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痘疹全集卷二十三(總論痘要夾症門) (1)
痘疹全集卷二十三(總論痘要夾症門) (1)
1. 夾斑
發斑者,陽明受梟炎之毒所致也。然症有二,陽毒發斑者,必壯熱渴燥,五心如烙,脈洪有力。色紅赤者,胃熱也,可治。紫黑者,胃爛也,不治。色純黑者,熱毒入胃已極,尤為不治之症。若熱毒壅盛,而大便秘結者,宜急下之,否則,胃熱不得以泄,其斑益熾。但不可下之太早,否則,中氣餒弱,其痘難出而為陷伏,且熱乘虛入胃,斑毒更為難療矣,此與傷寒下法之理相同也。
如陰症發斑者,必身無大熱,手足指甲俱青,其脈沉細,其色微紅,此乃無根失守之火,聚於胃,熏於肺,傳於皮膚而為斑也。妄投涼劑,則又誤矣,故宜溫胃調中為主,胃氣和則火自下。斑自退而痘自出也。
白話文:
發疹子,是陽明經受了瘟疫的毒氣所導致的。但症狀有兩種:陽毒發疹者,一定會發高燒、口渴乾燥、五心煩熱,脈搏洪大有力。疹子顏色紅赤者,是胃熱,可以治療。顏色紫黑者,是胃潰爛,無法治療。顏色純黑者,是熱毒已經深入胃部,更是無藥可救。如果熱毒太盛,並且大便秘結,就應該立刻服用瀉藥,否則,胃熱無法排泄,疹子就會更加嚴重。但是不能過早服用瀉藥,否則,中氣虛弱,疹子就難以長出,會變成內陷的痘疹,而且熱毒乘虛而入胃,斑毒就更加難治,這和治療傷寒的原則是一樣的。
如果出現陰症發疹,一定不會發高燒,手腳指甲都呈青色,脈搏沉細,顏色微紅,這是無根無靠的虛火,積聚在胃部,燻蒸肺部,傳染到皮膚而形成疹子。如果胡亂服用涼藥,就錯了,所以應該溫胃調中為主,胃氣調和,虛火就會自行下降,疹子自然退去,痘疹也會長出來。
凡腎症腰疼難立之候,而必有斑者,何也?蓋腎為胃之關,如熱毒蘊蓄而不得泄,是以傳注胃經,胃主肌肉,故發為斑,宜用鼠黏、升麻之類,於清涼解毒之中,兼以升提出表為主。如始驟以清胃寒劑,則血不行,肌肉冰,烏能載毒以出?必至沉匿於腎而為壞症矣。若至身發紫赤黑色等斑,而眼中白睛之內,色如桃花水紅色者,蓋白晴屬肺,是主內潰,肺胃敗壞,必不可治。其色乃內起淡淡一種水紅之色,非若筋膜赤障,外浮於睛也。
白話文:
凡是患有腎臟疾病、腰部疼痛難以站立,且伴隨有斑點的人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腎臟是胃的關口,如果熱毒積聚在裡面無法排出,就會傳到胃經,而胃主宰肌肉,所以就會出現斑點。這時應該使用鼠黏、升麻等藥物,既能清熱解毒,又能升發出表,以此為主。
如果一開始就用清熱降火的藥物,血液就無法運行,肌肉就會冰冷,怎麼能將毒素帶出體外呢?這樣反而會讓毒素沉積在腎臟,形成更嚴重的疾病。
如果病情發展到身體出現紫紅色或黑色的斑點,而且眼白裡面呈現桃花水般的紅色,那就表示肺部已經出現內潰,肺胃已經嚴重損壞,這時就無藥可救了。
這種眼白呈現的紅色是一種內部泛起的淡紅,與筋膜發炎導致的表面泛紅不同。
2. 夾疹
