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痘疹全集卷二十三(總論痘要夾症門) (4)
痘疹全集卷二十三(總論痘要夾症門) (4)
1. 不食能食
凡痘家能食者,不問稠密皆吉。如不能食者,則痘雖稀疏,亦必難發難靨,蓋人絕水穀則死,表裡皆病,則困也。然在初而不食者,但表其痘,痘出而自能食也。有欲食而不能食者,必喉舌有痘作痛,艱於吞嚼也,宜以爛粥濃飲頻頻與之,以助脾胃之氣,更有甘桔、牛蒡解利之。然更有虛實寒熱之別焉。
如其人怯弱,精神怠慢,自利不食者,虛也。如身熱中滿而不食者,實也。如因誤傷生冷,二便清利,腹脹腸鳴不食者,寒也。如皮厚肉密,毒氣難於發越,煩燥不食者,熱也。如初出而胸前稠密減食者,此毒盛脾弱也。如大便酸臭,畏食或吐者,此有宿食也。因痘者,治其痘,因雜症者,去其雜症,則一和自能食矣。
白話文:
長了痘痘的人,只要能吃東西,不論痘痘多寡都是吉兆。如果不能吃東西,即使痘痘稀疏,也很難發出來或留下痘印。因為人沒有水和食物就會死亡,表裡都生病,就會很虛弱。不過,如果一開始就吃不下,只要痘痘長出來,就能自己恢復食慾。有些人想吃卻吃不下,一定是喉嚨或舌頭長了痘痘,導致疼痛,難以吞嚥。應該用稀粥和濃湯頻繁地餵食,幫助脾胃恢復功能。還可以服用甘草和牛蒡,幫助消化。
不過,痘痘患者的體質也分虛實寒熱,需要區別對待。如果人體虛弱、精神萎靡、自己不願意吃東西,那就是虛證。如果身體發熱、腹部脹滿而不願意吃東西,那就是實證。如果因為誤食生冷食物,導致大小便稀薄、腹部脹滿、腸鳴不願意吃東西,那就是寒證。如果皮膚厚實、肉質緊密,毒氣難以發散,煩躁不安而不願意吃東西,那就是熱證。如果痘痘剛長出來,胸前密集,食慾減退,這是毒氣旺盛,脾胃虛弱。如果大便酸臭、畏食或者嘔吐,說明有宿食。
治療長痘痘,就要針對痘痘進行治療,如果出現其他併發症,就要針對併發症進行治療,只要身體恢復平衡,自然就能恢復食慾。
如逆症並見,忽然倍食者,又宜防其邪火殺穀,未可便為吉斷也。
夫痘瘡之出也,因賴元氣以發之,元氣之壯也,必資乳食以養之。自初起以至痂落,飲食不減,二便如常,雖不起發,不紅綻,用藥得宜,自可無虞。若乳食減少,又泄瀉,則元氣自此而日衰,雖無前症,日後必至漸漸成一矣。故四五日前不食者,此毒盛於裡,猶為易治也。
至五六日後而不能食者,則必雜症蝟生,行漿勿實,雖藥亦何益哉!然有稟受壯實之不同,又發於五歲之外者,不可拘以概論也。有痘已痂起而不食者,是或中氣暴虛也,治宜調良脾胃。如因毒發不透者,則又仍宜攻托毒出,而自能食也。若痘起而倍能食,發熱煩燥,精神不長者,是胃中宿熱,消穀地,大便秘者,宜四順飲之類微解之。
白話文:
如果出現逆向的症狀,同時又突然食慾大增,也要小心可能是邪火傷及脾胃,不能輕易斷定為吉兆。
