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痘疹全集卷二十三(總論痘要夾症門) (7)
痘疹全集卷二十三(總論痘要夾症門) (7)
1. 論痛癢
諸痛為實,諸癢為虛。實者,邪氣實;虛者,正氣虛也。蓋瘡疹為火,火盛則痛,火微則癢,故常作痛者,此邪氣之實也。痘瘡之毒,發於皮毛肌肉之間,氣以束之,血以潤之,醞釀其毒以抵於化,在正氣周全而不捨,毒氣變化而未成,則鬱而作痛,此其常也。毒化膿成,其痛自己。
至於肉如刀割,膚如錐刺,大痛不止,叫號多哭者,此則皮傷肉,故不勝其毒,又痛之變,而為壞症也。常作癢者,此正氣之虛也。《經》曰:胃者,水穀之海,六腑之大源也。五味入口,則藏於胃,以養五臟。
若胃氣既虛,則水穀不化,津液內竭,不能輸精於皮毛,氣失其衛,血失其榮,不能醞釀毒氣以至成,乃使毒氣浮沉隱伏,聚散倏忽,灼於皮毛,所以癢也,其治宜補氣血,和中托裡,其癢必已。若至瘙癢不止,爬搔破壞皮脫肉坑者,此毒氣內陷,正氣外脫,不旋踵而告受矣。
然先痛後癢者,此常候也。蓋先則毒未解化,其火正盛,宜爾作痛,厥後膿成,毒解火氣漸微,宜爾作癢也。但痛癢俱不宜甚耳。
《經》曰:諸痛癢瘡皆屬心火。火熾則血熱,熱則乾涸,乾涸則氣滯。而作痛也。然初出時即痛者,是發未盡,而熱毒燎灼於肌膚也。既出稠密而痛者,是毒盛而血瘀滯也。六日以前多用發散,六日以後多用活血。因干滯而痛者,則以水楊湯浴之。至於痘瘡發癢,如能食而便堅者,邪氣內實,正氣外虛也。
倦食而泄瀉者,正氣內虛,邪氣外實也。更有火邪搏於肌膚之間,不能即出,以致燥灼腠理而癢者。亦有醉酒之人近炙,或衣被重複而發癢者。更有血方流行,而為風寒外束,故鬱滯而作癢者。總痘色紫赤,飲食能進,而氣血充足者,其癢屬血熱,治宜清涼解毒。如色不紅活,乳食不進,而氣血不足者,其癢屬虛寒。
然胃主肌肉,又為氣血之源,故治並宜調脾進食,活血勻氣,則免癢塌之患。總而言之,痛為實,癢為虛;熱微則癢,熱甚則痛;痛癢皆屬於火,而虛實大有不同矣。
虛則為癢,痛則為實者,大概言之也。空則必癢,癢則必塌,理勢之必然也。但焦紫與灰白,其症將危,勢必俱癢。可見氣虛者作癢,而血熱者亦作癢,故貴治者於起脹之日,如血熱者,先為清熱涼血;氣虛者,先為補中益氣,則自無此患,如待症成,而後治之,必難愈矣。
然其人能食,或大便堅,抓破之處,復灌成膿,其無痘處,又出一番,大小不一,是雖盡破,尚可救治,若瘙癢之時,其人顛倒悶亂,抓破之處,不復灌成膿水,或成坑窟,或即乾黑,或皮自脫,又兼嗆水嘔食,水漿不進,泄瀉失音,寒戰咬牙,手足厥逆,腹脹啼叫,是皆死症也。然在初見黏而遍身癢者,此邪氣欲出,因皮膚閉密,其火遊移往來,故癢也。
引與傷寒太陽病身癢汗不出者同治法,宜使腠理開通,則邪氣得泄,痘起而癢自去,所謂火鬱則發之義也。若膿灌已成,勢將收斂而癢者,是邪氣將散,正氣欲復榮衛和陽,故知癢也。
