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痘疹全集卷二十五(發熱門) (3)
痘疹全集卷二十五(發熱門) (3)
1. 錦囊求情論
夫百病之生,莫不乘虛而發,即如痘瘡一症。凡元氣壯實,調理得宜。則雖有時行不能感觸,否則,或因外感,或因內傷,新病而具出舊邪矣。然內傷虛人,中氣即虛,外感虛入,略緩時日,況邪之所湊,其正已虛,既受客病,更傷正氣,痘瘡乘虛感動,益虛其虛矣。治者,切須審其或陰或陽,或表或里,因所因而調之,使氣血鼓舞,自能逐毒,氣血合德,邪無容地。如篩米而轉運不停,則糠秕騰然起聚,自作一團而不混雜於米。
如氣血和暢而互相為用,則鼓舞運行不息,其為陰翳之毒,自出自化於肌肉之表,而難伏匿於臟腑經絡之中,惟有重感風寒,閉塞腠理者,方可荊、防、羌、葛、微開毛孔,疏毒外達。所謂有病病當之也。如一概疏表解肌,以毒攻毒為事,倘外無強暴之寒邪。又值重幃不密之腠理,且芽兒柔脆,正氣無力主持,一任藥力猛銳,毒勢奔潰,一齊湧出,其形如麩如㾦者,即不足之氣逼而成之也。其色如疹如丹者,即不足之血竭而華之也。
白話文:
人體生病的原因,都是趁著身體虛弱時發作的,就像天花這種疾病。如果一個人元氣充足,調理得當,即使流行病盛行,也不容易感染。但如果身體虛弱,或是外感風寒,或是內傷積累,舊病就會趁虛而入。尤其內傷虛弱的人,中氣虛弱,外感邪氣侵入後,病症會加重。因為邪氣聚集的地方,正是正氣虛弱之處,一旦受到病邪侵襲,就會更加損傷正氣。天花就趁著這種虛弱的狀態發作,進一步加重虛弱。治療時,必須仔細辨別是陰虛還是陽虛,是表症還是里症,根據病因對症下藥,讓氣血充盈,就能驅散毒素。氣血協調,邪氣就無處容身,就像篩米一樣,不停地轉運,糠秕就會浮起來,形成一團,不會混雜在米中。
如果氣血流通,互相協調,就會不斷地鼓舞運行,陰邪之毒就會自然地排出體外,不容易潛伏在臟腑經絡之中。只有重感風寒,閉塞腠理的患者,才可以用荊芥、防風、羌活、葛根等藥物,稍微打開毛孔,讓毒素排出體外。這叫做有病就治療。如果一味地疏表解肌,用毒攻毒,而患者體內沒有強烈的寒邪,又恰逢腠理疏鬆,而且痘疹幼小,正氣無力支撐,藥力猛烈,毒素就會奔潰而出,形成如麩如㾦的狀態,這是因為氣虛所致。如果痘疹呈紅色,就像疹子或丹毒一樣,這是因為血虛所致。
然中氣榮衛泄越於表,枯竭於裡,邪在未解之秋,正無續運之勢,定有復陷乾枯無膿之患,治者能明至理,當此邪毒出表,毒氣外泄,其熱其勢,姑在少緩之時,火盛者,重用滋陰以化陽,仍宜鼓舞而勿滯。火衰者,便倍中氣以固本,仍兼潤藥而勿燥,托毒之中,寓入培本之藥預為地步,則到灌膿朝限,有此氣血而為釀膿之具。若到灌膿之期,用之已無及矣。
但虛憑脈,則藥不得陰陽錯補,人謂毒盛難於早補,殊不知毒盛而無氣血,將何逐毒化毒耶,張深憫其厄,夢寐求之,得此至情,尚可十有一,活。蓋痘瘡一擁而出,暫時毒盡在外,當此只有正虛。所謂應犯而犯似乎無犯之時也。乘勢急以扶正,卻邪之餌也。邪氣受我正氣之節制則何往不宜。
白話文:
