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痘疹全集卷二十二(總論痘要) (9)

回本書目錄

痘疹全集卷二十二(總論痘要) (9)

1. 痘窖

夫痘種於三五之梟淫,伏藏於乾元之腎窖,腎所主者骨髓也。毒伏於茲,隨感而見。象與藥銳相似,火未至也。間寂無聲,火既至也。赫然震於宇宙之間,猶鏡之取火,火雖在內,使無日之精光相射,不能發也,是以痘疹未發,則遐邇俱寂,一發則遐邇俱燃,然此者,豈其如疫癘之相似耶?非也。

若說痘疹為時氣之所感召則可,若說痘疹與疫癘無異則不可,疫癘惡症也,自外至內,熱是邪火流傳,疫毒之氣旁敷耳,若痘疹正病也,自里達表猛熱者,為正火。傳絡者,為正傳,但其機之感召,亦本於氣運之火動,蓋諸瘡非火不發,非金不收,《經》曰:諸痛癢瘡瘍皆屬於火。」《書》曰:冬若溫暖,春必發痘,是皆以火動言之。

即云從龍,風從火之義也,然痘之發必至三年,五年而一旺者何也?《經》曰:其生五,其氣三,言形之所存,假五行而運用,徵其本始,從三氣以生成。又曰:三而成天,三而成地,三而成人,故乾坤諸卦,皆數三也。人在氣交之中,莫不因時感氣而動三者,萬物生成之數,亦積余盈閏,補偏救弊之年也。

毒雖內藏於腎,外必假諸流行,氣迎而萌,是氣也,歲運有太過不及,天道有乖戾變常,常此戾氣流行之後,則天人相感之氣,俱已消彌,必於三年五年,為偏,為弊,乖戾之氣,復感於所,是亦春生秋殺之義,泰否之象也。是以聖人立法,積余成閏,以正天度,皆在三五也。

然有全家盡患,而獨有一二不出者何也?蓋痘毒既由於外感時氣,此必獨能調養,或元氣厚,不能感觸爾,故曰:兒稟氣虛則出早。氣實則出晚者,此也。然冬溫痘發之義何也?蓋冬系太陽寒水所至,冬若溫暖,是水德不彰,故厥陰少陰,木火之氣反來乘之,而陽氣早發,夫痘疹之毒,藏於至陰之下,發於太陽之經,當其時而動其氣,則毒之為感召,乃發於春,故凡冬溫,便須預防,凡解毒之藥,及稟氣不足,素有疾病者,並宜預治也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談的是關於「痘疹」的理論。內容大意如下:

痘疹的病源起於胎兒在母體的前三五個月受到的不良影響,潛伏於人體的腎臟,因為腎臟主管骨髓。毒素潛伏在這裡,一旦感受到外在的刺激就會顯現。它在剛開始的時候,看起來跟普通的熱病很像,但這時候病毒還沒發作。一旦安靜無聲,就表示病毒已經開始作用了。痘疹的爆發就像鏡子聚焦陽光產生火一樣,雖然火種在內,但沒有陽光的照射,火就不會燃燒起來。因此,痘疹在未爆發前,身體都是平靜的,一旦爆發,全身都會被點燃。但是,這真的跟瘟疫一樣嗎?不是的。

如果說痘疹是由季節氣候引起的,那是可以的;但說痘疹和瘟疫一樣,那就錯了。瘟疫是一種惡性病症,由外向內傳播,熱度是邪火的傳播,帶有瘟疫的毒性。然而,痘疹是正常的疾病,熱度是由內向外猛烈的散發,是正常的火熱。但是,無論是痘疹還是瘟疫,都源自於氣候的變化,各種膿瘡若沒有火氣就不會發作,沒有金屬的冷卻也不會痊癒。

痘疹的爆發通常在三年、五年一次,這是為什麼呢?根據醫經,生命起源自五,氣源自三,這是身體運作的基礎,也是生命的起源。又說,三次形成天,三次形成地,三次形成人,所以八卦的數字都是三。人在氣候的交換中,都會因為時間的變化而感受到氣候的影響,而三年、五年,正是萬物生成的週期,也是餘暦補缺,調整偏差的年份。

