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七 (2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七 (2)

1. 趁痛散

治濕氣攻注,腰腳疼痛,行步無力。

杜仲(炒斷絲,一兩五錢),肉桂(去皮),延胡索,萆薢,沒藥,當歸(酒洗、焙,各二兩),為末,每服三錢,空心溫酒送下。

白話文:

【趁痛散】

用於治療因濕氣侵襲導致的腰腳疼痛,以及行走時感到無力的情況。

藥方成分與用法如下:先將杜仲炒至斷絲,用量為一兩五錢;肉桂需去掉外皮;延胡索、萆薢、沒藥及當歸(需先用酒清洗再烘焙)各使用二兩。以上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時取三錢,空腹時以溫熱的酒送服。

2. 加味二妙丸

治兩足濕痹疼痛,或如火燎,從足胕上熱起,漸至腰膝,麻痹痿軟,皆濕熱為病,此藥神效。

敗龜板(酥炙,自敗者佳。如無,以熟地代之),萆薢(酒洗),防己,當歸(酒洗,各一兩),黃柏(酒浸一宿,曬乾),川牛膝(去蘆,酒洗,各二兩),蒼朮(米泔浸一宿,切片曬乾,四兩),上為細末,酒煮麵糊丸如桐子大,空心淡鹽湯送下。

白話文:

[加味二妙丸]

用於治療雙腳因濕氣引起痹痛,或是有如火燒般的感覺,從腳部開始熱感上行,逐漸影響到腰部和膝蓋,造成麻木、無力,這些症狀都是由濕熱所導致的疾病,此藥具有神奇的療效。

所需藥材包括:已敗的龜板(用酥油炙烤,自然敗壞的效果更佳,若無可用地黃代替)、萆薢(用酒清洗)、防己、當歸(用酒清洗,各取一兩)、黃柏(用酒浸泡一夜,然後曬乾)、川牛膝(去掉蘆頭,用酒清洗,各取二兩)、蒼朮(用米泔水浸泡一夜,切片曬乾,取四兩)。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,用酒煮麪糊做為黏合劑,製成像桐子大小的藥丸。空腹時,用淡鹽水送服。

3. 滋腎舒筋健步丸

治痰濕手足不便,血虛筋骨軟弱。

當歸(酒洗),白芍(酒洗),牛膝(酒洗),杜仲(酒炒,一兩),防風,羌活獨活(酒浸一宿,焙),木瓜(酒浸,焙),川芎,防己(酒浸,焙,各七錢),肉桂(去皮,四錢),茅山蒼朮(米泔制,二兩),白朮(二兩),熟地黃(酒洗,一兩二錢),桑寄生(酒炒,六錢),共為細末,酒丸桐子大,每服百丸,空心淡鹽湯下。天陰薑湯下,酒服亦可。

一方加虎脛骨酥炙一兩。

白話文:

這款藥丸名為「滋腎舒筋健步丸」,主要治療因痰濕導致的手腳不靈活,以及因血虛造成的筋骨無力軟弱。

配方如下:使用酒清洗過的當歸和白芍,酒洗的牛膝,酒炒的杜仲一兩,防風,羌活和獨活需先用酒浸泡一夜再烘乾,木瓜同樣要經過酒泡和烘乾,川芎,防己則需先用酒浸泡再烘乾,各七錢,去掉外皮的肉桂四錢,茅山產的蒼朮需經米泔水處理二兩,白朮二兩,熟地黃需酒洗一兩二錢,酒炒的桑寄生六錢。將這些材料全部研磨成細粉,製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,每次服用一百粒,空腹時搭配淡鹽水吞服。在天氣陰冷時,可以改用薑湯送服,或直接以酒送服也行。

另外有一種配方會再加入酥炙的虎脛骨一兩。

以上就是這款藥丸的詳細配方與服用方式。

4. 治腳氣方

累試神效,絕勝諸方。

麻黃(三兩,去根留節炒黃),殭蠶(二兩,炒為末),乳香(另研),沒藥(各五錢),丁香(一錢),各研為末和勻,每服一兩,好酒調下,取醉,汗出,至腳為度,俟汗乾即愈。後用五枝湯洗,用桃、柳、梅、槐、桑,取嫩枝煎湯,先飲好酒三杯,洗腳止痛為妙。

白話文:

這是一個治療腳氣的古方,經過多次實驗證明效果非常顯著,遠勝過其他各種療法。

所需藥材如下:麻黃三兩,但要先去除根部只留下莖節,然後炒至微黃;殭蠶二兩,炒熟後磨成粉末;乳香和沒藥各五錢,需單獨研磨;丁香一錢。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後均勻混合。每次服用一兩,用上好的酒調和服用,以達到醉態,使身體出汗,直到汗水流到腳部為止,等到汗水完全蒸發乾淨,病情就會痊癒。

