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八 (11)
雜症大小合參卷八 (11)
1. 方脈中風合參
惟桂附能引火歸元,一引水火既歸,則水能生水,木不生風,而風自息矣。如邪氣有餘者,痹症之類,雖以扶正氣為主,不可不少用祛邪之法,如易老天麻丸之類。至於攣者,有因熱而筋膜乾縮者,有因寒而筋脈拘急者,有因血虛而勿榮於筋者,有因邪盛而留滯關節者,可不細辨歟!
陰虛有二。陰中水虛,病在精血,陰中火虛,病在神氣,蓋陽衰則氣脫,而神氣為之昏亂,陰虧則形壞,而肢體為之廢弛,真火為陽之本,真水為陰之根,水火不固,陰陽亡矣。精神內奪,外邪中焉,必根本絕而枝葉枯槁也。
中風小便不利,若非臟腑津液燥槁,即由汗多津液外亡,因所因而治之。小便自利,若不知此,徒加滲利,愈令津液重亡,元陽走泄,為害不淺。若小便疾出不能忍者,乃真氣虛極,不能固禁收攝也。脫極則為遺,總四肢百骸,何物不仗氣血濡潤?何處不仗神氣收攝?故真元衰敗於中,精神耗散於外,則百骸皆失其主矣。欲動則不遂,正不足也。
欲靜同自動,風假象也。僵臥如屍者,神氣欲脫而未盡也。回陽固本者,保命衛生之學也。養正而邪日除,探本窮源之論也。先攻後補者,從俗好惡之情,未得病情至理也。
中風稍瘥,有多食倍常者,因風木盛則克脾,脾受克求助於食,當瀉肝理風以安脾,脾安則食自如常也。雖然亦因臟腑之脂膏耗竭,有陽無陰,所以孤陽用事,如中消者,然雖多食,未必長其精華,然借食尚堪抵其消耗,惟為補養精血,俾脂膏足而自復如常,何必瀉肝理風為事哉!
白話文:
只有桂枝和附子這類藥材能夠引導虛火回歸本源,一旦水火達到平衡,水就能夠滋養身體,木氣也不會生風,風自然就平息了。如果邪氣仍然旺盛,像是痹症之類的疾病,雖然要以扶持正氣為主,但也不能完全不用祛除邪氣的方法,例如易老天麻丸之類的藥物。至於身體的攣縮,有的是因為熱邪導致筋膜乾燥收縮,有的是因為寒邪導致筋脈拘緊,有的是因為血虛導致筋脈無法得到滋養,有的是因為邪氣太盛而停留在關節,這些都需要仔細分辨!
陰虛分為兩種情況:一種是陰液中的水液不足,病變主要在於精血;另一種是陰液中的火氣不足,病變主要在於神氣。陽氣衰弱會導致氣脫,使神智變得昏亂;陰液虧損則會導致身體損傷,肢體功能衰退。真火是陽氣的根本,真水是陰液的根源,如果水火不能固守,陰陽就會衰亡。精神內耗,外邪就會趁虛而入,這就像樹木的根本枯竭,枝葉也會隨之枯萎一樣。
中風導致小便不利,如果不是因為臟腑津液枯竭,就是因為出汗過多導致津液外泄,應該針對病因來治療。小便正常,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,只是使用利尿的藥物,反而會使津液更加流失,元陽也跟著外泄,造成的危害不小。如果小便急迫無法忍受,那是因為真氣極度虛弱,無法固攝和控制小便。精氣脫失到了極點就會導致遺尿,全身的各個部位,哪裡不需要氣血的濡養?哪裡不需要神氣的收攝?所以,當真元在中樞衰敗,精神耗散在外,全身各個部位都會失去主導。想要動卻動不了,這是因為正氣不足的緣故。
想要安靜卻不由自主地顫動,這是一種風的假象。身體僵硬像屍體一樣躺著,是神氣即將脫失但還沒完全脫失的表現。回陽固本是保命養生的重要方法,培養正氣,邪氣自然會逐漸消除,這才是探究病因本源的道理。先用攻邪的方法再用補益的方法,是順應世俗的偏好,並沒有真正理解病情的深層原理。
中風稍微好轉後,有些人會食量大增,這是因為風木之氣過盛,克制了脾土,脾受到克制就向食物尋求幫助。這時應該瀉肝理氣、平息風邪以安定脾胃,脾胃安定食慾自然會恢復正常。但其實也可能是因為臟腑的脂膏耗竭,體內只有陽氣而沒有陰液,導致陽氣過盛,就像消渴症一樣。雖然食量大增,但未必能將食物中的精華轉化為身體所需的物質,但可以藉由進食來抵禦身體的消耗,所以最重要的是補養精血,讓脂膏充足,身體自然會恢復正常,何必一定要瀉肝理風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