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痘疹全集卷二十二(總論痘要) (7)

回本書目錄

痘疹全集卷二十二(總論痘要) (7)

1. 標本

病有標本,治有先後。故有從標者,有從本者,有先標後本者,有先本後標者,有標本兼治者,並宜詳其緩急,而施以孰先孰後。假如痘瘡之症,若自人身而言,則氣血為本,瘡疹為標,如自瘡疹而言,則瘡疹為本,別症為標,如瘡子個密,是固在標之病,然視其氣若不勻,血若不周,則當以勻氣活血,兼行解毒矣。及利久不止,漸成壞症者,當以救里發表,兼而行之。

此二者,所謂標本兼治者也。若氣血充實,但瘡壅遏而發不出者,則單行托裡,解毒為主。瘡勢太甚,咽喉殊極腫痛者,則單用清利咽喉為主,大小便秘煩燥,喘呼者,則單以利下為主,此四者,所謂急則治其標也。如瘡已起發,但氣少虛者,即補其氣,血少虛者,即補其血,所謂緩則治其本也。

白話文:

疾病有表面症狀和根本原因,治療也需要分先後。因此,有的治療針對表面症狀,有的治療針對根本原因,有的先治表面症狀再治根本原因,有的先治根本原因再治表面症狀,也有同時治療表面症狀和根本原因的。需要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,决定先治哪个后治哪个。比如,痘疮,如果从人体整体来看,气血是根本,痘疹是表面症狀;但如果从痘疹本身来看,痘疹就是根本,其他症状就是表面症狀。如果痘疹密集,这是表面症状,但如果气血不匀,血脉不畅,就应该以调理气血、解毒为主。如果病程长,症状加重,就要同时救治内脏和疏解外邪。这两种情况就是同时治疗表面症狀和根本原因。如果气血充盈,但痘疹被阻挡无法发散,就应该单一地疏通内热、解毒为主。如果痘疹严重,咽喉肿痛,就应该单一地清利咽喉为主。如果大小便不通,烦躁不安,呼吸困难,就应该单一地通便为主。这四种情况,都是针对紧急情况,治疗表面症狀。如果痘疹已经出现,但气虚体弱,就应该补气;如果血虚体弱,就应该补血。这属于缓急之计,治疗根本原因。

如瘡勢太甚,煩渴不止,則以解毒為主,而兼治其渴,所謂先本後標也,如痘陷泄瀉者,則先救其里,後攻其表,所謂先標後本也,標本之理,於斯擴充焉。而自不紊矣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病情非常嚴重,口乾舌燥不停,就以解除毒素爲主,同時緩解口渴,這就是先治根本後治標的表現;如果出疹子時伴有腹瀉,那就先調理體內,再處理體表的症狀,這是先治標後治本的方法。標本之間的道理,在這裏得到了擴展應用,自然就不會混亂了。

2. 始終

治痘之法貴乎謹之於始,而慮其所終,則無日後之悔,故曰:上工治未病,中工治將病,下工治已病。治未病者,十全八九,治將病者,十全四五,治已病者,功莫能施。是以發熱之初,大熱煩渴,而便秘結,腹痛腰痛,鼻乾唇燥,驚悸譫妄者,此毒氣鬱遏於內,即當防其伏而不出矣。若吐利不止,即當防其中氣虛弱,而不能助瘡成就,或致倒陷矣。

故熱則解之,便秘則利之,驚則平之,吐利則止之,且如出一點血,此春之氣,發生之令也。至於起發,此夏之氣,長養之令也,水化為漿。此秋之氣。成貫之令也。膿乾結就,此冬之氣,閉藏之也,若初出而便有水,將發而便戴漿,膿水成而便收靨者,此未至而至,謂之太過,須防必有陷伏倒靨,而非正候,宜急發表,托裡解毒為主。

白話文:

治療痘瘡,關鍵在於一開始就要謹慎,並預料到後續發展,才能避免日後遺憾。因此說:上等的醫生治病於未發,中等醫生治病於將發,下等的醫生治病於已發。治病於未發者,成功率可達八九成,治病於將發者,成功率僅剩四五成,治病於已發者,往往無功而返。所以,當發熱初期,出現高燒、口渴、便秘、腹痛腰痛、鼻乾唇燥、心悸神志不清等症狀時,說明毒氣鬱結於體內,必須及時預防其潛伏不出。如果出現持續嘔吐腹瀉,則要預防中氣虛弱,無法助長瘡瘍癒合,甚至導致病情惡化。

