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七 (12)
雜症大小合參卷七 (12)
1. 方脈足病合參
凡內傷酒食,脾胃營運之氣有虧,不能上升,乃下流乘其肝腎之佐注於足脛,加之房事不節,邪氣柔虛乃為腳氣,久而不愈,遂成痼疾,堅硬如石,謂之石疽。肉色赤紫,皮肉潰爛,名為緩疽,惟宜溫補腳氣,或見食嘔吐,憎聞食氣,腹痛作瀉,或二便阻塞,或精神昏憒。或妄語錯亂,或壯熱頭痛,有類傷寒,名腳氣,攻心多死。
黑瘦者,易治;肥白肉厚者,難愈。
東垣曰:凡腳氣服補藥,及用湯渫洗皆取之大禁也。此為南方外感濕氣腫痛而言,非為北方內之濕氣注下腫痛而言也。若內受濕氣不能外達,宜淋滯消導。泄越其邪,腳氣濕流於下,生瘡腫痛久而不愈,乃腳氣下注成漏也,須用升提之藥,提起其濕,隨以氣血用藥。有腳氣衝心者,宜四物湯,加(炒)黃柏、萆薢,再於湧泉穴,用附子末,津唾調敷上,以艾炙之,泄引其熱下行。
一禁嗔,嗔則心煩,煩則腳氣發;二禁大語,大語則傷肺,肺傷亦發;三禁露足當風入水,兩足尤不宜冷;更宜戒嗜欲,節飲食為要。
其脈浮弦者風,濡弱者濕,洪數者熱,遲者寒,微者虛,牢堅者實。結則因氣,散則因憂,緊則因怒,細則因悲。
有腎臟風毒壅積,腰膝沉重者,宜葳靈仙末,蜜丸如桐子大,初服酒下八十丸,平明微利惡物,如青膿桃膠即是風毒積滯也。如未動,夜再服一百丸,取下後吃粥補之。仍當服溫補藥為妙。然風毒中人,隨臟皆得,心肺二臟,經絡所起,在十手指,肝脾腎三臟,經絡所起,在足十趾。
腳跟痛,有因痰,有因血熱。血熱者,四物加黃柏、知母、牛膝之類。痰者,用二陳加南星、黃柏、防己。若腳指拳縮無血,乃腎氣不足,血氣不榮也,惟宜補以榮也。然足跟乃督脈發源之所,腎經所過之地,諸骨承載之本。凡或熱或腫或痛者,皆足三陰虛熱所致,丹溪謂火起於尢泉陰虛之極也。少年酒色過度者,多犯此症。
一膝腫痛不消,防成鶴膝風。以膝腫如鶴,足脛細脈多弦緊是也。乃三陰經虛,寒濕流注為患。如環跳穴,在跨眼及腳根徹痛不已,外皮如故,脈沉數或滑者,防生附骨疽乃毒氣附著於骨而成。
(張按:究竟有何毒氣?)乃腎經陽和之氣不足,故腎部隧道骨縫之間氣不宣行,陰血凝滯內郁濕熱為潰為膿,所以有久服八味丸,令人無骨疽之語,謂骨暖氣行血無壅滯,毒何生焉?)人多誤為濕熱,及至膿成,氣血大虧,已不可救矣。不知鶴膝風與附骨疽,俱腎虛者多患之。
因真氣衰弱,邪氣得以深襲,前人用附子者,以溫補腎氣,又能行藥勢散寒邪也。故體虛之人為冷氣所襲,經久不消,極陰生陽,寒化為熱而潰也。若誤用寒涼,必成廢疾,或攣曲偏枯,或痿弱不起,或堅硬如石為石疽,或日久始潰,皮肉俱腐為緩疽,下部道遠,非桂附不能下達也。況腎主骨,而臀以下俱屬腎,非桂附不能入其經而宣行也。
白話文:
基本上,這是關於腳氣(現代醫學稱之為腳氣病、腳部疾病)的綜合探討,包括病因、症狀、治療和注意事項。
腳氣的成因:
大多是因為飲食不當、內傷導致脾胃功能失調,無法將氣往上輸送到頭部,反而往下流到腳部,又加上房事過度,導致身體虛弱,外邪入侵,就形成了腳氣。如果長期不治療,會變成慢性病,腳部會變得像石頭一樣硬(稱為石疽);也可能皮膚潰爛、紅腫(稱為緩疽)。
