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八 (4)
雜症大小合參卷八 (4)
1. 方脈痛風五痹合參(附麻木虛癢)
治當以辛烈暴悍之劑,流散寒濕開鬱行氣,破瘀豁痰,舒風和血,開發腠理,則怫鬱開,而血行氣和自愈,大約有餘則發散攻邪,不足則補養氣血,然亦有數種治法不能無異。或因風熱,或因痰,或在風濕,或因血虛,或濕痰濁血,流注為病,在下焦而道路遠者,非烏附氣壯者不能行,故用為引經。
若以為主治,非徒無益也,總肢節腫痛,因經絡感受風寒,郁久成為濕熱流注,肢節之內痛者火也。腫者,濕也。其治宜疏風燥濕,佐以調補氣血以助藥力運行,終以滋養肝腎,以壯筋骨堅強,此其治也。然痛要在勢如刀割,尚屬邪正相爭之象,若至全然不痛,則邪正混為一家,相安於無事矣。
《內經》論痹,四時之令,皆能為邪,五臟之氣,各能受病,六氣之中,風寒濕居其半,所謂雜至與合,則知非偏受一氣,可以致痹。又云:風勝寒勝濕勝者,則知但分邪有輕重耳。皮肉筋骨脈各有五臟之合,初病在外,久而不去,則各因其合,而內舍於臟,在外者祛之猶易,入臟者攻之實難,治外者散邪為亟,治臟者養正為先。
治行痹者散風為主,禦寒燥濕仍不可廢,大抵必參以補血之劑,蓋治風先治血,血行風自滅也。治痛痹者散寒為主,疏風燥濕仍不可缺,大抵必參以補火之劑,非大辛大溫,不能釋其凝寒之害也。治著痹者利濕為主,祛風解寒亦不可缺,大抵必參以補脾補氣之劑,蓋土強可以勝濕,而氣足自無頑麻也。
病退之後,內節欲以保精髓,慎寒冷以祛外邪,戒酒面以杜濕熱,服補養以生氣血,則病不復發矣。
痹之為證,有筋攣不伸,肌肉不仁,與風症相似,但風則陽受之,痹則陰受之,故多重著沉痛。其三氣之中,風氣者為行痹,故走而不守,不拘上下,左右關節之間,流走而痛,或三日五日,又移一處,俗名流火,又名白虎風,言其往來而痛,一如虎咬之狀,日輕夜重也。寒氣勝者為痛痹,因血脈寒凝,痛在一處而不移,俗名白虎飛屍。
濕氣勝者為著痹,上下脈理滯塞不通,致令肌肉先麻而後木,木而不知痛癢,即所謂不仁,《經》又以所遇之時,所客筋骨皮肉脈之處而命名,非行痛著三者之外,另有骨筋之諸痹也。崔紫虛曰:風寒濕氣合而為痹,浮緊兼澀,三脈乃藥,則緊澀之脈,重痛沉著之症,皆純陰也。當助陽溫散之劑,方為對病。
《靈樞》曰:衛氣不行,則為麻木。丹溪曰:麻是氣虛,木是濕痰死血。然則曰麻,曰木者,以不仁中分而為二也。雖然亦有氣血俱虛。但麻而不木者,亦有虛而感濕,麻木並作者。又有因虛而感風寒濕三氣乘之,故周身掣痛,麻木並作者。古方謂之周痹;治法宜先汗而後補也。
當以類而推治,然麻木者,不仁之漸也。麻為木之微,木為麻之甚,古方名為麻痹。《原病式》曰:麻者亦猶澀也。由水液衰少而燥澀,氣血壅滯而不得滑澤通行,氣強攻衝而為麻也,俗方治麻多用烏附者,令氣行之暴甚,衝開道路,得以通利,則中氣行而麻自愈也。然烏附止能溫行,更必須兼以補益,蓋麻木未有不由於氣血兩虛也。
白話文:
治療痛風、五痹(指行痹、痛痹、著痹等五種痹症)及麻木、虛癢等病症,應當使用辛辣、藥性強烈的藥物,以幫助身體驅散寒濕,疏通氣鬱,使氣血運行順暢,化解瘀血痰液,舒緩風邪,調和氣血。同時,也要開發身體的毛孔,使鬱結之氣得以疏散,氣血自然調和而病癒。總的來說,身體多餘的就用發散攻邪的方法,不足的就用補養氣血的方法。然而,具體的治療方法會因情況不同而有所差異。
有的病因是風熱,有的則是痰,有的起因於風濕,有的則是由於血虛,有的則是濕痰濁血積聚流注所致。如果病邪在下焦且距離較遠,就必須使用附子這類藥性強烈的藥物來引導藥力到達病所。但如果把附子當作主要治療藥物,不僅沒有幫助,反而可能有害。
