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八 (3)
雜症大小合參卷八 (3)
1. 小續命湯
治中風不省人事,涎鳴反張,失音厥冷。
麻黃,人參,黃芩,川芎,芍藥,甘草,杏仁,防己,肉桂(各八分),防風(一錢),附子(泡,去皮、臍,四分),薑棗水煎服。
白話文:
這是在治療中風後失去意識,口中有痰鳴聲,身體僵硬,無法發聲,四肢冰冷的病症。
藥方成分如下:麻黃、人參、黃芩、川芎、芍藥、甘草、杏仁、防己、肉桂(各約3克),防風(約5克),附子(先泡過,去皮和中心,約2克),用薑和棗煮水來煎這些藥材服用。
2. 防風通聖散
治諸般風熱,或斑疹不快,熱極黑陷,驚風發熱,卒中不語。
防風,川芎,當歸,薄荷,大黃,芍藥,麻黃,連翹,芒硝,石膏,黃芩,桔梗,滑石,山梔,荊芥,白朮,甘草,銼散,每服三錢,生薑蔥白同煎。
白話文:
[防風通聖散]
用於治療各種因風熱引起的病症,或是皮膚上出現斑疹而不舒適,高燒導致皮膚顏色變暗,小兒驚風伴有發燒,以及突然中風而無法言語。
藥方成分包括防風、川芎、當歸、薄荷、大黃、芍藥、麻黃、連翹、芒硝、石膏、黃芩、桔梗、滑石、山梔、荊芥、白朮和甘草。將這些藥材切碎混合,每次服用三錢(古時的重量單位),與生薑和蔥白一同煎煮服用。
3. 三化湯
治中風,內有便溺之阻隔,以此導之。
厚朴(薑製),大黃,枳實,羌活(各等分),水煎服,微利則已。
白話文:
藥方成分包含:厚朴(薑製)、大黃、枳實、羌活(這些藥材份量相同),用水煎煮後服用,只要稍微達到排泄效果即可停止服用。
4. 方脈中風合參
人有卒暴僵仆,或偏枯,或四肢不舉,或不知人,或死或不死者,世以中風呼之,方書亦以中風治之,考諸《內經》,則曰:風者百症之始也:又曰:風者百病之長也;又曰:風者善行而數變;又曰:風之傷人也,或為寒熱,或為熱中,或為寒中,或為癘風,或為偏枯,或為風,其卒暴僵仆不知人,四肢不舉者,並無所論,止有偏枯一語而已。及觀《千金方》則引歧伯曰:中風大法有四,一曰偏枯,二曰風痱,三曰風懿,四曰風痹。
偏枯者,半身不遂;風痱者,身無痛,四肢不收;風懿者,奄忽不知人;風痹者,諸痹類風狀。《金匱》中風篇曰:寸口脈浮而緊,緊則為寒,浮則為虛,寒虛相搏,邪在皮膚,浮者血虛,絡脈空虛,賊邪不瀉,或左或右,邪氣反緩,正氣即急,正氣引邪,喎僻不遂。邪在於絡,肌膚不仁;邪在於經,脊重不伸;邪入於腑,則不識人;邪入於臟,舌即難言,口吐涎沫。
由是觀之,則知卒暴僵仆不知人,偏枯四肢不舉等症,固為因風而致者矣,故用續命排風等湯治之。及後劉河間、李東垣、朱彥修三賢者所出之論,始與昔人異矣。河間曰:中風癱瘓者,非肝木之風實甚而卒中之,亦非外中於風,由乎將息失宜,心火暴盛,腎水虛衰,不能制之,則陰虛陽實,而熱氣拂鬱,心神昏冒,筋骨不用,而卒倒無所知也。多因喜怒思悲恐,五志有所過極,而卒中者,由五志過極,皆為熱甚故也。
俗云風者,言未而忘其本也。東垣云:中風者,非外來風邪,乃本氣病也。凡人年遇四旬,氣衰之際,或因憂喜忿怒傷其志者,多有此疾,壯歲之時無有也。若肥盛則間有之,亦是形盛氣衰而如此。彥修曰:西北氣寒,為風所中,誠有之矣。東南氣溫,而地多濕,有風病者非風也。
皆濕土生痰,痰生熱,熱生風也。三賢者之論,河間主乎火,東垣主乎氣,彥修主乎濕,反以風為虛象,而與昔人所論大異矣,以三氏為是,則三氏未出之前,固有從昔人而治愈者矣。以昔人為是,則三氏已出之後,亦有從三氏而治愈者矣。蓋昔人三氏之論,皆不可偏廢,但三氏以相類中風之病而立論,故使後人狐疑而莫決,殊不知因於風者,真中風也。因於火,因於氣,因於濕者,類中風而非中風也。
如《內經》所謂:三陰三陽發病,為偏枯痿易,四肢不舉,亦未嘗必因於風而後能也。夫風火氣濕之殊,望聞問切之間,豈無所辨乎辨之為風,則從昔人以治,辨之為火氣濕,則從三氏以治,如此庶乎,晰理明而用治當矣。
中風一症,輕重有三,治各不同。中血脈者,病在半表半裡,外無六經之證,內無二便之閉,但見口眼喎邪,半身作痛,不可過汗,以虛其衛,不可大下,以傷其營,惟當養血順氣,以大秦艽湯及羌活愈風湯和之。中腑者其病在表,多著四肢,故肢節廢,脈浮惡風,拘急不仁,外有六經之形證,內無便溺之阻隔,宜疏風湯及小續命湯汗之。
