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八 (10)
雜症大小合參卷八 (10)
1. 方脈中風合參
或問人有半肢風者,必須拘以左半身屬血,右半身屬氣乎,曰未必然,人身劈中分陰陽水火,男子左屬水,右屬火,女子左屬火,右屬水,男子半肢風者多患左,女子半肢風者多患右,即此觀之,可見以陰虛為主。又有身半以上俱無恙如平人,身半以下軟弱麻痹,小便或澀或自遺,屬氣乎,屬血乎?此亦足三陰之虛症也。《經》曰:榮虛則不仁,衛虛則不用不仁,皮膚不知痛癢也。
不用,手足不為人用也。僅以氣血分陰陽,未嘗以左右分氣血也。要知氣血周流無間,豈可以行於右者皆謂之氣,行於左者皆謂之血乎?
夫天地之道,春氣始於左而終於右,秋氣始於右而終於左,夏氣始於上而終於下,冬氣始於下而終於上。人身亦然,左右上下,靡不周及,故諸陽之經,皆起於手足,而循行於身,風寒客於肌膚,隨其虛處而停滯,如手足氣血難倒之處,邪易襲矣。氣血不足,運行難周,所以有偏枯之名也。
《內經》但言左右者,陰陽之道路,未嘗以人身之氣血分左右也。人之氣血,周流一身,氣如橐鑰,血如波瀾,氣為血行,血為氣配,陰陽相維,循環無端,何嘗有左右之分!自丹溪論半身不遂,謂在左屬血虛,在右為氣虛,由是以左右分屬氣屬血者,從茲始矣。夫以脾肺在右,而右半身不遂者,主乎脾肺之為病。
腎肝在左,而左半身不遂者,主乎腎肝之為病則可。若必主乎右氣左血以立論,豈血僅行於左而不行於右耶?氣僅行於右而不行於左耶,是氣血在人身己分離而不相屬矣。氣行血行,氣滯血滯,血氣相維,何有左右之分也。若果屬血虛,亦當兼以補氣,蓋氣有生血之功,果屬氣虛,亦當兼以養血,蓋血有和氣之力。若以血氣分治、則愈致陰陽乖格,豈能調和氣血,而治偏枯耶?
《經》曰:肝主筋;又曰:諸筋者皆屬於節。是以人之曲伸動履皆筋使然。夫筋體堅硬,藉血氣滋養,乃得柔和,故少壯之與老年,筋力可見矣。氣虛血弱之人,大病後,傷寒汗下後,筋失所養,則發痓,霍亂吐瀉,津液暴傷則轉筋,其理更可見矣。
但肥白人多兼濕痰流滯,黑瘦人多因血液衰涸,故凡有手足漸覺不遂,或臂膊及髀股肢節,大拇次指麻痹不仁,或口眼歪斜,語言謇澀,或胸膈迷悶,吐痰相續,或手足少力,肌肉微掣,或六脈弦滑,而虛軟無力,雖未至於倒僕,其中風暈厥之候可指日而待,須預防之,當節飲食,戒七情遠房事,此至要者也。
其應服藥餌,察其兩尺虛衰者,以六味八味地黃,切補肝腎,如寸關虛弱者,以六君子、十全大補之類,急補脾肺,才有衛益。若以搜風順氣,及清氣化痰等藥,適所以招風取中也,若失調理而既中矣。如正氣不足之證,只保正氣,不必驅邪,此時真陰失守,孤陽飛越,或非桂附,何以追復失散之元陽?其痰涎上湧者,水不歸源也。面赤煩渴者,火不歸源也。
白話文:
有人問,有半邊身體中風的人,一定要認為是左半邊身體屬於血,右半邊身體屬於氣嗎?我認為不一定。人體就像一個對半分開的陰陽水火,男子左邊屬水,右邊屬火,女子左邊屬火,右邊屬水。男子半身中風的多發生在左邊,女子半身中風的多發生在右邊,從這裡看,就可以知道主要是陰虛造成的。還有一些人,上半身完全沒問題像正常人一樣,下半身卻軟弱麻痹,小便困難或失禁,這是屬於氣的問題還是血的問題呢?這也是足三陰經虛弱的症狀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榮(營氣)虛弱就會感覺麻木,衛(衛氣)虛弱就會四肢無力,皮膚感覺不到痛癢。」
所謂「不用」,是指手腳不能正常使用。如果僅僅用氣血來區分陰陽,而不用左右來區分氣血是不對的。要知道氣血在全身運行,從不間斷,怎麼能說運行在右邊的就都是氣,運行在左邊的就都是血呢?
