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八 (2)
雜症大小合參卷八 (2)
1. 稀涎散
主中風暴僕,痰涎壅盛,此藥取吐。
牙皂四條(去皮、弦,炙),白礬(二兩,枯),共為末。每進三字,水下。
夫清陽在上,濁陰在下,天冠地履,無暴僕也。若濁邪逆湧,清陽失位,故暴僕而多痰,先治其標,後治其本。白礬酸苦,《經》曰:「酸苦湧泄」,故此為君;皂角辛鹹,《經》曰:辛以散之,鹼以軟之,故以為佐,咽喉疏通,能進湯液便止。若攻盡其痰,則無液以養筋,令人攣急偏枯,此大戒也。
白話文:
【稀涎散】
主要用於治療突然中風倒地,口吐大量痰涎的情況,這款藥物目的是引發嘔吐以清除體內痰涎。
使用四條豬牙皁(需去除外皮和纖維,再進行烘烤)與二兩白礬(需焙乾),一同研磨成細粉。每次服用量約為「三字」大小,用水送服。
正常狀況下,身體的清氣應該在上方,濁氣在下方,如天地各司其職,不會有突然倒地的現象。然而,一旦濁氣逆流上升,清氣失位,就會造成突然倒地且伴隨大量痰涎的症狀。治療時,應先處理表面的症狀,再深入根治病因。白礬具有酸苦的味道,《黃帝內經》提到:「酸苦的物質能促進分泌」,因此作為主要成分;豬牙皁味道辛鹹,《黃帝內經》又說:「辛味能散開物質,鹼性可軟化固體」,所以被當作輔助成分。此藥能疏通咽喉,一旦患者可以進食湯水,即可停止服用。但如果過度清除體內的痰涎,體內會缺乏必要的液體來滋養肌肉,可能導致肌肉緊繃或半身不遂,這是必須嚴格遵守的禁忌。
2. 加減烏藥順氣飲
能治中風,痰涎壅盛。
烏藥,防風,枳殼,陳皮,殭蠶,白芷,麻黃(去節),羌活,半夏,白姜(泡),甘草,南星,薑棗同煎。
白話文:
這款「加減烏藥順氣飲」能夠治療中風,尤其適用於痰液過多的情況。
所需藥材如下:烏藥、防風、枳殼、陳皮、殭蠶、白芷、去了莖節的麻黃、羌活、半夏、經過浸泡的白薑、甘草、南星。這些藥材應與薑和棗一同煎煮。
3. 獨活湯
治中風濕日久,腰背手足疼痛,痿痹不仁。
獨活,當歸(酒炒),白朮(麩拌炒),黃耆(蜜炙),薄桂(去皮),牛膝(酒浸,各二錢),甘草(炙,一錢),生薑蔥白同煎服。
白話文:
這是在治療長期受風濕困擾,導致腰背和手足感到疼痛,甚至有麻木無力感的處方,稱為「獨活湯」。
在這個處方中,使用了獨活、當歸(經過酒炒)、白朮(用麩皮拌炒過)、黃耆(經蜜炙)、薄桂(去皮)、牛膝(經過酒浸泡,以上藥材各二錢)、以及甘草(經過炙烤,一錢)。所有藥材加在一起,與生薑和蔥白一同煎煮後服用。
4. 排風湯
治中風昏憒,狂語失音。
白鮮皮,白朮,芍藥,桂心,川芎,當歸,杏仁,防風,甘草,獨活,麻黃,茯苓
薑棗同煎。
白話文:
這份古方「排風湯」用於治療中風後出現的意識不清、胡言亂語及聲音嘶啞的情況。
使用的藥材包括:白鮮皮、白朮、芍藥、桂心、川芎、當歸、杏仁、防風、甘草、獨活、麻黃和茯苓。
在煎煮時,需加入薑和棗一同熬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