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痘疹全集卷二十五(發熱門) (4)
痘疹全集卷二十五(發熱門) (4)
1. 腹痛
夫痘疹腹痛者,由熱毒鬱於三陰,滯於腸胃,臍以上屬太陰,當臍屬少陰,小腹屬厥陰,須分別之,治法俱當升發解利。痘毒兼分利小便,使毒氣上下分消,則痛自止。故《內經》所論腹痛,皆屬於寒。惟瘡疹初熱腹痛,則是其毒在內攻動,所發皆屬熱毒,然亦有虛實之分。
如腸鳴自利而腹痛者為虛,虛即是冷也。如發熱煩躁作渴。飲冷腹滿不大便而腹痛者為實,實即是熱也,雖有肢體厥冷之症。所謂熱深厥亦深耳。宜急托裡使毒氣達於表,則臟腑氣和,四肢溫暖,腹痛自止矣。
白話文:
痘瘡發疹伴隨腹痛,是因為熱毒鬱積在三陰經脈,停滯於腸胃,肚臍以上屬於太陰,肚臍部位屬於少陰,小腹屬於厥陰,需分別對症治療。治療方法都應以升發解利為主,讓痘毒透過利尿排毒,使毒氣上下消散,腹痛自然就會減輕。古籍《內經》記載的腹痛,大多屬於寒症。但瘡疹初起,伴隨發熱腹痛,則是毒素在內部攻克臟腑所致,屬於熱毒,但也分虛實。
如果腸鳴腹瀉且腹痛,屬於虛寒,虛則寒也。如果發熱煩躁口渴,喝涼水肚子脹,便秘伴隨腹痛,則屬於實熱,實則熱也,雖然可能伴有四肢冰冷的症狀,但這是熱毒深入內臟,導致陽氣虛衰的表現。應該及時採取托裡解毒的方法,讓毒氣達於體表,如此臟腑氣機調和,四肢溫暖,腹痛自然就會停止。
2. 腰痛
痘瘡發熱而先腰痛者,最忌症也。《經》曰:腰者,腎之府也。又曰:太陽所至為腰痛,蓋足太陽膀胱為十二經之首,其脈俠脊而入循膂絡腎。夫痘瘡之毒,起於右腎之下,而循足太陽膀胱,散於諸經,出里以傳表也。如初熱而腰即痛,則邪由膀胱直入於腎,故關節不利,乃腰痛耳。
其治宜亟解毒以瀉少陰之邪,亟發表以逼太陽之經,使邪氣不得深入,則瘡雖稠密,或可愈也,治若少緩,則太陽之邪,由表以傳於陽,少陰之邪,由里以傳於陰,表裡受病,陰陽俱傷,而榮衛之脈不行,臟腑之氣皆絕,是以或為不出,或為癢塌,或為黑陷,終莫救矣。
更有因腎經虛怯,相火內爍,是以真陰不得勝邪,故乃腰痛者,初宜升發達表,俟其出後,即與地黃丸料,以防變黑歸腎,乃克有濟,此痘多因稟賦腎家精氣不足,謂之折腰痘是也。故凡平素面白,或時面赤,眼白睛多,言語皆遲,頻患頸痛,尺脈洪數,足冷腰痛,或足熱發渴者,皆是腎虛,並宜預為調補也。腰主於腎,人之一大關節也。
白話文:
長痘發燒,而且一開始就腰痛,這是最糟糕的徵兆。《經》書上說:腰是腎臟的府邸。又說:太陽經到了腰部就會造成腰痛,因為足太陽膀胱經是十二經脈之首,它的經脈沿著脊柱而行,連接著腎臟。痘瘡的毒氣,從右腎下方開始,沿著足太陽膀胱經,散佈到其他經脈,然後再從裡到表傳播。如果一開始就發燒並且腰痛,那麼邪氣就從膀胱直接進入腎臟,因此關節不靈活,就出現腰痛。
