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八 (6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八 (6)

1. 方脈中風合參

如木之根本已絕,其枝葉雖向榮,猶枯楊生華,何可久也?忽遇大風而摧折,觀此則根本之論明矣。氣血之根本者何?火為陽氣之根,水為陰血之根,而火與水之總根,兩腎間動氣是也。此五臟六腑之本,十二經之源,呼吸之門,三焦之根,又名守邪之神。《經》曰:根於中者,命曰神機,神去則機息;根於外者,名曰氣立,氣止則化絕。

今人縱情嗜欲,腎氣虛衰,根先絕矣。一或內傷勞役,六淫七情少觸,皆能卒中。此陰虛陽暴絕,即內奪暴厥之症也。須以參附大劑,峻補其陽,繼以地黃丸十補丸之類,填實真陰。又有心火暴甚,腎水虛衰,兼之五志過極,以致心神昏悶,卒倒無知,其手足牽掣,口眼喎邪,乃水不能榮筋,筋急而縱也。俗云:風者,乃風淫未疾之假象,風自之出也。

須以河間地黃飲子峻補其陰,繼以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之類,滋其化源,此根陰根陽之至論。若夫所謂痰者何?獨中風為然,要知痰從何處來,痰者,水也,其源出於腎,仲景曰:氣虛痰泛,以腎氣丸補而逐之。觀此,凡治中風者,既以前法治其根本,則痰不治而自化矣。惟初時痰涎壅盛,湯藥不入,暫用稀涎散之類,使咽喉疏通,能進湯液即止。

若欲盡攻其痰,頃刻立斃矣。

偏枯者,本乎精神內耗不足,而氣血不能周及也。然不足之中,略有虛實之別,《經》所謂土太過則敦阜,令人四肢不遂,症之實者也,其治當瀉不當補。又有脾胃虛弱,水穀之精氣不周,氣血偏虛,為邪所中,症之虛者也,其治當補不當瀉。虛者正氣虛,實者邪氣實,瀉者瀉其邪,補者補其正。

又名之左癱右瘓者,蓋氣順血澀則為癱瘋。癱瘋者,筋脈拘急拳攣也。血順氣虛,則為瘓瘋,瘓瘋者,抬動不能也。癱者,坦也。筋脈弛縱,坦然不舉。瘓者,渙也。血氣散漫,渙然不收。求本以論,總皆氣血不足,亦不必以左右分,而以濕痰死血為定論。至於拘攣,則急多而緩少、乃寒多而熱少,《經》所謂寒則筋攣是也。

其治莫如養血溫經,使陽氣以和柔之,陰津以灌溉之,如補中湯加附子,六味丸加肉桂,附子行參耆之力,而陽和自轉,肉桂通行血脈,而筋節自榮。其瘛瘲者,或伸或縮,而動不止,火之象也,本於肝家風熱火燥,搏於筋絡,則手足為之抽搐,《經》曰:火鬱之發,民病瘛瘲是也。

雖然亦有寒傷榮,血凝而拘急者;有熱傷榮,血燥筋枯而拘急者;有寒傷衛,氣虛不能攝而弛縱者;有熱傷衛,筋軟不收而弛縱者,當兼脈候辨之。大概不外乎血虛不能榮筋,而燥氣乘之,故其治亦不外乎滋補肝腎,灌溉筋脈,俾水旺火息,風木自平也。然治之即愈則可,若延久治之,則經脈閉塞,藥力難以流通,便成痼疾矣。

白話文:

就像樹木的根已經斷絕,它的枝葉即使看起來茂盛,也只是像枯萎的楊樹開出虛花一樣,無法長久。一旦遇到大風就會被摧折,從這個角度來看,樹根的重要性就非常明白了。那麼,人體氣血的根本是什麼呢?火是陽氣的根源,水是陰血的根源,而火和水的總根源,是兩腎之間的動氣。這是五臟六腑的根本,十二經脈的源頭,呼吸的門戶,三焦的根基,又被稱為守護身體抵禦邪氣的神。醫書上說:「根源在內的,叫做神機,神機衰退就會停止運作;根源在外的,叫做氣立,氣停止就會化為虛無。」

