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痘疹全集卷二十二(總論痘要) (11)

回本書目錄

痘疹全集卷二十二(總論痘要) (11)

1. 虛症似實辨

夫氣虛痘症,有為飲食生冷,調理失宜,致傷脾胃,遂成泄瀉,是以津液下陷,虛火上盛,必發而為渴,兼之元氣下陷,虛陽上擁,下氣不續,必發而為喘渴,與喘實證也。然起於泄瀉之後者,是津液暴亡而渴,氣虛而喘,豈有實熱而渴,氣擁而喘,生於泄瀉之後哉!故治渴則宜參苓白朮木香散。如泄瀉不止者,則投異功散。

治喘則宜人參定喘湯。如喘渴而瀉不止者則投木香異功散。若至悶亂腹脹,是毒成內攻,眼合自語,則已名失志,如尚認為實,何其遇哉!

白話文:

在處理氣虛型痘疹的情況下,有時候因為飲食不慎,吃了過多生冷食物,或是調養身體的方式不當,導致脾胃受損,進而形成腹瀉。由於津液流失,使得虛火上升,於是便會感到口渴。再加上元氣下陷,虛陽上浮,下部氣息不暢,便會產生喘息和口渴的現象,這與喘息的實證是有區別的。然而,如果是在腹瀉後出現這種情況,那便是津液突然大量流失造成的口渴,以及氣虛引發的喘息,怎麼可能會是因實熱造成口渴,或是氣滯引起喘息,這些都發生在腹瀉後呢?所以,治療口渴,應使用參苓白朮木香散。如果腹瀉持續不止,則應該使用異功散。

對於喘息,應使用人參定喘湯。假如喘息、口渴且腹瀉不停止,應使用木香異功散。若患者出現悶亂、腹部脹痛,這表示毒素正在體內擴散,當患者閉眼自言自語時,已經進入了精神錯亂的狀態。如果仍然認為這是實證,那可就大錯特錯了!

2. 虛症調護論

夫症必以元氣為主,元氣充實則毒宜出宜化,故治痘者,惟保元氣於虛弱之前,使不至耗散為實耳。然其治法惟何?一曰實腠理,而固肌表,二曰節飲食而保脾土,肌表固則外陷之患不足慮,脾土實則下陷之患不足憂,再以參耆補益之功,則元首自然充實。痘之發也,自然易成漿,變症不生,而結靨順候矣。

最禁寒涼盪滌之劑,如大黃、滑石、車前、生地、鼠黏、紫草、枳殼之類,恐其盪滌潤下,遂傷脾胃,脾胃一傷,則元氣自此而下陷,氣脫內攻而死,更最禁用滑潤髮散之劑,如鼠黏、人牙、蟬蛻、麻黃、乾葛、升麻、紫草、防風、羌活、荊芥之類,恐其發散太過,遂致表虛。表若一虛,則元氣由此而外耗塌癢外剝而斃,誰之過歟!

白話文:

[虛症調護論]

談到病症,我們必須以體內的元氣為核心考量,因為當元氣充足時,身體就能有效地對抗並化解病毒。因此,對於治療痘疹,關鍵在於於身體虛弱前保護好元氣,防止其過度消耗。然而具體該如何做呢?首先,我們要強化皮膚組織,鞏固肌表,這樣可以避免病邪由外而入。其次,要節制飲食,保護脾臟功能,脾臟健壯則能防止病邪由下而上侵襲。此外,可利用人參、黃耆等補藥來增強元氣,使元氣更加充盈。

痘疹發作時,如果元氣足夠,自然容易形成濃漿,也不會產生其他併發症,且結痂過程也會順利。

但要注意,絕對不能使用寒涼性或清熱解毒的藥物,例如大黃、滑石、車前子、生地、牛蒡子、紫草、枳殼等,因為這些藥物可能損傷脾胃,一旦脾胃受損,元氣就會向下瀉,氣血衰竭,最後導致死亡。同時,也要避免使用過於滋潤或發汗的藥物,如牛蒡子、人牙、蟬蛻、麻黃、乾葛、升麻、紫草、防風、羌活、荊芥等,因為這些藥物可能會讓表層肌膚過於虛弱。一旦表層肌膚虛弱,元氣就會從外流失,最終導致皮膚瘙癢、脫屑,甚至死亡,這又是誰的錯呢?