腳氣的症狀:
患者可能會出現食慾不振、噁心嘔吐、腹痛腹瀉,甚至大小便不順暢。嚴重時會精神恍惚、胡言亂語,或發高燒頭痛,看起來像傷寒,這種情況叫做「腳氣攻心」,死亡率很高。
體型瘦弱的人比較容易治療,肥胖的人則比較難治。
治療腳氣的注意事項:
古代醫家東垣認為,腳氣不能用補藥或熱水浸泡,這主要是針對南方因為外感濕氣引起的腳部腫痛而言。如果是因為體內濕氣往下流導致的腫痛,應該用疏通、利濕的方法。如果濕氣久積不散,形成瘡腫潰爛,就變成「腳氣下注」,需要用升提藥把濕氣往上提,同時也要補氣血。
若腳氣嚴重到出現胸悶心悸,可以用四物湯加上黃柏、萆薢來治療。還可以用附子末敷在腳底的湧泉穴,再用艾草灸,引導熱氣向下走。
生活上的禁忌:
要避免生氣,因為生氣會讓心煩意亂,腳氣更容易發作;避免大聲說話,因為會傷到肺氣,肺氣虛弱也會引發腳氣;避免腳部受涼受風,特別是不要讓腳浸泡在冷水裡。最重要的是要戒除慾望,飲食要有節制。
脈象的意義:
- 浮弦脈:代表有風邪。
- 濡弱脈:代表有濕邪。
- 洪數脈:代表有熱邪。
- 遲脈:代表有寒邪。
- 微脈:代表身體虛弱。
- 牢堅脈:代表身體有實邪。
- 結脈:代表氣滯。
- 散脈:代表憂愁。
- 緊脈:代表憤怒。
- 細脈:代表悲傷。
其他相關疾病:
如果腎臟有風毒累積,導致腰膝沉重,可以用葳靈仙末製成藥丸服用。初期服用後可能會排泄出青膿桃膠狀的穢物,這就是體內的風毒積滯。之後要用溫補的藥來調理。
風毒可能侵入身體的各個部位,心肺的經絡分佈在手指,肝脾腎的經絡分佈在腳趾。
腳跟痛可能是因為痰濕或血熱。血熱的話,可以用四物湯加黃柏、知母、牛膝等藥;痰濕的話,可以用二陳湯加南星、黃柏、防己等藥。
如果腳趾蜷縮無力,表示腎氣不足,血氣不暢,需要用補血的藥來治療。
腳跟是督脈和腎經的起點,也是承受身體重量的基礎,如果出現發熱、腫脹或疼痛,多半是陰虛發熱所致。年輕人如果過度飲酒或縱慾,更容易發生這種情況。
膝蓋腫痛:
如果膝蓋腫痛不消,要小心變成「鶴膝風」,這種情況的膝蓋會像鶴的膝蓋一樣腫大,小腿卻細瘦,脈象會呈現弦緊。這表示是三陰經虛,寒濕往下流注所致。
環跳穴(髖關節附近)疼痛:
如果環跳穴疼痛,而且疼痛深入骨頭,但皮膚外觀沒有明顯變化,脈象沉數或滑,要小心是「附骨疽」。這代表毒氣侵入骨頭所致。
(張醫師補充說明:所謂的毒氣,其實是因為腎經陽氣不足,導致骨頭縫隙間的氣血運行不暢,濕熱瘀滯所形成的膿腫。)
鶴膝風和附骨疽多半是因為腎虛引起的。如果真氣衰弱,邪氣會入侵更深。過去的人用附子來治療,是因為附子可以溫補腎氣,又能帶動藥效,散去寒邪。
如果身體虛弱的人受到寒氣侵襲,久久不散,寒邪會轉化成熱邪,導致潰爛。如果誤用寒涼藥,會導致殘疾,例如肢體攣縮、癱瘓、甚至腳部變得像石頭一樣硬(石疽),或長期潰爛(緩疽)。由於下肢距離心臟較遠,必須用桂枝、附子等藥才能將藥效送達。況且腎主骨,臀部以下的部位都屬於腎的範圍,只有桂枝、附子等藥才能進入腎經,使氣血運行順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