天地運行的規律,春天的氣從左邊開始,到右邊結束;秋天的氣從右邊開始,到左邊結束;夏天的氣從上邊開始,到下邊結束;冬天的氣從下邊開始,到上邊結束。人體也是一樣,無論左右上下,都運行周遍。所以各條陽經都從手腳開始,在身體裡運行。風寒侵入皮膚,會停留在身體虛弱的地方,比如手腳等氣血難以到達的地方,邪氣就容易侵入。氣血不足,運行不暢,所以就有了偏枯(半身不遂)的說法。
《黃帝內經》提到左右,是指陰陽的通道,並不是說人體的氣血分左右。人的氣血在全身流動,氣像風箱一樣推動,血像波浪一樣起伏。氣推動血的運行,血配合氣的活動。陰陽相互維繫,循環不止,怎麼能說有左右之分呢?自從朱丹溪提出半身不遂,認為左邊是血虛,右邊是氣虛,就開始有人用左右來區分氣和血了。如果說脾肺在右,右半身不遂是脾肺的問題;腎肝在左,左半身不遂是腎肝的問題,這樣說還可以。如果一定要認為右邊是氣,左邊是血,那就錯了。難道血只在左邊運行,不在右邊運行嗎?氣只在右邊運行,不在左邊運行嗎?這樣說就好像氣血在人體裡是分開的,互不相干了。氣的運行推動血的運行,氣滯則血滯,血氣互相維繫,怎麼會有左右之分呢?如果真的是血虛,也應該兼顧補氣,因為氣有生血的功能。如果真的是氣虛,也應該兼顧養血,因為血有調和氣的作用。如果只用血或氣來單獨治療,反而會導致陰陽失調,怎麼能調和氣血,治療偏枯呢?
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肝主筋」,又說:「各條筋脈都屬於關節。」所以人的彎曲伸展、活動行走都靠筋的作用。筋的質地堅硬,需要氣血的滋養才能柔軟。所以年輕和老年,筋的強壯程度就很不一樣。氣虛血弱的人,在大病後、傷寒發汗後,筋得不到滋養,就會抽搐。霍亂嘔吐腹瀉,津液大量損失就會發生轉筋,這個道理更加明顯。
但肥胖白皙的人,多半兼有濕痰積滯;黑瘦的人,多半是因為血液枯竭。所以凡是手腳漸漸覺得不靈活,或者手臂、大腿、肢體關節、大拇指或第二個手指麻木不仁,或者口眼歪斜,說話困難,或者胸悶氣短,痰多不斷,或者手腳無力,肌肉輕微抽動,或者脈象弦滑,但虛弱無力,雖然還沒有倒下,但是中風昏厥的徵兆已經很明顯了,必須提前預防。要注意飲食節制,戒除過度情緒波動,遠離性生活,這些是最重要的。
在吃藥方面,要觀察兩尺脈(腎脈)虛弱的,用六味地黃丸或八味地黃丸,來補養肝腎;如果寸關脈(心肺脈)虛弱的,用六君子湯、十全大補湯等藥,來趕快補益脾肺,才能恢復衛氣。如果用搜風順氣、清熱化痰等藥,反而會招致風邪侵入。如果沒有及時調理,已經中風了,就要以補益正氣為主,不用急著驅邪。這時真陰已經失守,虛陽上浮,不用桂附藥,怎麼能把散失的陽氣收回來呢?如果痰多湧上,是水液不能歸於腎的緣故;如果面紅煩渴,是虛火上浮的緣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