因此,發熱就需退熱,便秘就需通便,驚悸就需安神,嘔吐腹瀉就需止瀉。此外,如同痘瘡初起便出現出血,這是春季的生發之氣,痘瘡發作則屬夏季的生長之氣,水化為漿則屬秋季的成熟之氣,膿液乾涸結痂則屬冬季的閉藏之氣。如果痘瘡初起便有水泡,即將發作便出現漿液,膿水形成後立即收斂成瘢痕,說明病情發展過快,屬於不正常的現象,必須防範其出現陷伏或倒靨,並非正常的病程。應當及時疏散表邪,解毒托裡為主要治療原則。

若應出不出,應起不起,應灌不灌,應收不收者,此至而不至,謂之不及,此必血衰氣微,須即防其不出不起,無漿斑爛之症,宜急表暴起發,補托回漿,而兼與勻氣活血助膿解毒為主,又如初出而色豔者,則必皮嫩,嫩則易破,須即防其癢塌,若相聚成塊者,不可謂之疏,須即防有內伏,若漿水清淡者,雖見成痂,須即防其後發癰腫,若頭面預腫者,須即防其易消而倒陷,若咽喉痛者,須即解之,防其失音,而嗆喉,若頻更衣者,須即防其倒靨,若中多水泡者,須即防其自利,若目澀淚出者,須即防其膚翳,夫杜微防漸,洽未消之良法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該出來卻沒有出來,該起來卻沒有起來,該灌注卻沒有灌注,該收斂卻沒有收斂,這就是到了卻沒有到達,稱為不及,這必然是血虛氣弱,必須及早預防其不出不起,避免出現無漿斑爛的情況,應該急用表裡雙解的藥物,快速發散,補氣托毒,並輔以行氣活血,化膿解毒為主。又比如,瘡瘍剛開始出現且顏色鮮豔,則必然是皮膚嫩薄,嫩薄則容易破裂,必須及早預防其癢痛塌陷,如果瘡瘍聚集成塊,則不能認為是散開了,必須及早預防其有內在隱伏,如果膿水清淡,即使表面結痂,也必須及早預防其後續發生癰腫,如果頭面先期腫脹,必須及早預防其容易消退而留下凹陷,如果咽喉疼痛,必須及時治療,預防其失聲,甚至出現嗆喉,如果頻繁更換衣服,必須及早預防其留下疤痕,如果瘡瘍中有很多水泡,必須及早預防其自行破裂,如果眼睛乾澀流淚,必須及早預防其出現翳膜。這些都是預防微小變化,治療未完全消退的最佳方法。

3. 氣血

夫人身由氣血而生,火毒亦由氣血而中而發而解,故痘者,假氣血以成形者也,然氣衛於脈外,血榮於脈內,而元氣者,又為榮衛之主,故元氣盛,則氣血運行,五內百骸,周流不息,諸疾無自而作,雖痘毒感發,而氣有領逐之能,血有負載之力,氣拘血附,並行祛毒,痘瘡必應期而開落,以其毛皮充,肉分溫,而毒運行自快也。苟使元氣一虧,則氣血交會不足,氣在內而外不固,血即載毒以出,而為外剝。

氣在外而內不續,血即載毒以入,而為內攻,諸症變作危亡,立至矣。譬如,元氣者主帥也,氣血者卒徒也,痘毒者敵人也,主將得人,則卒徒用命。而敵為之自破,不然鮮有不肆害於吾之土地者,觀於氣血之盛衰,而痘有圓陷榮枯,信可驗矣。故智者必補益真元,調理榮衛,而治痘也,然氣血盛,固能逐毒,而火毒盛亦能損其氣血,故急則治其標,(是清火解毒矣。)緩則治其本,(是補氣血矣。

白話文:

夫人之身,是由氣血滋養而生。火毒亦是因氣血而侵入體內,並由此發作和消解。因此,痘瘡乃借氣血之力而形成。然而,氣衛在脈外,血榮在脈內,元氣則為榮衛之主。

元氣充沛,則氣血暢通無阻,五臟六腑、四肢百骸都能周流不息,百病不生。即使感染痘毒,氣也能領導驅逐,血也能負載毒素。氣拘血附,共同將毒素排出體外,痘瘡必將按時開落,因為毛皮豐厚,肉質溫潤,毒素運行速度自然較快。

若元氣虧損,則氣血交匯不足,氣無法固守於外,血便載著毒素外出,形成外剝。氣無法延續至內,血又載著毒素入內,形成內攻,種種病症危及性命,隨時可能發生。

打個比方,元氣如同主帥,氣血如同士兵,痘毒如同敵人。主將得力,士兵便能聽命,敵人自然會自行潰敗。反之,若主將無能,敵人就會肆虐疆土。由此可見,痘瘡的圓陷、榮枯,皆與氣血的盛衰息息相關。

因此,明智之人必當補益真元,調和榮衛,才能治癒痘瘡。雖然氣血旺盛能驅逐毒素,但火毒過盛也會損害氣血。因此,急則治標,即清熱解毒;緩則治本,即補益氣血。

)尤不可不知也。且氣有生血之功,血無益氣之理,必先益氣為主,而補血為助,氣盈則能引血以逐其毒,如水必得風而後舟楫之行自順,苟或過於益血,則必載毒氾濫,久為大逆矣。此扶陽抑陰之大道也。

人之有生,賴乎氣血。然血為榮者,融也,如水之融,周流灌溉,而無所阻滯,氣為衛者,圍也,如城之圍,範護充固於身,而無所屈撓,即痘之一症,始末俱賴乎榮衛,淫毒之攻侮,非血氣不能以表暴也。形色之呈見,非血氣不能充灌也。雖曰痘伏於腎,發於脾,然所以建功成實者,則血氣也。

氣陽也。故輕清而自浮,血陰也,故重濁而自沉,是以氣陽從於表,血陰從於里,氣以成痘之形,氣充則頂起圓潤,血以華痘之色,血盛則根窠紅活,然氣為之主,血為之附,必氣血相和於內,則虛其發揚於外,是為氣血交會者也,若氣雖盛,而血失所宜,不相歸附,則又有變態存焉,氣過盛則發為泡,氣虛則為頂陷,為癢塌,為自汗,為皮薄而軟,為寒戰,為吐瀉,為灰白,血過盛則為斑丹,血失職則為滯,為紫黑,為倒靨,或紫赤浮於肌表,而不藏入於疱內,血虛則為淡白,為根窠無暈,以手摸過而紅色不見者是皆交會不足也,若根焦紫黑者血熱也,頂陷而紫黑者,血熱而氣滯也。此皆不可以氣虛而誤用補劑,但宜活血涼榮,解毒為主,血活則氣行也。

白話文:

尤其不可不知的是,氣有生血的功能,但血沒有益氣的道理,一定要先益氣為主,再補血為輔。氣充足了才能引導血液驅散毒素,就像水必須借助風才能順利航行一樣。如果過於補血,就會導致毒素泛濫,久而久之會造成嚴重後果。這就是扶陽抑陰的道理。

人之所以能生存,全靠氣血。血是「榮」,如同水一樣流動灌溉,無處阻礙;氣是「衛」,如同城牆一樣保護著身體,堅固不屈。即使是痘症,始終都依靠榮衛,淫毒的侵襲,也只有靠血氣才能表現出來。身體的顏色,也只有靠血氣才能充盈。雖然說痘症隱藏在腎臟,發作在脾臟,但最終能使它成功形成的,還是血氣。

