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痘疹全集卷二十二(總論痘要) (6)

回本書目錄

痘疹全集卷二十二(總論痘要) (6)

1. 形色

夫痘全診乎形色,謂之形者,痘之形也,凡始初之形,尖圓堅厚,起壯之形,發榮滋長,成漿之形,飽滿充盈,收靨之形,斂束完固與水珠光澤者皆正形也。或平或陷,形之變也,是以初出之時隱若蚊蚤之跡,空若蠶種之脫,薄如麩片,密如針頭,如熱之痱,寒之粟者,必不能起發而死。若黏聚模糊,肌肉虛浮,溶軟嫩薄,皮膚潰爛者必不能收靨而死。

謂之色者,痘之色也。喜鮮明而惡昏暗,喜潤澤而惡乾枯,喜蒼蠟而惡嬌嫩,紅不欲豔,豔則宜破,白不欲灰,灰則難靨,由紅而自,白而黃,黃而黑者,此終始次遞漸變之正色也。若出形而帶紫,起發而灰白色之變也。更有根窠腳地,四者難名立各殊,總不離乎形色二字,誠為不易之要法,何謂窠?中透而起頂者是也。何謂根?外圈而紅者是也,然圈之紅否則中之虛實,與痘毒之淺深,可見矣。

窠之起否則根之淺深,與氣血之盈虧,可定矣。所謂腳地者,亦本乎根窠之圓混,痘粒之疏密也。夫紅暈之處謂之腳,凡彼此顆粒界線分明,不散不雜者,此痘腳明淨也,若空隙之處,便謂之地,凡彼此顆粒不相連綴者,此地面明淨也,總之根欲其活,窠欲其起,腳欲其固,地欲其寬,四者俱順痘雖重而無慮也。然圓者氣之形也。

氣盛則痘窠圓滿而周淨。暈者血之形也,氣盛則必痘窠光明而紅活,故氣虛則頂陷,氣散則窠塌,然有氣虛極而不塌陷者,乃火載之,是以雖見圓滿,實空殼如泡然也。抑氣虛則暈淡,血憊則暈枯,然有血虛極而外面猶紅者,乃火上浮,是以雖見圓暈,實枯槁不潤澤也。形色者,乃氣血之標,氣血者,乃形色之本也。

訣曰:有盤有頂終須貴,有頂無盤卻不宜。觀此二語,頂固俱屬痘家之緊要,而盤實更重於頂也。盤者,即根腳之義也。頂者,即充足之象也。總而言之,痘瘡之始終,咸賴乎氣血,即根腳亦必籍氣血以承載,充足亦必資氣血以運行,以形色較之,寧可形平地而色紅活,不可形尖圓而色晦滯,所謂寧教有色無形,休教有形無色,蓋充足者由乎氣,氣可旺於斯須也。根腳者即華於血,又賴氣以拘之,氣血兮,德而成,且補血難圖捷效,故更重之也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談的是中醫對痘疹的觀察和診斷,主要從「形」和「色」兩個方面來看。

痘疹的形狀是診斷的一個重點。痘疹剛開始時,形狀尖圓堅硬,發育茁壯時,會呈現生機勃勃、茁壯成長的樣態,到了漿期,痘疹會變得飽滿充盈,收口期,痘疹會收斂結痂,像水珠般光澤,這些都是正常的形態。但若是痘疹平坦或是凹陷,就是形態上的異常了。若痘疹初現時,就像蚊蟲叮咬的痕跡,或是像蠶種脫皮後的空殼,形狀薄如麩片,密集如針頭,像是因熱而出的痱子,或是因冷而出的雞皮疙瘩,這些痘疹必定無法正常發育,最終會死亡。同樣地,若痘疹黏在一起,模模糊糊,肌肉虛弱浮腫,皮膚軟嫩薄脆,或是出現潰爛,這些痘疹也必定無法正常結痂,最終也會死亡。

痘疹的顏色也是診斷的關鍵。痘疹應呈現鮮明的色彩,而不是昏暗的色調;應呈現潤澤的質感,而不是乾枯的外觀;應呈現健康的紅色,而不是過度鮮艷或蒼白的顏色。紅色逐漸轉為白色,白色再轉為黃色,最後成為黑色,這是痘疹從發病到痊癒的正常顏色變化過程。但若痘疹一出現就帶有紫色,或是發育過程中顏色轉為灰白,這就是顏色的異常變化了。

