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二十 (4)
雜症大小合參卷二十 (4)
1. 早服二妙地黃湯方
熟地(八錢),山茱(二錢),丹皮(二錢),茯苓(二錢),山藥(二錢),澤瀉(一錢五分),制黃柏(鹽酒炒褐色,八分),製附子(二錢),加燈心十根,建蓮子二十粒,去心,水煎八分,空心溫服。
白話文:
使用熟地(等於現在的大約24克),山茱(6克),丹皮(6克),茯苓(6克),山藥(6克),澤瀉(4.5克),制黃柏(經過鹽和酒炒至褐色,大約2.4克),製附子(6克),再加入10根燈心草,以及20顆建蓮子(去心)。用水煎煮至剩下原水量的80%,在空腹時趁溫熱服用。
2. 午服加減補中益氣湯
人參(三錢,保元固中),黃耆(二錢,助表達衛),棗仁(炒研,三錢,既補神明之臟,復益疏泄之官),雞腿白朮(炒黃,三錢,助脾勝濕),當歸身(酒炒,一錢五分,和養氣血),白茯苓(二錢,淡滲濁氣),炙甘草(八分,即和藥性而補脾,且令諸藥暫緩中宮而去病也蜜酒炒),升麻(四分,升清則濁自降),酒炒嫩防風(六分,助升麻以提下陷之氣),加薑棗,水煎,日中食一服,渣煎晚服,探吐之。
一壯年作宦失意,退歸林下,抑鬱成疾,即《經》所謂:嘗貴後賤,名曰脫營,嘗富後貧,名曰失精,以致氣血日消,神不外揚,六脈弦細而澀。凡飲食入胃,盡化為痰,必咳吐痰涎盡出,而始能臥,不盡不已,是以津液內耗於裡,焉能潤澤於表!所以肌肉漸削,惡寒懶食,余思衛氣者,充皮毛,溫肉分、司開闔肥腠里,以衛護於肌表者也。然營氣常隨衛氣而行,所以潤皮膚榮脈絡者也。
今中氣既弱而且郁,則氣結聚不宣,何能充皮毛溫肉分、而開發腠里也。氣失衛護於表則惡寒,血無氣運於表則肌槁,中氣既虛,脾失健運,飲食既蒸,鬱而為痰,則不能覆成津液而為血,是以不但肌表之腠里乾枯閉塞,而腸胃之腠里焉能溫而充之,開而發之,是以亦緻密而不通,焉能津液流行於脈絡肌表之外乎?且津液既凝滯而為痰,則痰愈多,而津液愈竭矣。
余以人參保元固中以為君,黃耆助表達衛以為臣,當歸和養氣血,白朮助脾勝濕,麥門冬保護肺中之氣,五味子收斂耗散之精,炙甘革和藥性而補脾,並以為佐,桂枝辛甘之性,能調榮衛而溫肌達表,麻黃輕揚力猛,率領群藥,遍徹皮毛,驅逐陰凝之伏痰,化作陽和之津液,並以為使,但恐桂麻辛烈,有耗營陰,入白芍和肝,以抑其二藥之性,此即東垣先生治外感寒邪,內傷蘊熱而吐血者之麻黃桂枝湯,余更加入白朮者,取其性剛而益速,必能固中而斷,不為物所撓也。引子則增生薑膠棗者,取味辛甘,能助脾而致津液,更助神明而得清揚振作也。
投服二三劑後,脈氣漸充有神,痰涎嗽吐俱愈,余繼以十補丸空心吞服補腎,日中以歸脾養榮加減,調養心脾氣血而安。
醫家切須自養精神,並專心道業,勿涉一毫外務為主,蓋醫者意也。審脈辨症處方,全賴以意為主,倘自己精神不足,則辨症處方未免厭煩苟率,而艱深心用意矣。且專心道業,則學問精進,觸類傍通,俱可格物濟人,倘奔兢外務,則神馳意亂,欲圖默會精微,專心利物,安可得乎。
夫人身以脾胃為主,即百病莫不以有胃氣則生,無胃氣則死,奈何?凡遇疾病,不問外感內傷,禁其飲食,藥餌妄投,將脾胃水穀之海,竟作藥囊之具,徒亂清純之氣,反生勝復之端,草木攻補,寒熱之戾氣搏擊於中,穀肉長養,和平之常味竭絕於內,胃氣日衰,臟腑俱困,名治病而實做病也。蓋臟各有神,凡酷嗜一物,皆其臟神所欲,斯藏之精氣不足,則求助斯味以自救。
如妊婦肝腎不足,則嗜酸鹽,老人精血不足,則嗜肉食,故凡病人所嗜之物,只可節之不可絕之,若久藥厭煩者,則可緩之病,不妨暫停藥餌,調進所喜之味,胃氣一旺,便可長養精神。若病勢不能勿藥者,則宜沖和之藥味,易於入口,勿傷胃氣。若不知此,絕其臟神所欲之飲食,強其胃氣所傷之藥餌,胃氣既傷,化源絕減,而欲病退神強者難矣。況多非是病而服是藥者乎!