氣是陽,因此輕清而向上浮動;血是陰,因此沉重而向下沉澱。所以氣陽從外表,血陰從內里。氣可以形成痘疹的外形,氣充盈則痘疹頂部隆起而圓潤;血可以決定痘疹的顏色,血旺盛則痘疹根部紅潤而有活力。但氣是主導,血是依附,氣血必須在內部相互協調,才能在外部發揮作用,這就是氣血交匯。如果氣雖盛但血失調,不相依附,就會出現變態。氣過盛會形成水泡,氣虛則會出現頂部凹陷、瘙癢脫落、自汗、皮膚薄弱柔軟、寒戰、嘔吐腹瀉、灰白色等表現。血過盛會形成斑點,血失職則會出現瘀滯、紫黑色、倒靨,或紫紅色浮在肌膚表面而不藏於痘疹內部。血虛則會出現淡白色、根部沒有暈圈,用手摸過後紅色消失。這些都是氣血交匯不足的表現。如果痘疹根部焦黑紫色的話,是血熱;頂部凹陷而紫黑色的話,是血熱而氣滯。這些情況都不能用補劑來治療,只能用活血涼血、解毒為主,血活則氣行。

夫氣體大而常親乎上。血體地而常親於下。然氣有生血之功,血無益氣之理,故氣不可以虧,虧則陽會不及,而痘之圓暈之形不成,血不可以盈,盈則陰乘陽位,而痘之倒陷之禍立至,是以痘有氣血虛實之殊,然血之有盈,乃氣之不足也。大抵寒為虛,虛者正氣虛也,內症必多,熱為實,實者邪氣實也,外症必重,氣虛寒則宜溫補,氣實熱則宜清涼,血虛則宜補血,血熱則宜解毒,必致氣血和平,無過不及可也。

然何謂氣血虛實之殊?且如氣過則泡,血過則斑,氣不及則頂陷不起,血不及則漿毒不附,更如痘色淡白,頂不堅實,不礙手,不起脹,或癢塌吐利,寒戰咬牙,手足冷,是皆屬氣虛,大宜保元,倍加酒炒黃耆,肉桂川芎,丁香人乳,好酒同服,若根窠不紅,或紅而散亂,以手抹過,色即轉白,痘上如寒毛豎起,枯澀不活,及瘡干膿水少者,皆血虛也,亦宜保元內加川芎當歸,酒洗紅花,及下山楂,以消參耆之滯,再下木香數分,而血自活,是經所云:形不足者溫之以氣,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也。

白話文:

氣體輕盈,容易向上浮動,而血液沉重,容易向下沉降。但氣能生血,血卻不能補充氣,所以氣不能虧損,虧損就會導致陽氣不足,痘疹的圓潤形狀就無法形成。血也不能過多,過多就會陰氣侵犯陽位,導致痘疹倒陷的禍患。因此,痘疹有氣血虛實之分,但血的過多,其實也是氣不足造成的。總之,寒屬虛,虛者是正氣不足,內症就會很多;熱屬實,實者是邪氣入侵,外症就會很嚴重。氣虛寒則要溫補,氣實熱則要清涼,血虛則要補血,血熱則要解毒,這樣才能讓氣血平衡,避免過猶不及。

那麼,如何區分氣血虛實呢?比如,氣過多會起泡,血過多會起斑;氣不足則痘頂塌陷,血不足則膿水無法附著。再比如,痘疹顏色淡白,頂部不堅實,摸起來不扎手,沒有腫脹,或者發癢、流口水、腹瀉、寒戰、牙齒打顫、手腳冰冷,這些都是氣虛的表現,需要用補元的方法,加入酒炒黃耆、肉桂、川芎、丁香以及人乳,用好酒一起服用。如果痘疹根部沒有紅色,或者紅色散亂,用手抹過後顏色就變白,痘疹上像寒毛一樣豎起,乾燥無光澤,以及瘡痂乾燥膿水少的,都是血虛的表現,也需要用補元的方法,在裡面加入川芎、當歸,用酒洗紅花,再加一點山楂,消除黃耆、人參的滯留,再加入少量木香,這樣血液就會恢復活力。正如經書所說:「形體不足者,用溫熱之法來補充氣;精氣不足者,用滋補之法來補充味。」

然用黃耆當在痘盡出之後,投熱藥須看毒盡解之時,用地黃防滯血,煩將薑製,用芍藥恐酸寒,尤宜酒炒耳。

白話文:

然而使用黃耆應該在痘子完全長出來之後,使用熱性藥物要等到毒素完全解除的時候,使用地黃是為了防止血液瘀滯,應該用薑來製備,使用芍藥因為其性酸寒,更適合用酒炒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