此與諸瘡癤類,將痊而癢者相同,不須憂慮,但謹記之,勿令搔破液潰,揚起壯灌漿,當血化為水,水為成膿之時,其毒未化,而渾身瘙癢,爬搔不寧者,此為惡候,是與傷寒陽明經痛皮中如蟲行者同論。此所謂虛風外搏,邪氣內強也。有痂落後而疤痕癢者,因榮血耗損,皮膚乾燥,是以浮火遊行,火甚則痛,火微則癢耳,治宜清火滋陰為主。大抵出形而皮肉紅豔,起發而皮嫩多水者,其後必然癢塌,不可不預為調理也。
然癢塌二症相因,故塌者,未必不癢,癢者,未必水塌。不塌而癢,癢可治也;不癢而塌,塌可治也;塌癢並作者,定然難療。至若爬破,如湯火泡者,不治。並氣離血散,陷塌發癢而無膿者,不治。
白話文:
【討論痛與癢】
各種疼痛的情況通常是由於實證,而各種癢感則多半是因為虛證。實證指的是邪氣旺盛,虛證指的是正氣衰弱。瘡疹之所以會發生,主要是由於火氣,火氣旺盛就會引起疼痛,而火氣微弱則會產生癢感。那些經常感到疼痛的人,通常是因為邪氣過盛。痘瘡的毒素在皮膚、肌肉間發作,氣血運轉,將毒素醞釀到一定的程度,如果正氣充足且不放棄抵抗,毒氣尚未完全轉化,就會形成鬱結導致疼痛,這是正常的反應。一旦毒素轉化成膿,疼痛自然停止。
然而,如果皮膚像被刀割,身體感覺像是被針刺,劇烈的疼痛不停,痛苦到無法控制情緒,這可能是皮膚組織受到傷害,無法承受毒素的侵害,這種疼痛的變化可能導致更嚴重的病症。經常感到癢的人,通常是因為正氣衰弱。根據古籍記載,胃是消化系統的核心,負責供應全身營養。食物進入口中的那一刻,營養就儲存在胃部,以滋養五臟六腑。
如果胃氣虛弱,食物就無法被有效消化,體內津液枯竭,無法向皮膚和肌肉提供足夠的精華,氣血運行失常,無法有效對抗毒素,使得毒素在體內浮動,忽聚忽散,灼燒皮膚,因此產生癢感。治療上應補充氣血,調節中焦,使裏氣得以提升,癢感就能得到緩解。如果癢感持續不止,甚至抓破皮膚,造成傷口,這可能是毒素侵入體內,正氣外洩,病情可能很快惡化。
然而,先痛後癢是一種常見的現象。因為初期毒素尚未完全化解,火氣正旺,所以會感到疼痛,隨後毒素轉化成膿,火氣逐漸減弱,所以會感到癢。但是,不管是疼痛還是癢感,都不應該過度。
古籍中提到,所有的疼痛、癢感和瘡疹都和心火有關。火氣過旺會導致血液過熱,過熱則導致乾燥,乾燥又會導致氣血阻滯,從而產生疼痛。如果剛開始就感到疼痛,通常是因為毒素尚未完全釋放,熱毒在皮膚中燃燒。如果痘瘡稠密且伴有疼痛,則可能是毒素過盛,血液淤滯。在痘瘡出現的前六天,治療主要以發散為主,六天之後則以活血為主。如果因為乾燥導致疼痛,可以使用水楊湯浸泡。
至於痘瘡引起的癢感,如果患者能正常進食且排便正常,這表示邪氣在體內較盛,而正氣在外較虛。如果疲倦不想吃東西且有腹瀉,則表示正氣在體內較虛,邪氣在外較盛。還有,火邪在皮膚間搏鬥,無法立即排出,導致皮膚乾燥灼熱,產生癢感。有些人在喝醉酒後接近熱源,或者穿著厚重衣物,也會產生癢感。另外,當血液流動受到風寒束縛,也會導致鬱滯和癢感。總的來說,如果痘瘡呈現紫色或紅色,且能正常進食,表示氣血充足,癢感可能是由於血液過熱,治療應以清熱解毒為主。反之,如果痘瘡顏色不明亮,無法正常進食,表示氣血不足,癢感可能是因為虛寒。
