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八 (4)
雜症大小合參卷八 (4)
1. 方脈中風合參
中臟者,其病在裡,多滯九竅,故唇緩,二便閉,不能言,耳聾鼻塞,目瞀痰涎昏冒,宜三化湯及麻仁丸下之。然凡中血脈中腑之病,切勿用龍麝牛黃,蓋麝香入脾治肉,牛黃入肝治筋,龍腦入腎治骨,引風深入骨髓,如油入面,莫之能出,且閉症或宜,脫症深所切忌也。並勿概用大戟、蕪花、甘遂,瀉大腸大便之藥,否則損其陰血,真氣愈虛,何能驅邪出外?
中風之風乃內虛暗風,的系陰陽兩虛,而五臟本氣自病,為內奪暴厥也。然陰虛者為更多與外來風邪迥別,急者參耆朮附,固本為先,緩者順氣化痰,以救其標。補陽養陰,以固其本。陰甚虛者偏於陰,陽甚虛者偏於陽,陰陽兩虛甚者,氣血峻補,則雖外有風候之假象,不治自愈,所謂養也風自滅,蓋指內起之風,由於陰虛內起之火耳。若用辛溫風燥之藥,焉能活病?徒速其斃。
至於丹溪以癱瘓,分左右,彆氣血,四君四物為治,皆非至論,蓋左半雖血為主,非氣以統之則不流,右半雖氣為主,非血以麗之則易散,故肝膽居左,其氣常行於右,脾肺居右,其氣常行於左,往來灌注,是以生生不息也。
中絡者,邪方入衛,尚在經絡之外,故但肌膚不仁。中經則入榮脈之中,骨肉皆失所養,故身體重著,至中腑、中臟,則離外而內,邪入深矣。中腑必歸於胃者,胃為六腑之總司也。中臟必歸於心者,心為神明之主也。風入胃中,胃熱必盛,蒸其精液,結為痰涎,胃之大絡入心。
痰涎壅盛,堵其出入之竅,故中腑則不識人也。輕者風入胃中,反倍能食,是風能生熱,熱能殺穀也。諸臟受邪,迸入於心,則神明無主,故中臟者,舌縱難言,廉泉開而流涎沫也。廉泉穴在舌下竅,通於腎,津液之所出也。
中風之症,有因外感,有因內傷。言風者外感也。言氣言火言痰者,內傷也。然外感者亦因內有鬱熱,腠里疏豁,中氣不固,暴風得而中之。內傷者,氣上逆而為火,火亢極而生風,風行水動,水湧為痰,故氣也火也痰也。其實一源流也。為治之法,外感者,分中血脈、中腑、中臟之異而治之,漸傷而緩者,先用開關利竅,次用固本調元,急則只為取本,毋容次第,蓋命在須臾,緩則援生不及也。嚴用和曰:人之元氣強壯,外邪焉能為害?必真氣先虛,榮衛空疏,邪能乘虛而入。
若內因七情者,法當調氣,不當治風,即外因六淫者,亦當先救本氣,後依所感六氣治之。
肥人多中氣,以盛於外而歉於內也。然中氣與中風相類,但中風身溫有痰涎,多不能治,中氣身涼無痰涎,須臾便醒,何也?蓋中風中氣,一源流也。皆由忿怒所致,人之喜怒思悲恐五志,惟怒為甚,所以為病之參也。少壯之人,氣血未虛,真水未竭,適因怒動肝火,火煨於水,不能上升,所以身涼無痰涎,須臾便醒者,水旺足以降火也,名為中氣。
白話文:
方脈中風合參
中臟(病邪侵入臟腑):這種病邪在體內深處,常阻塞九竅(指眼、耳、鼻、口等),所以會出現嘴唇鬆弛、大小便不通、無法說話、耳聾鼻塞、眼睛昏花、痰多昏迷等症狀。治療上應該使用三化湯和麻仁丸來通利大小便。但是,凡是病邪侵入血脈或腑臟的疾病,絕對不要使用龍麝牛黃這些藥物。因為麝香入脾,治療肌肉;牛黃入肝,治療筋絡;龍腦入腎,治療骨骼。這些藥物會引導風邪深入骨髓,就像油滲入麵粉一樣難以去除。而且,閉塞的症狀或許可以使用這些藥,但脫症(指虛脫、元氣大傷)絕對不能使用。同時,也不要隨便使用大戟、芫花、甘遂等瀉下藥來排泄大便,否則會損耗陰血,使正氣更加虛弱,更無法將病邪排出體外。