在病情好轉後,可用五枝湯來清洗。五枝湯由桃樹、柳樹、梅樹、槐樹和桑樹的嫩枝煎煮而成。先飲用三杯好酒,然後用此湯來洗腳,可以緩解疼痛,效果極佳。

5. 加味四斤丸

治肝腎俱虛,精血不足,足膝痠疼,步履不隨,風寒濕氣腳痛。

虎脛骨(酥炙),天麻,宣木瓜(一個,去瓤),肉蓯蓉(各一兩,酒浸、焙),沒藥,乳香(各五錢),川烏(一兩,炮、去皮),川牛膝(一兩五錢,酒浸),為末,入木瓜膏,和酒杵搗為丸,如桐子大,每服七十丸,空心溫酒淡鹽湯送下。

當歸拈痛湯

見前肩背門。

白話文:

【加味四斤丸】

用於治療肝腎同時虛弱,精血供應不足,導致雙腳和膝蓋痠痛,走路時力不從心,以及由風、寒、濕氣引起的腳部疼痛。

使用虎骨(經過酥油烤製)、天麻、宣木瓜(一個,去籽)、肉蓯蓉(各一兩,需先以酒浸泡再烘乾)、沒藥、乳香(各五錢)、川烏(一兩,炮製後去皮)、川牛膝(一兩五錢,需以酒浸泡)等材料。將這些材料研磨成粉末後,加入木瓜膏,混合酒一起搗成丸狀,大小約如梧桐樹的果實。每次服用七十粒,最好在空腹時,用溫酒或淡鹽水送服。

【當歸拈痛湯】

可參考先前對於肩背疼痛的介紹。

6. 方脈痿證合參

痿者,手足痿軟無力,百節緩縱不收也。《經》曰:五臟使人痿,蓋言五臟皆有痿也。又曰:肺熱葉焦,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躄也。蓋言肺主皮毛,為臟之長,心之蓋也。若肺熱葉焦,則皮毛虛弱急薄,著則生痿躄也。且肺熱則腎受熱氣。故足攣躄,不得伸以行也。心主身之血脈,血熱則下脈厥而上,上則下脈虛則生脈痿,樞折而不能提挈,脛縱而不任地也。肝主筋膜,肝熱則膽泄口苦,筋膜乾則筋急而攣,發為筋痿也。

脾主肌肉,脾熱則胃干而渴,肌肉不仁,發為肉痿也。腎主骨髓,腎熱則腰脊不舉,骨枯而髓減,發為骨痿也。又曰:大經空虛,發為肌痹,傳為脈痿。入房太甚,費竭精氣,宗筋弛縱,發為筋痿。居處相濕則肌肉不仁,色黃而蠕動,是謂肉痿,故曰:肉痿者,得之濕地也。

有遠行勞倦,遇大熱而渴,渴則陽氣內伐,陰氣內消,乃熱舍於腎,腎者,水臟也。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,故足不任身,腰脊不舉,發為骨痿,故曰:骨痿生於大熱也。凡此五痿與柔風腳氣相類,但柔風腳氣皆外因,痿則內臟不足耳。

治痿者,獨取陽明何也?蓋陽明為五臟六腑之海,主潤宗筋,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。宗筋謂陰毛中橫骨上下臍兩傍之堅筋也,凡人身上下前後無處不達。陽明虛,則宗筋縱,帶脈不引,故足痿不用也。且四肢皆稟於胃,必因於脾乃得稟也。脾為太陰,其脈貫胃,行氣於手足之三陰,胃為陽明,行氣於手足之三陽。

若脾病,則不能為胃行其津液,以達四肢,四肢不得稟水穀之氣,筋骨肌肉無氣以生乃痿也。然脾太過,亦令人四肢不舉,《經》所曰:土太過,則敦阜。阜者,高也。敦者,厚也。既厚又高,其治則瀉,以令氣弱陽衰,土平而愈,乃膏粱之疾也。若脾虛則不用,《經》所謂土不及,則卑監也,其治宜培本為主。

《內經》治痿,獨取陽明,乃治痿之大概。欲使宗筋潤,能束骨而利機關,是澄其源而流自清,以其原皆自於肺,故以五痿之所主者,而參治之。庶得以盡其用。《經》曰:各補其榮而通其輸調其虛實,和其逆順,可見治法不專於陽明也。

手陽明大腸經,肺之腑也。足陽明胃經,脾之腑也。治痿之法,惟取陽明一經,何也?《經》云:諸痿生於肺熱,蓋五行之中,惟火有二,腎雖有二,水居其一,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,故《經》曰:一水不勝二火,理之必然,肺金體燥而居上,主氣化,畏火者也。脾土性濕而居中,主四肢,畏木者也。

夫火性炎上,若嗜欲無節,則水失所養,火寡於畏,而侮所勝,肺得火邪而熱矣。木性剛急,肺受熱,則金失所養,木寡於畏,而侮所勝,脾得木邪而傷矣。肺熱則不能管攝一身,脾傷則四肢皆不為用,而諸痿之病作矣。瀉南方則肺金清而東方不實,何俾傷之有?補北方則心火降,而西方不虛,何肺熱之有?故陽明實則宗筋榮潤,自能束骨而利機關矣。

白話文:

