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一 (1)
雜症大小合參卷一 (1)
1. 水火立命論
夫人何以生?生於火也。人生於寅,寅者火也。火,陽之體也。造化以陽為生之根,人生以火為命之門。儒者曰:天開於水,子為元。醫者曰:人生於水,腎為元。孰知子為陽初也,腎為火臟也。陰生於陽,故水與火為對名,而火不與水為對體。其與水為對者,後天之火,離火也;其不與水為對者,先天之火,乾火也。
夫乾,陽之純也;夫陽,火之主也;夫水,火之原也。後天之火有形,而先天者無形。有形之火,水之所克;無形之火,水之所生。然取水者,迎月之光,而不迎其魄。何也?魄,陰也,而光借於日則陽也,水不生於水而生於火明矣。是故土蒸而潤,膚燠而澤,釀醅而溢,釜炊而汗,丹砂、硫黃之所韞而湯也。
白話文:
人為何能出生?因為火。人出生於寅時,寅時屬火,火是陽氣的根本。天地造化以陽氣作為生命之源,人生以火作為生命的門戶。儒家認為,天地開闢於水,水是生命的本源。醫家認為,人生於水,腎臟是生命的根本。但其實,水是陽氣的初始,腎臟是火臟。陰氣生於陽氣,所以水和火是相對的名稱,但火和水並非相對的實質。與水相對的是後天之火,也就是離火;與水非相對的,則是先天之火,也就是乾火。
乾是陽氣的純粹,陽氣是火的本質,水是火的根源。後天之火有形體,而先天之火無形體。有形之火會被水克制,而無形之火則被水滋生。然而,取水時,要迎向月光,而不是月魄。因為月魄屬陰,而月光借陽氣,水不是生於水,而是生於火光。因此,土蒸發而滋潤,皮膚溫暖而光澤,釀酒而溢出,鍋裡煮沸而冒汗,丹砂、硫黃蘊藏著火光,而產生湯液。
水之生於火也益信。火生於水,亦還藏於水。其藏於水也,其象在坎,一陽陷於二陰之中,而命門立焉。蓋火也,而腎水寄之矣。其生乎生也,其象在乾,純陽立於離卦之先,左旋而坎水出焉,右旋而兌水納焉。蓋水也,而陰陽之火則分而寄之矣。此所謂後天中之先天也。陽生陰寄,運於三焦,水升火降,所謂既濟,故養生莫先於養火。
此先天之火者,非第火也,人之所以立命也,故生人之本全在乎斯。奈近世之養生者,並不究其由來,惟知氣血,則曰氣陽血陰;惟知臟腑,則曰臟陰腑陽。即知水火者,不過離心、坎腎而已。孰知氣血更有氣血之根,陰陽更有真陰真陽之所,水火更有真水真火之原也。凡暴病而卒死,絕處而得生者,皆在乎根本真處得之,非泛泛在乎氣血間也。
白話文:
水生於火,這一點確信無疑。火生於水,同時也藏於水。火藏於水,其象徵在於坎卦,一陽陷於二陰之中,命門由此而立。因為火雖然存在,但卻依附於腎水。火生於生,其象徵在於乾卦,純陽立於離卦之前,左旋則坎水而出,右旋則兌水納入。因為水雖然存在,但陰陽之火卻分而依附於它。這就是所謂的後天之中之先天。陽生陰寄,運於三焦,水升火降,這就是所謂的既濟,所以養生之道,最重要的是養火。
這先天之火,不僅僅是火,更是人立命的根本,所以人生之本,全都在此。可惜近世養生之人,並不探究其來龍去脈,只知道氣血,便說氣屬陽,血屬陰;只知道臟腑,便說臟屬陰,腑屬陽。即使知道水火,也不過是離心、坎腎而已。誰知氣血還有氣血的根源,陰陽還有真陰真陽的所在,水火還有真水真火的本源呢?凡是暴病而猝死,絕處而逢生者,都取決於根本真處,而非泛泛地依賴於氣血之間。
