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痘疹全集卷二十二(總論痘要) (11)
痘疹全集卷二十二(總論痘要) (11)
1. 虛症似實辨
夫氣虛痘症,有為飲食生冷,調理失宜,致傷脾胃,遂成泄瀉,是以津液下陷,虛火上盛,必發而為渴,兼之元氣下陷,虛陽上擁,下氣不續,必發而為喘渴,與喘實證也。然起於泄瀉之後者,是津液暴亡而渴,氣虛而喘,豈有實熱而渴,氣擁而喘,生於泄瀉之後哉!故治渴則宜參苓白朮木香散。如泄瀉不止者,則投異功散。
治喘則宜人參定喘湯。如喘渴而瀉不止者則投木香異功散。若至悶亂腹脹,是毒成內攻,眼合自語,則已名失志,如尚認為實,何其遇哉!
白話文:
氣虛導致的痘症,是因為飲食生冷,調養不當,損傷脾胃,引起腹瀉,導致津液下陷,虛火上炎,因此出現口渴。同時,元氣下陷,虛陽上衝,下氣不足,進而出現喘促和口渴,與實熱導致的喘息不同。然而,這種由腹瀉引起的喘渴,是因津液流失過多而口渴,氣虛而喘不過氣,怎麼可能是實熱導致的口渴,氣逆導致的喘息呢?因此,治療口渴應服用參苓白朮木香散。如果腹瀉不止,則應服用異功散。
治療喘息應服用人參定喘湯。如果喘渴同時伴有腹瀉不止,則應服用木香異功散。若出現胸悶、頭昏眼花、腹部脹滿,說明毒素內攻,神志不清,已經到了失志的程度。如果還認為是實證,那真的太過分了!
2. 虛症調護論
夫症必以元氣為主,元氣充實則毒宜出宜化,故治痘者,惟保元氣於虛弱之前,使不至耗散為實耳。然其治法惟何?一曰實腠理,而固肌表,二曰節飲食而保脾土,肌表固則外陷之患不足慮,脾土實則下陷之患不足憂,再以參耆補益之功,則元首自然充實。痘之發也,自然易成漿,變症不生,而結靨順候矣。
最禁寒涼盪滌之劑,如大黃、滑石、車前、生地、鼠黏、紫草、枳殼之類,恐其盪滌潤下,遂傷脾胃,脾胃一傷,則元氣自此而下陷,氣脫內攻而死,更最禁用滑潤髮散之劑,如鼠黏、人牙、蟬蛻、麻黃、乾葛、升麻、紫草、防風、羌活、荊芥之類,恐其發散太過,遂致表虛。表若一虛,則元氣由此而外耗塌癢外剝而斃,誰之過歟!
白話文:
治療疾病一定要以元氣為根本,元氣充沛,毒素就容易排出和化解。因此,治療痘症,最重要的是在元氣虛弱之前就要加以保護,避免元氣過度消耗而導致病情加重。
那麼,如何治療呢?首先要堅固腠理,保護肌膚表層;其次要節制飲食,保護脾胃。肌膚表層堅固,就不必擔心外邪入侵;脾胃強壯,就不必擔心元氣下陷。再用人參、黃芪等藥物來補益元氣,則元氣自然會充沛。痘瘡發出,自然容易化膿,不會產生變症,結痂也會順利痊癒。
最忌諱寒涼盪滌的藥物,例如大黃、滑石、車前、生地、鼠黏、紫草、枳殼等,這些藥物可能導致盪滌潤下,損傷脾胃。脾胃受損,元氣就會下陷,最終導致氣脫內攻而死亡。
同樣地,也絕對不能使用滑潤發散的藥物,例如鼠黏、人牙、蟬蛻、麻黃、乾葛、升麻、紫草、防風、羌活、荊芥等,這些藥物可能導致發散過度,造成表虛。表虛之後,元氣就會外泄,導致瘙癢、脫皮,最終死亡。這都是不可取的。
3. 痘症決生死期略
凡痘出標,以一日為始,六日九日為變,又十二十四日為變,此決生死之定期也。症有寒熱,故死有遲速耳。毒盛而屬實熱者,火勢迅速,不過六七日而已,蓋痘毒自內達外,三日當齊,然毒尚在內矣。
至於六日,則當盡發於表,若毒盛不能盡出者,則至六七日間,毒反內攻,傷害臟腑而死,若窠粒不見者,則其死亦不待六日,人小而弱者三日,人大則壯者五日而已,此毒氣不能發泄陰陽,二道俱絕,故死尤速也,若毒少而屬虛寒者,此只是血氣不足,不能灌膿成就,故必待九日之後變痘氣脫而死。或延十餘日者有之,此皆因痘毒之有虛實,寒熱之有迥殊,且人之有大小強弱也。
白話文:
