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痘疹全集卷二十三(總論痘要夾症門) (6)

回本書目錄

痘疹全集卷二十三(總論痘要夾症門) (6)

1. 噯氣噁心

噯氣者,多因胃虛窒塞,氣不升降,過極則展舒,而濁氣上出於胃也。有因食物停胃而夾酸臭者,治宜消食,推揚穀氣。有因胃中滯氣不舒,而無酸臭者,治宜行氣調胃和中。有因痘毒未出,火邪在內萌動所致者,治宜發痘。有因既出之後,而熱毒猶鬱於中,欲發不得發而然者,此宜清胃。

若夫噁心乾嘔,其候雖近,其寒實深,蓋衝任虛火上衝,犯於清道,乃臟敗毒攻之惡候也。

白話文:

打嗝通常是因為胃虛弱、阻塞,導致氣機升降失調,嚴重時就會舒展開來,讓濁氣從胃部向上排出。有些是因為食物停留在胃中,伴隨酸臭味,治療應該以消食和促進穀氣升降為主。有些是因為胃中氣滯不舒,沒有酸臭味,治療應該以行氣、調胃、和中為主。還有些是因為痘毒未出,內火萌動所致,治療應該以發痘為主。有些是因為痘毒已經發出,但熱毒仍然鬱結在體內,想要發出卻發不出來,治療應該以清胃為主。

至於噁心乾嘔,雖然症狀相似,但寒實病邪深入,主要是因為衝任虛火上衝,犯了清道,這是臟器衰敗,毒氣攻邪的惡兆。

2. 喘急

夫喘而加急,無問朝候見之,此為惡症。然有虛實之分,如氣微息短無力者為虛;如聲粗大,氣粗且長者為實。蓋肺居氣之至高,喜清虛而不受室礙,若邪氣相干則竅壅塞而發喘。然有中氣不足者;有肺氣將絕者;有痘毒未出,梟炎上攻者;有痰涎緊並者;更有飲食倍傷,氣壅於肺者;有卒犯風寒而外束者;有大便久閉而內逆者;有因瀉後而元氣下陷者;虛火上壅者:有因吐後陽虛,不能按納陰火,火逆上衝者;有因過補無補,虛氣無依者。種種諸因,並宜分源異治可也。

至如瀉利不已,腹脹煩燥,汗出如油,發潤作喘者,不治。總之,多因梟毒煽烈,玄池耗灼,肺火輸降,火自升迫,喘斯作矣。

白話文:

呼吸急促,且越來越嚴重,不論白天黑夜,出現這種情況都是不好的徵兆。不過,這其中又分虛實兩種情況,如果氣息微弱、呼吸短促、無力,就是虛症;如果聲音粗啞、呼吸粗重且長,就是實症。因為肺位於身體最高處,喜清虛而不受阻礙,若有邪氣侵入,就會阻塞肺竅導致喘息。而導致喘息的原因有很多,包括中氣不足、肺氣將竭、痘毒未出、喉炎上攻、痰涎阻塞、飲食傷損、氣壅於肺、突然受寒、大便便秘、瀉後元氣下陷、虛火上炎等等,需要根據不同的原因對症下藥。

如果腹瀉不止、腹部脹痛、煩躁不安、汗出如油、頭髮油膩、呼吸急促,這種情況就無法治療了。總而言之,大多數情況都是因為邪毒熾盛,津液耗損,肺火上逆,導致火氣上衝,造成喘息。

3. 咳嗽

夫咳嗽之所以累人者,以其難於立止也。然欲治肺而止嗽,則益害肺而嗽愈甚,蓋肺受病而咳嗽者,必有因以迫之,治其因則嗽自愈。若不詳所自,而徒事於肺,則氣無所歸,或邪無所散,肺愈苦而咳嗽愈甚矣。如痘初咳嗽者,因痘瘡挾君相二火,上熏於肺,肺葉焦舉。故氣逆而咳者,有聲無痰之謂也。

