外,而驚自平。若一失治,驚久不已,中虛毒伏,變為壞症,務審氣虛血虛而調之。血虛者,和其血,氣虛者,壯其中,佐以薑桂鼓舞之藥,則氣血得力,自能逐毒出表。若徒以毒藥攻擊,即藥力無中氣以運用,亦將行而復止,欲出外而縮入矣。
更有胃弱而致飲食不化,大便酸臭,秘瀉不調,吐利腹痛,潮熱往來,面黃發搐者,謂之食厥,瀉者消導之,秘者微下之,至如痘後驚搐者,惡症也。蓋至靨後,則熱毒當解,百病自散。如反發驚者,則心氣已絕,神無所依,多不可治。
夫挾熱吐瀉,不可投燥藥,傷寒身熱,不可投涼藥,痘疹發搐,不可投驚藥,《經》雖曰:諸風掉眩,皆屬肝木,然痘出之始,雖有四臟,心實主之,心火熱甚,則肺金受克,不能制伏肝木。是以熱則生風,風火相搏,神氣不安,故發驚搐。然何以別其痘瘡之發搐也?此必發搐而口無痰潮,不惡風而惟惡熱,兼有腹痛眼澀,心悸煩燥嘔吐,唇紅頰赤,發渴耳冷足冷,脈數舌白等症。凡遇此等症候,切不可投鎮驚涼心之藥,否則,心主一涼,痘無自而出矣。
故其治法當專以發痘為主,少佐平肝利水為要,肝平則風息,水利則心清,風火既定而痘出,驚搐自愈矣。然痘先驚者多吉,以痘出驚止,無餘事也。痘後驚者多凶,以氣血虛弱,神無所依也。然其治法而又專理其脾土,何也?以其脾土虛弱,不能當肝木所克,此非肝水之本病。
譬如土薄而上有大木,不能乘載,故無風而自動,栽培者當厚填其土,使根深本固而自無風邪之害也。然有脾土實火太旺而逆乘者;有肝經血虛,是以火動生風者,並當養血而風自滅也。然書云驚痘為美者,以痘從心經,自內達外,其候以驚耳,非謂外受驚觸而痘者,自外傷內反為美也。
白話文:
[驚搐]
凡是出現驚搐現象且在痘疹尚未長出時,這是因為體內毒素與火氣上升,使得神魂無法安穩,失去控制,導致眼睛向上翻,突然發出驚叫,甚至昏厥,就像發作驚風一樣。這是在痘疹即將冒出的徵兆,治療上應促使其痘疹長出,同時疏肝瀉火,利尿排水。疏肝可以驅除風邪,利尿則可消除熱氣,風熱一旦消退,痘疹長出,驚搐自然會好轉。千萬不要胡亂使用寒涼藥物,因為一旦心臟功能受到寒涼影響,氣血收斂,毒素在體內積聚,反而會陷入危險。
若是痘疹已經出現但仍持續驚搐,這表示體內熱毒尚未清除,應該進一步疏通血液,讓毒素充分排出體外,驚搐就會自行平息。如果錯過治療時機,驚搐持續不減,中氣虛弱,毒素潛伏,可能轉變成嚴重疾病,必須根據氣血虛弱程度調整治療。對於血虛的人,要調和血液;氣虛的人,要補充中氣,輔以薑、桂等激勵氣血的藥物,如此一來,氣血得以強化,才能把毒素從體內驅除。如果只是一味使用劇烈藥物攻毒,即使藥力再強,沒有中氣的支撐,藥效也會時斷時續,毒素想往外排卻又退回體內。
還有一種情況是因胃部虛弱,導致食物消化不良,大便異常且帶有酸臭味,排泄失調,伴隨嘔吐、腹痛及潮熱等症狀,臉色蒼黃,出現抽搐,這種現象稱為食厥。對於排泄失調的人,可用藥物幫助消化;對於便祕的人,可輕微使用瀉藥。至於痘疹後期出現驚搐,這是非常嚴重的症狀。通常到了痘疹後期,體內熱毒應已消散,各種病症自然消失。如果反而在此時出現驚搐,這表示心氣已衰竭,神魂失去依附,大多數情況下很難治癒。