痘痘出現時,第一天為初始,第六天、第九天會發生變化,接著第十四天、第二十四天也會改變,這些都是決定生死的關鍵日期。症狀有寒熱之分,因此死亡時間也會有所差異。如果毒性強烈屬於實熱,火勢蔓延迅速,通常不會超過六七天。因為痘毒從內部到達外部需要三天,但毒性仍然存在於體內。到了第六天,痘痘應該全部長出來,如果毒性強盛無法完全排出,到了六七天,毒性會反攻內部,傷害臟腑導致死亡。如果痘痘沒有長出來,死亡可能不會等到第六天,體弱的小孩可能在三天內死亡,體壯的成年人則可能在五天內死亡。這是因為毒氣無法排出,陰陽兩道都被阻斷,所以死亡非常迅速。如果毒性少屬於虛寒,只是氣血不足無法形成膿皰,因此必須等到第九天之後,痘氣消散才會死亡。也有可能延至十多天才死亡,這是因為痘毒有虛實之分,寒熱也有很大差異,而且人體有大小強弱之別。
4. 論痘當投熱藥辨
凡實熱擁遏之症,只得清涼升提發散,不宜峻用苦寒,清涼則血熱自解,發散則痘點自呈,升提則壅遏自舒,然宜得平乃止若多用寒涼,則內傷脾胃,外冰肌肉,如過加發散,則肌湊空虛,無氣耗散,即成冰硬,則藥宜溫和,薑桂之熱,亦所不忌,既瀉之後,則熱氣自散,真氣自虛,既成氣虛,則藥宜補益,況氣虛必寒,虛寒即明,自宜溫補。然泄瀉後而為虛症,治當溫補者宜矣。
即有未經之泄瀉,而在三四日後,身反不熱,痘瘡不長者,亦焉得不進以溫補之劑,如官桂川芎乾薑之類,使內氣一暖,而自能充皮毛、溫分肉也。其夫泄瀉之後者,其內必虛,雖有腹脹煩渴喘急等症,亦焉得復為寒熱,此不過內虛伏陷,毒成內攻而然,故即實熱之症,七八九日曾經泄瀉,皆從虛治,有木香異攻之症,便進木香異攻為貴,此非治病之常法,乃劫病不得已之權宜,故無木硬之證,切勿誤投溫補,無泄瀉之症,切勿誤投木香異攻。
白話文:
當遇到實熱症狀,需要清涼升提發散,不宜使用過於苦寒的藥物。清涼可以減輕血熱,發散可以使痘點顯現,升提可以舒緩壅塞,但要溫和地治療,直到症狀緩解。如果過度使用寒涼藥物,會傷脾胃,讓肌肉冰冷。過度發散則會導致肌肉空虛,無氣耗散,形成冰硬。因此藥物需溫和,薑桂之熱也不忌諱。瀉後熱氣會自行散去,真氣會變得虛弱,成為氣虛,此時需要補益。氣虛必寒,虛寒顯明,需要溫補。
泄瀉後虛症,就需要溫補治療。若有未經瀉瀉,三四日後身體不熱,痘瘡不長,也需要溫補,例如官桂、川芎、乾薑等,使內氣溫暖,充實皮毛、溫暖肌肉。泄瀉後內虛,即使有腹脹、煩渴、喘急等症狀,也不應再用寒熱藥物,這是內虛伏陷,毒氣內攻導致的。因此,即使是實熱症狀,經歷七八九日泄瀉後,也要從虛治療。若有木香異攻的症狀,則需要用木香異攻藥物。這不是常規治療方法,而是應急的權宜之計。沒有木硬的症狀,不要誤用溫補;沒有泄瀉的症狀,不要誤用木香異攻。
即有泄瀉之症,而無木香異功之症,亦勿投木香異功,況痘本熱毒,務使陰陽得所,氣血和平,毒化而熱亦解矣。至於塌陷倒靨乾枯,而無冰硬泄瀉之患者,是又多因熱毒內攻而然,此又當以有百樣豬尾等方治之,然古之治痘者,陳文中乃用木香散異攻峻熱之藥,丹溪發揮其誤,然有用之而獲捷效者,劉河間、張子和則專用黃連解毒,升麻葛根等湯,寒涼之劑,此豈古人之用藥迥別,有如斯者,此各因所值之時,所犯之症,而為之處方耳。後之宗陳氏者,多用熱藥,宗劉張者,多用涼藥,此刻舟求劍之道也。
君子誠能臆度寒暄,推詳脈候,而視疾為轉移焉,則攻補適宜,宗陳氏可也,宗劉張可也。
白話文:
如果患者出現腹瀉症狀,但並沒有木香異功的症狀,也不要使用木香異功的藥物。況且,痘症本身是由熱毒引起的,我們應該致力於調和陰陽,使氣血平和,讓毒氣化解,熱症自然也會消退。
至於痘疹出現塌陷、倒靨、乾燥等症狀,但沒有冰硬腹瀉的患者,大多是因為熱毒內攻所致,這就需要用像百樣豬尾等藥方來治療。然而,古時候治療痘症的陳文中,卻用木香散這種異攻峻熱的藥物,丹溪則指出這是錯誤的做法。但也有用木香散而取得良好效果的案例。劉河間、張子和則專用黃連解毒,配合升麻、葛根等寒涼藥物來治療。