現在的人放縱情慾,導致腎氣虛弱衰退,根基就先斷絕了。一旦受到內傷勞累,或稍微觸犯外邪(六淫)或七情,都可能突然中風。這是因為陰虛而陽氣暴走,是屬於內在暴發的突然昏厥症狀。必須用人參附子等大劑量的藥物,來強補陽氣,接著再用六味地黃丸、十全大補丸之類的藥物,來填補陰精。還有一種情況是心火過於旺盛,腎水虛弱衰退,再加上情緒過於激烈,導致心神昏亂,突然昏倒不省人事,手腳抽搐,口眼歪斜,這是因為水液不能滋養筋脈,導致筋脈痙攣或鬆弛。俗話說的「風」,只是假象,並非真正的風邪侵入。

必須用河間地黃飲子來大補陰液,接著用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之類的藥物,來滋養陰液的源頭,這是滋養陰陽根本的重要理論。至於所謂的痰,為什麼只有中風才會產生呢?要知道痰是從哪裡來的,痰的本質是水液,它的源頭在於腎。張仲景說:「氣虛導致痰液上泛」,應該用腎氣丸來補氣並祛除痰液。由此可知,凡是治療中風的,如果能夠按照前面的方法治療根本,那麼痰液自然會消失。只有在初期痰液過多,以至於無法吞嚥湯藥時,才暫時使用稀涎散之類的藥物,使咽喉疏通,等到能喝下湯藥就可以停止使用。

如果想要徹底清除痰液,反而會立刻危及生命。

半身不遂,是因為精神內耗不足,導致氣血不能正常運行到全身各處。然而,在不足的情況下,還有虛實之分。醫書上說:「脾土過於強盛,會使人四肢活動不靈,這是屬於實症,治療時應該瀉邪而不應該補益。」還有一種情況是脾胃虛弱,水穀精氣不足,導致氣血虛弱,又受到外邪侵襲,這是屬於虛症,治療時應該補益而不應該瀉邪。虛症是正氣虛弱,實症是邪氣強盛,瀉邪是清除邪氣,補益是補養正氣。

又有一種情況,稱為「左癱右瘓」,這是因為氣順但血滯就會導致癱瘓,癱瘓表現為筋脈拘急、彎曲攣縮。血順但氣虛就會導致瘓,瘓表現為抬舉無力。癱是鬆弛的意思,筋脈鬆弛、無法抬舉。瘓是渙散的意思,氣血散亂、無法收斂。總體來說,都是氣血不足,也不必以左右來區分,而是以濕痰和瘀血來判定病因。至於拘攣,通常是急性的多、慢性的少,寒症多而熱症少。醫書上說:「寒則筋脈攣縮」。

治療方法最好是用養血溫經的方式,使陽氣溫和,陰津滋潤,例如用補中益氣湯加附子,或用六味地黃丸加肉桂。附子能幫助人參、黃耆發揮功效,使陽氣調和;肉桂能疏通血脈,使筋骨得到滋養。至於抽搐,或伸或縮、動作不止,是火的現象,病因是肝經風熱火燥,侵襲筋絡,導致手腳抽搐。醫書上說:「火氣鬱積而發,會使人患抽搐之症。」

雖然也有寒邪傷害陰血、導致血脈凝滯而拘急的情況;也有熱邪傷害陰血、導致血燥筋枯而拘急的情況;也有寒邪傷害衛氣、導致氣虛無力收斂而弛縱的情況;也有熱邪傷害衛氣、導致筋軟無力收斂而弛縱的情況,應該配合脈象來辨別。總而言之,不外乎是血虛不能滋養筋脈,導致燥邪侵襲,因此治療方法不外乎是滋補肝腎,灌溉筋脈,使腎水旺盛、心火平息、肝風自然平靜。治療如果及時可以治癒,如果延誤治療,導致經脈閉塞,藥力難以流通,就會變成頑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