白話文:
有些人突然昏倒、身體僵硬,或半身不遂,或四肢不能動,或失去意識,有的可能死亡,有的則不會。世俗稱之為中風,醫書也用治療中風的方法來治療。但考究《黃帝內經》,則說:「風是各種疾病的開端」,又說:「風是各種疾病的領導者」,又說:「風的特性是遊走不定且變化多端」,又說:「風侵襲人體,可能導致寒熱症狀,也可能導致熱邪內侵,也可能導致寒邪內侵,也可能導致癩風,也可能導致半身不遂或癲狂」。至於突然昏倒、身體僵硬、失去意識、四肢不能動這些情況,卻沒有詳細論述,只提到半身不遂這個詞。而《千金方》則引用歧伯的話說:「中風的主要情況有四種:一是半身不遂,二是肢體癱瘓無力,三是突然昏迷,四是類似風邪侵襲的痹症」。
半身不遂是指身體一半不能活動;肢體癱瘓無力是指身體不痛,但四肢不能自由活動;突然昏迷是指突然失去意識;類似風邪侵襲的痹症是指各種痹症,表現類似風邪侵襲。在《金匱要略》的中風篇中說:「寸口脈浮而緊,緊脈代表寒邪,浮脈代表虛證,寒虛交搏,邪氣在皮膚。浮脈表示血虛,經絡空虛,外邪不能驅散,可能發生在左側或右側,邪氣反而舒緩,正氣則變得急迫,正氣引導邪氣,導致口眼歪斜、活動不靈活。邪氣在經絡,肌肉皮膚失去知覺;邪氣在經脈,脊背沉重不能伸直;邪氣侵入腑,就會失去意識;邪氣侵入臟,就會說話困難、口吐涎沫。」
由此看來,突然昏倒、身體僵硬、失去意識、半身不遂、四肢不能動等症狀,確實是由於風邪引起的。所以用續命湯、排風湯等方劑來治療。後來劉河間、李東垣、朱彥修這三位賢者提出的理論,開始與以前的人不同了。劉河間說:「中風癱瘓,並非肝木之風太盛而突然發作,也不是從外部感受風邪,而是由於沒有好好休養生息,導致心火過旺,腎水虛衰,不能制約心火,進而造成陰虛陽實,熱氣鬱積,心神昏亂,筋骨無力,突然昏倒、失去知覺。多數是因為喜、怒、思、悲、恐等情緒過度而突然發作,這些情緒過度都會導致熱邪過盛。」
俗話說的「風」,是只看到了表象,而忘記了根本原因。李東垣說:「中風並非外來的風邪,而是自身的問題。一般人到了四十歲,氣血開始衰退,或者因為憂愁、喜悅、憤怒而傷及心神,就容易患上這種病,年輕力壯時則不會有這種病。如果身體肥胖,偶爾也會有這種病,也是因為形體強壯,但氣血衰弱所致。」朱彥修說:「西北地區氣候寒冷,確實有被風邪侵襲而中風的情況。東南地區氣候溫熱,而且多潮濕,這裡的風病並非真正的風邪所致。」
而是因為濕土產生痰,痰產生熱,熱產生風。這三位賢者的觀點,河間側重於火,東垣側重於氣,彥修側重於濕,都認為風只是表象,與以前人們的看法大相逕庭。如果認為三位賢者的觀點正確,那麼在三位賢者提出理論之前,也有用以前的理論治好病的例子。如果認為以前的理論正確,那麼在三位賢者提出理論之後,也有用三位賢者的理論治好病的例子。其實以前的理論和三位賢者的理論都不能偏廢,只是三位賢者以類似中風的疾病來立論,導致後人疑惑而無法決斷。殊不知,由於風邪引起的,才是真正的中風。由於火、氣、濕引起的,只是類似中風,並非真正的中風。
就像《黃帝內經》所說:「三陰三陽發病,會出現半身不遂、肢體萎軟無力、四肢不能活動的狀況,也不一定是因為風邪造成的。」風、火、氣、濕的區別,在望、聞、問、切的診斷過程中,難道無法辨別嗎?如果診斷為風邪引起的,就用以前的理論治療;如果診斷為火、氣、濕引起的,就用三位賢者的理論治療。這樣才能清楚明白,用藥才能準確。
中風這種病,病情有輕有重,治療方法也各不相同。如果病在血脈,病情在半表半裡之間,外在沒有六經病症,內在沒有二便不通,只是出現口眼歪斜,半身疼痛,不可以用發汗太過的方法,以免虛耗衛氣;也不可以用瀉下太過的方法,以免損傷營血。應該用養血順氣的方法,用大秦艽湯和羌活愈風湯調和。如果病在腑,病情在表,多表現在四肢,所以會出現肢體關節功能廢失,脈象浮而怕風,拘攣僵硬、失去知覺,外有六經的症狀,內無大小便不通的阻隔,應該用疏風湯和小續命湯來發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