毒素雖然藏於腎臟,但必須通過外在的環境才能爆發,受到氣候的影響而萌芽。每年的氣候都有太過或不足的情況,天道也有違背常規的變化。這種違背常規的氣候在流行後,人體和自然界的氣候都已經消失,然後在三年、五年,偏差和不足的氣候再次出現,這就像春天生長,秋天凋零的道理,也是順利和逆境的象徵。因此,聖人制定法律,用三年、五年來平衡天道,這都在三年、五年中。

然而,有時候全家人都得了痘疹,但偏偏有一兩個人沒有得,這是為什麼呢?痘疹的毒素來自外在環境的影響,這些人可能有特別的養生方法,或者他們的體質強壯,所以不會受到感染。因此,孩子如果體質虛弱,痘疹就容易早發;如果體質強壯,痘疹就容易晚發。那麼,冬天溫暖導致痘疹爆發的理論又是什麼呢?冬天應該是太陽寒冷的水氣最盛的季節,如果冬天溫暖,就是水的特性沒有顯現,所以厥陰和少陰的木火氣息就會趁機佔據,導致陽氣提前爆發。痘疹的毒素藏於最陰暗的地方,發作於太陽的經脈,當時間和氣候都適當時,毒素就會被引發,於是痘疹就在春天爆發。因此,只要冬天溫暖,就必須提前預防,對於解毒的藥物,以及體質虛弱,有慢性疾病的人,都應該提前治療。

2. 驗形察色

夫形乃氣之充,色乃血之華。形以尖圓,皮厚為吉,皮薄半塌為凶,色以光潤紅活為吉,慘黯昏黑為凶。然痘之紅活又有紅圈、潠紅、鋪紅之別,圈紅者,一線淡紅,緊附根下而無走散之勢,吉之兆也。潠紅者,血雖似附而根腳血色隱隱出部,險之兆也。鋪紅者,病色與肉相平,紅鋪散漫,凶之兆也。

故根窠者,血之暈,膿者血之腐,六日以前,專看根窠,若無根窠,必不灌膿,六日以後,專看膿色,若無膿色,必難收靨,此必然之勢,不可不詳也。

夫包血而成圓者,天之象也,毒出血從氣交,則圓必周淨,以見氣之製毒,得其官也。附氣而成暈者,血之形也,地之象也,毒出氣從血會,則暈必光明,以見血之製毒,得其識矣,此是氣血和就,並行祛毒,邪正自分,痘可不治而自愈,故曰:真氣勝於毒則順,毒火勝於真則逆,其歪斜陷伏如麩如㾦者,皆責之氣,暈色濃淡,滋潤乾枯者,皆責之血。

白話文:

【驗形察色】

身體的形態是氣的具體呈現,面色則是血液健康的表現。身形如果圓潤且皮膚厚實是吉祥的徵兆,反之,皮膚單薄或身形萎靡則為凶兆。面色光澤紅潤有活力也是吉祥的象徵,但若面色暗淡無光甚至呈黑色則為凶兆。

然而,疹子的紅潤也有不同的類型,包括紅圈、潠紅和鋪紅。紅圈指的是在疹子根部下方有一道淡淡的紅線,且沒有擴散的跡象,這是好轉的跡象。潠紅則是雖然血液看似附著,但根部的血色隱約浮現,這是危險的預警。鋪紅則是疹子的紅色與肌膚表面平齊,且紅色散開,這是一個凶兆。

因此,疹子的根部是血液的聚集處,膿包則是血液腐敗的結果。在發疹的前六天,重點在觀察疹子的根部,若根部不明顯,則不會形成膿包;在第六天後,重點轉向觀察膿包的顏色,若膿包顏色不佳,疹子則難以痊癒,這是必然的趨勢,不得不細心觀察。

圓潤的疹子是天的象徵,毒素透過血液與氣交換,圓潤的疹子必然是乾淨的,這顯示了氣能控制毒素,運作正常。暈色則是血液的形態,代表大地的象徵,毒素透過氣與血液交會,暈色必然是明亮的,這顯示血液能有效控制毒素,運作正常。當氣血協調,共同抵抗毒素,邪惡與正義自然區分,疹子可以不用治療就能自行痊癒。所以說,真氣若強過毒素則病情順利,毒素若強過真氣則病情逆轉。那些歪斜、凹陷或形狀如麩皮、疙瘩的疹子,都歸咎於氣的問題;而暈色的濃淡、是否滋潤或乾燥,都歸咎於血液的問題。