若脾虛不能運化而生痰,痰生則嗽,嗽者,無聲有痰之謂也。治法無痰要有痰,有痰要無痰。可見,治咳又難於治嗽也。在發熱之時,先有咳嗽之症者,此為外感風邪之故,治宜疏散。在將發瘡痍之時者,是火邪欲達之故,治宜托痘。既見咳嗽更增者,是喉嚨有痘,故淫淫如癢,習習如鯁,治宜利咽。

白話文:

咳嗽之所以讓人疲憊,是因為很難停下來。想要治療肺部止咳,卻可能反而損害肺部,讓咳嗽更嚴重。因為肺部生病而咳嗽,一定有原因導致它發作,治療病因就能自然痊癒。如果不明究理,只針對肺部治療,就會導致氣無處可去,或邪氣無處可散,肺部更加痛苦,咳嗽也更加嚴重。例如,出痘初期咳嗽,是因為痘瘡帶有君火相火,向上熏蒸肺部,導致肺葉焦灼而上升。因此,氣逆而咳嗽,就是有聲音卻沒有痰。

如果脾虛不能運化而產生痰液,痰液產生就會咳嗽,這種咳嗽是沒有聲音卻有痰。治療方法要根據情況,沒有痰就要有痰,有痰就要沒有痰。可見,治療咳嗽比治療咳痰更困難。在發熱時,一開始就出現咳嗽,這是外感風寒所致,應該用疏散的方法治療。在將要長瘡痍時,這是火邪想要到達肺部所致,應該用托痘的方法治療。如果咳嗽越來越嚴重,這是喉嚨長痘,所以會癢癢的,像魚骨卡住一樣,應該用利咽的方法治療。

若灌漿而咳者,是肺氣虛弱,治宜參耆甘桔之類。若靨後而猶咳者,是肺逆不收,治宜潤肺清毒。若落痂後而多嗽者,治宜滋肺化痰,更有身熱而咳嗽連聲鼻血者,是餘毒在肺也,治宜清熱解毒,有因久嗽陰虧,痰水黏滯,氣不升降,兩脅刺痛者,治宜養陰清肺,使痰氣流通,而癰咳俱愈也。至若聲如水雞聲者,如拽鋸者,口中痰涎膠塞者,並皆不治。

白話文:

如果傷口癒合後還咳嗽,可能是肺氣虛弱,可以用人參、黃耆、甘草、橘子等藥物治療。如果傷口結痂後還咳嗽,可能是肺氣逆上,無法收斂,可以用潤肺清毒的藥物治療。如果傷口結痂後咳嗽不止,可以用滋潤肺部、化痰的藥物治療。如果伴隨發燒、咳嗽不止、流鼻血,則可能是殘餘毒素在肺部,可以用清熱解毒的藥物治療。如果因長期咳嗽導致陰虛、痰液黏稠、氣機不暢、兩肋疼痛,則可以用養陰清肺的藥物治療,使痰氣流通,咳嗽和瘡瘍都能治癒。至於聲音像水雞叫一樣,或像鋸子摩擦一樣,或口中有粘稠痰液阻塞,這些情況都無法治療。

4. 厥逆

夫痘之際,頭面宜涼,手足宜溫,反此則為逆矣。至於厥則更甚於逆而乃冷也。逆則陽氣衰,厥則陰氣勝,頭乃諸陽氣之會,痘毒之氣上蒸,故溫也。足冷者,是陰陽之氣下絕也,不治。蓋四肢屬脾,而脾又統周身,為諸陽之本。如指頭微寒,則陽氣衰,夫陽氣起於十指之端也。

若足心冷則陰氣勝,陰脈集於足下而趨於足心也。然焦黑煩渴頓悶喘促而厥逆者,此熱深厥亦深,火極似水,乃陽毒內陷也。若灰白頂陷,吐瀉兼併而厥逆者,此元氣虛憊,陰陽不接也,總皆惡候。若手足冷而曾多吐瀉者,此脾臟虛怯也。四肢皆稟氣於胃,脾胃氣弱,不得至於經耳。

白話文:

長痘痘的時候,頭臉應該保持涼爽,手腳則要溫暖,反過來就違背了自然規律。而厥症比違背自然規律更嚴重,甚至會導致身體冰冷。違背自然規律表示陽氣衰弱,厥症則代表陰氣過盛。頭部是所有陽氣匯集的地方,痘毒之氣往上蒸發,所以要保持溫暖。腳冷則代表陰陽之氣往下斷絕,如果不治療就很危險。因為四肢屬脾,而脾統管全身,是所有陽氣的根本。如果手指微微發冷,表示陽氣衰弱,因為陽氣起源於十指尖。

如果腳心冰冷,就代表陰氣過盛,陰脈聚集在腳底並通向腳心。但是如果出現焦黑、口渴、昏沉、喘不過氣、並且有厥症,這表示熱氣深陷,厥症也很深,火氣極盛就好像水一樣,是陽毒內陷。如果出現灰白色、頭頂凹陷、嘔吐腹瀉並且有厥症,這表示元氣虛弱,陰陽不相接,都是不好的徵兆。如果手腳冰冷並且之前有過多次嘔吐腹瀉,這表示脾臟虛弱。四肢都受胃氣的影響,脾胃氣弱,就無法輸送到經絡。

若在痘未出時,則於發表之內,當兼和中,不可單行發表以致復虛胃氣,至若陽氣虛寒而飲沸不熱者,則急投參附重複,蓋覆使陰返陽回而自順矣。如陽氣大脫足冷過膝者,不治。

痘中厥冷者,多因毒氣鬱遏於內,而元氣不得行諸中外,是以致表無陽也,宜理中湯加減服之。然有陰陽二症,凡二便俱秘,煩躁狂妄,腹脹喘渴者為陽厥,宜疏利以宜發陽氣。如嘔吐自利,陽氣欲脫者,為陰厥,治宜溫補,以追復元陽。大抵暴得非陰,久病非陽,蓋胃傷則生風嘔吐,脾傷則生風厥逆,多屬脾宮無陽而四肢無以稟受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痘痘還沒長出來,就要在發汗時兼顧調和脾胃,不能單純發汗,以免損傷脾胃之氣。如果陽氣虛寒,喝沸水都覺得不熱,就要趕緊服用人參附子湯,讓陰氣歸位,陽氣回升,自然恢復正常。但如果陽氣大傷,腳冰冷到膝蓋以上,就無藥可救了。

痘疹期間出現厥冷,大多是因為毒氣鬱結在體內,元氣無法流通到體表,所以表虛無陽。應該用理中湯加減服用。但要注意,厥冷分為陰陽兩種情況。如果大便和小便都秘結,煩躁狂妄,肚子脹滿,口渴喘不過氣,這是陽厥,要用疏利的方法來幫助陽氣發散。如果嘔吐腹瀉,陽氣將要耗盡,這是陰厥,要用溫補的方法來恢復元陽。總之,突然發病的不是陰證,久病的不是陽證。這是因為胃氣受損會導致風寒嘔吐,脾氣受損會導致厥逆,大多是因為脾臟沒有陽氣,四肢得不到滋養。

5. 中風

夫痘症熱極生風,亦如中風之狀,或手足腰項強急,或目視牽引,口張舌強,治宜俱用參蘇飲之類,痘出熱解,而風自己,若在起脹成漿之後而見者,則為氣血兩虛,虛風內鼓,危之症也,惟峻補氣血,或能救之。

白話文:

麻疹發病時,高燒會導致風邪入侵,症狀類似中風,可能出現手腳、腰部、脖子僵硬,眼睛斜視,嘴巴張開,舌頭僵硬等情況,治療要使用參蘇飲類藥物。等疹子出完退燒後,風邪就會自行消失。如果在疹子開始發脹成漿之後才出現這些症狀,就代表氣血兩虛,虛風內盛,情況非常危險,只有猛烈補氣血才能救治。