然而,人體的中氣、營衛之氣外泄於表面,內裡卻枯竭,邪氣在尚未解除的秋季,正氣也無法恢復運作,必定會再次陷入乾枯無膿的病症。治療者若能明瞭道理,應趁著邪毒外泄,毒氣散發,熱勢有所緩和的時機,針對火盛者,要重用滋陰藥來化解陽氣,同時也要鼓勵氣血流通,不可滯留。火衰者,則要加強中氣來固本,同時也需配合潤燥藥物,不可過於燥熱。在排毒的過程中,要加入補益本源的藥物,為將來灌膿做好準備,這樣才能在灌膿的期限到來時,有充足的氣血來化膿。若等到灌膿時才用藥,就已經來不及了。
但單憑脈象來判斷,就會導致藥物無法陰陽調和,有些人認為毒盛時難以早補,卻不知道毒盛而無氣血,又怎麼能夠驅逐化解毒素呢?張某深切憐憫這種病症的危害,日夜苦思冥想,終於領悟了這個至理,因此能救活十之七八的人。因為痘瘡一下子全部爆發出來,毒素暫時都集中在表面,此時只有正氣虛弱。所謂應犯而犯,似乎沒有犯病的徵兆,正是抓住這個時機,迅速扶正,用祛邪的藥物來治療。邪氣受到正氣的控制,就能隨心所欲地驅散了。
若至灌膿之期。氣血不能接續,榮衛之力轉窮,毒氣何從化泄,乘虛陷入,尚有何法可救哉!更人但知以毒為火,清火以解毒,殊不知毒即是火,毒化而火亦清,毒凝而火愈郁,然毒之化必由膿,膿之來必由氣血,氣血之化必由火也。
豈可以寒涼清解之乎?即使火之有餘,亦由水之不足,滋水便可以化火,更能養血之根,而為膿之本矣,況寒涼解毒,僅可施於腑毒瘡瘍,至於痘,屬臟毒,屬陰最深,必仗氣血送出於皮膚,運化於窠囊,收結成痂,還元而後已,寧有內消者乎。寧有不成膿者乎!然痘之成形華色者,皆後天氣血有形之用也。
運氣血以成形華色,化膿結疕者,皆先天水火無形之德也。惟其無形,故能致其有形,故有形之疾病難除,必求無形水火之真藥可化,試思痘出之紅而白,白而黃,黃而黑者,豈非水火無形之化歟,況凡痘瘡,及一切癰疽腫毒,皆因氣血不和,偏陰偏陽,留結所致,偏於陰而氣不足,在癰疽則謂陰毒,在痘瘡則謂氣虛。偏於陽而血不足,在癰疽則謂陽毒,在痘瘡則謂血熱。
白話文:
如果到了膿包形成的階段,氣血無法連接,身體正氣的力量衰竭,毒氣就沒有辦法排泄出來,就會趁虛而入,還有什麼辦法可以救治呢?有些人只知道用清熱解毒的方法,卻不知道毒氣本身就是火,毒氣化解了,火氣自然就消退;毒氣凝結了,火氣就更盛。而毒氣的化解一定需要膿包,膿包的形成一定需要氣血,氣血的變化一定需要火氣。
怎麼可以用寒涼的方法來解毒呢?即使火氣過盛,也是因為水氣不足,滋養水氣就能化解火氣,更能滋養血液的根本,而成為膿包的本源。況且寒涼解毒,只可以用在腑臟的毒瘡,至於痘瘡,屬於臟腑的毒氣,屬於陰氣最深,必須依靠氣血送到皮膚表面,運化到痘瘡囊,收縮形成痂皮,恢復正常才算完事,難道會有內消的嗎?難道會有不形成膿包的嗎?然而痘瘡形成後的顏色變化,都是後天氣血有形的表現。
