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痘疹全集卷二十三(總論痘要夾症門) (3)

回本書目錄

痘疹全集卷二十三(總論痘要夾症門) (3)

1. 秘結

夫二便不可太利,亦不可不通,一或閉焉,則腸胃壅塞,脈絡凝滯,毒氣無由而泄,於是眼合聲啞,肌肉黧黑,頃刻而告變矣。治之者,惟使氣血流行,則大便自無阻滯,苟因熱氣燥急於下,或因汗多,或利小便,以致津液乾涸,不得滑潤。亦有血熱血燥,如老人產婦,血氣虛弱,不能傳送大腸,以致大便不利者有焉。

凡手足心熱,脅下有汗,口乾腹脹,身熱煩躁者,此熱秘也,宜酌斟下之。如不食而嘔清水,面青而腹不脹,不裡急後重者,此虛秘也,宜補氣血為主,而佐以麻仁丸之類。凡秘結當分三部,上結則宜降氣清涼,中結則宜行氣活血,下結則宜蜜導。至於痘在四五日間而不大便者,乃氣血成漿,若無腹脹滿悶,勿以便秘為治,蓋灌膿之時,元氣津液皆為外用。

若得數日不便,尤助中氣運育之機,倘有泄瀉,即用參、耆、炙草、苓、朮、薑、桂之類,佐以升提,使中氣不餒,痘毒達表。若獨以泄瀉治,則痘必倒塌矣。

古人云:凡痘起脹灌膿之際,而無內症者,在其大便數日不行,不可妄加下劑,以耗泄其氣血。世因以便秘為貴,甚有熱壅之症,不特不敢下利,反加補托溫暖之劑,以禁固之,致使熱壅愈加,痘毒不得伸越,正氣不得舒暢,熱毒壅極,走注下焦,忽爾大瀉,元陽驟脫,遂為不救,是皆熱壅失治之過也,是宜微下之,以泄其壅熱,但審其秘結之因以治之,不必重在硝黃,有傷元氣也。然古方下劑之中,而必佐以風藥者,是兼升發之義也。

至如痘後自利黃黑,而表裡無恙者,此毒隨利下,不必施治,但與化毒湯服之。

夫瘡疹發熱,大便宜潤。若二三日不行,宜急利之,恐腸胃不通,榮衛不行,瘡出轉密也。惟自起發之後,大便常宜堅實,蓋小兒臟腑嬌脆,大便不行則易實,大便自利則易虛,故成漿之際,雖數日不便,亦無憂耳。至於不能食者,尤賴舊穀氣為養,待至成膿毒化之後,則解利之。

如能食者,則又大便喜潤,此賴新谷為養,故欲舊汙不留,則臟腑流利,血氣和平,切不可因其便利而用溫補,反增裡熱之症。如即能食,而其便二三日不通,里無所苦者,亦不必攻之,不得已或用膽導蜜導之法,使氣道升降而無壅塞之患也。惟在靨時而四五不行,以致熱甚生濕,其瘡難靨,況三焦阻絕,熱毒內蓄,必多變症,則宜利之。

如燥糞在大腸而不能下者,以膽汁導之,然胃主腐熱水穀,大腸主傳送已化之物,故食多少,可以知人穀氣之虛實,大便滑溫,可以知人臟腑之虛實,是以大便如常,最痘中之一順候也。如起脹之時,忽然泄瀉者,此宜急止之,恐其腸胃虛,真氣脫,毒內陷耳。又宜分其冷熱虛實。

如瀉而手足冷,面色青白,瘡不紅綻者,冷症也,宜理中湯。如瀉下之物黃又酸臭,手足心熱,面赤口渴,而瘡紅綻焮發者,熱症也,宜五苓散。如脾胃怯弱,精神怠慢而不食者為虛,當溫養之。如身熱中滿渴而不食者為實,當清利之。如飲冷水自利者,此所謂濕勝則濡瀉也,宜用溫中利水。