古人用藥方法的差異,是因為他們所處的時代不同,患者的病情也不同,所以採取不同的處方。後世學者中,有些人效仿陳文中,多用熱藥;有些人效仿劉河間、張子和,多用涼藥,這就如同「刻舟求劍」一樣,一味模仿古人,並不一定適合所有情況。
5. 脈要
脈總六部不越表裡陰陽,左手脈之大小,以分血之盛衰,右手脈之大小,以分氣之盛衰,七歲以上五至為平,過則為數,邪氣實也,不及為遲。正氣虛也,人迎緊,外感也。氣口數,內傷也。浮而數,表熱也。浮而遲,陽氣衰也。沉而緊,裡熱也。沉而細,元氣脫也。然痘疹為陽病,故脈浮沉俱宜略帶洪實。
若弱而無力,則為陽病而見陰脈,必凶之兆至若浮而無根,數而雀啄,細而欲散,縈縈如蛛之絲,遲而欲絕,滴滴如屋之漏,沉而時見,如魚之躍者,是皆死脈也。《脈訣》又曰:阿阿緩若春楊柳,此是脾家居四季。蓋言六部陰陽皆宜要有胃氣,胃乃元陽之首,一臟六腑之本耳,故脈靜身涼神清者生,脈躁身熱心煩者死。
白話文:
脈象共有六部,皆在表裡陰陽之間,左手脈的大小反映血氣的盛衰,右手脈的大小反映氣的盛衰。七歲以上,脈搏五至為正常,過於五至為數,代表邪氣實證;不足五至為遲,代表正氣虛弱。人迎脈緊,代表外感;氣口脈數,代表內傷。脈浮而數,代表表熱;脈浮而遲,代表陽氣衰敗。脈沉而緊,代表裡熱;脈沉而細,代表元氣耗損。然而麻疹、痘疹屬陽性疾病,因此脈象即使浮沉,也應該略帶洪實。
如果脈象虛弱無力,則屬於陽性疾病卻出現陰脈,必是凶兆。至於脈象浮而無根、數而雀啄、細而欲散、縈縈如蛛之絲、遲而欲絕、滴滴如屋之漏、沉而時見、如魚之躍,這些都是死脈。
《脈訣》中也提到:「阿阿緩若春楊柳」,這是脾氣充盈的表現。說明六部陰陽都需要有胃氣,胃是元陽之首,是五臟六腑的根本。所以,脈象靜定、身體涼爽、精神清朗者可存活;脈象躁動、身體發熱、心煩意亂者則難以存活。
然痘瘡七日前後之脈,猶有別焉,小兒之脈多帶緊數,至於痘瘡,自發熱以至起脹,毒從內出,陽之候也。其脈尤宜浮大而數,不宜沉細而遲,既靨之後毒從外解,陰之候也,脈宜和緩,而不宜洪數,但要和平有神,切忌虛大無力,則六日以前宜動,六日以後宜靜也。然六部之外,又有衝陽脈者,胃脈也。
太谿脈者,腎脈也。胃為主,腎為根,此二脈關係最重,倘至六部無脈,生死難辨,宜急於此診視。若悠悠條理,不斷不急,元氣尚在,猶有生意可救而活也。若此二脈先絕,縱六脈猶存,亦為凶候,復以二脈較之,則太谿尤重於衝陽耳,雖痘以視形察色為主,然非脈何以決臟腑虛實寒熱之真情,而施治療之無誤也。(衝陽脈在足大指次指之間陷上三寸,動脈是也,太谿脈在足內踝下動脈是也。
)
白話文:
痘瘡脈象辨證與治療
痘瘡發病前後的脈象有所不同:
- 小兒的脈象通常偏緊而數。
- 痘瘡發病,從發熱到起疹,毒素從內向外排泄,屬於陽氣外發,脈象應該浮大而數,不應沉細而遲。
- 痘瘡結痂之後,毒素從外向內消散,屬於陰氣收斂,脈象應該和緩,不應洪數,但要平和有力,切忌虛大無力。
- 痘瘡發病的六天之前宜動,六天之後宜靜。
除六部脈象之外,衝陽脈和太谿脈尤為重要:
- 衝陽脈是胃脈,位於足大拇指與次指之間向上三寸的動脈處。
- 太谿脈是腎脈,位於足內踝下方的動脈處。
- 胃主運化,腎為根本,這兩條脈象關係最為密切。
- 如果六部脈象皆無,生死難料,應立即診視衝陽脈和太谿脈。
- 若脈象平穩,有條不紊,元氣尚存,仍然有救治的可能。
- 如果衝陽脈和太谿脈先消失,即使六部脈象尚存,也是凶兆。
- 太谿脈比衝陽脈更加重要。
雖然觀察痘瘡的形狀和顏色是主要的診斷方法,但脈象對於判斷臟腑虛實寒熱和確定治療方案至關重要。
(衝陽脈和太谿脈的位置標註:
- 衝陽脈:足大指次指之間陷上三寸,動脈是也。
- 太谿脈:足內踝下動脈是也。**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