3. 痘症決生死期略

凡痘出標,以一日為始,六日九日為變,又十二十四日為變,此決生死之定期也。症有寒熱,故死有遲速耳。毒盛而屬實熱者,火勢迅速,不過六七日而已,蓋痘毒自內達外,三日當齊,然毒尚在內矣。

至於六日,則當盡發於表,若毒盛不能盡出者,則至六七日間,毒反內攻,傷害臟腑而死,若窠粒不見者,則其死亦不待六日,人小而弱者三日,人大則壯者五日而已,此毒氣不能發泄陰陽,二道俱絕,故死尤速也,若毒少而屬虛寒者,此只是血氣不足,不能灌膿成就,故必待九日之後變痘氣脫而死。或延十餘日者有之,此皆因痘毒之有虛實,寒熱之有迥殊,且人之有大小強弱也。

白話文:

關於痘疹判斷生死的時程簡要:通常痘疹出現後,第一天算起,第六天和第九天會有顯著變化,再到第十二天與第十四天會再有重大轉變,這就是決定生死的固定時間。病狀有冷熱之分,所以死亡的時間也會有快慢之別。如果病毒嚴重且屬於實熱型,火勢發展快速,大約六到七天就會結束,因為痘疹的病毒是從身體內部向外爆發,三天內應該全部浮現,但病毒仍然存在於體內。

到了第六天,病毒應該完全在表面爆發,如果病毒太重無法完全排出,那麼在第六到第七天之間,病毒反而會向內攻擊,損傷臟腑導致死亡。如果沒有看到痘疹的跡象,那麼不用等到第六天就會死亡,對於小孩或體質弱的人可能在三天內,對於大人或者體質壯的人可能在五天內,這是因為病毒無法通過陰陽調節正常排泄,兩種生命路徑都被切斷,所以死亡速度特別快。如果病毒較少且屬於虛寒型,這只是血氣不足,無法形成膿包,所以必須等到九天後,痘疹的病毒脫離,然後死亡。有的可能會拖延十幾天才死亡,這些都是因為痘疹病毒的虛實差異,冷熱的極端不同,以及人的年齡和體質的差異所導致的。

4. 論痘當投熱藥辨

凡實熱擁遏之症,只得清涼升提發散,不宜峻用苦寒,清涼則血熱自解,發散則痘點自呈,升提則壅遏自舒,然宜得平乃止若多用寒涼,則內傷脾胃,外冰肌肉,如過加發散,則肌湊空虛,無氣耗散,即成冰硬,則藥宜溫和,薑桂之熱,亦所不忌,既瀉之後,則熱氣自散,真氣自虛,既成氣虛,則藥宜補益,況氣虛必寒,虛寒即明,自宜溫補。然泄瀉後而為虛症,治當溫補者宜矣。

即有未經之泄瀉,而在三四日後,身反不熱,痘瘡不長者,亦焉得不進以溫補之劑,如官桂川芎乾薑之類,使內氣一暖,而自能充皮毛、溫分肉也。其夫泄瀉之後者,其內必虛,雖有腹脹煩渴喘急等症,亦焉得復為寒熱,此不過內虛伏陷,毒成內攻而然,故即實熱之症,七八九日曾經泄瀉,皆從虛治,有木香異攻之症,便進木香異攻為貴,此非治病之常法,乃劫病不得已之權宜,故無木硬之證,切勿誤投溫補,無泄瀉之症,切勿誤投木香異攻。

即有泄瀉之症,而無木香異功之症,亦勿投木香異功,況痘本熱毒,務使陰陽得所,氣血和平,毒化而熱亦解矣。至於塌陷倒靨乾枯,而無冰硬泄瀉之患者,是又多因熱毒內攻而然,此又當以有百樣豬尾等方治之,然古之治痘者,陳文中乃用木香散異攻峻熱之藥,丹溪發揮其誤,然有用之而獲捷效者,劉河間、張子和則專用黃連解毒,升麻葛根等湯,寒涼之劑,此豈古人之用藥迥別,有如斯者,此各因所值之時,所犯之症,而為之處方耳。後之宗陳氏者,多用熱藥,宗劉張者,多用涼藥,此刻舟求劍之道也。

