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八 (1)
雜症大小合參卷八 (1)
1. 三痹湯
治血氣澀滯,手足拘攣,風寒濕痹等疾。
川續斷,杜仲(去皮,姜炒),防風,桂心,人參,茯苓,生地黃,白芍藥,甘草,川芎,當歸,黃耆,川牛膝,川獨活,細辛,秦艽(各等分),加薑棗煎。
此足三陰藥也。喻嘉言曰:此方用參耆四物,一派補藥,內於防風、秦艽以勝風濕,桂心以勝寒,細辛、獨活以通腎氣,凡治三氣襲虛而成痹,患者宜准諸此。
白話文:
[三痹湯],適用於治療因血氣不順,導致的手腳僵硬,以及風、寒、濕引起的痹症等疾病。
所需藥材包括:川續斷,去皮並用薑炒過的杜仲,防風,桂心,人參,茯苓,生地黃,白芍藥,甘草,川芎,當歸,黃耆,川牛膝,川獨活,細辛,秦艽(以上藥材用量相等),然後加入薑和棗一同煎煮。
這是適用於足部三陰經絡的藥方。喻嘉言指出:此方使用了人參、黃耆、四物湯等滋補藥材,再配以防風、秦艽以排除風濕,桂心以驅除寒氣,細辛、獨活以暢通腎氣,總的來說,對於由風、寒、濕三種邪氣侵襲虛弱身體而形成的痹症,病患可以參考這個藥方進行治療。
2. 獨活寄生湯
治肝腎虛熱,風濕內攻,腰膝作痛冷痹症,及屈伸不便。腎水臟也,虛則寒濕之氣湊之,故腰膝作實而痛。冷痹者,陰邪勝也,肝主筋腎主背,《靈樞》曰:能屈而不能伸者,病在筋;能伸而不能屈者,病在骨。
獨活,桑寄生(如無真者,以川續斷代之),秦艽,防風,熟地黃,當歸(酒洗),芍藥(酒炒),川芎(酒洗),杜仲(薑汁炒斷絲),牛膝,人參,茯苓,甘草,桂心,細辛(等分),每服四錢。此即前方除黃耆、續斷,加桑寄生,此足少陰厥陰藥也。
獨活、細辛入少陰,通血脈,偕秦艽、防風,疏經升陽,以祛風;桑寄生益氣血,祛風濕,偕杜仲、牛膝,健骨強筋而固下;芎歸芍地,所以活血而補陰;參桂苓草,所以益氣而補陽。辛溫以散之,甘溫以補之,使血氣足而風濕除,則肝腎強而痹痛愈矣。丹溪曰:久腰痛必用官桂以開之,腹脅痛亦然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談的是[獨活寄生湯]的治療效用。主要用於治療肝腎虛弱導致的發熱,以及由風濕侵襲體內引起的腰膝疼痛和冷痹症狀,包括活動受限。腎是主管水液的臟器,當它虛弱時,寒濕之氣就會聚集,導致腰膝部出現實質性的疼痛。冷痹症是由陰邪過盛所引起。肝臟主管筋絡,腎臟則負責後背的健康。根據《靈樞》記載,如果只能彎曲無法伸直,病根在於筋絡;若只能伸直無法彎曲,問題則出在骨骼。
獨活、桑寄生(若找不到真的可用川續斷替代)、秦艽、防風、熟地黃、當歸(需用酒洗)、芍藥(需用酒炒)、川芎(需用酒洗)、杜仲(需用薑汁炒至斷絲)、牛膝、人參、茯苓、甘草、桂心、細辛(各成分等量),每次服用四錢。這是以前方子去掉黃耆和續斷,再加入桑寄生,是針對腳部少陰和厥陰部位的藥方。
獨活和細辛能進入少陰,疏通血液,配合秦艽和防風,疏導經絡提升陽氣,驅除風邪;桑寄生能增強氣血,去除風濕,配合杜仲和牛膝,強壯骨骼和筋絡,鞏固下盤;川芎、當歸、芍藥和熟地黃則能活化血液,補充陰氣;人參、桂心、茯苓和甘草則能增強氣力,補充陽氣。利用辛溫藥材來散寒,甘溫藥材來補氣,讓血氣充足,風濕得以消除,肝腎功能強化,痹痛也就隨之痊癒了。丹溪曾說:對於長期腰痛的情況,必須使用官桂來打開堵塞,對於腹部和脅部的疼痛也是如此。
3. 大防風湯
去風順氣,活血壯筋,治痢後腳弱不能行履,名曰痢風:或兩膝腫痛腳痙枯臘,名曰鶴膝風。
防風,人參,羌活,川芎,白芍,甘草,牛膝(各一錢),附子(六分),白朮(一錢五分),黃耆,當歸,熟地黃,杜仲(各二錢),薑棗同煎。
白話文:
【大防風湯】
此方能驅風邪、調理氣機,促進血液循環,強化筋骨,適用於痢疾後遺症所導致的腳力虛弱,行走困難,這種情況被稱為痢風;或者雙膝出現腫痛,腳部肌肉萎縮,形狀如鶴膝,此病症被稱為鶴膝風。
藥方成分如下:防風、人參、羌活、川芎、白芍、甘草、牛膝,每種藥材用量約一錢;附子用量約六分;白朮用量約一錢五分;黃耆、當歸、熟地黃、杜仲,每種藥材用量約二錢。所有藥材一同用水煎煮,加入薑片和棗子一同烹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