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痘疹全集卷二十三(總論痘要夾症門) (2)
痘疹全集卷二十三(總論痘要夾症門) (2)
1. 夾飭寒
夫傷寒自表入里,痘疹從里達表,候雖相似,症實天淵。若痘正發而夾傷寒者,是邪在表可用發散以微汗之,則腠理疏通,而痘出自易矣。若傷寒在痘三四朝,而有煩躁諺語,腹脹惡渴,睡臥不寧,便閉者,是邪在裡,可用微下,次即隨以升提,則表裡和平,邪壅自解,經絡無滯,榮衛得行,而毒化成漿自易矣。此所謂應犯而犯,似乎無犯。
至如可以不汗不下,尤為順候,然即汗即下,又宜兩安,貴乎急則治標,緩則治本,而兼以痘之明痘之候並參之。然真傷寒者少,類傷寒者多,況八歲以下無傷寒,切勿以頭痛發熱者,便作傷寒例論也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談的是[夾雜感冒的處理方式]。
內容如下:傷寒是由外表進入體內,而痘疹則是從體內往外表現,它們雖然有些徵兆看起來相似,但實際上病情的嚴重性相差甚遠。如果在出痘疹期間同時夾雜著傷寒,也就是說病邪在皮膚表面,這種情況下,可以使用發汗的藥物來幫助排汗,讓毛孔通暢,痘疹自然容易出現。
但如果傷寒在痘疹出現的三四天後,患者出現煩躁、胡言亂語、腹部脹滿、口渴、睡眠不安以及便祕等症狀,這就表示病邪已經深入體內。這種情況下,可以先用輕微的瀉下法,然後再用提升氣血的療法,這樣一來,體內外的平衡就能恢復,病邪的壅塞會自行消除,體內的經絡也不會堵塞,氣血運行也會變得順暢,痘疹轉化成濃汁的過程也會變得容易。這就是所謂的看似犯規,其實並沒有犯規。
然而,有些情況下,不需要使用發汗或瀉下的療法,病情也能順利發展,但即使立即使用這些療法,通常也不會有問題。關鍵是要在緊急時刻治療症狀,在病情較輕鬆時治療病因,並且要結合痘疹的實際情況和症狀來考慮。但是,真正的傷寒比較少見,類似傷寒的病情反而更常見,尤其是八歲以下的小孩,基本上不會有傷寒,千萬不要一看到頭痛發燒,就以為是傷寒。
2. 夾瘧
夫痘與瘧偕來,而有難保全者,何也?蓋瘧名脾寒,則脾先受傷而虛矣。痘者,豆也。賴土而生長,若土先受伐,則焉能滋培化育!況似瘧非瘧者多,蓋陽虛則惡寒,陰虛則惡熱,陰陽虛而寒熱交作,若不大為補益,而投以青柴則殆矣。
白話文:
【關於夾瘧】
為什麼會出現出疹子(類似水痘)和瘧疾同時發生,且這種情況下人體健康很難保持完整呢?因為瘧疾被稱為脾臟寒冷,這表示脾臟已經受到損傷並變得虛弱了。疹子,就像豆子一樣,它們依賴於健康的脾臟(在中醫中,脾臟常被比喻為土)來成長。如果脾臟這個基礎先受到傷害,那麼怎麼可能還能促進疹子的正常發育呢?