如因傷食自利而所出酸臭者,此所謂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也,宜用先消後補。若至臟氣自脫,或因服寒藥,致令瘡毒陷入,瀉如痘汁,或便膿血,口出臭氣。唇焦目閉,而兼腹脹者,必死之症,及起脹灌漿之時,泄瀉不止,以藥止之不已者,死。書云:六腑氣絕於外者,手足寒;五臟氣絕於內者,利不止;正氣脫者,必淹延而死;邪氣內陷者,必煩躁而死。

白話文:

標題: [便祕]

內容: 人體的排泄不能過於順暢,也不能完全不通,一旦出現閉塞,腸胃就會堵塞,脈絡也會停滯,毒素無法排出,隨後可能會眼睛乾澀,聲音沙啞,皮膚變得暗沉,很快身體狀況就會惡化。治療上,主要在於讓氣血流通,大便自然就不會阻滯。如果是因爲熱氣導致乾燥,或者出汗過多,或者小便頻繁,導致體內津液枯竭,無法潤滑腸道。也可能是因爲血液過熱或乾燥,例如老年人和產後婦女,氣血虛弱,無法推動大腸蠕動,從而造成大便不暢。

手腳心發熱,脅下出汗,口乾腹脹,身體發熱煩躁,這是熱祕,應適當使用瀉藥。如果不進食卻嘔吐清水,面色蒼白且腹部不脹,沒有裏急後重的感覺,這是虛祕,應以補充氣血爲主,輔以麻仁丸之類的藥物。便祕應分爲上結、中結、下結,上結需降氣清涼,中結需行氣活血,下結需用蜂蜜導引。

至於痘瘡在四五天內沒有大便,這是因爲氣血正在形成漿狀物,如果沒有腹部脹滿的感覺,不應以便祕進行治療。因爲在這個階段,元氣和津液都在外用。

如果幾天沒有大便,反而有助於中氣的運轉,如果有腹瀉,應使用人參、黃芪、炙甘草、茯苓、白朮、生薑、肉桂等藥物,配合升提,使中氣不會衰弱,痘毒得以表發。如果只針對腹瀉進行治療,痘瘡必定會塌陷。

古人說,在痘瘡起脹灌膿的時候,如果沒有內部症狀,即使大便幾天沒有,也不可隨意使用瀉藥,消耗氣血。世人往往視便祕爲貴,有些熱壅的症狀,不僅不敢使用瀉藥,反而添加補託溫熱的藥物,導致熱壅更加嚴重,痘毒無法釋放,正氣無法舒暢,熱毒壅極,向下走注,突然大瀉,元陽驟脫,就會無法救治,這都是熱壅沒有得到適當治療的結果,應輕微使用瀉藥,以釋放壅熱,但應根據便祕的原因進行治療,不必過分依賴硝黃,以免傷害元氣。

然而,古方中的瀉藥,一定要配以風藥,這是爲了同時提升和發散的意義。

至於痘瘡後自行出現黃色或黑色的腹瀉,如果表面和內在都沒有問題,這是毒素隨糞便排出,無需特別治療,只需服用化毒湯。

瘡疹發熱時,大便應保持潤滑。如果兩三天沒有大便,應儘快通便,以防腸胃不通,氣血運行受阻,瘡疹會更密集。只有在瘡疹開始出現後,大便應保持堅實。這是因爲小兒的臟腑嬌嫩,大便不暢則容易實,大便自行則容易虛,所以在成漿階段,即使幾天沒有大便,也沒有什麼可擔心的。對於不能進食的人,更依賴舊的谷氣作爲養分,等到成膿毒化後,再解便。

對於能進食的人,大便喜歡溼潤,這依賴新的穀物作爲養分,所以要讓舊污不留,這樣臟腑才能流暢,氣血平和,切不可因爲大便通暢就使用溫補,反而增加內熱。如果能夠進食,但是兩三天沒有大便,裏面沒有不適,也不必強行通便,如果實在需要,可以使用膽汁或蜂蜜導引的方法,使氣道上下暢通,沒有壅塞的困擾。只有在痘瘡期間四五天沒有大便,導致熱度過高產生溼氣,瘡疹難以癒合,何況三焦阻絕,熱毒內蓄,必然會出現多種病症,這時應進行通便。