痘疹的根、窠,以及腳地,也是診斷痘疹的重要依據。其中,根是指痘疹外圍紅色的部分,而窠是指痘疹中心隆起的部分。腳地則是指痘疹顆粒之間的圓混程度,以及痘疹的疏密度。紅暈的地方稱為腳,若痘疹顆粒界線分明,不散不雜,代表痘腳清晰。空隙的地方稱為地,若痘疹顆粒不相連接,代表地面清晰。總之,痘疹的根要活,窠要起,腳要固,地要寬,只要這四點都順利,即使病情嚴重,也不必太過擔心。

痘疹的形態和顏色,其實反映了體內氣血的狀態。氣血是痘疹形態和顏色的根本,而痘疹的形態和顏色,則是氣血的表徵。若氣血旺盛,痘疹的根部就會圓滿,暈部就會明亮紅潤。反之,若氣血虛弱,痘疹的頂部就會凹陷,根部就會塌陷。有時候,即使氣血虛弱到極點,痘疹也不會塌陷,這是因為體內有火氣支撐,所以痘疹雖然看起來圓滿,實際上卻是空殼。同樣地,若氣血虛弱,暈部就會淡薄,血液疲憊,暈部就會乾枯。有時候,即使血液虛弱到極點,痘疹外表仍舊紅潤,這是因為體內火氣上升,所以雖然暈部看起來圓滿,實際上卻是枯槁無澤。

總的來說,痘疹的形態和顏色,都是氣血的表現。若要痘疹健康發展,必須確保氣血旺盛。在形態和顏色之間,寧願痘疹形態平凡但顏色紅潤活潑,也不要痘疹形態尖圓但顏色晦暗呆滯。這就是為什麼說「寧願有顏色而無形態,也不要只有形態而無顏色」。形態是由氣決定的,氣可以在短時間內提升。而根腳是由血液決定的,又需要氣來維持,因此,補血較難見效,所以更應該重視根腳的健康。

2. 疏密

夫痘欲其疏,疏則毒少,不欲其密,密則毒盛,然疏密之分,尤有喜忌焉,如頭面欲疏,是元首不可犯也。頸項欲疏,是管龠不可塞也。胸膛欲疏,是神明之地,心肺之居,不可觸也。腹背欲疏,是臟腑俞募之所附也。若夫手足則不忌其密矣。謂之疏者,非但稀少也,即鋪拂磊落,大小勻淨,亦可以言疏,故不論疏密,而貴論磊落,顆粒分明,尖圓緊實,雖密無妨,謂之密者,非必盛多也。

即攢聚黏連,片復一片,模糊作塊,不分珠點,雖只數處,亦可以言密,兼初出時紅點才見數處,其表裡熱候便退者,此即可語其疏也。苟見點雖少,而大熱不解,唇口燥裂,大小便秘,煩燥不寧,諸候未減,由此毒盛郁遏於中,不能逐出,故必日復更密,是即初出雖少,未可遽言其疏也。

白話文:

對於出痘疹的情況,我們希望它分佈得較為分散,因為這樣表示體內的毒素較少;反之,如果痘疹密集,那可能意味著毒素較多。然而,痘疹的疏與密之間,還存在著一些好壞的區別。例如,頭部和麪部的痘疹宜疏不宜密,因為頭部是人體最重要的部位,不容許受到侵害。頸部和項部的痘疹也要疏,因為這些地方的通道不能被堵塞。胸部和腹部的痘疹也應保持疏,因為這是藏有神明和心肺的重要位置,不能輕易受損。背部和腹部的痘疹同樣要疏,因為這是臟腑俞募所附著的地方。然而,對於手和腳的痘疹,我們就不那麼在意它的疏密了。

所謂的「疏」,並非僅僅指痘疹的數量少,而是指痘疹分佈得均勻、清晰,大小一致,這種情況也可以稱之為「疏」。所以,我們在評估痘疹的疏密時,更看重的是痘疹的分佈是否清晰,顆粒是否分明,形狀是否尖圓緊實。即使痘疹的數量較多,只要符合以上條件,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。

所謂的「密」,並非僅僅指痘疹的數量多,而是指痘疹聚集在一起,粘連成片,模模糊糊的形成一塊,無法分辨出每一顆痘疹,即使只有幾處,也可以稱之為「密」。在痘疹剛出現時,如果紅點只在幾處出現,且體溫等熱症狀開始消退,這就可以說痘疹的分佈是「疏」的。但如果紅點雖然少,但是高熱持續不退,嘴脣和口腔乾燥裂開,大小便不通暢,情緒煩躁不安,其他症狀沒有減輕,這可能是毒素在體內積聚,無法排出,因此痘疹會逐日增多,即使初期痘疹的數量不多,也不能立即認為痘疹的分佈是「疏」的。