然而,胃部主導肌肉,同時也是氣血的來源,因此治療時應調整脾胃,促進食慾,活血調氣,避免癢感和塌陷的問題。總的來說,疼痛代表實證,癢感代表虛證;火氣微弱會引起癢感,火氣過旺會引起疼痛;疼痛和癢感都與火氣有關,但虛實之分卻大不相同。
虛證通常會引起癢感,實證通常會引起疼痛,這是一般的說法。氣血虛弱的人通常會感到癢,癢感通常會導致塌陷,這是必然的道理。但是,如果痘瘡呈現焦紫色或灰白色,且伴有癢感,這可能是病情危急的徵兆。由此可見,氣血虛弱的人會感到癢,但血液過熱的人也會感到癢,因此治療時應在痘瘡初期就進行,如果是血液過熱,應先清熱涼血;如果是氣血虛弱,應先補中益氣,這樣才能避免問題的發生。如果等到病情惡化再治療,就很難治癒了。
然而,如果患者能正常進食,且大便正常,即使抓破的地方已經感染,但在其他部位仍會長出新的痘瘡,這些痘瘡大小不一,即使全部破掉,仍然有機會治療。但如果在癢感期間,患者精神混亂,抓破的地方不再感染,或者形成坑洞,或者乾黑,或者皮膚自行脫落,再加上嘔吐、食慾不振、無法進食、腹瀉、聲音沙啞、寒戰、咬牙、手腳冰冷、腹部腫脹、啼哭等症狀,這都是死亡的徵兆。然而,如果在初期看到全身粘膩且伴有癢感,這可能是邪氣正在往外排,由於皮膚閉塞,火氣在體內遊移,因此產生癢感。
這種情況可以比照傷寒太陽病的治療方法,應讓皮膚毛孔打開,讓邪氣得以排出,痘瘡會逐漸長出,癢感也會消失,這就是所謂的「鬱火需發散」的道理。如果膿包已經形成,且正處於收斂階段,但仍有癢感,這可能是邪氣正在散去,正氣正在恢復,因此感到癢。這與其他瘡疹類似,當病情好轉時會感到癢,不必過度擔心,但要小心不要抓破,以免引起感染,應等待血水轉化為膿包,當毒素尚未完全消散,全身感到癢感,抓個不停,這可能是惡性徵兆,與傷寒陽明經的皮膚疼痛、感覺像有蟲子在爬一樣的症狀相似。這就是所謂的「虛風外搏,邪氣內強」。有些人在結痂後疤痕會發癢,這是因為營養流失,皮膚乾燥,導致浮火遊走,火氣過旺會引起疼痛,火氣微弱則會引起癢感,治療應以清火滋陰為主。一般來說,如果痘瘡出現後皮膚和肌肉呈現紅豔色澤,且皮膚柔嫩,水分充足,那麼之後可能會出現癢感和塌陷,必須提前進行調理。
然而,癢感和塌陷兩個症狀往往相互影響,因此有塌陷的人不一定會感到癢,有癢感的人不一定會塌陷。如果不塌陷但有癢感,癢感是可以治療的;如果不癢但有塌陷,塌陷是可以治療的;如果同時有癢感和塌陷,治療起來會比較困難。如果抓破的部位像燙傷或火燒傷一樣,無法治療。如果氣血分離,皮膚塌陷,且沒有膿包,無法治療。
2. 痢
3. 論身痛
