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二十 (4)
雜症大小合參卷二十 (4)
1. 早服二妙地黃湯方
熟地(八錢),山茱(二錢),丹皮(二錢),茯苓(二錢),山藥(二錢),澤瀉(一錢五分),制黃柏(鹽酒炒褐色,八分),製附子(二錢),加燈心十根,建蓮子二十粒,去心,水煎八分,空心溫服。
白話文:
將熟地八錢,山茱二錢,丹皮二錢,茯苓二錢,山藥二錢,澤瀉一錢五分,用鹽酒炒至黃褐色的制黃柏八分,製附子二錢,加上燈心十根,去心的蓮子二十粒,用水煎煮至八分滿,空腹溫服。
2. 午服加減補中益氣湯
人參(三錢,保元固中),黃耆(二錢,助表達衛),棗仁(炒研,三錢,既補神明之臟,復益疏泄之官),雞腿白朮(炒黃,三錢,助脾勝濕),當歸身(酒炒,一錢五分,和養氣血),白茯苓(二錢,淡滲濁氣),炙甘草(八分,即和藥性而補脾,且令諸藥暫緩中宮而去病也蜜酒炒),升麻(四分,升清則濁自降),酒炒嫩防風(六分,助升麻以提下陷之氣),加薑棗,水煎,日中食一服,渣煎晚服,探吐之。
白話文:
人参三钱,保元固中,黄芪二钱,助表达卫,枣仁炒研三钱,既补神明之脏,复益疏泄之官,鸡腿白术炒黄三钱,助脾胜湿,当归身酒炒一钱五分,和养气血,白茯苓二钱,淡渗浊气,炙甘草八分,即和药性而补脾,且令诸药暂缓中宫而去病也,蜜酒炒,升麻四分,升清则浊自降,酒炒嫩防风六分,助升麻以提下陷之气,加姜枣,水煎,日中食一服,渣煎晚服,探吐之。
一壯年作宦失意,退歸林下,抑鬱成疾,即《經》所謂:嘗貴後賤,名曰脫營,嘗富後貧,名曰失精,以致氣血日消,神不外揚,六脈弦細而澀。凡飲食入胃,盡化為痰,必咳吐痰涎盡出,而始能臥,不盡不已,是以津液內耗於裡,焉能潤澤於表!所以肌肉漸削,惡寒懶食,余思衛氣者,充皮毛,溫肉分、司開闔肥腠里,以衛護於肌表者也。然營氣常隨衛氣而行,所以潤皮膚榮脈絡者也。
今中氣既弱而且郁,則氣結聚不宣,何能充皮毛溫肉分、而開發腠里也。氣失衛護於表則惡寒,血無氣運於表則肌槁,中氣既虛,脾失健運,飲食既蒸,鬱而為痰,則不能覆成津液而為血,是以不但肌表之腠里乾枯閉塞,而腸胃之腠里焉能溫而充之,開而發之,是以亦緻密而不通,焉能津液流行於脈絡肌表之外乎?且津液既凝滯而為痰,則痰愈多,而津液愈竭矣。
白話文:
一位中年男子仕途失意,退隱山林,心中鬱悶,因此生病了。這正如《黃帝內經》所說:「曾經顯貴之後變得低賤,稱為脫營;曾經富有之後變得貧窮,稱為失精。」導致他的氣血一天天衰弱,精神萎靡不振,六脈細小而澀。所有吃進去的食物,都轉化為痰,必須咳出所有痰液才能躺下,否則就無法安睡。因此,津液在體內消耗殆盡,怎麼能滋潤肌膚呢?所以肌肉日漸消瘦,畏寒懶得吃東西。我們要知道,衛氣是保護身體表面的,它滋養皮膚毛髮,溫暖肉體,調節腠理開合,守護肌膚。然而,營氣總是隨著衛氣運行,滋潤皮膚,充盈脈絡。
現在這位男子中氣虛弱又鬱結,氣血無法正常流通,怎麼能滋養皮膚毛髮、溫暖肉體,調節腠理開合呢?氣血無法保護身體表面,所以畏寒;血液無法隨著氣血運行到表面,所以肌肉枯槁。中氣虛弱,脾臟無法健運,飲食消化後積聚成痰,不能轉化為津液而變成血液,所以不僅肌膚表面的腠理乾燥閉塞,腸胃的腠理也無法溫暖滋潤、開合舒暢,因此也變得緻密不通,怎麼能讓津液在脈絡和肌膚表面流通呢?而且津液凝結成為痰,痰越多,津液就越枯竭。
余以人參保元固中以為君,黃耆助表達衛以為臣,當歸和養氣血,白朮助脾勝濕,麥門冬保護肺中之氣,五味子收斂耗散之精,炙甘革和藥性而補脾,並以為佐,桂枝辛甘之性,能調榮衛而溫肌達表,麻黃輕揚力猛,率領群藥,遍徹皮毛,驅逐陰凝之伏痰,化作陽和之津液,並以為使,但恐桂麻辛烈,有耗營陰,入白芍和肝,以抑其二藥之性,此即東垣先生治外感寒邪,內傷蘊熱而吐血者之麻黃桂枝湯,余更加入白朮者,取其性剛而益速,必能固中而斷,不為物所撓也。引子則增生薑膠棗者,取味辛甘,能助脾而致津液,更助神明而得清揚振作也。
