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八 (5)
雜症大小合參卷八 (5)
1. 方脈中風合參
許學士云:暴怒傷陰,暴喜傷陽,憂愁不己,氣多厥逆,往往得中氣之症,不可作中風治也。若衰老之人,氣血俱虛,真水已竭。適因怒動肝火,火寡於畏,得以上升,所以身溫有痰涎,其多不能治者,水竭無以降火也,名為中風。然亦有少壯而中風不治者,男子乃色欲過多,下元水虧,不能制火,女人乃產後經後,去血過多,不能配氣,適因忿怒動火,而氣無所附,故隨火而發越矣。陰也、血也,豈不為陽氣之根本乎?《經》曰:腎氣內奪,則舌喑足廢。
治法之大概,以氣藥治風猶可,以風藥治氣則不可,以血藥治風,以氣藥治痰均可,以風藥治血,以痰藥治氣,均斷不可也。
用藥之法,寒因熱用,熱因寒用,乃正治也。今中風癱瘓之症,本風火陽邪,而用烏附等熱藥治之何哉?蓋中風癱瘓乃濕痰死血,結滯於臟腑經絡之間,非烏附等熱藥,焉能開散流通!此非正治,乃從治也。《經》曰:從少從多,各觀其事。則從治之藥,只可為引經而已,況風本於熱而生,豈可概謂虛寒?用附子取效者,必中寒陰毒之症,及肥白人多濕者,丹溪所謂肥白人多濕,少用烏附行經是也。若中風陽毒之症忌之,但至癱瘓既久,則痰火拂鬱。
若於辛涼藥中而無香熱之藥為之嚮導,則將捍格而不能入也。況此時陽症多系假象,蓋真火既已上升而為病矣,有何真陽仍存坎宮而不動耶!能此則無是病矣。所以烏附為對症之宜,但必兼滋補,便可制其僭熱矣。
惟中臟陰寒之症,又宜純陽,忌用陰藥,蓋略兼陰藥,則陽藥便難小效,甚有益令陽亡,誠不思無陰則陽無以化,當此依希之陽,能經陰藥所化乎?所以參朮耆附等湯,不入地黃當歸者此耳。
一凡飲食如常,但失音不語者,名曰啞風,只宜小續命湯,去附子加石膏、菖蒲各一錢。
一凡初中昏倒,宜急掐人中,俟其甦醒,方用痰藥,或用吐法。若脫勢急迫,不能姑待者,急為補精補神補氣,以為性命之需,慎勿降火降痰降氣,益促喪生之速,河間、東垣專治本而不治風,可謂至當不易之論,學者必須以陰虛陽虛為主,自後醫書雜出,而使後學狐疑不決。丹溪曰:有氣虛血虛濕痰,左手脈不足及左半身不遂者,以四物補血,加竹瀝、薑汁。
右手脈不足,及右半身不遂者,以四君補氣,佐以竹瀝、薑汁。如氣血兩虛而挾痰者,以八物湯加南星、半夏、竹瀝、薑汁。平正通達宜人盛宗之,但持此以治而多不效,何也?蓋治氣血痰之標,不治氣血痰之本也。
況氣虛氣滯而血脈不能運動者,豈可謂之死血?氣血氣閉而津液為之凝結者,豈可謂之濕痰?人之四肢,如木之枝幹,人之氣血,榮養乎四肢,猶木之漿水,灌溉乎枝葉,木有枝葉,必有根本,人之氣血,豈無根本乎?人有半身不遂,遷延不死者,如木之根本未甚枯,而一邊枝幹先萎耳。人有形容肥壯,忽然倒僕而即斃者。
白話文:
許學士說:突然大怒會傷害陰氣,突然大喜會傷害陽氣,憂愁過度,會導致氣機逆亂,常常會出現類似中氣虛弱的症狀,不能把它當作中風來治療。如果年老體衰的人,氣血都虛弱,腎水已經枯竭,剛好因為發怒而引動肝火,火因為沒有水的制約而過於旺盛,所以會向上升,導致身體發熱,有痰液,這種情況大多難以治癒,因為腎水枯竭無法制約火氣,這也稱為中風。但也有年輕力壯的人患中風卻無法治癒的,男性是因為性慾過多,導致下元腎水虧損,無法制約火氣;女性是因為生產或月經後失血過多,氣血不足,無法調和氣機,剛好因為憤怒而引動火氣,氣無所依附,就跟著火氣向上發散了。陰氣和血,難道不是陽氣的根本嗎?《黃帝內經》說:腎氣內虛,就會導致舌頭不能說話,腳也無法行走。