6. 寒熱

腠理者,肺氣之門戶也。苟為風寒閉塞,則清道不能流通,而施其合矣。是以火動則熱,火鬱則寒,寒極則熱,熱極則寒,然痘未出,而發者為實,此氣血旺,而不受邪觸,乃與毒火相爭也。若已出之後而發者,則為虛矣。發於毒盛者為邪勝,發於毒少者為虛,極髮結痂之後者為餘毒,發於因用毒藥太過,而元氣虛損者為大逆。七日前後獨熱者為痘蒸,是氣血與毒俱盛也。

十四日後熱者,亦為餘毒,易治。七日前後獨寒者,是氣血虧損,毒火內郁也,難療。實則發散以清其氣道,虛則補益以固其真元,但補益必須看明,發散切勿過用,若真元一損,則無復有可回之理矣。

白話文:

腠理是肺氣的門戶,如果受到風寒阻礙,就會導致清氣無法流通,而引起疾病。因此,熱氣旺盛就會發熱,熱氣鬱結就會發寒,寒氣極盛就會轉為熱,熱氣極盛就會轉為寒。然而,痘疹尚未出現就發熱的,屬於實證,這是因為氣血旺盛,不受外邪侵襲,與毒火抗衡。而痘疹已經出現之後才發熱的,則屬於虛證。發熱是因為毒氣過盛的,屬於邪勝;發熱是因為毒氣不足的,屬於虛證;痘疹結痂之後仍然發熱的,屬於餘毒;發熱是因為使用毒藥過量,導致元氣虛損的,屬於大逆。七天前後單獨發熱的,屬於痘蒸,這是氣血與毒氣都旺盛的表现。

十四天之後發熱的,也屬於餘毒,比較容易治療。七天前後單獨發寒的,這是氣血虧損,毒火鬱積在體內的表現,難以治療。實證要疏散風寒,清利氣道;虛證要補益氣血,固護元氣。但是補益要辨明虚实,疏散要适度使用,如果元氣受損,就沒有回轉的餘地了。

7. 失血

痘瘡失血者,乃氣盛攻毒,為賊邪阻塞清道,熱盛火熾,而氣與毒相挾交爭,血不能勝,以致錯經妄道,渙散無統,是皆氣盛於血之患也。毒盛則血熱,血熱則妄行,治宜犀角地黃之類。然有從口而出者;有從大小便出者;有從瘡毒出者;是皆有犯於內,皆難治也。惟從鼻出,而得生者,何也?蓋為氣盛逐血,血載毒奔行周身,傳注督脈,斬關而出,不犯其內,無大害也。故痘之發,雖雲氣不可弱,然亦不可太盛,太盛則傷其血。

治者安其氣位而補血,斯無誤矣。若下瀉膿血,如死肝豆汁者,是胃爛也,不治。至於女人經期,先期而治者謂之熱,後期而至者謂之寒,此常論也。然經行至久,並從虛治,參耆歸芍,補托之劑,在所宜施。如脈虛神倦者,尤宜倍加溫補,庶無灰白之變。

白話文:

患有痘瘡且失血的人,是因為體內氣盛攻打毒素,導致邪氣阻塞了清氣流通的通道,熱氣旺盛,火氣熾盛,氣與毒相互糾纏爭鬥,血液無法抵禦,因此血液失去正常運行規律,散亂無序,這是氣盛於血造成的病症。毒素旺盛就會使血液發熱,血液發熱就會亂跑,治療應當使用犀角、地黃等藥物。

有些患者從口中流血,有些患者從大小便中流血,有些患者從瘡毒中流血,這些都是內部病變,都難以治療。只有從鼻孔流血,並且能夠康復的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體內氣盛驅趕血液,血液帶著毒素在全身奔走,傳入督脈,衝破關卡流出,沒有侵犯到內部,並無大礙。

所以痘瘡發病,雖然說氣不能虛弱,但也不能太盛,氣太盛就會傷害血液。治療應該安頓好氣機,並補充血液,這樣就不會出錯。如果出現下瀉膿血,像死掉的肝臟一樣,顏色像豆汁一樣,這是胃潰爛了,無法治療。