痘出而夾疹者,先哲謂之兩虎蹲欄,蓋痘宜補而不宜瀉,瀉則不鼎峻,疹則宜瀉而不宜補,補則乃發喘。然在痘初,只宜透托,一既表痘,又兼發疹,疹出即解,故兩安而無礙者也。惟在灌膿之際,不可太發。僅宜助漿劑中,去參耆之類,加入黏子、桔梗、蟬蛻、殭蠶等藥,一助灌膿而兼理肺氣,肺氣既清,而陽毒自徹散於上矣。至於痘後發者,惟獨治疹可也。
然凡先見疹子而夾出如水痘者,此是正痘,因疹子耗去榮血,故白似水痘,但與發散疹子則疹散而痘自成,不可認作水痘,蓋疹子從不夾水痘者耳。
白話文:
痘疹同時出現,古人稱為「兩虎蹲欄」,因為痘症需要補益,瀉泄則痘疹不旺盛;疹子則需要瀉泄,補益則容易引起喘息。然而,在痘症初期,只宜透發,既能使痘疹外露,又能使疹子出現,疹子出現即能消退,因此兩者都能安然無恙。只有在痘疹化膿時,不可過於發散,只需在補益藥方中,去掉人參、黃芪等藥,加入滑石、桔梗、蟬蛻、殭蠶等藥,既能幫助化膿,又能調理肺氣,肺氣清淨,陽毒自然會消散。至於痘疹之後發生的疹子,只需單獨治療即可。
不過,如果一開始就看到疹子,而且疹子像水痘一樣,這是真正的痘症。因為疹子消耗了血氣,所以看起來像水痘,但只要讓疹子發散,疹子消退後痘疹自然會形成,不可誤認為水痘,因為疹子從來不會和水痘同時出現。
夫膚疹者,是熱毒之氣發越而然也。其暴出之時,點如麻狀,但色鮮赤成片耳,治宜清涼敗毒。若疹散數日而痘隨出者,則勢稀朗而自美。有隱疹者,多屬於脾,以其隱隱在於皮膚之間,故名之也。其發時多癢或麻木不仁、此兼濕痰之殊,若色紅者,又兼火化也,治宜亦與解毒為主。
更有謂痧者,其形如粟一般,尖圓而稍礙指,中含清水是也。總屬熱毒之所發,名殊而源一也。
白話文:
皮膚上的疹子,是體內的熱毒之氣外泄所致。疹子剛出現時,像是芝麻般大小,一片片鮮紅色,治療應以清涼解毒為主。如果疹子消散幾天後,痘疹接著出現,那麼病情就會比較輕微,也能自然痊癒。
有些疹子隱藏在皮膚內,看不出來,這種疹子大多屬於脾虛,因為它隱隱約約藏在皮膚之間,所以稱為隱疹。這種疹子出現時,通常會發癢或者麻木不仁,這是因為夾雜了濕痰的緣故。如果疹子呈紅色,則還伴有火熱之氣,治療也應以解毒為主。
還有一種叫做痧的症狀,它看起來像小米粒一樣,尖尖圓圓的,摸起來稍微有些阻礙,裡面充滿了清水。總歸來說,痧也是熱毒發作的表現,雖然名稱不同,但本源都是一樣的。
3. 夾丹
夾丹者,血熱也。在痘之未出時見者,只宜升提發散,而用紫草、升麻、黏子、蟬蛻、川芎、荊芥、防風、桔梗、乾葛之類,痘出而丹自淡。若過用寒涼,則痘必冰伏。若在痘出三四日間,則宜涼血解毒,而用生地、牛蒡、木通、荊芥、犀角、紫草之類。然又須看其顏色如何?紅紫者,熱極也。白者,痰濕也。至於青黑不可為矣,
白話文:
長出紅色疹子,表示體內有熱毒。如果在痘疹還沒長出來之前就出現疹子,應該用升提發散的藥物,例如紫草、升麻、黏子、蟬蛻、川芎、荊芥、防風、桔梗、乾葛等,讓痘疹自然消退。如果過度使用寒涼的藥物,則痘疹會被抑制,無法正常發育。等到痘疹長出來三四天後,就應該使用涼血解毒的藥物,例如生地、牛蒡、木通、荊芥、犀角、紫草等。但是也要觀察痘疹的顏色,如果呈紅紫色,表示熱毒很盛;如果呈白色,表示有痰濕;如果呈青黑色,那就很危險了。
4. 夾癭