中風的「風」,其實是體內虛弱而生的「暗風」,是陰陽兩虛,以及五臟本身機能失調所導致的突然昏厥。陰虛的情況比較常見,與外來的風邪截然不同。病情急迫時,應先以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附子等藥物來固本培元;病情緩和時,則應以疏導氣機、化解痰液為主來治療表象。同時,也要兼顧補養陰陽,來鞏固根本。陰虛嚴重的要偏重滋陰,陽虛嚴重的要偏重補陽,陰陽兩虛都很嚴重的,要用強力的補氣血藥物來治療。這樣就算表面有風邪的假象,也會自然痊癒。所謂「養正氣則風自滅」,指的就是體內因陰虛所引起的火氣。如果使用辛溫燥烈的藥物,不僅無法治病,反而會加速死亡。
至於朱丹溪將癱瘓分為左右,區分氣血,並用四君子湯和四物湯治療的方法,都不是最好的論點。因為左半身雖然以血為主,但沒有氣的運行,血也無法流動;右半身雖然以氣為主,但沒有血的滋養,氣也容易散失。肝膽位於左邊,其氣常運行於右邊;脾肺位於右邊,其氣常運行於左邊。陰陽氣血相互灌注,才能生生不息。
中絡(病邪剛入侵經絡):此時病邪剛進入體表,還在經絡之外,所以只會感覺皮膚麻木不仁。中經(病邪進入經脈):則病邪進入血脈之中,導致肌肉骨骼都失去滋養,所以會感覺身體沉重。中腑(病邪進入腑臟)、中臟(病邪進入臟腑):則病邪由外入內,深入體內。病邪侵入腑臟,最終會歸於胃,因為胃是六腑的總管。病邪侵入臟腑,最終會歸於心,因為心是神明的主宰。風邪進入胃中,胃熱會加重,蒸發精液,形成痰涎。胃的大絡通往心。
痰涎阻塞,堵塞了身體氣機出入的通道,所以病邪侵入腑臟時,會出現不認識人的情況。輕微的情況下,風邪侵入胃中,反而會導致食慾旺盛,這是因為風邪會生熱,熱能消化食物。如果各個臟腑都受到病邪侵擾,並入侵到心,就會導致神明失去主宰,所以病邪侵入臟腑時,會出現舌頭鬆弛、難以說話、廉泉穴開而流口水的情況。「廉泉」這個穴位在舌頭下方的竅孔,與腎相通,是津液排出的地方。
中風的病症,有外感引起的,也有內傷引起的。「風」指的是外感。「氣」、「火」、「痰」指的是內傷。但是外感也是因為體內有鬱積的熱,導致肌膚疏鬆,中氣不固,才會被暴風侵襲。內傷則是氣上逆而產生火,火氣過盛而生風,風行使水液流動,水液湧出形成痰。所以,氣、火、痰,其實是一體的,都源於同一個地方。治療的方法是,外感要根據病邪侵入血脈、腑臟、臟腑的不同情況來治療。病情緩慢發展的,先用開關利竅的方法,再用固本調元的方法。病情急迫的,則只能先治療根本,不要顧及先後順序,因為性命攸關,動作慢了就來不及救治。嚴用和說過:「人的元氣強盛,外邪怎麼能夠侵犯?一定是正氣先虛弱,營衛空虛,邪氣才能趁虛而入。」
如果是因七情內傷引起的,治療的方法應該調和氣機,而不是治風。即使是外感六淫引起的,也應該先救護本身的元氣,再根據所感受的六淫邪氣來治療。
肥胖的人多患中氣(指因氣虛導致的昏厥),因為他們體外強盛,體內虛弱。但是,中氣與中風的症狀類似,只是中風會身體發熱、有痰,而且多半難以治癒;中氣會身體發涼、沒有痰,而且很快就能清醒。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中風和中氣,其實源於同一個原因,都是因為忿怒所致。人的喜、怒、思、悲、恐五種情緒中,怒的情緒最為嚴重,所以是導致疾病的重要因素。年輕力壯的人,氣血尚未虛弱,腎精尚未耗竭,只是因為憤怒導致肝火妄動,火氣不能上行,所以身體發涼、沒有痰,很快就能清醒,這是因為腎水充足,可以降火,這種情況叫做中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