運化氣血使痘瘡形成並呈現顏色,化膿結痂,都是先天水火無形的功勞。正是因為它無形,所以才能造成有形的病症,因此有形的疾病很難治癒,必須找到無形的水火真藥才能化解。想想看,痘瘡從紅色變成白色,從白色變成黃色,從黃色變成黑色,難道不是水火無形的變化嗎?況且所有的痘瘡,以及一切癰疽腫毒,都是因為氣血不調,偏於陰氣或偏於陽氣,留積而造成的。偏於陰氣,氣血不足,在癰疽就叫做陰毒,在痘瘡就叫做氣虛;偏於陽氣,血氣不足,在癰疽就叫做陽毒,在痘瘡就叫做血熱。
故本是氣血中陰陽偏勝所致,原非氣血外另有惡氣所成,焉得作有形之相,寒涼克削而攻無形之虛。故《經》曰:營氣不從,逆於肉裡,乃生癰腫者,此也。既屬無形陰陽偏勝之所化,便當據脈察候,以陰陽之所偏以調之,將此有形之實,化作無形之虛,藉此無形之水火,以作有形之妙用,自無而有,自有而無,挽回造化之神功,默運於內,而莫測其微矣。
白話文:
因此,疾病的本源是由氣血中陰陽失衡、偏勝一方所造成的,並非氣血之外另有邪氣所導致。既然沒有形體,何談有形之相?寒涼之性只能克削虛弱之體,而不能攻伐無形之物。因此,《經》書中說:「營氣不順,逆行於肉裡,就會產生癰腫」,正是這個道理。
既然病症是因無形的陰陽偏勝而轉化而成,那麼就應該根據脈象觀察病情,探查陰陽偏勝的程度,並以此來調整治療。要將有形的實症轉化為無形的虛症,藉助無形的陰陽之氣,發揮有形的治療效果。從無到有,從有到無,運用造化神奇的力量,在內默默運作,讓人難以察覺其奧妙。
2. 發熱門雜症
(內有未備者,悉其總論痘門參看)
白話文:
(裏面如果有未準備的內容,全部可以參照總論痘症的部分查看。)
3. 吐瀉
凡身發壯熱,毛直皮燥,睡臥不寧,腮紅睛赤,氣粗煩渴,腹脹便秘而喘急者,皆實症也。如兼嘔吐之症,雖似乎虛,然此熱盛毒重擁遏在內,不得伸越,故上逆攻衝而吐。《經》云:諸逆攻衝皆屬於火者,是也。亦有或為寒冷所搏,或為乳食不節,或為風冷所乘,致使內熱不得發越,冷熱相拒而吐。
然毒不得升越者,則從升陽發散在外。若相拒而吐者,則宜引之在下。又有泄瀉之症兼見者,夫泄瀉似虛也。然此熱毒擁盛熏炙脾胃,不得外達,則毒從下陷,尋竅而出。所謂熱毒下注者,是也。古曰:未出而瀉者,生,既出而瀉者,死。治宜升提發散,引毒達表,不得誤加枳殼之劑,蓋毒得外解,則內瀉自止。
白話文:
如果身體出現發燒、毛髮豎立、皮膚乾燥、睡覺不安穩、臉頰紅、眼睛紅、呼吸粗重、口渴、肚子脹、便秘並且呼吸急促,這些都是實證。如果還伴隨嘔吐,雖然看似虛弱,但其實是熱毒太重,被困在體內,無法外泄,所以向上逆流而造成嘔吐。《經》書上說:所有逆流衝擊的病症,都屬於火,這句話說得沒錯。也有可能是因為寒冷侵襲,或者飲食不節制,或者受了風寒,導致體內的熱氣無法發散,寒熱交戰而造成嘔吐。
如果熱毒無法向上發散,就會從陽氣上升的方向向外發散。如果寒熱交戰而造成嘔吐,就應該引導熱氣向下。如果還伴隨腹瀉,雖然腹瀉看似虛弱,但其實是熱毒太盛,薰灼脾胃,無法外泄,所以毒氣向下沉降,從肛門排出。這就是所謂的熱毒下注。古人說:毒氣尚未排出而腹瀉,病人能活;毒氣排出後才腹瀉,病人就會死。治療應該採取升提發散的辦法,引導毒氣到達體表,不能錯誤地使用枳殼等藥物,因為如果毒氣能從體表排出,內部的腹瀉就會自然停止。