奈何僅以氣血為陰陽,陰陽為氣血,而以水火為心腎,故用四物湯以補血調陰,四君湯以補氣調陽,坎離丸以調心腎水火,而其真陰真陽、真水真火,其為氣血之根者,反不鄭重及之。其用藥調理,無非敷衍氣血而已,即調水火者,無非辛溫苦寒,猶植樹者徒在枝葉修飾為事,而不及乎根本,豈有大補哉!故吾學者,能明水火為氣血之根,水火為真陰真陽之所。
芎、歸辛竄,僅可調榮,難補真陰真水;苓、朮、甘草,僅可調衛,難補真陽真火;即炮薑、炙草,僅可溫中,難到腎經。其為水火真陰真陽之寶者,惟仲景八味而已。故不重真陰真陽而欲求生者,凡四君、四物以補真陽真陰者,並不達水火立命之本,真陰真陽至理者也。
白話文:
只把氣血當作陰陽,陰陽當作氣血,用水火來代表心腎,因此用四物湯補血調陰,四君湯補氣調陽,坎離丸調心腎水火,然而氣血的根本,真陰真陽、真水真火,卻沒有重視。用藥調理,不過是敷衍氣血而已,即使調水火,也不過是辛溫苦寒,就像種樹的人只顧修飾枝葉,卻不注意根本,怎麼能真正補益呢?所以我們學中醫的人,要明白水火是氣血的根本,水火是真陰真陽的所在。
川芎、當歸辛竄,只能調和營氣,難以補益真陰真水;茯苓、白朮、甘草,只能調和衛氣,難以補益真陽真火;即使炮薑、炙草,只能溫暖脾胃,難以到達腎經。真正能補益水火真陰真陽的寶藥,只有仲景的八味丸。所以不重視真陰真陽就想求生,用四君、四物來補真陽真陰,根本達不到水火立命之本,真陰真陽的至理。
昔人云:人受先人之體,有八尺之軀,而不知醫事,所謂遊魂耳!雖有忠孝之心,慈惠之性,君父危困,赤子塗地,無以濟之。此先賢精思極論,盡其理也。
白話文:
古人說:我們承受祖先遺傳的身體,有八尺的身高,但如果不懂得醫學知識,就只是個不明事理的人!即使有忠孝的心意和慈愛仁惠的本性,當君王和父母處於危險困厄之中,或是無辜的百姓陷入困境,也無法有效地去救助他們。這是前輩賢人深思熟慮後的結論,道盡了其中的道理。
2. 調護水火論
經曰:精氣奪則虛。又曰: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。虛者,空也,無也。譬諸國內空虛,人民離散,則盜賊蜂起,鎮撫為難,若非委任賢智,安靖休養以生息之,未可保其無事也。病之虛者,亦猶是已,醫非明哲,孰能鎮之,以收合散亡,克復故物之功哉!經曰:不能治其虛,安問其餘?蓋言虛為口病之本,宜其首舉以冠諸證也。然充足空虛者,氣血也,化生氣血者,水火也,水火者,主身之本,神明之用也。
《靈樞》曰:水之精為志,火之精為神。然水火宜平不宜偏,宜交不宜分。火性炎上,故宜使之下:水性就下,故宜使之上,水上火下,名之曰交。交則為既濟,不交則為末濟,交者生之象,不交者死之徵也。如消渴證不交,火偏盛也,水氣證不交,水偏盛也。故火者,陽也,氣也,與水為對待者也。
白話文:
《內經》說:精氣被奪就會虛弱。又說:邪氣聚集的地方,必然是氣虛的地方。虛弱,就是空虛、沒有。就像一個國家空虛,人民四散,就會有盜賊蜂起,難以鎮壓。除非委任賢明之人,安定休養,才能讓國家恢復生機,否則無法保證平安。疾病的虛弱也是如此,醫生如果不明智,怎麼能鎮壓它,使散失的精氣聚集回來,恢復原有的功能呢?《內經》又說:不能治療虛弱,怎麼談論其他呢?這是說虛弱是疾病的根本,所以應該首先提出,放在各種證狀之前。然而,充足與空虛的根本是氣血,而化生氣血的是水火。水火是人體的根本,神明的用處。