天花發病,需要元氣才能發作,元氣強盛則需要依靠乳食來滋養。從初期到結痂脫落,飲食不減少,大小便正常,即使沒有發疹、不紅不腫,只要用藥得當,就沒有危險。如果乳食減少,又出現腹瀉,則元氣就會日漸衰弱,即使沒有先前的症狀,日後也會逐漸演變成嚴重的情況。因此,發病四五天前不食,說明毒氣積聚在內,反而容易治療。
如果到了五六天后還不能進食,就必定會出現各種併發症,痘漿稀薄,即使用藥也無濟於事!然而,體質強弱不同,而且五歲以上發病的情況也不一樣,不能一概而論。有些天花已經結痂卻不進食,可能是脾胃氣虛所致,治療應以調養脾胃為主。如果因毒氣發不透而導致不食,則仍需攻毒托出,才能恢復食慾。如果天花發疹後食慾反而增加,發熱煩躁,精神不濟,說明胃中積熱,消化能力下降,大便便秘,應該服用四順飲之類的藥物,稍微解熱。
恐胃熱不去,則為口瘡他變,若脾胃素壯,痘毒盡出,里無蘊熱,是以胸隔寬快,倍食痘美,二便如常者,則不可輕行解利也。夫治痘譬之種痘,生化皆藉於土,土潤厚而肥,則難出而易成熟,土燥薄而瘠,則易出而難結實,實者鋤耨之,瘠者灌溉之,不實不瘠,惟順性而不使物害之,知此其保生化育之功也得矣。
白話文:
如果胃熱一直不消,可能會轉變成口瘡。如果脾胃本來就強健,痘毒就能完全排出,體內沒有餘熱,所以胸部舒暢,食慾旺盛,痘疹長得漂亮,大小便也正常,就不要輕易使用瀉藥。治療痘疹就像種痘一樣,生長和化解都依靠脾胃,脾胃就像土壤一樣。土壤肥沃,痘疹就難出但容易成熟;土壤貧瘠,痘疹就容易出現但難以結實。結實的土壤需要耕耘,貧瘠的土壤需要灌溉,不結實也不貧瘠的土壤,只要順應其性,不要用藥物傷害它,就能保全生長和化解的力量。
2. 煩躁
夫百病以神氣清爽為第一,其煩躁二侯,雖似輕症、實為精神耗竭之機,雜症痘疹,均非所宜也。然合而言之,煩躁皆熱也。析而分之,煩者,陽也,熱之輕者:躁著,陰也,熱之甚者。故曰:火入於肺則煩,火入於腎則躁,總皆心火為之,蓋火旺則金鑠水虧也。肺熱而煩者,坐臥不安,腎熱而躁者,必曾自利,但宜審於何時?如初發熱便煩者,此毒火內郁也。如瘡發見而猶煩者,此毒伏於內,未盡出也。
如瘡出盡,又已起發而猶煩者,此陰虧也。如揚手擲足,動撓衣破者,此熱甚於表也。如神識昏迷,反復顛倒者,此熱甚於里也。如吐利不食而煩躁者,是正氣虛也。如津干口渴,虛煩不得臥者,是津液不足也。六七日不大便而煩躁者,此內實有燥糞也。如晝日煩躁夜則安靜者,此陽盛於晝,至夜則陽氣退而安靜也,宜用氣分藥加梔子仁以主之。
白話文:
所有疾病都以精神爽朗為首要,如果出現煩躁不安,雖然看似輕微的症狀,但其實是精神耗竭的徵兆,各種雜症痘疹,都不適合這種情況。然而總體來說,煩躁都是熱症。細分開來看,煩屬於陽,是熱症的輕微表現;躁屬於陰,是熱症的嚴重表現。所以說:火進入肺部就會煩躁,火進入腎臟就會躁動,總之都是心火作祟,因為火盛則金熔水虧。
肺熱而煩躁的人,會坐立不安;腎熱而躁動的人,必定曾有腹瀉的症狀。但要仔細觀察是什麼時候出現的。如果剛開始發熱就煩躁,這是毒火內郁。如果瘡瘍已經出現,仍然煩躁,這是毒素潛伏於內,尚未完全排出。
