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痘疹全集卷二十三(總論痘要夾症門) (10)

回本書目錄

痘疹全集卷二十三(總論痘要夾症門) (10)

1. 水泡

夫水無土則潰,土實則順,理勢然也。蓋土為萬物之母,而痘瘡之起灌成實,皆賴脾胃化源生髮也。倘天元薄劣,脾土損傷,則傳送之官失職,生化之機以漓,氣血弗克充灌,於是土潰水浮而泡隨發也。然一發泡,則痘囊空虛而不飽滿矣。有以氣過則為泡者,當言邪氣之過於衝擊而為泡也,豈正氣充實,不能逐毒化漿而為水泡臭癢之患哉!有以部位所屬五行以斷者,雖似乎理,未免多歧,不切治法。

總之,頭為元首之尊,胸為受氣之地,頸為出入之所,背為五俞之屬,正痘尚嫌具多,況水泡乎?惟於手足,則如卒伍卑賤之屬,少見之而不為害,然亦脾虛之足徵矣。若至被單交片則為惡候,乃臭癢之漸也。向有凡瘡或破傷未痊,或初痊斑嫩,痘出叢集而化為泡者,由外因而致,非內病而無害也。

按古論泡之惡,與黑陷相類,外出內入,勢雖不同,而毒滯為害則一,蓋毒氣猛烈,反成郁遏,極則衝突平陷之處,郁遏之處也。水泡之所,衝突之所也。熱毒內伏,驅逐津液先行耳,內宜逐毒松血,外以銀針刺破,出其紫血,以芫荽酒調宮粉塗之。

白話文:

【水泡】

水如果不被土壤束縛就會泛濫,但若有堅固的土壤,水流就能順暢,這是自然的定律。大地是萬物的根本,同樣地,痘瘡的形成、成熟與充實,全仰賴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。然而,如果體質虛弱,脾胃功能受損,那麼身體的運作就會失常,生長發育的機能就會受到影響,氣血無法充分灌注,於是土壤崩潰,水分上浮,水泡就隨之出現了。一旦出現水泡,痘瘡就會變得空虛而不飽滿。

有人認為氣過旺會產生水泡,應該是指邪氣過度衝擊而形成水泡,怎麼可能正氣充盈,卻無法排除毒素,轉化為膿汁,反而成為水泡和臭癢的困擾呢?也有人根據部位歸屬五行來判斷病情,雖然看似合理,但不免多此一舉,並不符合實際治療方法。

總的來說,頭部是人體最尊貴的部分,胸部是氣息的聚集地,頸部是氣息進出的通道,背部與五臟六腑相關,正常的痘瘡已經令人擔憂,更何況是水泡呢?只有在手腳等較低下的部位,即使出現少量的水泡也不至於造成太大的危害,但也足以證明脾臟功能已經減退。如果水泡覆蓋了整個牀單,那就是非常不好的徵兆,這代表臭癢的症狀即將出現。過去曾有病例,無論是創傷尚未痊癒,或是剛剛痊癒皮膚還很脆弱,痘瘡大量出現時就會轉變成水泡,這是外在因素造成的,並非內部疾病,因此不會有害。

根據古籍所述,水泡和黑色凹陷的痘瘡同樣危險,雖然它們一個在外一個在內,但都是因為毒素滯留造成的危害。劇烈的毒氣反過來抑制了身體,到達極點時就會衝擊正常和平坦的地方,這就是毒素被抑制的地方。水泡就是這種衝擊的結果。體內的熱毒潛伏,驅使體液先行動,內部應當排毒鬆血,外部則可用銀針刺破水泡,排出紫色的血液,再用香菜酒調和宮粉塗抹在傷口上。

2. 論乾枯陷伏倒靨等症

夫痘色乾紅,紅後必變紫,紫必變黑,黑必變枯陷,此血熱毒滯而行,乃內熱漸變,一定之機也。治者,於乾紅之時,急宜解散涼血,退熱清利,此頂雖平陷,不可以氣虛而用參耆補劑,否則,氣盛而血愈乾涸矣。丹溪曰:瘡乾者,宜退火止用輕劑,荊芥、升麻、乾葛之類是也。

更有所謂陷伏倒靨者,其形略似,其症不同陷伏者,有因胃本虛弱,不能使陽氣以副榮衛,故出而無氣血以應之,是欲出而覆沒,斑暈白色,或黑,大便自利,小便不赤而不能食,或倦,或嘔,四肢散厥,因內虛不能由者,此為陷伏也。當用辛溫之藥,令其胃暖,榮衛無滯,自然出矣。

如理中湯、活血散、木香異攻散之類,皆可審投也。倒靨者,痘點既出,外被風寒所感,致使肌竅復閉,氣血凝澀,身痛微厥,大小便秘,痘痕不長,或黑紫,或平潤是皆所謂倒靨也,宜急溫肌,發散風寒,如參蘇飲、小柴胡湯,或加紫草、蟬蛻、殭蠶之類,溫散風寒,則熱氣自然流通,而痘必復長矣。更有熱邪干滯,二便不通,腹滿喘急,熱甚譫語,黑陷焦紫者,治宜下之。

下後而氣冷寒戰者,凶;氣若溫平者,吉;甚若黑陷乾枯而舌黑者,不治。至於痘之黑點者,是毒不宜散也。蓋血載毒,上參陽位,陽不足,陰往乘之,氣不蓄血,血亦不榮,漸致枯黑,宜以保元湯加歸、芎、肉桂,提補其氣,則毒發而變黃。若不為鼓舞宣發,則火鬱在內,譬諸炒豆,火微則黃而熟,以其存潤勢也。

