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八 (8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八 (8)

1. 方脈中風合參

肝血不足則為筋攣,角弓抽搐,為目眩爪枯頭痛,為脅肋少腹疼痛疝痛諸症,凡此皆肝血不榮也。故即肝氣之有餘,實由於肝血之不足,可不補乎!然補肝血又莫如滋腎水,水者木之母也。母旺則子強,是以當滋化源,蓋肝血之不足,亦由於腎水之失養也。若謂肝無補法,而以伐肝為事,愈疏而愈虛,病有不可勝言矣。

中風一症。宜從潔古、東垣之論,以中腑、中臟、中血脈為辨證之的。潔古云:中腑多著四肢,中臟多滯九竅。東垣云:中腑則肢節廢,中臟則性命危,中血脈則口眼喎斜。凡脈直行者為經,傍支者為絡,經有十二,絡有十五,蓋更有陽蹺過六臟,主持諸表,陰蹺通貫五臟,主持諸里,脾絡則臟腑陰陽表裡上下諸經通貫,名曰大絡,故共十五也。但方書所載混言外有六經之形症,以大小續命湯為主。

夫人身臟腑有十二經,手有三陽三陰,足有三陽三陰,其中風之有六經形症也。手之六經乎,足之六經乎,六經之症,惟傷寒有之,或謂中風六經形症,即是傷寒六經形症,至有引傷寒六經之症,以解中風六經之症,其言大謬。

夫傷寒六經,只傷足而不傷手,故一日巨陽,二日陽明,三日少陽,至傳入足三陰經,四日足太陰,五日足少陰,六日足厥陰,以漸傳變,由表入里,故仲景有麻黃桂枝大小承氣之法。若中風為暴病卒倒,難分經絡,惟有臟腑血脈之別。或中於足之六經,或中於手之六經,非若傷寒有次第傳經者也。

故論中風則十二經皆有見症,而不止於足六經也。

遺尿,系元陽真氣虧極,必須大用參朮耆附,益志五味,以保元陽脫勢,時時服之補接,誠話命之第一關也。蓋人之所賴以生者,此陽氣也。此氣一虧,時時可脫,故服補藥亦宜時時接之,不可不慎,不可不知。

東垣之論專以氣虛為主,縱有風邪,亦是乘虛而襲,《經》曰: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,當此之時,豈尋常藥餌能通達上下哉!急以人參、烏附大劑煎服即蘇,此誠有通經達絡之能,斬關奪旗之力。然每服必用人參兩許,補助真氣,駕驅其邪,否則不惟無益,適足以取敗。觀先哲耆附參附等湯,其義可見。

若遺尿手撒,口開鼻鼾,雖為不治,然服前藥,多有生者。喻嘉言曰:臟為陰,可勝純陽之藥,腑為陽,必加陰藥一二味,制其僭熱,經絡之淺,又當加和榮衛,並宣導之藥。劉氏之論,則以風為末,而以火為本,然火之有餘,緣木之不足也。劉氏原以補腎為本,觀其地黃飲子可見矣。

但治中風之症,凡勢在危迫之際,當純以補陽為要,陽者生之本也。陽生而陰自長,蓋補陰力緩,恐不及矣。況陽氣大虛,雖有假火,若略兼陰藥,則陰翳之火驟消,亡陽之勢益露,挽回何及!迨至危勢漸平,又當兼以填補真陰,其陰虛有二,有陰中之水虛,有陰中之火虛,火虛者專以河間地黃飲子,水虛者當以六味地黃丸,故至當之治法,總以固陽為保生之首重,繼以滋補精血為去病之根基,風自火出,火自陰虧,陰血一得,風火自息,不知此而以風燥致斃者多矣。

白話文:

肝血不足會導致筋脈攣縮、身體像弓一樣抽搐、頭暈眼花、指甲乾枯、頭痛,以及脅肋、少腹疼痛和疝氣等症狀,這些都是肝血不足所引起的。所以,即使肝氣看似旺盛,實際上也是因為肝血不足,必須要補養肝血才行!然而,補肝血最好的方法莫過於滋養腎水,因為水是木的母親。母親強壯,孩子自然也強壯,所以應該從根本上滋養腎水。肝血不足,也是因為腎水沒有好好滋養它。如果認為肝沒有補養的方法,而只是一味地瀉肝火,只會越來越虛弱,導致病情嚴重到無法挽回的地步。