3. 榮枯

夫物濕則潤澤,燥則乾枯。然痘榮枯之分,血實主之。血者,所以營陰陽,濡皮毛,流關節也;若瘡本疏者,則血不在多,而自易充足。惟瘡本稠密者,則貴乎血之有餘,則經脈流行,淪於肌膚,泱於皮毛,灌溉滋潤,肥澤長養,自然形色鮮明,根窠紅活也。如血不足,則經脈壅遏,囊窠空虛,乃黑燥而不鮮明,枯萎而不潤澤,皮肝皺揭而啟裂矣。

故《經》曰:諸澀枯涸,幹勁皺揭,皆屬於燥。蓋由其人血常不足,如以毒火熏灼反兼燥令之化,是以精血為之更竭也。治宜活血涼榮,散熱解毒,滋金潤燥,則乾涸漸可挽回矣。

白話文:

【榮枯】

萬物在濕潤時顯得豐潤光澤,在乾燥時則會呈現出枯槁。同樣地,痘疹是否健康飽滿或乾枯,主要取決於血液的充盈程度。血液的作用是調節身體陰陽,滋潤皮膚,流經關節。如果患處原本就稀疏,那麼並不需要大量的血液,就能夠得到充足的供應。只有當患處密集時,才更需要血液的過剩,這樣血液才能在經脈中流通,滲透到皮膚和皮毛之中,進行灌溉滋潤,促進生長,使患部的形色顯得鮮明,痘根呈現紅潤活潑的狀態。如果血液不足,就會導致經脈阻塞,痘根空虛,因而呈現黑色乾燥,不夠鮮明,枯萎且無光澤,皮膚皺縮甚至出現龜裂。

因此,古書《黃帝內經》說:所有乾澀、枯槁、乾硬、皺縮的情況,都歸咎於乾燥。這主要是因為該人的血液常處於不足的狀態,再加上如火毒燻燒般的燥熱影響,導致精血更加耗竭。治療上應該活血涼血,散熱解毒,滋補肺金,潤澤去燥,這樣才能逐漸挽回乾涸的情況。

4. 老嫩

朝華之草,夕而零落,松柏之堅,凌冬不凋。蓋草木有堅脆之不同,堅者難壞,脆者易傷,況於其人?質有厚薄,氣有強弱耶!痘瘡之毒,喜老而惡嫩,如瘡蠟嬌紅,色之老嫩也,緊實虛浮,形之老嫩也。濃濁清淡,漿之老嫩也。堅厚軟薄,痂之老嫩也。然老嫩之故,衛氣主之,《經》曰:衛氣者,所以溫分肉,充皮膚,肥腠理,司開合者也。

故衛氣強則肉分堅,皮膚厚,腠理密,而開合得矣。所以收斂禁束制其毒,而不得放肆乃色蒼而蠟,形緊而實,漿濃而濁,痂厚而堅,自然易壯易靨,雖有邪風穢毒,不能害也。如衛氣弱,則肉分脆,皮膚薄,腠理疏,而開合失矣。所以不勝其毒,而毒得以恣其猖狂之性,乃色嫩而紅,形虛而浮,漿清而淡,痂嫩而溥,易破易靨,不待邪風穢氣,已先敗壞矣。故瘡之老嫩,氣之所致也。

至於紅者雖血之體,然血因火動而呈其色,無火雖紅,必淡矣。其以紅為血熱者,指深紅而言,若夫嬌者,氣固不足,連血亦虛,無幾之血,乘以無根之火。遊行於皮膚,因囊廓不厚,故雖紅而嬌,不若白而老也。

白話文:

【老嫩】

早晨綻放的花草,到了傍晚就凋零了;然而松柏的堅韌,即使在冬天也不會凋萎。這說明植物有堅韌與脆弱的不同,堅韌的不易受損,脆弱的容易受傷,何況是人呢?人的體質有厚薄之別,氣力有強弱之分啊!

對於水痘的病毒來說,它偏好成熟,不喜歡稚嫩。比如說,疹子呈現鮮豔的紅色,那是成熟的表現;若呈現淺淡的紅色,則是稚嫩的象徵。疹子緊實飽滿,這是成熟的形狀;若疹子虛弱飄浮,那就是稚嫩的形狀。疹子滲出的液體若是濃稠混濁,那也是成熟的象徵;反之,若是清澈淡薄,就是稚嫩的象徵。結痂若是堅韌厚實,是成熟的表現;反之,若是柔軟薄脆,則是稚嫩的表現。