治療方法的大概原則,用補氣的藥物來治療風邪還可以,用祛風的藥物來治療氣虛就不可以了;用補血的藥物來治療風邪,用補氣的藥物來治療痰都可以;用祛風的藥物來治療血虛,用化痰的藥物來治療氣虛,都是絕對不可以的。
用藥的方法,寒證用熱藥,熱證用寒藥,這是正治的方法。現在中風癱瘓的症狀,本來是屬於風火陽邪,卻用附子、烏頭等熱藥來治療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中風癱瘓是濕痰和瘀血,結聚在臟腑和經絡之間,不用附子、烏頭等熱藥,怎麼能把它們疏通開呢?這不是正治,而是反治的方法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從少從多,要觀察情況來決定。所以反治的藥,只能用作引經藥而已,況且風邪本來是從熱而生,怎麼可以一概而論地說它是虛寒呢?用附子等藥物見效的,必定是患有寒邪陰毒的症狀,以及肥胖、多濕的人,正如朱丹溪所說:肥胖、多濕的人,要少用附子來疏通經絡。如果是中風陽毒的症狀,就不能用附子等熱藥,但是癱瘓時間久了,痰火就會鬱結。
如果辛涼藥中沒有香熱的藥物來引導,那麼藥物就會被阻擋而無法進入體內。況且這個時候,陽熱的症狀大多是假象,因為真火已經向上升而發病了,哪裡還有真正的陽氣留在腎臟的部位而不動呢!如果這樣就不會有這個病了。所以用附子等藥物是對症的,但必須同時配合滋補藥物,就能夠制約它過於燥熱的藥性了。
只有中臟腑陰寒的症狀,才適合使用純陽的藥物,忌用滋陰的藥物,因為如果稍微使用滋陰的藥物,陽藥就難以發揮小的作用,甚至會導致陽氣衰亡,實在是沒有想到沒有陰氣,陽氣就無法產生,此時微弱的陽氣,能夠經得起滋陰藥物的消耗嗎?所以人參、白朮、黃耆、附子等湯劑,不加入地黃、當歸等滋陰藥物,就是這個道理。
凡是飲食如常,只是失音不能說話的,稱為啞風,只宜用小續命湯,去掉附子,加入石膏、菖蒲各一錢。
凡是剛發病時昏倒的,要趕緊掐人中穴,等他甦醒後,再用化痰的藥物,或者使用催吐的方法。如果脫證危急,不能等待的,要趕緊補益精氣神,以維持生命,千萬不要使用降火、化痰、降氣的藥物,反而會加速死亡。金元四大家中的河間和東垣,專注於治療疾病的根本而不治療風邪,可以說是至理名言。學者必須以陰虛或陽虛為主來辨證論治。後世醫書雜亂,使後來的學者疑惑不決。朱丹溪說:有氣虛、血虛、濕痰,左手脈不足,以及左半身不遂的,用四物湯來補血,加入竹瀝、生薑汁。右手脈不足,以及右半身不遂的,用四君子湯來補氣,佐以竹瀝、生薑汁。如果氣血兩虛並且夾雜痰濕的,用八物湯加入南星、半夏、竹瀝、生薑汁。這些方法平和通達,適合一般情況使用。但是如果只用這些方法來治療,大多不會有效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這些方法只是治療氣血痰的表面症狀,而沒有治療氣血痰的根本原因。
況且氣虛氣滯而導致血脈不能運行的,怎麼能說是死血呢?氣血氣閉導致津液凝結的,怎麼能說是濕痰呢?人的四肢,就像樹木的枝幹;人的氣血,滋養四肢,就像樹木的漿液,灌溉枝葉。樹木有枝葉,必定有根本;人的氣血,難道沒有根本嗎?人有半身不遂,卻能拖延不死的情況,就像樹木的根本還沒有完全枯萎,而一邊的枝幹先枯萎了。人有體格肥壯,突然倒地就死的情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