再者,很多情況下,病狀看似是瘧疾但實際上不是。這是因為當陽氣虛弱時,人體就會感到寒冷;當陰氣虛弱時,人體又會感到燥熱。在這種情況下,陰陽兩虛,人體便會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。如果不進行大規模的滋補,而是錯誤地使用像青蒿這樣的藥物,那病情可能會更危險。
這就是為什麼出疹子和瘧疾同時出現時,人體健康很難得到保障的原因。
3. 夾疳
夫有蒸熱作渴,肉瘦肌黃而患痘反多無恙者,何也?請雲氣者,不於肌肉論肥瘦,言血氣者,不於形骸定虛實,況毒從外病而化,肌由潮熱而鬆乎,且肥白之兒,肉浮骨脆,腎氣多虛,能耐諸症,而獨難於痘瘡。黃瘦之兒,骨勁筋強,腎元多實,雖多生疾病,而獨於痘瘡恆無苦也。
白話文:
【對於夾疳的情況】
有些人體內有蒸熱現象、口渴、身體消瘦、皮膚泛黃,即便長出許多痘疹卻似乎並無大礙,這是為什麼呢?其實,評估一個人的健康狀況,不能單純從肌肉的豐滿或消瘦來判斷其肥瘦;討論一個人的血氣情況,也不能僅憑外表形體來確定其虛實。況且,毒素是由外部感染轉化而來,肌肉也可能因潮熱而出現鬆弛。
再者,那些膚色白皙、肉質鬆軟的小孩,通常骨頭比較脆弱,腎氣多數虛弱,他們雖然能承受各種病症,但偏偏對痘瘡特別敏感,容易受到影響。相反地,那些皮膚泛黃、身形消瘦的小孩,他們的骨骼堅韌、筋骨強壯,腎臟功能多數較為強健,即使經常生病,但對於痘瘡卻往往沒有那麼大的困擾。
4. 夾損傷
有因跌撲所傷,是以血氣虧損者,不可概用歸尾、桃仁之類。蓋受傷已耗榮血,何堪又覆敗之?夫痘豈可破敗其血以成功耶!故宜參、耆、芎、歸、紅花、熟地、蟬蛻之類,以流行其滯,而直補於內,再加茯神、遠志,以寧固其心,外用文蛤、棕灰𨠭於傷處,收斂其表。若痛甚者,再加乳香。
若外傷痕闊,弗克收靨者,則用白芨、白斂、象皮末以摻之。若傷而不破者,則用蛤蟆灰貼,以手徐徐摩撫散其滯血可也。至於湯潑火烙者,則宜療以清涼之劑,不可敷以寒冷之方,蓋恐凝滯其痘,而且熱氣內攻也。
白話文:
[對於挫傷的情況]
有的人因為跌倒或碰撞造成傷害,導致體內的血液和氣力損耗,這種情況下不能一概使用像是當歸尾、桃仁這類活血化瘀的藥物。因為受傷後已經消耗了體內的血液,如果再用這些藥物去進一步破壞血液,身體怎麼能承受得了呢?就如治療瘡痘,怎麼可能通過破壞血液來達到治癒的效果呢?
因此,應該使用人參、黃耆、川芎、當歸、紅花、熟地、蟬蛻等藥物,來促進血液流通,直接從內部進行滋補。再加入茯神、遠志,來安撫心神,使其穩定。外部傷口可以使用文蛤粉、棕櫚灰等敷在傷處,幫助收斂表面傷口。如果疼痛感強烈,可以再加入乳香。
如果外部傷口較大,無法自然癒合,可以用白芨、白斂、象皮粉撒在傷口上。如果受傷但皮膚未破,可以使用蛤蟆灰敷在傷口上,然後用手輕輕按摩,幫助散開瘀血。至於被熱水燙傷或是被火燒傷的情況,應使用清涼的藥物來治療,不能使用過於寒涼的藥物,因為這樣可能會導致瘡痘凝滯,並且熱氣會向內侵襲身體。]
5. 嘔吐噦
凡聲物兼出者為嘔,如物獨出者為吐,如聲獨出者為乾嘔。其乾嘔與噦,皆聲之獨出,惟乾嘔其聲小而短,噦則其聲重大而長。吐在初起,是火炎上之徵,至於嘔噦,乃毒內攻之兆,然有暴大吐瀉不已,神亡欲絕,脈微欲脫,面青厥冷,惡症備見,而反覺膈快神強者,是正氣雖脫,內熱方去,熱則神昏,寒則神清,是以暫覺寬快,但正氣大虛,邪氣必奪,故不久頓發喘汗,昏悶而死,猶燈盡復明也。至於嘔噦,在病深者,尤為惡候,蓋人以胃氣為本,胃者,土也。