中風這種病,應該按照潔古和東垣的觀點,區分中腑、中臟和中血脈來辨證。潔古認為,中腑多發生在四肢,中臟多影響九竅(眼、耳、鼻、口等)。東垣認為,中腑會導致肢體不能動,中臟會危及生命,中血脈會導致口眼歪斜。人體脈絡直行的叫經脈,分支的叫絡脈。經脈有十二條,絡脈有十五條。另外還有陽蹺脈經過六臟,負責身體的表面,陰蹺脈貫穿五臟,負責身體的內部。脾絡則貫穿臟腑陰陽表裡上下所有經脈,所以叫做大絡,一共十五條絡脈。但是一些醫書混淆地提到外有六經的症狀,並以大小續命湯為主方。

人體臟腑有十二經脈,手有三條陽經和三條陰經,足也有三條陽經和三條陰經,所謂中風有六經的症狀,到底是手的六經,還是足的六經呢?六經的症狀,只有傷寒病才有。有人認為中風的六經症狀,就是傷寒的六經症狀,甚至引用傷寒的六經症狀來解釋中風的六經症狀,這完全是錯誤的。

傷寒的六經,只會侵犯足部,不會侵犯手部。所以第一天是太陽經,第二天是陽明經,第三天是少陽經,然後才傳入足三陰經,第四天是足太陰經,第五天是足少陰經,第六天是足厥陰經,這樣逐漸傳變,由表入裡。所以張仲景有麻黃湯、桂枝湯、大小承氣湯等方法來治療。但是中風是突然發病的,很難區分經絡,只能區分臟腑和血脈。中風可能發生在足的六經,也可能發生在手的六經,不像傷寒那樣有順序地傳經。

所以說,中風的症狀在十二經脈都有可能出現,而不僅僅是在足的六經。

遺尿是因為元陽真氣極度虧虛,必須大量使用人參、白朮、黃耆、附子等藥,加上益智仁、五味子來補養元陽,防止它脫失。要時常服用這些藥來補接,這關係到性命的第一道關卡。因為人活著依靠的就是這股陽氣,陽氣一虧,隨時都可能脫失,所以服用補藥也要隨時接續,不可不謹慎,不可不知。

東垣的觀點主要認為中風是氣虛所致,即使有風邪,也是因為虛弱才侵入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邪氣之所以侵入,是因為正氣虛弱」,這種時候,普通的藥物怎麼能夠通達全身呢?應該馬上用大量的人參、烏頭附子煎服,才能夠救活病人,這確實有通經活絡、力挽狂瀾的作用。然而每次服用必須使用一兩多的人參,來補助真氣,驅趕邪氣,否則不僅沒有效果,反而會適得其反。看看古代醫家使用的耆附湯、參附湯等方劑,就可以明白這個道理。

如果出現遺尿、手撒開、口開鼻鼾等危險症狀,雖然被認為是無法治癒的,但如果服用前面的藥物,還是有很多能夠存活下來的。喻嘉言說,臟為陰,可以承受純陽的藥物;腑為陽,必須加一些陰藥來制約它的燥熱;經絡較淺,又要加入調和營衛、宣導氣機的藥物。劉氏的觀點則認為風是表面現象,火才是根本原因。而火的旺盛,是因為木(肝)的不足。劉氏本來就以補腎為根本,看看他的地黃飲子就可以知道。

但是,治療中風,在情況危急的時候,應該完全以補陽為要,陽是生命的根本。陽氣生發,陰氣自然也跟著增長。因為補陰見效慢,恐怕來不及。而且陽氣大虛的時候,即使有虛火,如果略微使用陰藥,只會讓虛火很快消失,讓亡陽的跡象更加明顯,到時候就來不及挽救了!等到危急的情況稍微平穩後,再來適當補養真陰。陰虛有兩種,一種是陰中的水虛,一種是陰中的火虛。火虛的要用河間地黃飲子,水虛的要用六味地黃丸。所以最恰當的治療方法,總是以固護陽氣為首要,再來滋補精血為根本。風從火生,火從陰虧而來,陰血得到滋養,風火自然就會平息。如果不了解這個道理,而因為風燥導致死亡的人,實在太多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