白話文:
標題翻譯爲:[中午服用調整後的補中益氣湯]
內容翻譯爲: 一位壯年官員因仕途不順,退隱鄉間,抑鬱成疾,正如經書上說的:“從貴位降至貧賤,稱爲脫營;由富有轉至貧窮,名爲失精。”這導致他的氣血日漸消減,精神無法外揚,脈象細澀。所有飲食進入胃部,全部轉化爲痰,必須咳嗽吐盡痰涎才能入睡,不吐乾淨便無法停止,因此體內津液被大量消耗,怎能滋潤外表肌膚!所以肌肉逐漸消瘦,怕冷且食慾不振。我認爲衛氣,滋養皮毛,溫暖肉體,調節毛孔開合,保護肌表。然而營氣通常跟隨衛氣運行,滋潤皮膚並榮養脈絡。
現在中氣已弱且抑鬱,氣結聚不散,如何能滋養皮毛,溫暖肉體,並打開毛孔呢。氣失去對錶面的保護則感到寒冷,血液無氣在表面運行則肌肉乾枯,中氣虛弱,脾臟失去健運能力,食物消化後成爲痰,無法轉化爲津液或血液,因此不僅肌表的毛孔乾燥閉塞,腸胃的毛孔也無法得到溫暖和充實,封閉而不通,津液怎能在外脈絡肌表流通?並且津液凝滯成爲痰,痰越多,津液越枯竭。
我用人參鞏固中氣作爲主藥,黃芪輔助衛氣作爲輔藥,當歸調和氣血,白朮幫助脾臟勝溼,麥門冬保護肺中之氣,五味子收斂散失的精華,炙甘草調和藥性和補脾,作爲佐藥,桂枝辛甘,能調和營衛並溫暖肌肉達於表皮,麻黃輕揚力猛,率領羣藥,徹底穿透皮毛,驅除陰寒凝聚的伏痰,化作陽和的津液,作爲使藥。但擔心桂麻辛烈可能耗損營陰,加入白芍調和肝臟,抑制這兩味藥的性質,這就是東垣先生治療外感寒邪,內傷蘊熱而出血的麻黃桂枝湯,我增加白朮,因其性剛而效果迅速,定能鞏固中氣,不被外界干擾。引導藥物的則是生薑和紅棗,取其辛甘之味,能幫助脾臟產生津液,更助精神清明振奮。
服用兩到三劑後,脈象逐漸充盈有神,咳嗽和痰涎均痊癒。我繼續使用十補丸空腹吞服以補腎,中午則使用歸脾養榮加減,調養心脾氣血以安定。
醫生必須注重自我修養和精神,專心於醫道,不要涉及任何外務,因爲醫生的工作就是判斷和治療病症。診斷脈象、辨證施治,全依賴精神集中,如果自身精神不足,則辨證處方難免厭煩草率,難以深入思考。專心於醫道,學問會進步,觸類旁通,皆可應用實踐,救助他人。如果忙於外務,則神志分散,想要靜心領悟精微,全心全意利人,幾乎是不可能的。
人體以脾胃爲主,各種疾病中,有胃氣則生,無胃氣則死。爲何?面對疾病,無論外感還是內傷,禁止飲食,隨意用藥,將脾胃這個水穀之海當作藥囊,只會擾亂清純之氣,反而引發更嚴重的問題。草木攻補,寒熱之邪氣在體內碰撞,谷肉生長,和平之常味在內絕跡,胃氣日益衰退,臟腑俱困,看似治病實則造病。每個臟器都有其神,極度喜愛某物,都是臟器之神所需,臟器精氣不足,就會尋求特定味道自救。
例如孕婦肝腎不足,偏好酸鹹,老年人精血不足,偏好肉類,所以病人偏好的食物,只能節制不能完全禁止,如果長期用藥厭倦,可暫停用藥,進補喜歡的食物,胃氣旺盛,就能培養精神。若病情不允許停藥,應使用溫和易入口的藥物,以免傷害胃氣。如果不瞭解這一點,禁止臟器之神所需的食物,強迫餵食傷害胃氣的藥物,胃氣受損,轉化源頭減少,想疾病退去精神強健就難了,更何況許多人並非真正生病卻隨意服藥!
以上翻譯僅供參考,具體醫療問題請諮詢專業醫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