土敗而木來侮之故,木挾相火之勢上乘乎胃,其氣自臍下直犯清道,上出賁門,微則乾嘔,甚則發噦,總皆土敗之象。《經》曰:木陳者,葉必落;弦絕者,聲必嘶;病深者,聲必噦。
凡痘初吐瀉,不可驟止者,以吐乃出熱,瀉乃出毒之義,蓋痘毒在內,愈止愈甚,夫熱毒壅塞於胃口,火氣炎上之象,不治痘而吐愈者,未之有也。但宜表痘,痘出而吐自止,不治吐而吐自愈。若以尋常治吐之法,益增嘔逆煩躁之端,更不可用辛燥之藥,以致血不華色。
雖似胃寒,勿用熱藥,蓋暴病非陰,況痘本熱毒耶!至若痘從噁心乾嘔不止者,是衝任虛火上衝,犯於清道,多系臟敗毒攻,不救之惡候也,急宜分陰陽,利小便,蓋治乾嘔之症,法以利小便為主耳。若利而不通者,危也。
白話文:
[關於嘔吐和噦的情況],內容如下:
凡是聲音和物質同時排出的,我們稱之為嘔吐。如果只有物質排出,我們則稱之為吐。若是隻有聲音出現,那我們則會稱之為乾嘔。乾嘔和噦都只有聲音出現,但乾嘔的聲音較小且短促,噦的聲音則較大且長久。
在疾病初期出現的吐,是火氣上升的徵兆,到了嘔吐和噦的階段,則是體內毒素攻擊的信號。然而,有些情況下,患者會突然大量嘔吐和腹瀉,精神狀態接近崩潰,脈搏微弱,臉色蒼白,四肢冰冷,各種嚴重病症都顯現出來,但患者反而感覺到胸口舒暢、精神狀態好轉,這表示雖然體內的正氣已耗盡,但體內的熱氣已被排除。熱氣會讓人精神混亂,寒氣則會使人精神清醒,所以患者會有一時的舒適感。但是,因為體內的正氣已經大損,邪氣將會佔據上風,所以不久後患者會突然開始喘息、流汗,陷入昏迷狀態而死亡,就像燈油燃盡前的最後一亮。
對於嘔吐和噦,如果發生在病情嚴重的患者身上,更是凶兆。因為人的健康基礎在於胃氣,胃是土的象徵。
當土的力量衰退,木就會趁機侵擾它。木帶著相火的威力,壓制胃部,導致氣體從肚臍下方直衝清道,向上穿透賁門,輕微時會產生乾嘔,嚴重時則會發噦,這些都是土衰弱的象徵。《黃帝內經》中提到:樹木枯萎,葉子必然掉落;琴絃斷裂,聲音必然嘶啞;病情嚴重,聲音必然噦噦。
對於出痘初期就嘔吐和腹瀉的患者,不能立即阻止這種情況,因為嘔吐能排出熱氣,腹瀉則能排除毒素。因為痘毒在體內,如果阻止了它們,病情會更加嚴重。熱毒在胃口積聚,是火氣上升的象徵,如果只是治療嘔吐而痘疹沒有改善,那是不可能的。應該讓痘疹自然浮出,痘疹出來了,嘔吐自然會停止,不需要特別治療嘔吐,嘔吐就會自己痊癒。如果按照一般的治療嘔吐的方法,可能會增加嘔吐和煩躁的症狀,更不能使用辛辣和燥熱的藥物,以免導致血液無法滋潤皮膚。
即使看起來像是胃寒,也不能使用熱性藥物,因為急性病不是由陰造成的,何況痘疹本來就是熱毒所導致的!如果是因為噁心和乾嘔不止而出現痘疹,那是因為衝任兩脈的虛火上升,幹擾了清道,大多數情況下,這是臟器衰敗、毒素攻擊的惡劣徵兆,需要緊急分別處理陰陽失調,並利尿,因為治療乾嘔的關鍵在於利尿。如果尿液無法順利排出,那就是危險的徵兆。
6. 泄瀉
《經》曰:陽氣在下,則生飧泄。蓋積熱之氣,不能上升,即下注而為泄瀉,故治瀉劑中多加升藥者,恐其氣下陷也。又曰:濕勝則瀉。總病初而瀉者為熱,病久而發者為寒。水液澄澈,清冷而色白者,皆屬於寒;青黃赤黑而燥澀者,皆屬於熱。瀉利完穀不化,身涼不渴,脈遲而微,小便清白不澀者,虛寒也,宜用參、朮、炮薑、炙草之類。小便赤澀,完穀消化,身熱發渴,而脈洪數者,實熱也,宜用木通、豬苓、赤茯之類。
在初出以及收靨之際,暫瀉無妨,惟起膿灌膿而瀉者,最須急治,但求其瀉之因以治之,不必治瀉之為病也。若每日只一二次者,亦不可輕用止澀,以致毒氣不得走泄,則反留餘毒,變生別症,惟宜調固中氣,聽其天然。百病強行止遏,皆非良法,猶之以力制人,何如以德服人之為勝!