如果瘡瘍已經排盡,並且已經出現了,仍然煩躁,這是陰虛。如果舉手投足,不斷地撓衣破衣,這是熱症表現在外。如果神志昏迷,反覆顛倒,這是熱症深入內里。如果吐瀉不吃,並且煩躁,這是正氣虛弱。如果津液乾燥,口渴難耐,虛煩難眠,這是津液不足。如果六七天沒有大便,並且煩躁,這是內部積聚了燥糞。如果白天煩躁,晚上安靜,這是陽氣白天旺盛,到了晚上陽氣退卻而安靜,應該用氣分藥物,加入梔子仁來治療。
如晝日明,子便則煩躁者,此陽陷入陰,至夜則陰氣盛而陰陽相爭,故煩躁也,宜用血分藥,加梔子仁以主之。如大便色黑,面黃狂妄,煩躁喘渴,腹脹或痛者,則有瘀血在裡也,甚則用桃仁承氣湯主之。若至吐利厥逆,腹脹喘促而煩躁者,並昏不知人,譫妄狂擾而煩躁者,是謂悶亂,俱為不治之症。
白話文:
白天精神很好,但一排便就煩躁,這是陽氣陷入陰氣,到了晚上陰氣旺盛,陰陽相爭,所以才會煩躁。這要用清血的藥物,再加上梔子仁來治療。如果大便顏色發黑,臉色發黃,神志恍惚,煩躁口渴,肚子脹或痛,那就是體內有瘀血。嚴重的情況可以用桃仁承氣湯來治療。如果發展到嘔吐腹瀉,昏迷不醒,神志不清,胡言亂語,煩躁不安,這就是悶亂,屬於不治之症。
3. 汗
夫汗乃心之液,內因熱氣熏蒸,腠理開泄,故液隨氣而出,雖有盜汗自汗之別,總能虛人。如未灌之時而汗者,則不能灌,灌而汗者,則不能靨,靨而汗者,則必至於血脫陽虛,變為他症,故宜急為調理。然有甚與不甚之別焉,丹溪曰:自汗不妨,是濕熱熏蒸而然也,特言夫未甚者耳。
未甚者,不惟無妨,且亦痘中之美候。甚者,則氣血為之走泄,故宜急用參耆之類,內加浮小麥以斂之;有熱者,更加酒芩。如盜汗者,宜用芩、連、歸、耆、白芍、生地之類。若身冷惡寒而反汗者,急進參、附、桂、苓、甘草、黃耆之類。如寒而不已者,汗出發潤,大喘不止者,汗綴如珠者,汗而昏沉者,汗流煩渴者,肺絕而汗出如油者,併為不治。
白話文:
汗水是心臟的津液,內熱蒸騰,毛孔張開,所以津液隨著氣往上冒,雖然有盜汗和自汗之分,但都代表身體虛弱。如果還沒吃飯就出汗,就不能吃飯,吃了飯就出汗,就不能喝水,喝了水就出汗,一定會導致血氣虧損、陽氣虛弱,轉變成其他病症,所以必須緊急調理。不過,汗出的程度也有輕重之分,丹溪先生說:自汗無妨,只是濕熱蒸騰所致,只是說汗出的程度不嚴重而已。
汗出不嚴重,不但無妨,而且是出痘疹時的好兆頭。如果汗出得很嚴重,就會導致氣血外泄,因此要緊急使用人參、黃耆等補氣藥,再加上浮小麥收斂;如果伴隨發熱,還要加入黃芩、酒。如果盜汗,就應該用黃芩、黃連、當歸、黃耆、白芍、生地等藥材。如果身體寒冷怕冷,卻反而出汗,就要緊急服用人參、附子、桂枝、茯苓、甘草、黃耆等藥材。如果寒氣久久不退,汗出濕潤,喘不過氣,汗珠像珍珠一樣,出汗後昏沉,出汗後口渴,肺氣消失,汗液像油一樣,這些都是無藥可救的徵兆。