至於女人月經,提前來潮就叫做熱,推遲來潮就叫做寒,這是常規的說法。但是如果月經長期不調,就要從虛弱方面治療,使用當歸、黃芪、熟地黃、芍藥等藥物,補益和托舉氣血。如果脈象虛弱,精神倦怠,更應該加倍溫補,才能避免出現不好的轉變。

《經》曰:陽絡傷則血外溢,血外溢,則衄血;陰絡傷,則血內溢,血內溢,則後血。痘疹失血者,因瘡疹之火熏灼於裡,迫血妄行,血亦隨火而動耳。若作渴飲冷,手足並熱者,此毒氣熾盛,而上溢也。若作渴飲湯,手足不熱者,此脾肺氣虛,不能攝血,而妄行也。若衄血,而右寸脈數者,此肺金受刑而有火者。

如吐血,而痘赤作渴發熱者,此胃經熱毒也,並宜透托涼血為主。

有因大便乾硬燥結,是以微血從糞後而出者,此或因肛門傷損也。如瘡已收,而大便膿血,外候無變者,此毒邪倒靨,正不受邪,而毒從利出也,併為無害。若非此,而便血淋漓,昏睡不食者,是臟腑敗壞,陰血妄行也,必死之候。

白話文:

經書記載,陽絡受傷會導致血液外溢,外溢則會造成鼻出血;陰絡受傷則會導致血液內溢,內溢則會造成血崩。痘疹失血的原因是瘡疹的熱氣燻灼內部,逼迫血液亂竄,血液也隨着熱氣而流動。如果患者感到口渴想喝冷飲,手腳發熱,這是毒氣熾盛上溢的表現。如果患者感到口渴想喝熱湯,手腳不熱,這是脾肺氣虛,無法收攝血液而亂竄的表現。如果鼻出血且右寸脈搏跳動頻繁,說明肺金受傷而有熱氣。

如果吐血,且痘疹發紅,口渴發熱,這是胃經熱毒,應該以透托涼血為主。

如果大便乾硬結燥,少量血液從糞便後流出,可能是肛門受傷。如果瘡疹已癒合,但大便帶膿血,其他症狀沒有變化,這是毒邪倒流,正氣不受邪氣侵襲,毒邪從大便排出,無害。如果不是這種情況,而是便血不止,昏睡不食,說明臟腑敗壞,陰血亂竄,是必死的徵兆。

夫心主血,而榮於血,痘瘡毒氣太盛,則經絡壅塞,火毒侵淫,郁成瘀血,於心脅之間,是以或為心脅痛,其瘡灰黑,而煩躁喘渴腹脹矣。或熱邪下迫,血隨熱注,而便血矣。便後而熱減神清痘轉者,此熱隨血解,用犀角地黃主之。如便後而諸症愈甚者,此邪乘勝正,為不治也。

凡便血,而從糞前來者為近血,是大腸積熱所致也。從糞後來者為遠血,是胃間積熱所致也,皆宜清熱固榮為主。若於久瀉久利之後者,是脾氣虛寒不能攝血所致也,宜溫補,而兼升提。

白話文:

心臟主宰血液,身體的榮光也來自血液。如果痘瘡毒氣過盛,就會阻塞經絡,火毒侵襲,形成瘀血,停滞在心臟和脅肋之間,因此會出現心脅疼痛,瘡痂呈灰黑色,並且感到煩躁、喘不過氣、口渴、腹脹等症狀。也可能因為熱邪向下逼迫,血液隨著熱氣而排出,導致便血。如果便血後熱症減輕,精神轉為清醒,痘疹好轉,說明熱氣隨著血液排出,可以用犀角地黃來治療。但如果便血後症狀加重,則說明邪氣乘勝而上,正氣不足,就屬於不治之症了。

一般來說,便血從糞便前方流出的是近血,是大腸積熱導致的;從糞便後方流出的是遠血,是胃部積熱導致的,這些情況都需要以清熱固榮為主要治療方法。如果便血發生在長期腹瀉或腹瀉之後,則可能是脾氣虛寒,無法收攝血液所致,需要溫補脾胃,並輔助升提止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