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痘疹全集卷二十三(總論痘要夾症門) (2)

回本書目錄

痘疹全集卷二十三(總論痘要夾症門) (2)

1. 夾飭寒

夫傷寒自表入里,痘疹從里達表,候雖相似,症實天淵。若痘正發而夾傷寒者,是邪在表可用發散以微汗之,則腠理疏通,而痘出自易矣。若傷寒在痘三四朝,而有煩躁諺語,腹脹惡渴,睡臥不寧,便閉者,是邪在裡,可用微下,次即隨以升提,則表裡和平,邪壅自解,經絡無滯,榮衛得行,而毒化成漿自易矣。此所謂應犯而犯,似乎無犯。

至如可以不汗不下,尤為順候,然即汗即下,又宜兩安,貴乎急則治標,緩則治本,而兼以痘之明痘之候並參之。然真傷寒者少,類傷寒者多,況八歲以下無傷寒,切勿以頭痛發熱者,便作傷寒例論也。

白話文:

傷寒是從外向內發展的疾病,而痘疹則是從內向外發生的。雖然表徵類似,但實際上是完全不同的。如果長痘過程中出現傷寒症狀,表明風邪停留在體表,可以用發散藥物微微出汗,疏通毛孔,讓痘疹更容易長出來。如果在長痘的三四天後,出現煩躁不安、腹脹口渴、睡不好、便秘等症狀,說明風邪已深入內部,需要用藥物稍微瀉下,再配合升提藥物,讓表裡平衡,解除風邪的阻礙,暢通經絡,讓氣血運行順暢,痘疹就能順利化膿。這叫做應犯而犯,看似不犯,實際上是應對疾病的發展趨勢,適時用藥。

最好的方法是不出汗也不瀉下,順應疾病發展的自然規律。但如果必須出汗或瀉下,也要兼顧兩方面,以治標為主,治本為輔,並且要同時觀察痘疹的變化。真正的傷寒患者很少,類似傷寒的患者很多,特別是八歲以下的兒童,沒有傷寒,不要一看到發燒頭痛就認為是傷寒,用相同的藥物治療。

2. 夾瘧

夫痘與瘧偕來,而有難保全者,何也?蓋瘧名脾寒,則脾先受傷而虛矣。痘者,豆也。賴土而生長,若土先受伐,則焉能滋培化育!況似瘧非瘧者多,蓋陽虛則惡寒,陰虛則惡熱,陰陽虛而寒熱交作,若不大為補益,而投以青柴則殆矣。

白話文:

麻疹和瘧疾同時出現,很難保全性命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瘧疾又稱脾寒,脾臟首先受到傷害而虛弱。麻疹就像豆子一樣,依靠土壤生長,如果土壤先被破壞,又怎麼能滋養培育呢?更何況許多情況看似瘧疾,實際上並非如此,可能是陽虛怕冷,或陰虛怕熱,陰陽虛弱導致寒熱交替,如果沒有好好補益,直接使用寒性的藥物就會很危險。

3. 夾疳

夫有蒸熱作渴,肉瘦肌黃而患痘反多無恙者,何也?請雲氣者,不於肌肉論肥瘦,言血氣者,不於形骸定虛實,況毒從外病而化,肌由潮熱而鬆乎,且肥白之兒,肉浮骨脆,腎氣多虛,能耐諸症,而獨難於痘瘡。黃瘦之兒,骨勁筋強,腎元多實,雖多生疾病,而獨於痘瘡恆無苦也。

白話文:

有些人明明發燒口渴、身形消瘦、皮膚發黃,卻還能抵抗天花,這是為什麼呢?光看氣色的人,不應只憑肌肉判斷胖瘦;專講血氣的人,不應只看外形判定虛實。況且,天花是由外來的毒氣所致,身體的虛弱是因發熱而造成。再者,肥胖蒼白的孩童,肉多骨脆,腎氣虛弱,看似健康,但卻最難抵抗天花。而那些瘦弱發黃的孩童,骨骼堅硬、筋脈強韌,腎氣充實,雖然容易生病,卻能抵抗天花,毫無痛苦。

4. 夾損傷

有因跌撲所傷,是以血氣虧損者,不可概用歸尾、桃仁之類。蓋受傷已耗榮血,何堪又覆敗之?夫痘豈可破敗其血以成功耶!故宜參、耆、芎、歸、紅花、熟地、蟬蛻之類,以流行其滯,而直補於內,再加茯神、遠志,以寧固其心,外用文蛤、棕灰𨠭於傷處,收斂其表。若痛甚者,再加乳香。