治療應該立即解毒,瀉掉少陰經的邪氣,並且立即發汗,逼出太陽經的邪氣,這樣邪氣就無法深入,即使痘瘡很多,也可能痊癒。如果治療拖延,太陽經的邪氣就會從表傳到陽,少陰經的邪氣就會從裡傳到陰,表裡受病,陰陽都受損,氣血循環不通,臟腑功能都衰竭,因此可能出現痘疹不發、癢癢塌陷、黑陷,最後無法救治。
還有一些人是因為腎經虛弱,相火內燃,因此真陰無法克制邪氣,才會出現腰痛。這類人一開始應該升發達表,等到痘疹出來之後,就要服用地黃丸,以防止痘瘡變黑歸入腎臟,才能獲得治癒。這類痘瘡大多是先天腎臟精氣不足,稱為折腰痘。所以平時臉色蒼白,或者偶爾臉紅,眼白多,說話遲緩,經常脖子痛,尺脈洪數,腳冷腰痛,或者腳熱口渴的人,都是腎虛,應該預先調理補腎。腰部是腎臟的部位,也是人體重要的關節。
血氣流通則平,血疑氣滯則痛,腎實則屈伸壯,腎虛則屈伸難,故腰疼痘之切忌也。然初熱痛者,是蘊毒初動,火熱亢極,腎水有虧,乃腰疼耳。此則,治宜升發而養清涼解毒。若症由乾枯,宜即養血,若腎大虛而痛者,尤宜倍加滋陰補腎之劑,至如治之而不愈,反兼胸高足冷者,則腎敗毒,深必難救也。然男子成婚破陽之後,出痘腰痛者可療,以其虛於後天也。
若童子腰痛難治,乃先天之水不足,為真虛也。
白話文:
血液和氣流通順則身體平穩,血液瘀阻氣滯則會疼痛。腎臟充盈則腰部能靈活伸展,腎臟虛弱則腰部難以彎曲伸展,因此腰痛痘疹的治療要格外小心。初期發熱疼痛,是因為毒素初發,火熱過盛,腎水虧損,導致腰痛。這種情況,治療應以升發清熱解毒為主。如果症狀是由於身體乾燥引起的,就應該滋養血液;如果腎臟虛弱導致腰痛,更要加倍使用滋陰補腎的藥物。如果治療效果不佳,反而出現胸悶腳冷的症狀,就說明腎臟敗壞,毒素深重,難以救治。不過,成年男子婚後陽氣虧損而出現痘疹腰痛,是可以治療的,因為只是後天虛弱。但如果是童子腰痛,則是由於先天腎水不足,屬於真虛,難以治癒。
3. 煩躁
凡煩躁而好啼哭。及悶亂不眠,譫語發狂發驚者,此痘家之常候。《經》曰:諸痛癢瘡瘍,皆屬心火,蓋熱毒蘊於心舍而不得發越也,治宜大加發痘,痘出而兼解毒涼血。如熱盛而欲發驚搐者,更當利其小便以導之。如在成漿之後者,非因餘毒,則是陰虛也,治法不外解毒滋陰三者而已。
白話文:
凡是心煩意燥、喜歡哭泣,以及胸悶心亂、睡不著覺、胡言亂語、發狂發驚的人,都是出痘疹的常見症狀。
《內經》說:「各種疼痛、癢痛、瘡瘍,都屬於心火,因為熱毒積聚在心臟,無法發散出去。」因此治療要以促進痘疹生長為主,並解毒涼血。
如果熱毒很盛,想要發作驚厥,更應該促進小便排出,以此引導熱毒出體。
如果痘疹已經形成膿漿,不是因為殘留的毒素,而是因為陰虛所致,治療方法不過是解毒、滋陰而已。
4. 驚搐
凡驚搐而在痘未出之時,則是毒火上逼,神魂為之不安,不能自主,而乃目睛上竄,驚叫暴厥,有如驚風之狀,此乃欲出之後,治宜表痘而兼瀉肝,利水。瀉肝則風去,利水則熱除,風熱既退,則痘出而驚自愈矣。切不可妄投涼劑,蓋心主一涼,氣血隨斂,毒邪內蓄而反危矣。