如果幹燥的大便在大腸內無法下降,可以用膽汁導引。然而,胃負責腐熱食物,大腸負責傳送已經消化的食物,因此食量的多少,可以看出人體谷氣的虛實,大便的潤滑度,可以看出人體臟腑的虛實,因此大便正常,是痘瘡中的一種順候。如果在起脹時,突然出現腹瀉,應立即制止,以防腸胃虛,真氣脫,毒內陷。還應區分冷熱虛實。

如果腹瀉時手腳冰冷,面色青白,瘡不紅腫,這是冷症,應用理中湯。如果腹瀉物呈黃色且酸臭,手腳心熱,面色紅潤,口渴,瘡紅腫,這是熱症,應用五苓散。如果脾胃虛弱,精神怠惰,不進食,這是虛,應當溫養。如果身體發熱,腹脹,口渴,不進食,這是實,應當清利。如果喝冷水自行腹瀉,這是所謂的溼勝則濡瀉,應用溫中利水。

如果因爲飲食過量自行腹瀉,且排出物酸臭,這是所謂的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,應用先消後補。如果髒氣自行脫落,或者因爲服用寒藥,導致瘡毒陷入,腹瀉如痘汁,或者便膿血,口出臭氣,脣焦目閉,並伴有腹脹,這是必死的症狀。以及在起脹灌漿時,腹瀉不止,用藥物止不住,也是必死的症狀。書上說,六腑氣絕於外的人,手足冷;五臟氣絕於內的人,利不止;正氣脫的人,必淹延而死;邪氣內陷的人,必煩躁而死。

2. 小便秘澀

凡諸病以小水少,則病益進。至於痘瘡,正當君火用事,是以心移熱於小腸,小腸移熱於膀胱,膀胱雖為津液之腑,必由肺氣之輸化而始出。若氣為火蝕,則失降下之令,故小便秘澀,則熱毒無以走泄,發驚發搐,勢所必來,治又不可驟用涼藥,當利小便,以導去之。小熱不去,則大熱必生也。

若痘稠密而小便赤少者,此因津液耗損,下焦少血也。不可妄利,反損真陰,徒增為喘、為渴之端。更有積痰在肺,肺為上焦,膀胱為下焦,因上焦閉,而下焦乃塞者,治宜清肺,猶滴水之物,上竅通而下竅乃出,故古方利水劑中,加以荊芥,或用吐法,並此意也。更有氣結於下而乃小便不通者,治直升之,蓋氣升行,而水自降下,然汗下利三者,古人並重用之,一妄皆可損人也。

白話文:

[小便排泄困難]

各種疾病如果伴隨著小便量減少,病情往往會進一步惡化。對於痘疹疾病來說,正是因為身體內部的火氣旺盛,導致心臟的熱量傳遞到小腸,再由小腸把熱量傳遞到膀胱。雖然膀胱是負責儲存和排出體內水分的器官,但其功能正常運作必須依賴肺部的氣息轉換。一旦肺部被火氣侵蝕,就會失去正常的下降作用,造成小便排泄困難。這樣一來,體內的熱毒無法順利排出,極有可能引發抽搐等嚴重症狀。治療時不能立刻使用寒涼藥物,應先疏通小便,讓熱毒得以排出。如果不處理小範圍的熱度,很可能會引發更大的熱度。

若是痘疹密集,且小便呈現紅色且量少的情況,這通常是由於體內津液消耗過多,下腹部血液不足所致。這種情況下不應該隨意使用利尿藥物,以免傷害體內的真陰,反而增加呼吸困難和口渴的風險。另外,若肺部有大量痰液積聚,肺部屬於上焦,膀胱則屬於下焦,由於上焦受阻,下焦也會跟著堵塞。這種情況下,治療應著重在清理肺部,就像滴水的原理,只要上方的孔洞打通,下方的孔洞自然會流暢。因此,古方中的利水藥物常會加入荊芥,或使用催吐療法,都是基於這個道理。此外,若下腹部氣滯導致小便無法排出,治療時應從提升氣的角度入手,因為氣上升後,水自然會下降。然而,出汗、瀉下和利尿這三種治療方式,古人都是謹慎使用的,任何一種方式使用不當,都可能對人體造成傷害。