君子誠能臆度寒暄,推詳脈候,而視疾為轉移焉,則攻補適宜,宗陳氏可也,宗劉張可也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討論的是治療痘疹時使用熱性藥物的適應情況。大意如下:

在實熱阻塞的情況下,應該使用清涼、升提、發散的藥物,而不適合過度使用苦寒的藥物。清涼藥物可以幫助解除血液中的熱氣,發散藥物讓痘疹自然呈現,升提藥物則有助於緩解阻塞的狀況。然而,應以適量為原則,過多的寒涼藥物會損傷脾胃,使肌肉冰冷;過度的發散藥物會導致肌肉虛弱,氣力散失,形成僵硬的狀態。在這種情況下,應選擇溫和的藥物,像薑、桂這些熱性藥物也是可以使用的。一旦出現了瀉下,熱氣就會自行消散,但同時也會使正氣虛弱。當正氣虛弱時,應使用補益的藥物,因為氣虛通常伴隨著寒象,這種情況下,溫補是合適的。

即使在沒有出現瀉下的情況下,在痘疹出現三四天後,如果身體不再發熱,痘疹也不再成長,同樣需要使用溫補的藥物,例如官桂、川芎、乾薑等,讓體內的氣溫上升,這樣才能滋養皮毛,溫暖肌肉組織。對於瀉下後產生的虛弱,即使是腹脹、煩渴、喘急等熱象症狀,也不應再視為實熱,這可能是因為體內虛弱,毒素內陷,形成了內攻的現象。因此,即使是實熱的症狀,如果在七八九天前曾有瀉下,也應按照虛弱來治療。對於木香異攻的症狀,使用木香異攻的藥物是合適的,但這並不是常規的治療方法,而是針對特殊情況的臨時措施。因此,如果沒有木硬的症狀,千萬不要誤用溫補的藥物;如果沒有瀉下的症狀,也不應該亂用木香異攻的藥物。

即使有瀉下的症狀,但沒有木香異攻的症狀,也不應使用木香異攻的藥物。痘疹本來就是由熱毒引起的,我們的目標是調節陰陽平衡,保持氣血平和,這樣毒素自然會化解,熱象也會消失。對於痘疹塌陷、倒靨、乾枯,但沒有冰硬或瀉下症狀的情況,通常是因為熱毒內攻所致,這種情況下,可以使用百樣豬尾等方劑來治療。然而,古代的醫家在治療痘疹時,陳文中使用了木香散、異攻等劇烈的熱性藥物,丹溪指出了這種做法的錯誤,但是也有使用後獲得良好效果的例子。劉河間、張子和則主要使用黃連解毒、升麻葛根等寒涼的藥物。這難道是古人用藥的方式截然不同嗎?實際上,這是根據當時的病情和症狀,制定出相應的處方。

後世的醫家,如果遵循陳氏的方法,大多使用熱性藥物;如果遵循劉、張的方法,則多使用寒涼藥物。這就像是刻舟求劍一樣,並不是一個好的治療方式。如果醫生能夠根據氣溫的變化和脈象的特徵,靈活地調整治療方案,那麼,無論是攻是補,都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,無論是遵循陳氏還是劉、張的理論,都能夠找到適合的治療方案。

5. 脈要

脈總六部不越表裡陰陽,左手脈之大小,以分血之盛衰,右手脈之大小,以分氣之盛衰,七歲以上五至為平,過則為數,邪氣實也,不及為遲。正氣虛也,人迎緊,外感也。氣口數,內傷也。浮而數,表熱也。浮而遲,陽氣衰也。沉而緊,裡熱也。沉而細,元氣脫也。然痘疹為陽病,故脈浮沉俱宜略帶洪實。

若弱而無力,則為陽病而見陰脈,必凶之兆至若浮而無根,數而雀啄,細而欲散,縈縈如蛛之絲,遲而欲絕,滴滴如屋之漏,沉而時見,如魚之躍者,是皆死脈也。《脈訣》又曰:阿阿緩若春楊柳,此是脾家居四季。蓋言六部陰陽皆宜要有胃氣,胃乃元陽之首,一臟六腑之本耳,故脈靜身涼神清者生,脈躁身熱心煩者死。