癭者,即頤毒也。每有於未痘數日之前,發一小塊,色同肌肉,不紅不腫不痛,最宜急治,否則,痘時而加透托,則勢先潰爛,痘必伏而不起,甚有至痘八九日間,連肉跌出此塊,而肉無膿汁者,尤極危症,是由虛火挾痰所致,故宜貝母、花粉、甘桔之類,預為清利解散,以免後患。
夾癭一症,多屬痘毒痰毒凝結而成。有結於頸頸成結於耳後,或結於腋下,大者如桃,小者如李,初起則症候如常,次必身烙煩渴而變凶危。然痘在三四日而癭作焉,則毒隨痘泄,膿隨痘灌,自可挽全而無害,故治宜攻痘為主。倘癭在紅腫將膿,而痘隨標焉,則毒膿一潰,元氣囂漓,其痘焉能表暴充灌乎?治法惟宜培元補托,兼與消痰解毒為主。
若在七八之期,痘已黃蠟而癭作焉,則雖潰無妨,但血氣重耗之後,大宜保護元氣,佐以消痰解毒耳。
白話文:
癭者,即頤毒也。
癭,就是俗稱的頤毒。
每有於未痘數日之前,發一小塊,色同肌肉,不紅不腫不痛,最宜急治,否則,痘時而加透托,則勢先潰爛,痘必伏而不起,甚有至痘八九日間,連肉跌出此塊,而肉無膿汁者,尤極危症,是由虛火挾痰所致,故宜貝母、花粉、甘桔之類,預為清利解散,以免後患。
在出痘前幾天,如果出現一小塊,顏色和肌肉一樣,不紅不腫也不痛,就要立刻治療。否則,等出痘的時候再用透托的方法,就會先潰爛,痘疹就會被壓制,無法正常長出。嚴重的情況下,甚至在出痘的七八天,這塊肉會連著肉掉下來,但肉裡沒有膿汁,這是非常危險的。這是因為虛火挾帶痰濕引起的,所以要預先用貝母、花粉、甘桔等藥物清利痰熱,避免後患。
夾癭一症,多屬痘毒痰毒凝結而成。
夾癭這種病症,大多是因為痘毒和痰毒凝結在一起造成的。
有結於頸頸成結於耳後,或結於腋下,大者如桃,小者如李,初起則症候如常,次必身烙煩渴而變凶危。然痘在三四日而癭作焉,則毒隨痘泄,膿隨痘灌,自可挽全而無害,故治宜攻痘為主。
有的結在脖子,有的結在耳後,有的結在腋下,大的像桃子,小的像李子。一開始症狀和正常人一樣,但之後一定會出現身體發熱、口渴,並逐漸變得危險。然而,如果在出痘的三四天出現夾癭,那麼毒素會隨著痘疹排出,膿液也會跟著痘疹流出,這樣就能夠保住性命,沒有危險。所以治療方法應該是以攻治痘疹為主。
倘癭在紅腫將膿,而痘隨標焉,則毒膿一潰,元氣囂漓,其痘焉能表暴充灌乎?治法惟宜培元補托,兼與消痰解毒為主。
如果夾癭已經紅腫,快要化膿,而痘疹卻也跟著出現,那麼毒素和膿液就會一起潰爛,元氣就會大傷,痘疹怎麼可能正常長出來呢?治療方法應該以培補元氣、托毒為主,同時也要消痰解毒。
5. 夾凡瘡
痘夾凡瘡,則氣血為瘡所奪,痘多不能起發成漿。況瘡乃陰毒,痘乃陽毒,陽乘乎陰,遇隙而發,故痘愈密臭炙退燥,玄水不滋,多變焦紫,且衛氣易泄,風癢自作升發,則竅益閏,寒涼痘毒又遏,若是,則治法維何?必先審其患瘡之久近,兒質之強弱,毒勢之起伏。如瘡已久,而收在或頭或足者,則宜封其瘡,使氣不外泄,則痘自起自灌。
倘瘡才起,而周身密布者,則宜解毒涼血,而兼托痘,則痘自鼎峻。熾者和之,伏者攻之,仍以大補氣血為主,使其接續膿漿,而無干枯內攻之患。又有若火炙而無皮無汁者,是名火灼瘡也,尤宜涼血化毒為主。
白話文:
長痘痘的地方如果有瘡,就會奪取氣血,導致痘痘不易長成膿包。而且瘡是陰毒,痘是陽毒,陽氣遇到陰氣的空隙就會發作,所以痘痘密集、臭味濃重、乾枯發熱,體內津液不足,痘痘顏色變深發紫,容易流汗,風吹就癢,這些都是因為痘毒被抑制住了,該怎麼治療呢?必須先判斷瘡出現的時間長短、孩子體質強弱、毒性強弱等因素。如果瘡已經存在很久,但集中在頭部或腳部,就要封閉瘡口,防止氣血外泄,讓痘痘自然長出。
如果瘡剛出現,而且全身都有,就要解毒涼血,同時幫助痘痘發育,讓痘痘自然長成。火氣大的就降火,潛伏的就要攻破,最重要的是要補氣血,讓痘痘順利長出膿包,避免乾枯內攻的風險。如果痘痘像被火燒過一樣,沒有皮膚沒有膿液,稱為火灼瘡,就更需要涼血化毒。
6. 夾傷毒
夫痘癰為陽毒,然癰夾於痘中,不可概以陽毒為論,蓋發於七日前看,凡瘡也。有因素積熱毒內伏,遇痘毒火感激乃相併而發者。更有素患凡瘡未痊,或初結瘢處,肉分空虛,遇痘熱毒氣血攻擊,復趨虛處而發,是以陽瘡陰毒,混雜一堂,須看其毒濕潤者,則氣血俱盛,而痘與毒自易成漿也。若毒枯燥乾紅,則氣血俱弱,必毒與諸瘡相抗,而俱不能成漿矣,治宜大加補托。
如枯轉潤,紅變白,其漿自溢者,可愈。惟在七日後發癰者,陽毒也。此即痘之毒,並聚一處,以假其名也。蓋因氣血不能拘收乘載其毒,以致氣弱血盛,陽分空虛,而乃血載其毒,傳注四肢合處,合者,海也,如曲池、委中是也。總七日前後見者,宜從之以發,則毒亦從此而出矣。
白話文:
痘瘡和癰瘡都屬於陽毒,但癰瘡夾雜在痘瘡中,不能一概而論為陽毒。七天前發生的瘡,都是由於積熱毒素內伏,遇到痘毒火氣激發,導致兩者相併而發。還有些原本患有瘡瘍未癒,或者剛結痂的地方,肉分空虛,遇到痘熱毒氣血攻擊,就會往虛處發作,所以陽瘡和陰毒混合在一起。要觀察瘡毒的濕潤程度,如果濕潤,表示氣血充盛,痘毒更容易形成膿液。如果瘡毒乾燥、發紅,表示氣血虛弱,毒素會與瘡瘍相互抗衡,都無法形成膿液,治療時要大力補益和托毒。
如果乾燥的瘡毒轉為濕潤,紅色的瘡毒變為白色,膿液自然溢出,就可以痊癒。只有七天後發生的癰瘡,才是真正的陽毒。這是因為痘毒集中在一起,假借癰瘡的名義出現。這是由於氣血無法收斂和承載毒素,導致氣虛血盛,陽氣空虛,血液帶著毒素,傳播到四肢的交接處,這些交接處就像大海一樣,例如曲池、委中穴。總之,無論是七天前還是七天後出現的瘡毒,都應該順應其發作的方向,這樣毒素才能順利排出。
若治其毒,則必隨痘而散,內攻臟腑,焉可救乎!惟於痘毒已解,血氣豐盛者,則宜解散其餘毒。然癰之成也,多由氣血不和,留結所致,況病久必虛,故解毒湯中,必君以調和榮衛補益氣血為主。即痘始夾癰者,亦須大用芎、歸、黃耆、生地、殭蠶之類,大補氣血,以托解其毒。
否則,氣血為毒所遇,而痘必難成功矣。
白話文:
如果要治療痘毒,就必須隨著痘疹一起散發出去,否則就會侵犯臟腑,難以治療。只有在痘毒已經解除,氣血充盈的情況下,才應該使用解散來清除殘餘毒素。
然而,癰瘡的形成,大多是因為氣血不和,停滯凝結而導致,更何況久病必虛,所以解毒湯中,必須以調和營衛、補益氣血作為主要的藥物。即使是痘疹初期就伴隨癰瘡的患者,也應該大量使用芎、歸、黃耆、生地、殭蠶等藥物,大補氣血,以幫助痘毒排出。
否則,氣血遇到毒素,痘疹就會難以順利發展成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