一般而言,四肢關節腫痛,是因為經絡感受風寒,鬱積久了就會形成濕熱,並且往下流注。關節內部的疼痛是火熱之象,腫脹則是濕氣之象。治療上應以疏風燥濕為主,輔以調理補養氣血,以幫助藥力運行,最後再用滋養肝腎的方法來強健筋骨。這是基本的治療原則。但如果疼痛劇烈如刀割,則表示邪氣與正氣正在激烈抗爭。如果完全不痛了,反而表示邪氣與正氣已經相安無事,並非好事。
《黃帝內經》論述痹症時提到,四季的氣候都能成為邪氣,五臟的氣也會各自產生病變。在六種外感病邪中,風、寒、濕佔據了一半,它們常常混合在一起侵襲人體,因此痹症並非單一邪氣所致。另外,如果風邪、寒邪、濕邪中某一種邪氣特別強盛,則表示病邪的輕重有所不同。皮、肉、筋、骨、脈各有其對應的五臟,如果病邪初發於體表,久而不癒,就會根據其對應的關係,侵入五臟之中。治療體表的病邪相對容易,而治療侵入五臟的病邪則困難得多。因此,治療體表的病邪應以驅散邪氣為要務,而治療五臟的病邪則應以扶正為主。
治療行痹,應以散風為主,但也不能忽略驅寒燥濕,同時還必須配合補血的藥物,因為「治風先治血,血行風自滅」。治療痛痹,應以散寒為主,但也不能忽略疏風燥濕,同時還必須配合補火的藥物,因為不用大辛大溫的藥物,就不能化解體內凝結的寒氣。治療著痹,應以利濕為主,但也不能忽略祛風解寒,同時還必須配合補脾補氣的藥物,因為脾胃強健可以克制濕邪,而氣足則能消除頑固的麻木感。
病癒之後,應注意保護體內的精髓,避免寒冷以防止外邪再次侵襲,戒除酒和麵食以防止濕熱產生,服用補養的藥物來滋生氣血,這樣才能防止疾病復發。
痹症的症狀包括筋脈攣縮不能伸展、肌肉麻木不仁等,與風邪引起的疾病相似。但風邪多為陽邪,痹症則多為陰邪所致,因此常有沉重疼痛的感覺。在風、寒、濕三種邪氣中,風邪引起的為行痹,其特點是疼痛遊走不定,不固定在某處,可能在上下、左右關節之間流動,或三五天就換一個地方,俗稱「流火」或「白虎風」,形容疼痛往來不定,如老虎咬一般,且白天輕微,夜晚加重。寒邪引起的為痛痹,其特點是血脈因寒而凝滯,疼痛固定在某處而不移動,俗稱「白虎飛屍」。
濕邪引起的為著痹,其特點是上下脈絡阻塞不通,導致肌肉先麻木而後失去知覺,即所謂的「不仁」。《黃帝內經》又根據病邪侵襲的時間和部位(筋、骨、皮、肉、脈)來命名不同的痹症。除了行痹、痛痹、著痹之外,並沒有其他的骨痹、筋痹等說法。崔紫虛說:「風、寒、濕三氣合在一起形成痹症,脈象呈現浮、緊、澀的特點,三種脈象都同時存在才可確診。緊澀的脈象和沉重疼痛的症狀都屬於純陰之證,應當使用溫陽散寒的藥物來對症治療。」
《靈樞》說:「衛氣運行不暢,就會導致麻木。」朱丹溪說:「麻是氣虛所致,木是濕痰死血所致。」因此,「麻」和「木」都是不仁的表現,但程度有所不同。雖然如此,也有氣血俱虛導致麻而不木的,也有虛弱而感受濕邪導致麻木並發的,也有因虛弱而感受風寒濕三種邪氣,導致全身掣痛、麻木並發的,古方稱之為「周痹」,治療原則應先發汗而後補養。
應當根據具體情況來推斷治療。麻木是不仁的初期表現,麻是木的輕微階段,木是麻的嚴重階段。古方稱之為「麻痹」。《原病式》說:「麻就像澀一樣,是由於身體津液衰少而乾燥澀滯,氣血壅塞而不能順暢流通,氣血運行過強衝擊而導致的麻感。」民間的方子大多使用附子來治療麻木,因為附子可以使氣血快速運行,衝開阻滯的通道,使其順利通行,則中氣運行,麻木自然會好轉。然而,附子只能溫通經脈,還必須配合補益的藥物,因為麻木沒有不是由氣血兩虛引起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