凡無因而至者為自汗。若睡中而得者為盜汗。若腰以上,煩熱而多汗者為胃實汗。若熱甚汗多,汗出而熱解者為邪熱汗。若汗流不止而熱反劇者,為陽虛汗。然在痘以汗為美者,以初起而有微汗,則陰陽氣和,榮衛通暢邪氣不留,易出而解也。在行漿時而有微汗,亦是氣血充足之徵也。
然有過表,腠虛而多汗者;有心熱而睡汗者;有六陽虛而頭顱或頸多汗不過胸者;有胃虛而頸胸臍間多汗者;有肝木侮土自汗發搐流涎者;有胃實而四肢多汗,面赤作渴者;有痂落表虛而多汗者;隨所因而治之。總之,汗者,血之所化,陰氣不能內藏也。若因陽虛自汗者,大補其氣以斂之;若因睡而汗出者,當以補血為主而兼補氣;若榮中伏熱,津液流溢妄泄者,宜於補養之中,佐以涼血之藥。
白話文:
汗分為許多種類,像是無緣無故就流汗的「自汗」,睡覺時流汗的「盜汗」,上半身發熱、流汗多的「胃實汗」,發熱嚴重、流汗後退燒的「邪熱汗」,不停流汗卻越發熱的「陽虛汗」。不過,出疹時流汗是好事,因為初起時微微出汗,代表陰陽平衡,氣血暢通,病邪容易排出。出膿時微微出汗,也代表氣血充沛。
但也有些情況需要留意,例如體表虛弱、容易出汗;心火旺盛、睡覺時流汗;陽氣不足、頭頸部流汗;脾胃虛弱、頸胸腹部流汗;肝火旺盛、自汗抽搐流口水;脾胃積熱、四肢流汗、口渴;出疹後體虛、容易出汗。這些情況都需要根據原因進行治療。
總而言之,汗是血液轉化而來,代表陰氣不足無法收斂。若因陽氣不足而自汗,就要大補元氣以收斂汗液;若因睡眠時出汗,就要以補血為主,兼顧補氣;若因體內熱盛、津液外泄,就要補養身體,並輔以清熱涼血的藥物。
4. 渴
夫水潤下,火炎上,自然之理也。三焦者,水穀之道路,津液者,乃氣之精化,流通三焦,以制火者也。今口乾而渴者為氣虛,火盛津液枯竭也。《經》曰:肝熱則口酸,心熱則口苦,脾熱則口甘,肺熱則口辛,腎熱則口咸,或口淡者,是胃熱也。若渴者,乃五臟之熱,而火之使然,然火之為用,非虛不發,發而不解,則津液不能上行以制火。火乃炎上,熏灼心脾,是以津液為之下陷,華池為之乾涸,因而為渴。
渴者,臟腑精華燥槁也,其治為宜除熱潤燥,氣化則津液自生,熱除則煩渴自已。然痘前渴者,宜疏解清化,痘出而內熱自除,或紫苓湯加乾葛、荊芥。若痘後渴者,則補養氣血,用保元湯加麥冬、五味之類。如瀉者,則用參苓白朮散主之。若陰虛火動而渴者,最為難療。夫陰虛者,血虛也。
白話文:
水往低處流,火往上竄,這是自然規律。三焦是水谷運行的通道,津液是氣的精華轉化而成的,它在三焦中流通,用來抑制火。現在口乾舌燥,是因為氣虛,火旺,津液枯竭。經書說:肝熱則口酸,心熱則口苦,脾熱則口甘,肺熱則口辛,腎熱則口咸,或者口淡,這是胃熱。如果口渴,就是五臟的熱,是火造成的。但是火的發作,必須有虛才能發,發作而不解,津液就無法上行抑制火。火向上炎燒,熏灼心脾,所以津液向下流失,華池乾涸,因此口渴。