但這些成熟與稚嫩的差異,主要由人體的防禦系統來決定。《黃帝內經》中提到,防禦系統的主要功能是溫暖肌肉組織,充盈皮膚,使肌膚細胞緊密結合,控制毛孔的開合。

因此,如果防禦系統強健,那麼肌肉組織就會堅韌,皮膚厚實,肌膚細胞緊密結合,毛孔的開合也能得到很好的控制。這樣一來,防禦系統就能有效地抑制病毒的活動,使其無法肆意蔓延,於是疹子呈現深沉的紅色,形狀緊實飽滿,滲出的液體濃稠混濁,結痂堅韌厚實。這樣的情況下,病癥容易痊癒,即使有外來的邪風穢氣,也無法對身體造成傷害。

反之,如果防禦系統薄弱,那麼肌肉組織就會脆弱,皮膚薄弱,肌膚細胞間隙大,毛孔的開合也會失調。這樣一來,防禦系統就無法有效抑制病毒的活動,病毒得以肆意擴散,疹子呈現淺淡的紅色,形狀虛弱飄浮,滲出的液體清澈淡薄,結痂柔軟薄脆。這種情況下,病癥容易惡化,不需等待邪風穢氣的侵襲,身體就已經開始敗壞了。因此,疹子的成熟與稚嫩,是由人體的防禦系統所決定的。

至於紅色,雖然代表血液的存在,但血液只有在受到火氣的刺激時才會呈現紅色。如果沒有火氣的影響,即使血液是紅色的,其色澤也會顯得淡薄。那些認為紅色代表血液過熱的人,他們所指的是深紅色的情況。而對於那些呈現鮮艷紅色的情況,這表明氣血兩虛,血液量少,受到無根之火的影響,在皮膚表面遊走。由於皮膚組織不夠厚實,所以雖然呈現紅色,卻顯得嬌嫩,遠不如白色的成熟穩重。

5. 動靜

凡物得其平則靜,失其平則動。《經》曰:陽氣者靜則養神,柔則養筋。又曰:陰氣者靜則神藏,燥則消亡。故最息欲其勻,語欲其少,寐欲其定,寤欲其寧,飢則索食,渴則少飲,觸其瘡則吟,拂其欲則鳴,此則氣足神清,而近平人之候,謂之靜而吉者也。

如伸者,身有苦也,自語者,神不清也,喘相者,內熱也,腸鳴者,泄也,坐臥不寧者,心煩也,啼叫不止者,痛甚也,頭搖者,風也,指欲搔者,癢也,咽物難者咽痛也,咬牙者心肝熱也。甚若悶亂燥擾,譫妄昏眩,搖頭扭項,手舞足擲,目睛上翻,寒戰咬牙,則皆死候也,然如向靜而忽作擾動,瘡色條變,又無也,候者,此必戾氣所觸也。

至若目瞑息微,四肢僵直,口噤瘡壞,昏睡不醒者,此是真氣將脫,魂魄欲離之兆,又不可作靜診也。

白話文:

【動靜】

凡是事物在平衡狀態下就會保持靜止,一旦失去平衡就會產生動態變化。根據古籍記載:當陽氣處於靜態時,可以養護精神;柔和時,則能滋養筋骨。另有所述:陰氣在靜態下,精神得以收藏;若乾燥,則會導致其消亡。因此,呼吸應力求均勻,說話要少,睡眠要穩定,醒來時要保持寧靜,餓了就該尋找食物,渴了應少量飲水,碰到傷口會發出呻吟,阻礙到願望就會抗議,這些都是精神充足、心境清明的表現,接近健康人的徵兆,可稱之為靜態而吉祥的狀態。

然而,身體出現痛苦時,人會不由自主地伸展;自言自語,表示精神不清;喘息聲大,反映體內有熱;腸胃咕嚕響,是瀉肚的信號;坐立不安,表明心煩意亂;不停地啼哭呼叫,說明疼痛劇烈;搖頭晃腦,可能是風邪侵襲;手指想要抓撓,代表有瘙癢感;吞嚥困難,顯示咽喉部位疼痛;咬牙切齒,通常是心肝火旺的跡象。更嚴重的是,如果出現悶亂、燥熱、焦慮、神志不清、頭暈目眩、搖頭晃腦、手舞足蹈、眼球上翻、寒戰咬牙等現象,這都是死亡的前兆。然而,如果原本平靜突然變得騷動,創口顏色改變,卻找不到原因,這可能是受到異常氣場幹擾的徵兆。

至於那些眼睛緊閉、呼吸微弱、四肢僵硬、嘴巴緊閉、創口惡化、昏睡不醒的人,這是生命之氣即將流失,靈魂將要離去的徵兆,這種情況不能被誤認為是靜態的正常表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