3. 腹痛

夫諸腹痛多屬於寒,獨痘疹腹痛,多屬於火,雖然尤宜細詳。如身不甚熱,口不作渴,時或發寒,時或嘔吐,腸鳴自利,六脈虛細,面青手足冷,而屬脾胃虛寒者,宜溫補之。如面赤作渴,手足熱,而屬脾胃實熱者,宜微損之。如不思乳食,噯腐吞酸,而系傷食作痛者,宜內消之。

如出不快,而有陷伏作痛,煩躁啼叫者,宜急表暴之。如大便秘結,而譫妄狂亂,有燥糞而痛苦,宜微下之。如誤食生冷而冷痛者,則投溫劑以消之。如感冒風寒,與毒相併,致未盡出,而身體戰動作痛者,宜發散之。如腹痛而熱毒在胃,時欲嘔吐者,則清解之。如瘡乍出乍隱,手足發厥有伏而痛者,宜大托之。

若不出者,勿治。如靨後多熱,大便堅實,糞黑腹痛者,此蓄血也,宜清利之。至若氣粗口臭,唇舌白苔,身發戰動,作痛不已者,此必風寒阻隔,陰陽壅塞不通,毒歸臟腑,已成內潰,而胃爛成膿矣。

更有毒氣彌蔓,陽毒入胃,是以便血無度,腹痛啼哭者,併發熱時,心腹絞痛,煩悶叫號,其瘡陷伏,而脹滿疼痛喘促者,此皆毒惡之氣攻刺腸胃,燔灼臟腑,至惡之候也,並不可治。然凡延綿痛而無止者,寒也。時痛時止者,熱也

白話文:

[腹痛]

大多數的腹痛情況是由寒冷引起的,但唯有出疹子時的腹痛,多是由火熱造成的,即便如此,我們仍應仔細分辨。如果患者體溫並不算高,不會感到口渴,偶爾會發冷,可能伴有嘔吐,腸鳴且有拉肚子的情況,脈搏虛弱且細,面色蒼白,手腳冰冷,這可能是脾胃虛寒,應該使用溫補的方式治療。如果面色紅潤,口渴,手腳熱,這可能是脾胃實熱,應該用微減的方式來處理。如果不想吃東西,噁心反酸,這是因為飲食過量導致的腹痛,應當從內部進行消化。

如果疹子出得不順暢,陷下去的部位疼痛,孩子煩躁啼哭,應該立即用強烈的方法讓疹子爆發出來。如果大便乾結,出現妄想、狂躁等精神症狀,有燥屎且感到劇烈的痛苦,應該使用輕微的瀉藥。如果是因為誤食生冷食物導致的冷痛,應該使用溫熱的藥物來消除。如果因感受風寒,和毒素一起影響了身體,導致疹子無法完全發出,並且全身顫抖疼痛,應該發汗來治療。如果腹痛是因為熱毒在胃,想要嘔吐,應該清熱解毒。如果疹子一會兒出來一會兒隱藏,手腳冰涼,有隱伏的疼痛,應該大力地扶正祛邪。

如果疹子出不來,不要治療。如果疹子後期發熱嚴重,大便硬實,排泄物為黑色,腹部疼痛,這是因為血液瘀滯,應該清熱利濕。再說到呼吸粗重,口臭,嘴脣和舌頭上有一層白色的苔,身體發顫,持續的疼痛,這肯定是風寒阻礙了陰陽的流通,毒素影響了臟腑,已經在內部形成了潰爛,胃部已經化膿了。

另外,如果毒素擴散,陽毒進入胃部,因此無限制的出血,腹痛啼哭,同時發燒,心腹絞痛,煩躁尖叫,疹子陷下去,腹部脹痛,喘息困難,這都是因為毒素惡氣攻擊腸胃,燒灼臟腑,是最糟糕的症狀,基本上無法治療。然而,如果疼痛持續不斷,這通常是因為寒冷。如果疼痛時斷時續,這通常是因為熱。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