口渴,是臟腑精華乾燥枯竭,治療應該以除熱潤燥為主,氣化了津液就會自然產生,熱除去了口渴自然就會消失。但是痘疹之前口渴,應該疏解清化,痘疹發出來內熱就會自己消失,可以用紫苓湯加乾葛、荊芥。如果痘疹之後口渴,則要補養氣血,用保元湯加麥冬、五味等。如果腹瀉,就用參苓白朮散治療。如果陰虛火動而口渴,是最難治療的。陰虛,就是血虛。
血虛不能驟補,蓋血與氣大有不同,氣,無形之物,血,有形之物,無形者有神,卒能旺於斯須,有形者無神,須當養於平素耳。故治宜與地黃丸,加肉桂、五味,既補腎陰,且使釜下有火,則鍋蓋自然不燥,誠為虛渴之聖藥也。
凡痘瘡發渴者,不可飲水,否則,津液不行,燥渴愈甚,且瘡靨後,其痂遲落,或生癰腫矣。蓋脾胃屬土而惡濕,喜濕而惡寒,外主肌肉,若飲冷水,則脾胃內虛,肌肉外滯,津液冰結,榮衛不周是以瘡痂遲落,或生癰腫矣。然飲有陰陽,陽盛陰虛者,則冰雪不知寒,陰盛陽虛者,則沸湯不知熱,故發熱作渴,手足逆冷,大便自利。喜飲熱湯者,是陰盛陽虛也,治宜補陽。
白話文:
血虛不能快速補充,因為血和氣有很大的不同。氣是無形的,血是有形的,無形之物有神,可以瞬間旺盛起來,有形之物沒有神,必須平時慢慢養護。所以治療要使用地黃丸,加入肉桂和五味,既能補腎陰,又能讓釜底生火,這樣鍋蓋自然就不會乾燥,確實是治療虛渴的良藥。
凡是出疹子發渴的人,不能喝水,否則津液無法運行,燥渴會更嚴重,而且瘡痂癒合後,痂皮會很晚脫落,或者會生瘡腫。因為脾胃屬土,喜燥惡濕,外主肌肉,如果喝冷水,脾胃就會內虛,肌肉就會外滯,津液會結冰,營衛不流通,所以瘡痂會很晚脫落,或者會生瘡腫。但是喝水也有陰陽之分,陽盛陰虛的人,就會感覺不到冰雪的寒冷,陰盛陽虛的人,就會感覺不到熱水的熱度,所以發熱口渴,手腳發冷,大便溏瀉。喜歡喝熱湯的人,就是陰盛陽虛,應該補陽。
若發熱作渴,大便秘結,手足並熱,喜飲冷水者,是陽盛陰虛也,治宜補陰。若煩熱作渴,面赤晴白,是腎經虛熱也,治宜滋腎。若正靨之間,忽不能靨,頭溫足冷,腹脹泄瀉,氣促煩渴者,此虛寒之甚也,急進參朮桂附之類。切忌寒涼之藥,及諸蜜水瓜果,否則,津液收斂,轉生焦渴,冷氣內攻逼陽於上,愈加腹脹喘渴泄瀉而死。
凡渴多屬於熱,然皆由臟腑津液燥槁,實非有餘也。至若腹脹渴者,或瀉渴者,或足指冷渴者,或驚悸渴者,或身溫渴者,或身熱而面㿠白色渴者,或寒戰而渴不止者,或氣急咬牙渴者,或飲水而轉渴不已者,以上九症,尤非實熱,宜急溫補救里,滋養津液,以杜癢塌喘渴而死。若謂以為熱症而治之,危亡立見矣。
白話文:
如果發燒口渴,大便不通,手腳都很熱,喜歡喝冷水,這是陽氣旺盛、陰氣不足,應該以滋補陰氣來治療。如果感到煩躁、口渴,臉色發紅,眼睛白白的,這是腎經虛熱,應該滋補腎臟。如果面頰兩側突然不能動,頭熱腳冷,肚子脹、拉肚子,呼吸急促、口渴,這是虛寒嚴重,應該趕緊服用人參、白朮、桂枝、附子之類的藥物。絕對不能服用寒涼的藥物,以及蜂蜜、水、瓜果之類,否則津液收斂,會更加口渴,寒氣入侵,逼迫陽氣上升,會導致肚子更加脹、喘不過氣、口渴、拉肚子而死。