白話文:
我用人參來滋補元氣、鞏固中焦,作為君藥,黃耆來幫助氣血流通、抵禦外邪,作為臣藥;當歸能夠調和滋養氣血,白朮幫助脾臟運化水濕;麥門冬滋養肺部的津液,五味子收斂散失的精氣;炙甘草調和藥性、補脾健胃,並作為佐藥。桂枝辛甘溫熱,可以調節氣血、溫暖肌膚,達到表層;麻黃輕揚力猛,領導其他藥物,遍佈皮毛,驅散寒邪凝結的痰飲,轉化為溫和的津液,並作為使藥。但擔心桂枝和麻黃辛辣性烈,會耗損營氣陰液,因此加入白芍,和肝脾之氣,以抑制二藥的過度之性。這就是東垣先生治療外感寒邪、內傷蘊熱而吐血的麻黃桂枝湯,我更加入白朮,利用其性剛強、功效迅速的特点,一定能巩固中焦、斷絕病根,不再受外邪侵擾。引子則增加生薑和膠棗,取其辛甘之味,能夠幫助脾臟運化津液,進一步增强精神、使人神清气爽。
投服二三劑後,脈氣漸充有神,痰涎嗽吐俱愈,余繼以十補丸空心吞服補腎,日中以歸脾養榮加減,調養心脾氣血而安。
醫家切須自養精神,並專心道業,勿涉一毫外務為主,蓋醫者意也。審脈辨症處方,全賴以意為主,倘自己精神不足,則辨症處方未免厭煩苟率,而艱深心用意矣。且專心道業,則學問精進,觸類傍通,俱可格物濟人,倘奔兢外務,則神馳意亂,欲圖默會精微,專心利物,安可得乎。
夫人身以脾胃為主,即百病莫不以有胃氣則生,無胃氣則死,奈何?凡遇疾病,不問外感內傷,禁其飲食,藥餌妄投,將脾胃水穀之海,竟作藥囊之具,徒亂清純之氣,反生勝復之端,草木攻補,寒熱之戾氣搏擊於中,穀肉長養,和平之常味竭絕於內,胃氣日衰,臟腑俱困,名治病而實做病也。蓋臟各有神,凡酷嗜一物,皆其臟神所欲,斯藏之精氣不足,則求助斯味以自救。
白話文:
服用兩三劑藥後,脈象逐漸充實有力,精神也好了起來,痰涎咳嗽吐痰都痊癒了。我接著給他服用十補丸,空腹吞服以補腎,中午則用歸脾湯加減,調養心脾氣血,使其安定。
醫生一定要注重自身精神修養,專心於醫術,不要涉足任何外務,這是因為醫術的精髓在於意念。判斷脈象、辨別病症、開具藥方,都全賴意念。如果自身精神不足,辨病處方就會敷衍草率,難以達到精益求精、用心良苦的境界。而且專心於醫術,才能學問精進,觸類旁通,達到格物致知、濟世救人的境界。如果奔波於外務,就會心神不寧,想要用心領悟醫術精髓,專心致志地幫助他人,又怎麼可能辦得到呢?
人體以脾胃為根本,百病皆源於此,有胃氣則生,無胃氣則死。為什麼呢?凡是遇到疾病,不論是外感還是內傷,都限制飲食,胡亂服用藥物,把脾胃這個水穀之海,當成藥囊一樣亂塞,只會擾亂清純之氣,反而產生病愈後復發的現象。草木藥材的攻補之性,寒熱之邪氣在體內相互搏擊,穀物肉類的滋養,平和的日常飲食被完全摒棄,胃氣一天天衰弱,臟腑都受到困擾,表面上是在治療疾病,實際上是在加重病情。因為每個臟器都有其神,凡是過度嗜食某種食物,都是因為該臟器的精氣不足,為了自救才渴望這種味道。
如妊婦肝腎不足,則嗜酸鹽,老人精血不足,則嗜肉食,故凡病人所嗜之物,只可節之不可絕之,若久藥厭煩者,則可緩之病,不妨暫停藥餌,調進所喜之味,胃氣一旺,便可長養精神。若病勢不能勿藥者,則宜沖和之藥味,易於入口,勿傷胃氣。若不知此,絕其臟神所欲之飲食,強其胃氣所傷之藥餌,胃氣既傷,化源絕減,而欲病退神強者難矣。況多非是病而服是藥者乎!
白話文:
如果懷孕婦女肝腎不足,就會喜歡吃酸的東西;老年人精血不足,就會喜歡吃肉。因此,病人喜歡吃什麼,只能節制,不能完全禁止。如果長期服用藥物感到厭煩,可以緩和病情,暫時停藥,調養他們喜歡的味道,胃氣旺盛,就能長養精神。如果病情不能不吃藥,就應該選擇味道平和、容易入口的藥物,不要傷到胃氣。如果不知道這些道理,就完全禁止病人喜歡的飲食,強迫他們吃傷胃的藥物,胃氣受損,消化功能減弱,想要病退神強就難了。何況很多根本不是病的人,反而服用藥物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