若痘既見而有此者,是熱毒未解,尚宜疏通血脈,使毒盡泄於外,而驚自平。若一失治,驚久不已,中虛毒伏,變為壞症,務審氣虛血虛而調之。血虛者,和其血,氣虛者,壯其中,佐以薑桂鼓舞之藥,則氣血得力,自能逐毒出表。若徒以毒藥攻擊,即藥力無中氣以運用,亦將行而復止,欲出外而縮入矣。
白話文:
如果有人在痘疹還沒長出來時,就開始抽搐驚恐,這是因為毒熱向上逼迫,使精神魂魄不安,無法自主,才會出現眼珠上翻、驚叫昏厥,如同驚風發作的樣子。這種情況是痘疹快要長出來的前兆,治療應該以促進痘疹發散為主,同時也要疏泄肝氣,利水消腫。疏泄肝氣可以驅散風邪,利水消腫可以消除熱毒,風熱退去之後,痘疹就會長出來,驚恐的症狀自然就會消失。絕對不能隨便服用寒涼藥物,因為心臟最怕寒涼,一旦受寒,氣血就會收縮,毒邪就會被困在體內,反而更加危險。
如果痘疹已經長出來了,但仍然出現驚恐抽搐,表示體內的熱毒尚未消除,還是需要疏通血脈,讓毒素全部排泄出來,這樣驚恐的症狀才會平息。如果治療不當,驚恐久久不愈,導致身體虛弱,毒邪潛伏,就會變成更加嚴重的病症。一定要仔細觀察是氣虛還是血虛,然後針對性地調理。血虛的人,要補血;氣虛的人,要補氣。同時輔以薑桂等溫熱藥物,使氣血充足,就能夠驅散毒素,使痘疹順利長出來。如果只用毒藥攻擊,而沒有氣血的運化,藥力就會無效,毒素反而會被逼回到體內,痘疹也無法順利長出來。
更有胃弱而致飲食不化,大便酸臭,秘瀉不調,吐利腹痛,潮熱往來,面黃發搐者,謂之食厥,瀉者消導之,秘者微下之,至如痘後驚搐者,惡症也。蓋至靨後,則熱毒當解,百病自散。如反發驚者,則心氣已絕,神無所依,多不可治。
夫挾熱吐瀉,不可投燥藥,傷寒身熱,不可投涼藥,痘疹發搐,不可投驚藥,《經》雖曰:諸風掉眩,皆屬肝木,然痘出之始,雖有四臟,心實主之,心火熱甚,則肺金受克,不能制伏肝木。是以熱則生風,風火相搏,神氣不安,故發驚搐。然何以別其痘瘡之發搐也?此必發搐而口無痰潮,不惡風而惟惡熱,兼有腹痛眼澀,心悸煩燥嘔吐,唇紅頰赤,發渴耳冷足冷,脈數舌白等症。凡遇此等症候,切不可投鎮驚涼心之藥,否則,心主一涼,痘無自而出矣。
白話文:
更有一些人,因為胃氣虛弱,導致飲食無法消化,大便又酸又臭,便秘和腹瀉交替出現,還會嘔吐、腹痛、潮熱反覆、面色發黃、抽搐,這就是所謂的「食厥」。對於腹瀉的,要幫助消化,對於便秘的,要稍微通便。至於出痘之後驚厥抽搐的,則屬於非常嚴重的症狀。因為出痘之後,熱毒應該消散,百病自然消失。如果反而出現驚厥,就表示心氣已經耗竭,神志沒有依託,大多數情況下都不可治癒。
患有挾熱吐瀉的人,不能使用燥性藥物;患有傷寒發熱的人,不能使用寒涼藥物;患有痘疹發作伴隨抽搐的人,也不能使用鎮驚藥物。《黃帝內經》雖然說「諸風掉眩,皆屬肝木」,但是出痘初期,雖然有四臟,但心臟才是主宰,心火過於旺盛,就會克制肺金,導致肺金無法制伏肝木。所以就會出現熱氣生風,風火交戰,神氣不安,進而引發驚厥抽搐。但是,如何區分是痘瘡引起的抽搐呢?這種情況一定會出現抽搐,但是口裡沒有痰液,也不怕風,只怕熱,而且還會伴隨腹痛、眼澀、心悸、煩躁、嘔吐、嘴唇紅、臉頰紅、口渴、耳朵冷、腳冷,脈搏快速、舌苔發白的症狀。遇到這些症狀,絕對不能使用鎮驚、清心的藥物,否則,心臟一旦寒涼,痘疹就無法自然地發出來了。