若傷食而瀉者,輕則加消化之,下重則從之。又有不思飲食者,書曰:不思飲食,皆屬內虛者是矣。然不知鬱熱之症,因毒氣在內,不得伸越,達於肌表,是以二便秘結,腠理阻塞,熱毒擁盛,腹脹滿急,不思飲食者,必然之勢也,治法亦宜升提發散,引毒達表,則熱氣有所伸越,而臟腑和平,飲食自進矣。若誤用丁桂熱藥,於泄瀉嘔吐之症,是以熱攻熱而轉增煩劇。
若投參朮補劑於腹脹不思飲食之症,則邪得補而愈盛也。
初熱吐瀉者,勿即止之,蓋毒從上下出也。專托痘為主,痘出而吐瀉自己。然久而不止,則中氣亦虛,其毒不能運出,內攻之禍立至矣。治法須分寒熱。如身熱口渴,煩燥面赤,見吐如射,大便泄瀉,小便赤澀,睛黃咽燥,居處喜冷者,熱也,宜澤瀉、木通、豬苓、赤茯、升麻之類。如身體則涼,口氣則冷,神氣安靜者,宜砂仁、肉果、參苓之類。
白話文:
如果因為傷食而腹瀉,輕微的只要加些幫助消化的藥物即可,嚴重的話就讓它自然排泄。還有一些人沒有食慾,古書上說:「不思飲食,皆屬內虛者是矣。」意思是說,沒有食慾都屬於身體虛弱。然而,這並不清楚「鬱熱」這種病症,它是因為毒氣在體內無法散發,無法到達皮膚表面,所以導致便秘、毛孔阻塞、熱毒積聚,腹部脹滿、疼痛,沒有食慾,這是必然的結果。治療方法應該採用升提發散的方法,引導毒氣到達體表,讓熱氣有發散的出口,這樣臟腑就會恢復正常,食慾也會自然恢復。如果錯誤地使用丁香、桂枝等溫熱藥物來治療腹瀉、嘔吐,就會導致熱上加熱,病情加重。
如果在腹部脹滿、沒有食慾的情況下,用人參、白朮等補益藥物,反而會助長邪氣,病情加重。
初期出現發熱、嘔吐、腹瀉的病人,不要急著止住這些症狀,因為毒氣是從上下兩端排出的。應該以治療天花為主,等天花疹子出來後,嘔吐、腹瀉就會自然好轉。但是,如果持續很久沒有好轉,就會導致中氣虛弱,毒氣無法排出,就會導致內攻的危害。治療方法需要區分寒熱。如果身體發熱、口渴、煩躁、面紅、嘔吐劇烈、腹瀉、小便赤澀、眼睛發黃、咽喉乾燥、喜歡待在冷的地方,這就是熱症,應該使用澤瀉、木通、豬苓、赤茯苓、升麻等藥物。如果身體冰冷、口氣冰冷、精神安靜,這就是寒症,應該使用砂仁、肉果、人參、白朮等藥物。
如吐而不止者,是裡氣上逆而不下,宜導下之。若瀉而不已者,是裡氣下走而不上,宜升提之,然經大吐大瀉之後,則上下俱脫,即當大補,雖有他症,悉為虛論,大抵吐則因火因痰因食者為多,瀉則因火因寒因食因濕因氣虛者為多,初則所因不一,久則總歸一虛。若至吐瀉大作不止,蛔其出者,不治。
白話文:
如果一直吐個不停,表示體內的氣往上逆而不往下,應該要導引它往下。如果一直拉肚子,表示體內的氣往下走而不上,應該要往上提。不過,如果已經大吐大瀉,上下都虛脫,就必須要大補,即使有其他症狀,也都是虛症。通常,嘔吐的原因大多是因為火熱、痰濕或積食,而腹瀉的原因大多是因為火熱、寒涼、積食、濕氣或氣虛。剛開始時,原因可能各不相同,但時間久了,最終都會歸結於虛弱。如果吐瀉嚴重,持續不斷,甚至連蛔蟲都吐出來了,那就無藥可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