若外傷痕闊,弗克收靨者,則用白芨、白斂、象皮末以摻之。若傷而不破者,則用蛤蟆灰貼,以手徐徐摩撫散其滯血可也。至於湯潑火烙者,則宜療以清涼之劑,不可敷以寒冷之方,蓋恐凝滯其痘,而且熱氣內攻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受傷是因跌撲所致,導致血氣虧損,就不能直接用歸尾、桃仁等藥物。因為受傷已經消耗了氣血,再用這些藥物反而會加重損傷。就像長痘,怎么能用破壞血液的方式來治療呢?因此,應該用人參、黃耆、川芎、當歸、紅花、熟地、蟬蛻等藥物,疏通瘀滯,從內部補益;再加茯苓、遠志,安定心神;外用文蛤、棕灰敷於傷處,收斂傷口。如果疼痛劇烈,可以再加乳香。

如果外傷留下疤痕,难以消退,可以用白芨、白斂、象皮粉末混合塗抹。如果只是皮肉受傷未破,可以用蛤蟆灰貼敷,用手輕輕按摩,散去瘀血即可。至於燙傷或火燒傷,應該用清涼的藥物治療,不能敷用冰冷的東西,因為這樣可能會導致痘疹凝滯,而且還會讓熱氣內攻。

5. 嘔吐噦

凡聲物兼出者為嘔,如物獨出者為吐,如聲獨出者為乾嘔。其乾嘔與噦,皆聲之獨出,惟乾嘔其聲小而短,噦則其聲重大而長。吐在初起,是火炎上之徵,至於嘔噦,乃毒內攻之兆,然有暴大吐瀉不已,神亡欲絕,脈微欲脫,面青厥冷,惡症備見,而反覺膈快神強者,是正氣雖脫,內熱方去,熱則神昏,寒則神清,是以暫覺寬快,但正氣大虛,邪氣必奪,故不久頓發喘汗,昏悶而死,猶燈盡復明也。至於嘔噦,在病深者,尤為惡候,蓋人以胃氣為本,胃者,土也。

土敗而木來侮之故,木挾相火之勢上乘乎胃,其氣自臍下直犯清道,上出賁門,微則乾嘔,甚則發噦,總皆土敗之象。《經》曰:木陳者,葉必落;弦絕者,聲必嘶;病深者,聲必噦。

白話文:

嘔吐和乾嘔的區別在於,嘔吐包含聲音和物質的排出,而吐只有物質,乾嘔只有聲音。乾嘔和噦都是只有聲音的表現,但乾嘔的聲音短促輕微,噦的聲音則洪亮綿長。剛開始的吐,代表著火氣上炎的徵兆,而嘔和噦則預示著體內毒素侵襲。如果出現劇烈嘔吐腹瀉不止、神志昏迷、脈搏微弱、臉色蒼白、四肢冰冷等惡性症狀,但卻感到胸膈舒暢、精神振奮,這代表正氣雖然衰竭,但內熱已經消退,因為熱氣會讓人昏迷,寒氣則讓人清醒,所以暫時感到輕鬆。但是正氣虛弱,邪氣就會趁虛而入,因此不久就會出現喘息、出汗、昏迷等症狀,最後導致死亡,就像燈火熄滅後又突然亮起一樣。嘔和噦,在病情嚴重時,更是凶險的徵兆。因為人以胃氣為根本,胃屬土,土氣敗壞就會被木氣入侵,木氣挾帶火氣向上侵犯胃,其氣從臍下直達咽喉,向上衝出賁門,輕微的表現為乾嘔,嚴重的則會發出噦聲,總體來說都是土氣敗壞的徵兆。《經》上說:枯木的葉子會掉落,弦斷了就會發出嘶啞的聲音,病情嚴重時就會發出噦聲。

凡痘初吐瀉,不可驟止者,以吐乃出熱,瀉乃出毒之義,蓋痘毒在內,愈止愈甚,夫熱毒壅塞於胃口,火氣炎上之象,不治痘而吐愈者,未之有也。但宜表痘,痘出而吐自止,不治吐而吐自愈。若以尋常治吐之法,益增嘔逆煩躁之端,更不可用辛燥之藥,以致血不華色。

雖似胃寒,勿用熱藥,蓋暴病非陰,況痘本熱毒耶!至若痘從噁心乾嘔不止者,是衝任虛火上衝,犯於清道,多系臟敗毒攻,不救之惡候也,急宜分陰陽,利小便,蓋治乾嘔之症,法以利小便為主耳。若利而不通者,危也。

白話文:

長痘初期如果出現嘔吐腹瀉,不可立即止住。因為嘔吐可以排出體內熱氣,腹瀉可以排出毒素,痘毒在體內,如果強行阻止排泄,反而會加重病情。痘毒堵塞在胃部,表現為火氣上炎,沒有治痘而只治嘔吐就能痊癒的例子。應該以促進痘疹外發為主,痘疹長出後,嘔吐自然就會停止,不用特別治療嘔吐,嘔吐也會自行痊癒。如果用一般治療嘔吐的方法,反而會加重嘔吐、噁心、煩躁等症狀,更不能使用辛燥的藥物,否則會導致血液不正常。