火盛則暴而黑,其火性猛烈,莫之御也。火久則焦而槁,濕潤之體無可復矣。

痘之名塌者,其形平而不竄,因氣血不能交馳而鼎峻之功已虧,真元不得翕聚,而充灌之勢不至,故平塌而不飽滿也。更名之陷者,其體深而危,因元氣虧損,而邪火侵侮於中,囊殼潰爛而真漿未灌於內,故坑陷而不能振壘也。此總是元氣虛弱,不能拘制其血,以載毒出表,遂使血離而不附,氣亦散而不聚,雖起而不飽滿,故名為陷。

氣虛極而不能拘血,血不受拘而載毒以出,故名為塌,塌與陷似同而實異,陷則中陷而不起,根窠猶在;塌則平塌無痕,或有痕而無根也。有為陷塌者,未滿而塌也。有為倒塌者,滿而後塌也。有為頂陷者,根窠既立,真元虛弱,不能續其後來之氣,銳勢萎頓也。有為黑陷者,是氣不能蓄血以養,且兼毒滯而血乾也。

有為血陷者,是衛氣不足,而榮血過盈,氣不拘化成漿而中止也。有為白陷者,氣既不足,血因衰弱,氣血兩虧,毒無由解,故久則陷而為白也。有為灰陷者,氣血衰弱,內外兩虧,外如蠶種,空殼無漿,或虛有根窠,內含清水而為不治也。然丹溪曰:爐灰白色者,人果知為虛寒矣。

又須看其靜者,怯者,果為寒論。如勇者。燥者,焮發者,此又當為熱看,不可概例也。有為毒陷者,是血與毒相逐,氣弱不能拘化,乃凝結而不榮,乾枯而不潤也。有為倒陷者,七日之後,根窠發足,漿滿光榮,或因風寒乘虛外襲,氣血凝泣,毒乃內攻,或吐瀉煩渴,氣血津枯,膿漿退去,毒因內陷。總之,未有不因於虛也。

更宜於虛之中,察其皮薄色白,方為真虛,若囊厚色蒼,此為毒氣壅遏,不能外達,根不松發而名為毒絆耳。若從虛治,益增塌陷。至於黑者,乃火之死也。蓋色之繁紅焦紫者,由於火之所致,然力窮乃止,故熱則紅,滯則焦,極則黑,猶之火活則色紅,火死則色黑,曰變黑歸腎者,言毒氣歸腎也。

凡內而不出者,謂之伏。外而復入者,謂之陷。痘瘡有黑陷者,其症有四,一則因感受風寒肌竅閉塞,血凝不行而黑陷者,必身體疼痛,四肢微厥,斑點不長,或變黑色,或青紫癮疹者,此為倒伏也,治宜溫肌發散,則寒邪自去,熱氣復行,其斑自長矣。

二則因毒氣大盛,內外蒸榮,是以毒復入里而黑陷者,必心煩狂燥,氣喘妄言,如見鬼神,大小便閉,渴而腹脹者,此為倒陷伏也,治宜大利之,以瀉膀胱之毒,令其陽氣復還,脾胃溫暖。然服後而身熱氣溫能食者,是脾強勝腎,毒雖盛而裡氣強,足以續其後來,故能驅毒達外,其陷者,當自復出,可治之兆。若加以寒戰而身冷汗出,耳尻反熱者,死。

三則因內虛,而不能使陽氣以副榮衛,是以出而覆沒,其點白色,或有黑色者,其人必不能乳食,大便自利,或嘔,或厥,蓋此是胃虛內弱而不能出,乃為陷伏也,治宜溫中之劑,令其胃暖而榮衛復行,則當自出矣。更有因誤下之後,是以毒氣入里而黑陷者,亦宜先為溫養其里,後以桂枝、葛根疏解其表,則自出矣。

四則因被房室等穢惡氣沖觸而黑陷者,急宜紫草、殭蠶、當歸、紅花、穿山甲、蟬蛻、甘草、生地之類,外用熏解可也。然按古方,凡治黑陷俱用穿山甲,取其穿腸透膜善走竄也。用人牙者,牙乃骨余,可發腎毒也。但二物借為嚮導施治,則若單用之無益也。然有用燒人糞者,以其善解疫毒,痘乃時疫所感,故用之加入發表和中,解毒湯中最妙。

伏者,毒蓄於裡而不出也。陷者,毒出而復陷入也。然伏惟一症,而陷則有數種。如伏候見於見形之時者,其人瘡出之後,熱不少減,煩渴悶躁,此可見有伏毒而未盡出也。陷則見於見形之後。如血漸干而變黑者,謂之黑陷。如漿水未成,破損癢塌者,謂之倒陷。如膿成復化為水,不肯結痂者,謂倒靨。

倒靨者,亦陷之類也。如瘡黑色者,皆謂之黑陷,然黑陷謂之歸腎者,以腎屬水而色黑,為真臟色見也,故云不治。然此者,豈獨腎旺而奪權哉!本出血氣大虧,不能逐毒於表而枯萎耳。何世妄謂腎實,必欲瀉而使之更虛!不知人之一身,大言陰與陽,小言心與腎,即所謂真水真火也。痘瘡之火發於中,賴此一點真水以制其沖,苟或瀉之,則火無所制,本先拔矣。

況血之乾者,色必黑,出於火者,色亦黑,故《經》曰:火發而曛昧。本已水虛火實為害矣,豈堪復謂腎實瀉水為事耶!然紫黑陷者,乃血勢干滯,氣不能以運行,尚論虛中有餘之症,急治猶可復活,若陷至灰白者,乃元氣衰敗而不能以起發,血亦離散而不得以通貫,系不足之中更不足也,故多難療,若倒靨而痘出血不止者,名回陽泉,如犯胸脅之地,十難救一,惟在他處者,速覓胭脂胚加血竭一錢,俱燒存性,點上,其血收乾者,為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