故其治法當專以發痘為主,少佐平肝利水為要,肝平則風息,水利則心清,風火既定而痘出,驚搐自愈矣。然痘先驚者多吉,以痘出驚止,無餘事也。痘後驚者多凶,以氣血虛弱,神無所依也。然其治法而又專理其脾土,何也?以其脾土虛弱,不能當肝木所克,此非肝水之本病。
譬如土薄而上有大木,不能乘載,故無風而自動,栽培者當厚填其土,使根深本固而自無風邪之害也。然有脾土實火太旺而逆乘者;有肝經血虛,是以火動生風者,並當養血而風自滅也。然書云驚痘為美者,以痘從心經,自內達外,其候以驚耳,非謂外受驚觸而痘者,自外傷內反為美也。
白話文:
因此治療方法應該專注於發痘,輔以平肝利水為重點。肝氣平息則風邪消除,水液暢通則心神安定,風火之邪既已確定並發痘,驚搐自然痊癒。然而,發痘前驚厥者多吉利,因為痘疹出現後驚厥停止,無需其他治療。發痘後驚厥者多凶險,因為氣血虛弱,神志無所依託。然而,治療方法還要專注於調理脾土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脾土虛弱,無法抵擋肝木的克制,這並不是肝水本身的病症。
就好像土壤貧瘠,上面長著大樹,無法承載,所以無風自動,種植者應該厚實地填補土壤,讓樹根深扎,本固枝繁,自然就沒有風邪的危害。然而,也有脾土實火太旺而逆行上克者;也有肝經血虛,因此火氣動而生風者,都需要滋養血液,風邪自然消滅。不過,古書上說驚痘為美,是因為痘疹從心經而生,由內而外,其徵兆以驚厥表現,並非指外受驚觸而發痘,從外傷內反為美。
5. 論寒暑閉塞
凡因風寒閉塞腠理,而熱毒不得發泄,是以身體頭背俱痛,鼻流清涕,寒熱往來而狂搐,咽乾鼻燥,甚至遍身有青塊者,俱宜發汗。若有紫黑而熱極者,斟酌下之。如治而青黑不退者,死。有因正值暑熱壅蔽,是以毒無逐載之官,反乃內攻悶亂,煩渴喘滿昏憒如狂者,治宜清暑益氣托痘,蓋暑多傷氣也。若有外感者,亦宜辛涼表之主之。
白話文:
凡是因風寒閉塞毛孔,導致熱毒無法發散,而出現身體頭背疼痛、鼻流清涕、寒熱交替且抽搐、咽乾鼻燥,甚至全身出現青色斑塊的人,都應該使用發汗的方法治療。如果出現紫色或黑色的斑塊且熱度極高,則需斟酌是否使用下瀉的方法。如果經過治療後,青黑色斑塊仍然不消退,則會導致死亡。
有些人是因為正值炎熱夏季,暑氣阻塞,導致毒氣無處宣泄,反而內攻心肺,出現煩躁、口渴、呼吸急促、胸悶、神志不清如狂躁狀態。這類患者應以清暑益氣、托痘的方法治療,因為暑氣容易傷氣。若有外感者,也應該使用辛涼的藥物來治療,以解表散寒为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