然痘瘡七日前後之脈,猶有別焉,小兒之脈多帶緊數,至於痘瘡,自發熱以至起脹,毒從內出,陽之候也。其脈尤宜浮大而數,不宜沉細而遲,既靨之後毒從外解,陰之候也,脈宜和緩,而不宜洪數,但要和平有神,切忌虛大無力,則六日以前宜動,六日以後宜靜也。然六部之外,又有衝陽脈者,胃脈也。

太谿脈者,腎脈也。胃為主,腎為根,此二脈關係最重,倘至六部無脈,生死難辨,宜急於此診視。若悠悠條理,不斷不急,元氣尚在,猶有生意可救而活也。若此二脈先絕,縱六脈猶存,亦為凶候,復以二脈較之,則太谿尤重於衝陽耳,雖痘以視形察色為主,然非脈何以決臟腑虛實寒熱之真情,而施治療之無誤也。(衝陽脈在足大指次指之間陷上三寸,動脈是也,太谿脈在足內踝下動脈是也。

白話文:

[脈搏要點]

脈搏總共有六個部位,但其變化不出陰陽表裡的範疇。我們透過左手的脈搏大小來判斷血液的充沛程度,右手的脈搏大小則用來評估氣力的盛衰。七歲以上的兒童,脈搏每分鐘跳動五次為正常,超過這個頻率則表示脈搏過快,體內有邪氣存在;反之,若脈搏慢於這個頻率,則表示正氣不足。人迎脈緊繃,代表可能有外感疾病;氣口脈快,則可能為內傷所致。脈搏輕按即得且頻率快,代表表層有熱;輕按即得但頻率慢,代表陽氣正在衰退;深按才得且緊繃,代表裡層有熱;深按才得且細弱,則可能是元氣瀕臨耗盡的跡象。然而,痘疹是屬陽性的疾病,因此脈搏無論是輕按或深按,都應呈現洪大且有力的狀態。

若脈搏微弱且無力,代表陽性病症卻出現陰性脈象,這是一個極為危險的徵兆。若脈搏輕按即得但無根,頻率快且節奏不穩,細弱且瀕臨散亂,像蜘蛛絲般纏繞不清,慢且瀕臨停頓,像屋簷漏水般滴答作響,或是深按才得但偶爾出現,像魚跳出水面那樣,這些都是死亡的脈象。《脈訣》一書曾說:「脈象緩慢,就像春天的楊柳,這代表脾臟的健康狀況,因為脾臟是四季之首,也是五臟六腑的根本。」因此,脈象平靜、身體涼爽、精神清醒的人,生命徵象良好;反之,脈象混亂、身體發熱、心情煩躁的人,則可能命不久矣。

然而,對於痘瘡發病前後的脈象,還有一些差異。兒童的脈象多會緊繃且頻率快,但在發痘瘡時,由於熱毒從體內向外爆發,這是陽性的現象。因此,脈象應該呈現輕按即得且頻率快的狀態,而不應該是深按才得且頻率慢的狀態。發痘後,熱毒從體表散去,這屬於陰性現象,脈象應變得平和,而不該是輕按即得且頻率快。但最重要的,是要脈象平和且有精神,千萬不要虛弱且無力。因此,在發痘的頭六天,脈象應呈現動態;六天後,則應轉為平靜。除了六個主要的脈象部位外,還有衝陽脈與太谿脈,分別代表胃與腎的脈象。

胃是身體運作的主導,腎則是根基,這兩個脈象的關係至關重要。若六個主要脈象部位的脈象無法辨認,生與死難以判定,應立即檢查衝陽脈與太谿脈。若這兩種脈象流暢,未見斷裂或混亂,代表元氣仍在,仍有救治的希望。但若這兩種脈象先消失,即使其他六個部位的脈象依舊存在,也是凶兆。再進一步比較這兩種脈象,太谿脈的重要性更甚於衝陽脈。雖然觀察痘瘡的形狀與顏色是最主要的診斷方式,但若沒有脈象,如何能精準地判斷臟腑的虛實寒熱,並正確地進行治療呢?

(衝陽脈位於腳大拇指旁邊第二個腳趾間的凹陷處,太谿脈則位於腳踝內側的動脈處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