對於伴有熱毒的嘔吐和腹瀉,不可使用燥熱藥物,以免傷害身體;對於感冒發燒,不可使用寒涼藥物,以免病情加重;對於痘疹發作的驚搐,不可使用驚嚇或刺激性藥物。《黃帝內經》中提到:各種風病、震顫和眩暈都屬於肝木的範疇。然而,痘疹初期雖涉及四臟,但主要由心臟主導。心臟火氣旺盛,就會剋制肺臟,肺臟無法抑制肝臟的活動。因此,熱氣會引發風邪,風火交加,使得神氣不安,進而引發驚搐。那麼,如何判斷痘疹引起的驚搐呢?一般來說,驚搐患者口中無痰,不怕風但怕熱,同時伴有腹痛、眼睛乾澀、心跳加速、煩躁嘔吐、嘴脣紅潤、臉頰泛紅、口渴、耳朵和腳冷、脈搏加快、舌頭呈白色等症狀。遇到這些症狀時,切勿使用鎮靜或寒涼藥物,否則心臟功能受損,痘疹就無法順利長出。
因此,在治療上應以促使痘疹長出為主,輔以疏肝利尿為輔。肝臟功能正常,風邪就會停息;尿液暢通,心臟功能就會恢復。風火得到控制,痘疹長出,驚搐自然會痊癒。值得注意的是,痘疹前期出現驚搐多為吉兆,因為痘疹長出後驚搐停止,病情就好轉了。痘疹後期出現驚搐多為凶兆,因為氣血虛弱,神魂失去依附。然而,在治療上,應專注於調理脾胃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脾胃虛弱,無法抵擋肝臟的侵害,這並非肝臟本身的問題。
例如,土壤薄弱,上面有大樹,無法承載,因此即使無風也會搖晃,種植者應加厚土壤,使樹根扎得更深,樹幹更穩固,就不會受到風邪的侵擾。然而,有時候脾胃實火太旺,逆向侵犯其他臟器;有時候肝臟血虛,導致火氣上升產生風邪,這時應養血,風邪自然就會消失。然而,書籍中提到驚搐與痘疹並存是好事,這是因為痘疹從心經開始,由內向外發展,其特徵是驚搐,而不是說因為外部驚嚇導致痘疹,從外傷到內反而更好。
5. 論寒暑閉塞
凡因風寒閉塞腠理,而熱毒不得發泄,是以身體頭背俱痛,鼻流清涕,寒熱往來而狂搐,咽乾鼻燥,甚至遍身有青塊者,俱宜發汗。若有紫黑而熱極者,斟酌下之。如治而青黑不退者,死。有因正值暑熱壅蔽,是以毒無逐載之官,反乃內攻悶亂,煩渴喘滿昏憒如狂者,治宜清暑益氣托痘,蓋暑多傷氣也。若有外感者,亦宜辛涼表之主之。
白話文:
內容大意為:[討論關於寒暑導致的閉塞問題]
當人體因為風寒而導致皮膚毛孔閉塞,使得熱毒無法排出,因此會出現全身包括頭部和背部疼痛,鼻涕流不停,冷熱交替且伴有抽搐,咽喉乾燥,鼻子乾澀,甚至全身出現青色斑塊的情況,這種情況應當採取出汗的方式治療。如果出現紫黑色斑塊且高燒不退,則需根據病情決定是否要進行瀉下治療。如果經過治療後,青黑色斑塊仍未消退,則預後不良。在夏季炎熱時,若熱度過盛阻塞了身體機能,使毒素無法正常排出,反而會內攻造成混亂、煩躁口渴、呼吸困難、精神恍惚等類似瘋狂的症狀,治療上應該著重於清解暑熱、補益氣血以及促進痘痘排出,因為暑熱容易耗損元氣。若同時伴隨外感病症,則應使用辛涼解表藥物作為主要治療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