一般來說,口渴大多屬於熱症,但是都是因為臟腑津液乾燥,並非是身體裡有太多東西。至於肚子脹、口渴,或者拉肚子、口渴,或者腳趾冰冷、口渴,或者驚慌害怕、口渴,或者身體溫熱、口渴,或者身體發熱、臉色蒼白、口渴,或者發冷、口渴不止,或者呼吸急促、咬牙切齒、口渴,或者喝水之後反而更加口渴,以上九種症狀,都不是真正的熱症,應該趕緊用溫補藥物來救治,滋養津液,避免口渴、喘不過氣、拉肚子而死。如果誤以為是熱症而治療,就會馬上危及生命。
痘際渴者,常有症之也。但有應不應之候,在二三朝間身熱口渴者,此是毒症於裡,熱邪熏灼,治宜不託。在四朝以後,身熱口渴者,此是津液外泄,化為膿漿,治宜參耆,此皆應候也。惟在結痂之後,則邪毒盡化,里無留邪,如反大渴者,則是真氣漸耗,火毒宜升,此不應之候也,急與解毒滋陰,生津利咽。若漸減者吉,轉渴者,必變喘脹而危矣。
凡能食而渴者,肺熱也。《經》曰:心移熱於肺,傳為膈消。是由心火上炎,乘於肺金,故熏蒸焦膈,傳耗津液也。其治在上焦,宜人參白虎湯加黃連主之。如不能食而渴者,是脾虛也,蓋由脾元既弱,不能為胃行其津液,其治在中焦,須防發瀉,故宜參苓白朮散主之。如自利而渴者,是邪傳腎也。
白話文:
長痘痘的人經常會感到口渴,但口渴也分為正常和不正常的情況。如果在長痘後兩三天內就出現發燒口渴,這是毒素在體內,熱邪熏灼所致,治療時不應著急。如果在長痘後四天之後才出現發燒口渴,這是體內津液外泄,化為膿液,治療時應該使用人參和黃芪。這些都是正常的現象。但是如果痘痘結痂之後,出現了嚴重的口渴,這是因為邪毒已經化解,體內沒有留存毒素,而是真氣漸漸耗損,火毒上炎,這是異常的現象,應該立即解毒滋陰,生津利咽。如果口渴逐漸減輕,預後良好;如果口渴加劇,就會出現喘脹,病情危急。
一般來說,能吃東西卻感到口渴,是肺熱。醫書上說:「心火移熱於肺,傳為膈消。」這是因為心火上炎,乘虛而入肺金,所以會熏蒸焦膈,消耗津液。治療應著重上焦,可以用人參白虎湯加黃連來治療。如果不能吃東西卻感到口渴,是脾虛,這是因為脾元虛弱,不能幫助胃運化津液,治療應著重中焦,要防止發散瀉利,可以使用苓白朮散來治療。如果出現自利(腹瀉)又感到口渴,是邪氣傳到了腎臟。
蓋自利而渴,屬足少陰虛,故引水自救。夫腎主五液,其脈絡於肺,繫於舌本,若邪傳於腎,則開合不司,故乃自利,利則津液下走,腎水乾涸,不能上潤於舌,故大渴也。其治在下焦,宜異功散以溫之。
白話文:
如果一個人是因为自己想要喝水而感到口渴,这说明他的足少阴经虚弱,所以身体才会自行引水来解渴。肾脏主宰着人体的五种体液,它的经络与肺相连,并连接着舌根。如果邪气侵犯了肾脏,就会导致肾脏的开合功能失调,从而出现自行排泄的现象。排泄会导致津液下泄,肾水枯竭,无法上行滋润舌头,所以才会感到非常口渴。治疗应该针对下焦,可以用异功散来温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