雖然看起來像是胃寒,但也不要使用溫熱的藥物。因為暴病不是陰虛,而且痘疹本身就是熱毒。如果痘疹伴隨噁心乾嘔不止,這是衝任虛火上衝,侵犯了清道,多半是臟腑衰敗,毒氣攻上來的惡兆,需要緊急分清陰陽,利尿通便。治療乾嘔的關鍵在於利尿通便。如果利尿通便後仍不順暢,就很危險。

6. 泄瀉

《經》曰:陽氣在下,則生飧泄。蓋積熱之氣,不能上升,即下注而為泄瀉,故治瀉劑中多加升藥者,恐其氣下陷也。又曰:濕勝則瀉。總病初而瀉者為熱,病久而發者為寒。水液澄澈,清冷而色白者,皆屬於寒;青黃赤黑而燥澀者,皆屬於熱。瀉利完穀不化,身涼不渴,脈遲而微,小便清白不澀者,虛寒也,宜用參、朮、炮薑、炙草之類。小便赤澀,完穀消化,身熱發渴,而脈洪數者,實熱也,宜用木通、豬苓、赤茯之類。

在初出以及收靨之際,暫瀉無妨,惟起膿灌膿而瀉者,最須急治,但求其瀉之因以治之,不必治瀉之為病也。若每日只一二次者,亦不可輕用止澀,以致毒氣不得走泄,則反留餘毒,變生別症,惟宜調固中氣,聽其天然。百病強行止遏,皆非良法,猶之以力制人,何如以德服人之為勝!

白話文:

《經》書上說,陽氣如果下降,就會導致消化不良、腹瀉。因為積聚的熱氣無法上升,就會向下流動,造成腹瀉。所以治療腹瀉的藥方中,經常會加入升陽的藥物,防止陽氣下陷。書中還說,濕氣過盛也會引起腹瀉。總的來說,病初就出現腹瀉的屬於熱症,病久才發作的屬於寒症。如果排泄物清澈、冷涼,顏色發白,就是屬於寒症;如果排泄物青黃赤黑,乾燥粗糙,就是屬於熱症。如果腹瀉時,食物消化不良,身體發涼不渴,脈象遲緩微弱,小便清澈不澀,就是虛寒,應該用人參、白朮、炮薑、炙甘草等藥物。如果小便赤澀,食物消化良好,身體發熱口渴,脈象洪數,就是實熱,應該用木通、豬苓、赤茯苓等藥物。

在疾病剛開始或快要痊癒時,偶爾出現腹瀉無妨,但是如果出現膿血或大量膿液的腹瀉,就要立即治療。治療腹瀉時,要找到病因,針對病因治療,不必把腹瀉本身當成疾病來治療。如果每天只拉一兩次,也不要輕易用止瀉藥,以免毒氣無法排出,反而會留下餘毒,導致其他疾病。應該調養脾胃,讓它自然恢復。任何疾病都不要強行壓制,這樣不是好的方法,就像用蠻力制服人,不如用仁德感化人更有效。

凡瘡未出而利者,是邪氣並於里,腸胃熱甚,而傳化失常也,宜從熱毒而治。如瘡已出而利者,是邪氣並於表,正氣方逐邪氣,故主乎表而不主裡。裡氣適虛,不能運納水穀,故亦自利宜從氣虛而治。如瀉利而不渴者,是臟寒下利也,宜從溫補而治。

更有方患痘瘡,身有大熱,因食冷物,或冷藥過服,是以泄瀉腹脹,其已出瘡疹,乃瘢白而無血色者,此由裡寒而脾胃伏冷,是以榮衛不行,致令毒氣內伏不出耳,宜急溫脾透托,則自血行氣勻,而瘢白轉紅,泄瀉俱愈矣。至於痘從後利下痂皮膿血者,是餘毒也,不宜收澀,惟宜解毒調中,以助運行,毒盡而利自止也。

白話文:

瘡瘍未破潰卻腹瀉,說明邪氣在內,腸胃積熱,導致消化功能失調,應以清熱解毒為主。如果瘡瘍已破潰卻腹瀉,表示邪氣已達表層,正氣正在驅逐邪氣,因此應治表而不治裡。此時身體虛弱,無法正常消化食物,也會腹瀉,應以補氣為主。如果腹瀉而不口渴,是寒邪入侵導致的,應以溫補脾胃為宜。

有些人患痘瘡,身體發熱,因食用冷食或服用寒涼藥物而導致腹瀉腹脹,痘疹已出卻呈白色且沒有血色,這是因為脾胃虛寒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毒氣無法排出。此時應溫補脾胃,促進氣血運行,使痘疹恢復紅潤,腹瀉也自然痊癒。至於痘疹癒合後仍腹瀉,並排出膿血,是餘毒未清,不宜收斂止瀉,應以解毒調中為主,幫助氣血運行,待毒氣排出後腹瀉自然停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