3. 論虛症補氣不補血

夫有虛弱痘症,精神倦怠,面青㿠白者,是氣不充,則精神倦怠,血不榮,則面青㿠白,治則補氣不補血者何也?氣有神而無形,補之則易充,血有形而無神,補血之藥難收速效,況氣陽而血陰,陰從陽。血從氣者理也。能使氣盛而充,則血自隨而亦旺也。

且氣虛之症最易發瀉,而補血之劑,性能潤燥滑下,多用恐致溏瀉,補血之效未得,而氣虛之害益深,然有白陷不榮,不得已而用歸芍補血之劑,並有痘點繁紅,不得已而用紅花紫草,生地活血涼血之藥,並宜酒炒,以抑其潤下之性,借酒力而行之達表,則補血涼血之中,猶可升發,達表之妙,庶無潤腸溏瀉之患矣。

惟在真血熱者,則不拘於酒炒,拼扶陰血大虛者,亦不可拘以陰從陽長而獨補其氣,恐衛分獨盛,得以自專其捩作,而為空殼之患,況補陽氣之藥,必有礙於陰血之宜。而反愈致其枯涸矣。

白話文:

對於患有虛弱型痘病的人,他們常會感到精神疲憊,面色蒼白或泛青,這是由於氣不足導致精神不振,血液不豐滿導致面色蒼白或泛青。那麼為什麼治療時要補氣而不是補血呢?因為氣是有神韻但無具體形態的,所以補充起來比較容易;血是有形態但無神韻的,補血的藥物往往難以快速見效。況且氣屬陽,血屬陰,陰跟隨陽,血跟隨氣,這是自然規律。只要讓氣旺盛充足,血液自然也會隨之興旺。

而且,氣虛的人很容易拉肚子,而補血的藥物通常具有潤燥和滑腸的作用,如果大量使用可能會導致腹瀉,不僅沒有達到補血的效果,反而使氣虛的情況更加嚴重。然而,對於一些白陷不榮的患者,我們不得不使用當歸、白芍等藥物來補血;對於一些痘點泛紅的患者,我們也不得不使用紅花、紫草、生地等藥物來活血涼血。這些藥物最好經過酒炒,這樣可以抑制它們的潤腸作用,利用酒的力量使其能更好地到達表面,這樣在補血涼血的同時,也能提升和到達表面,避免了潤腸和腹瀉的困擾。

然而,對於真正血熱的患者,就不必拘泥於酒炒。對於那些陰血大虧的患者,也不能僅僅依賴陰從陽長的理論,只補充氣而不顧及血。否則,防禦系統的氣過於強盛,就會獨自發揮作用,可能導致空殼的問題,況且,補充陽氣的藥物必然會對陰血產生影響,反而會導致陰血更加乾涸。

4. 傳變

夫痘之為症,與傷寒相似,從表入里,只見一經,形症痘疹從里出表,而五臟之症皆見,其所以次第傳注者,腎心脾肝肺也。一二日出於腎之骨髓,而傳心血脈之分,若血氣充足者,則盡傳於血脈,而無少留於骨髓,二三日則盡傳於胃肌肉,而無少留於血脈,三四日則盡傳於肝筋,而無少留於肌肉,四五日則盡傳於皮毛,而無少留於肝筋,五六日則盡出於瘡疹,而無少留於皮毛,如是則七八日膿水漸干,十日十一日則乃結痂,十二三日則痂落而體光澤矣。

若初出於心而少留於骨髓,則渾身壯熱,口乾悶亂,則雖出於肌肉,而少留於血脈,則驚掣煩譫,痘不圓肥,若雖出於肝筋,而少留於肌肉,則發癰毒多在四肢,若雖出於皮毛,而少留於肝筋,則搐搦抽掣,而紫黑潮熱,若雖出於瘡疹,而少留於皮毛,則痂遲落而多麻瘢,故痘傳四經,而腎無留邪者,吉,若初熱便作腰痛,而見點紫黑者,多死,蓋毒氣深伏於腎經,而不能發越耳。

白話文:

關於痘疹這種病症,與傷寒有些相似,都是先從表面進入身體內裡。但不同的是,傷寒可能隻影響某一經絡,而痘疹則是從身體內裡逐漸浮現到表面,同時五臟六腑的病症都能呈現出來。痘疹按順序傳導,通常經過腎、心、脾、肝、肺這五臟。

第一至第二天,痘疹會首先在腎臟的骨髓中出現,然後轉移到心臟的血液中。如果血液充足,痘疹就會完全轉移到血液中,不會留在骨髓。到了第二至第三天,痘疹會再轉移到胃部和肌肉,不會留在血液。第三至第四天,痘疹會轉移到肝臟和筋腱,不會留在肌肉。第四至第五天,痘疹會轉移到皮膚和毛髮,不會留在筋腱。第五至第六天,痘疹會完全浮現在皮膚表面,形成疹子,不會留在皮膚下。這樣,到第七八天,膿水會逐漸乾涸,第十至第十一日,痘疹會結痂。第十二至十三天,痘疹的痂會脫落,肌膚恢復光滑。

然而,如果痘疹在初期就滯留在骨髓,會出現全身高燒,口乾舌燥,心煩意亂。如果在肌肉階段,痘疹仍滯留在血液,可能會有驚厥,煩躁,痘疹形狀不圓滿。如果在肝筋階段,痘疹仍滯留在肌肉,則可能在四肢出現多個膿包。如果在皮毛階段,痘疹仍滯留在筋腱,可能會有抽搐,疹子呈紫黑色且伴有高燒。如果在皮疹階段,痘疹仍滯留在皮膚,則痘疹的痂會較慢脫落,並留下許多疤痕。

因此,如果痘疹傳遍了四臟,但沒有在腎臟留下病邪,這是好的跡象。但如果一開始發燒就腰痛,且出現紫黑色的疹子,大多數情況下會死亡,因為這表示病毒深藏在腎臟經絡中,無法有效釋放出來。

5. 論輕變重重變輕

夫痘起於經絡,輕者自輕,重者自重,何有輕變重重變輕也?謂之輕變重者,其意不言夫輕痘之變於重也,蓋言人自輕視其痘,則變於重也。更謂之重變輕者,其意亦不言夫重痘之變於輕也,蓋言人能重視其痘,則變於輕也。假如痘毒將發,梟炎蒸灼,毛孔俱開,正寒暑易受之時也。

及其既發,則中表俱虛,尤為飲食易傷,外邪易感之際也,痘即順美,倘恃其症輕而風寒不避,飲食不節,房室不成,汙穢不避,過服寒涼,生人不忌,調理失宜,是以風邪外湊,脾胃內傷,變為壞症矣。倘即痘來稠密,而鄭重視之,謹其調理,節其嗜欲,守其禁忌,調其脾胃,是則陰陽得適,氣血相和,逆者難冀其生,險者保其無咎矣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討論的是關於疾病如何從輕微轉變為嚴重,以及如何從嚴重轉變為輕微的觀念。它說明瞭瘡痘是源於人體的經絡,病情的輕重本應自然呈現,但人對病情的態度卻能影響病情的發展。

所謂病情從輕微轉變為嚴重,並不是指輕微的瘡痘自然轉變為嚴重,而是指人們因為輕視病情,導致病情惡化。同樣地,所謂病情從嚴重轉變為輕微,也不是指嚴重的瘡痘自然轉變為輕微,而是指人們如果認真看待病情,病情就可能轉為輕微。

比如說,當瘡痘即將爆發,體內的毒素正在高溫蒸煮,皮膚毛孔全部打開,這正是容易受到寒暑侵襲的時候。等到瘡痘真正爆發,體內外都變得虛弱,更是飲食易傷、外邪易侵的關鍵時刻。即使瘡痘順利爆發,形態美好,但如果因為病情輕微而掉以輕心,不避風寒,飲食沒有節制,生活作息混亂,不避污穢,過量服用寒涼藥物,不忌生冷食物,調理身體的方式不得當,這樣就會讓風邪從外入侵,脾胃受傷,病情轉為危急。

反之,即使瘡痘爆發得密集,只要認真看待病情,謹慎調理身體,節制慾望,遵守禁忌,調理脾胃,那麼陰陽就能得到平衡,氣血也能和諧,病情即使處於逆境,也很難預期會惡化,病情即使處於險境,也能確保無大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