凡瘡未出而利者,是邪氣並於里,腸胃熱甚,而傳化失常也,宜從熱毒而治。如瘡已出而利者,是邪氣並於表,正氣方逐邪氣,故主乎表而不主裡。裡氣適虛,不能運納水穀,故亦自利宜從氣虛而治。如瀉利而不渴者,是臟寒下利也,宜從溫補而治。
更有方患痘瘡,身有大熱,因食冷物,或冷藥過服,是以泄瀉腹脹,其已出瘡疹,乃瘢白而無血色者,此由裡寒而脾胃伏冷,是以榮衛不行,致令毒氣內伏不出耳,宜急溫脾透托,則自血行氣勻,而瘢白轉紅,泄瀉俱愈矣。至於痘從後利下痂皮膿血者,是餘毒也,不宜收澀,惟宜解毒調中,以助運行,毒盡而利自止也。
白話文:
【腹瀉】
根據古籍記載:當身體的陽氣聚集在下部,就會引發食物無法完全消化的腹瀉。這是因為積聚的熱氣無法向上排散,反而向下流竄導致腹瀉。因此,在治療腹瀉的藥方中常會加入能提升氣機的藥物,目的是防止氣機下陷。此外,當濕氣過盛也會導致腹瀉。一般來說,腹瀉剛開始時多是由於熱氣所致,但長期持續的腹瀉則可能是寒氣引起。如果排出的水分清澈且色白,通常代表寒氣;而顏色偏青、黃、紅、黑且質地乾燥的,通常代表熱氣。
如果排泄物完整保留了食物的原狀,身體感覺寒冷,口不渴,脈搏緩慢且微弱,尿液清澈且不帶刺激感,這都是虛寒的徵兆,應使用人參、白朮、炮薑、炙甘草等藥物。反之,如果小便呈現紅色且帶有刺激感,排泄物被完全消化,身體感覺熱,且口渴,脈搏快速且強烈,這表示體內有實熱,應使用木通、豬苓、赤茯苓等藥物。
在初期或快好的時候,偶爾腹瀉是正常的,但若是在膿包形成和膿液滲出期間出現腹瀉,就必須立即治療。然而,我們應該找出導致腹瀉的原因進行治療,而不是單純針對腹瀉的症狀。如果一天只有一次或兩次腹瀉,不要隨意使用止瀉藥,以免毒素無法順利排出,反而留下殘餘的毒素,引發其他疾病。此時,調整和鞏固中氣,讓身體自然恢復是最好的選擇。任何疾病,強制阻止其自然發展都不是好方法,這就像以武力制服人,不如以德服人來得有效!
如果瘡癰尚未爆發卻有腹瀉,表示體內邪氣過重,腸胃熱氣太盛,導致身體的新陳代謝失調,應從清除熱毒的角度來治療。相反,如果瘡癰已經爆發卻仍有腹瀉,表示邪氣集中在表面,正氣正在驅除邪氣,所以主要問題在於表面而非內部。由於體內氣機虛弱,無法正常消化食物,因此也會有腹瀉的現象,應從補氣的角度來治療。如果腹瀉但不口渴,表示臟器受寒導致的下痢,應從溫補角度來治療。
再者,對於患有痘瘡且身體高燒,因食用冷食或過度服用寒涼藥物導致腹瀉和腹部脹滿,且已長出的疹子呈現蒼白無血色的情況,這是因為體內寒氣過重,脾胃功能低下,導致營養與防禦機能無法正常運作,使得毒素在體內潛藏無法排出。應立即溫暖脾胃,幫助排毒,這樣血液就能正常循環,蒼白的疹子會轉為紅色,腹瀉也能得到緩解。至於痘瘡後期,從肛門排出痂皮和膿血,這是體內殘餘的毒素,不應該立即止瀉,而是要幫助身體解毒,調理中氣,當毒素完全排出,腹瀉自然會停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