《經》曰:諸寒為痛。又曰:痛則為實。是故內快外痛,為外實內虛;外快內痛為內實外虛。然痘瘡身痛者,是或皮厚肉密,外寒相搏,或熱毒內作,更或血虛不能榮養者有焉。大抵熱毒未盡時者,是血氣凝滯毒壅而作痛也。既盡時者,是血虛而熱燥也。若遍身如齧而色黑者,是毒氣壅滯,血凝而危也。如自利不食者,不治。
痢者,濕熱鬱於腸胃,有傷氣血而成也。痘以氣血為主,二者咸傷,痘何賴焉?治法赤用四物湯為主;白用四君子湯為主;赤白相兼者,合而用之。腹痛者,倍加當歸,芍藥;後重者,內加木香理氣;赤久不愈者,則加阿膠、黑乾薑;日久不愈者,則加黃耆、炙乾姜;外感者,則加小柴胡發散;小便澀者,則加木通、澤瀉,此治痘痢之大略也。但痢最難捷愈,若非痘之有定期也。
且外膿內痢,表裡俱虛,元氣易陷,故宜以治痘為主,大用參耆補托,兼用升提,毋使元氣下陷,毒氣內攻。若專以尋常治痢之法,行氣和血,則毒反假藥勢,內陷於陰,何能充達在表成功!況有跡之疾病未除,而無形之元氣先竭,則痘不待痢痊而先斃矣。且世間似痢非痢者多,以青皮、檳榔而致斃者,不可勝舉!
白話文:
【討論身體疼痛】
經典上說過:所有寒冷都會引發疼痛。又說:疼痛代表實證。所以,外表看似健康但實際上體內疼痛,這是外表看似強壯但體內卻虛弱;反之,外表感覺疼痛而內心卻舒暢,則表示內在實質上強壯但外表卻顯得虛弱。然而,長了痘瘡還伴有身體疼痛,可能是皮膚厚實,肉質緊密,外界的寒氣與之交戰,或者體內熱毒肆虐,亦或是血液不足無法滋養全身造成的。總的來說,在熱毒未完全清除的時候,這是因為血液循環受阻,毒素聚集導致的疼痛。熱毒清除後,則可能因為血液不足,導致體內燥熱。如果全身像被咬一般疼痛,且皮膚變黑,這可能是毒素積聚,血液凝結的危險信號。如出現自行排便困難,食慾不振的情況,治療效果通常不佳。
痢疾,是由濕熱在腸胃中鬱積,損傷了氣血所致。痘瘡以氣血為主要因素,兩者同時受損,痘瘡如何得以恢復呢?治療方法上,紅色痘瘡主要使用四物湯;白色痘瘡主要使用四君子湯;紅白相間的痘瘡,可以兩種湯劑混合使用。腹部疼痛,可以增加使用當歸和白芍;排便困難,可加入木香來調理氣血;紅色痘瘡久久不癒,可以加入阿膠和黑乾薑;長期未癒的痘瘡,可以加入黃耆和炙乾薑;外感風寒的痘瘡,可加入小柴胡來散寒;小便困難的痘瘡,可以加入木通和澤瀉。這就是治療痘瘡和痢疾的基本原則。但是痢疾最難快速痊癒,不像痘瘡有固定的療程。
再者,外部有膿瘡內部又有痢疾,體內外都處於虛弱狀態,元氣容易衰弱,所以應以治療痘瘡為主,大量使用人參和黃耆來補氣,同時輔助使用提升元氣的藥物,避免元氣下降,毒素向內攻擊。如果只用一般的治療痢疾的方法,調節氣血,那麼毒素反而會藉助藥物的力量,深入體內,怎麼可能讓痘瘡在表面成功消退呢!況且,有形的疾病尚未消除,而無形的元氣已先耗盡,痘瘡不必等到痢疾完全康復就可能先死亡。而且,世界上有很多看似痢疾卻不是痢疾的情況,因誤用青皮、檳榔而致死的例子不勝枚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