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八 (5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八 (5)

1. 方脈痛風五痹合參(附麻木虛癢)

或謂麻木為風,雖三尺之童,皆以為然,然如久坐而起,亦有麻木,假如以繩縛系釋之,亦覺麻木,久則自已者,此非因風邪,乃氣不行也,故不須治風,當補其肺中之氣,則麻木自去。亦有因陰火乘其陽分,火動於中而麻木者,當兼治陰火則愈,不必去火補陰,而火自息也。

大抵諸脈有餘,痹在表,諸脈不足痹在裡。

風者四時八方之氣,從鼻而入乃天之氣也。痰者五穀百物之味,從口而入,脾胃之濕所結乃地之氣也。故風勝者先治其風,痰勝者先治其痰,風與疾相等,則治風兼治痰,此定法也,《經》云:風之傷人也,先從皮毛而入,次傳肌肉,次傳筋脈,次傳骨髓,故善治者,先治皮毛,次治肌肉,由此觀之。乃從右而漸入於左也。

皮毛者右肺主之,肌肉者右胃主之,筋脈者左肝主之,骨髓者左腎主之,從外入者轉入轉深,故治皮毛治肌肉不使其深入也。又曰:濕之傷人也,先從足始,此則自下而之上,無分左右者也。從外入者,以漸而驅之於外,從下上者,以漸而驅之於下,此其治也。

十指麻木,丹溪云:是乃胃中有濕痰死血,宜二陳湯加蒼朮、白朮、桃仁、紅花、附子。

有或腿足或肩背,一塊肌肉木者,此陽氣不足,不能周及,以致陰寒凝泣也。

身上虛癢者,是血不榮於腠理也。用四物湯加黃芩煎,調浮萍末服之。

白話文:

有人說麻木是因為風邪引起的,即使是小孩子也這麼認為。然而,如果久坐後站起來,也會感到麻木;如果用繩子綁住身體,然後解開,也會覺得麻木,過一會兒就會自己好轉。這種情況並非風邪造成,而是氣血運行不暢所致,所以不需要治療風邪,應該補益肺氣,麻木自然會消失。也有因為陰火侵擾陽氣,火在體內擾動而導致麻木的,這種情況應當同時治療陰火,這樣就能痊癒,不必刻意去火而補陰,火自然會平息。

總的來說,各種脈象如果呈現有餘的狀態,痹症多發生在身體表面;如果各種脈象呈現不足的狀態,痹症多發生在身體內部。

風是四時八方的氣候,從鼻子進入人體,屬於天的氣。痰是五穀百物的滋味,從嘴巴進入人體,是脾胃濕氣凝結形成的,屬於地的氣。因此,風邪盛行就先治療風邪,痰邪盛行就先治療痰邪。如果風邪和痰邪勢力相當,就應當同時治療風邪和痰邪。這是治療的原則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風邪侵犯人體,先從皮膚毛髮進入,接著傳到肌肉,然後傳到筋脈,最後傳到骨髓。」所以,善於治療的人,會先治療皮膚毛髮,再治療肌肉。從這個角度來看,病邪是從右邊逐漸深入到左邊的。

皮膚毛髮歸右肺主管,肌肉歸右胃主管,筋脈歸左肝主管,骨髓歸左腎主管。從外部侵入的病邪會逐漸深入,所以治療皮膚毛髮和肌肉,是為了防止病邪深入。還有說:「濕邪侵犯人體,先從足部開始。」這說明病邪是從下往上走的,沒有左右之分。從外部侵入的病邪,要慢慢從體外驅除;從下往上走的病邪,要慢慢從下驅除。這就是治療方法。

手指麻木,朱丹溪認為是胃中有濕痰和瘀血,應該用二陳湯,再加入蒼朮、白朮、桃仁、紅花、附子來治療。

有的人腿腳或肩膀背部,某塊肌肉出現麻木,這是因為陽氣不足,無法周流全身,導致陰寒凝結。

身體出現虛癢,是因為血液無法滋養皮膚紋理。應該用四物湯,加入黃芩煎煮,然後用浮萍末調和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