痿症,指的是手腳軟弱無力,全身關節鬆弛無力的疾病。《黃帝內經》說,五臟功能失常會導致痿症,意思是說五臟都可能引發痿症。又說,肺部有熱,導致肺葉枯焦,會使皮膚毛髮虛弱、脆弱,進而產生痿症。這是因為肺主皮毛,是五臟中最重要的,也是心臟的屏障。如果肺熱葉焦,就會使皮膚毛髮虛弱,進而產生痿症。而且,肺熱會使腎臟也受到熱邪影響,導致腿腳攣縮,無法伸直行走。心主管全身的血脈,血液有熱就會導致下肢血脈逆流向上,上肢血脈相對虛弱,產生脈痿。這種情況會導致關節像樞紐斷裂一樣無法提舉,小腿鬆弛無力而無法支撐身體。肝主管筋膜,肝熱會導致膽汁外泄,口中發苦,筋膜乾燥則會使筋脈拘攣,引發筋痿。

脾主管肌肉,脾熱會導致胃乾燥口渴,肌肉麻木不仁,引發肉痿。腎主管骨髓,腎熱會導致腰背僵硬無法抬起,骨骼枯槁,骨髓減少,引發骨痿。還有一種說法是,大的經脈空虛,會導致肌肉麻痹,進而轉為脈痿。房事過度,耗竭精氣,導致宗筋鬆弛無力,也會引發筋痿。如果長期處於潮濕的環境,則會導致肌肉麻木不仁,皮膚發黃且有蠕動感,這就是所謂的肉痿,因此說肉痿是因處於潮濕環境引起的。

另外,如果長途跋涉過於勞累,又遇到酷熱天氣而感到口渴,口渴會使體內的陽氣耗損,陰氣也隨之減少,熱邪會積聚在腎臟。腎是水臟,水無法制約火,就會導致骨骼枯槁、骨髓空虛,使得腿腳無法支撐身體,腰背無法抬起,引發骨痿,所以說骨痿是因酷熱引起的。以上這五種痿症,與柔風腳氣病症相似,但柔風腳氣都是外在原因引起的,而痿症則是內臟功能不足造成的。

治療痿症,為什麼要特別針對陽明經呢?因為陽明經是五臟六腑氣血匯聚的地方,主要滋養宗筋。宗筋負責約束骨骼,使關節活動靈活。宗筋指的是陰毛處到橫骨上下,以及肚臍兩側的堅韌筋脈,它們遍布全身各處。陽明經虛弱,則宗筋鬆弛,帶脈失去牽引力,導致腿腳痿弱無力。而且,四肢的營養都來自胃,必須經過脾臟的運化才能吸收。脾屬太陰,其經脈貫穿胃,將氣血輸送到手足三陰經;胃屬陽明,將氣血輸送到手足三陽經。

如果脾臟功能失常,就無法將津液輸送到胃,再由胃輸送到四肢,導致四肢無法得到水穀精微的滋養,筋骨肌肉因缺乏氣血而產生痿症。然而,脾臟功能過強也會導致四肢無力,《黃帝內經》說,脾土過於強盛,會導致身體臃腫肥胖。肥胖表示身體高大厚實,此時的治療方法應該採用瀉法,使氣血虛弱,陽氣衰退,脾土恢復平衡,這樣才能痊癒。這種病多見於飲食過於肥甘厚膩的人。如果脾臟功能虛弱,則會使身體瘦弱,《黃帝內經》說,脾土不足,則身體虛弱。這種情況的治療應該以培補脾土為主要方法。

《內經》治療痿症,特別重視陽明經,這只是治療痿症的大方向。要使宗筋得到滋養,使其能約束骨骼,使關節活動靈活,關鍵是要從源頭治理。因為其源頭都來自肺,所以需要針對五痿的病因進行綜合治療,才能達到最佳效果。《黃帝內經》說,應該各自補益其所屬的臟腑,疏通經絡,調理虛實,調和陰陽,可見治療方法不應該只侷限於陽明經。

手陽明大腸經,是肺臟的腑。足陽明胃經,是脾臟的腑。治療痿症的方法,為什麼特別重視陽明經呢?《黃帝內經》說,各種痿症都是因為肺熱引起的。在五行中,只有火有兩個,腎雖然也有兩個,但水只佔其一。陽氣常常有餘,陰氣常常不足,所以說一水難以制約二火,這是自然的道理。肺屬金,其性質乾燥,位於上方,主導氣的運行,最怕火邪。脾屬土,其性質濕潤,位於中間,主導四肢的活動,最怕木邪。

火性炎上,如果嗜欲沒有節制,就會使腎水無法得到滋養,火邪失去制約,反過來欺侮金,導致肺臟受火邪侵擾而發熱。木性剛強急躁,肺臟受熱,則金失去滋養,木邪失去制約,反過來欺侮土,導致脾臟受木邪侵擾而受損。肺熱則無法統管全身,脾傷則四肢無力,各種痿症就會發生。瀉心火,則肺金清涼,木邪無法過於強盛,脾臟就不會受損。補腎水,則心火下降,肺就不會過熱。所以說,陽明經氣血充足,則宗筋得到滋養,自然就能約束骨骼,使關節活動靈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