《靈樞》說:水的精華為志,火的精華為神。水火應該均衡,不應該偏向一方,應該交合,不應該分離。火性炎上,所以應該讓它向下;水性向下,所以應該讓它向上。水在上,火在下,這叫做交合。交合就叫做“既濟”,不交合就叫做“末濟”。交合是生長的象徵,不交合是死亡的徵兆。像消渴症不交合,就是火氣過盛;水氣症不交合,就是水氣過盛。所以火是陽,是氣,與水相對待。
水為陰精,火為陽氣,二物匹配,名曰陰陽和平,亦名少火。生氣如是,則諸病不作,可得長生矣。倘不善攝養,以致陰虧水涸,則火偏勝,所謂陰不足,則陽必奏之,是為陰盛陰虛,亦曰壯火蝕氣,是知火即氣也,氣即火也,故《仙經》謂藥即火,火即藥,一而二,二而一者也。東垣亦曰:火與元氣不兩立。
亦指此也。譬諸水性,水流本寒,過極則凝而不流為層冰矣,解則復常,非二物也。蓋平則水火既濟,火即為真陽之氣,及其偏也,則即陽氣而為火矣,始與元氣不兩立,而成乖否之象焉。故戴人曰:莫治風,莫治燥,治得火時風燥了。言苟能解此,則已達陰陽水火之原,曲暢旁返,何施不可,正指火之變態多端,其為病也非一,明此則余皆可辨。
白話文:
水是陰性的精華,火是陽性的氣息,兩者相互配合,稱為陰陽平衡,也叫少火。人體的精氣神維持這種平衡,就能避免各種疾病,甚至可以長生不老。但如果不懂得保養,導致陰氣不足,水液枯竭,就會火氣過盛。這就叫做陰虛陽亢,也叫壯火耗氣,說明火就是氣,氣就是火。所以《仙經》說藥就是火,火就是藥,一體兩面。東垣也說:火和元氣不能共存。
這就像水一樣,水性本來寒冷,過於寒冷就會凝結成冰,解凍後就恢復原樣,並不是兩種不同的東西。平時水火平衡,火就是真陽之氣,一旦失衡,火就變成陽氣,不再是真陽之氣,就會與元氣相沖突,導致陰陽失調。所以戴人說:不要治風,不要治燥,治好火,風燥自然消失。只要能夠理解這些,就能掌握陰陽水火之道,通達各種病理變化,運用自如,因為火的变化很多,引起的疾病也多种多样,明白了这个道理,就能分辨各种疾病。
但重養陰者,謂人之一身,水一而已,火則二焉,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,自少至老,所生疾病,靡不由於真陰不足。況節欲者少,嗜欲者多,以致陰水愈虧,陽火愈旺。奈陰道難長,峻補則無旦夕之效,故補陰之品,自少至老,不可一日間斷。
其補陽之藥,勸戒諄諄,雖然性稟不同,陽盛人補陰固宜,陰盛人補陽尤要,況陰從陽長,單滋陰分,徒傷胃氣,反絕後天化生之源,要知純陰之藥,則得肅殺閉藏之氣,何有陽和化育之功哉!況天地以陽為生之根,人生以火為命之門,天開於子,而陽生焉,是子為陽之本,而為先天,人生於寅,而火兆焉,是寅為火之母,而為後天火者,生之本也,陽者,火之用也。故曰:天非此人,不能化生萬物:人非此火,不能有生。
白話文:
人體就像一個水壺,水代表陰,火代表陽。陽氣通常充足,陰氣卻容易不足,從小到大,各種疾病幾乎都是因為陰氣不足所導致。如今人們節欲的人少,嗜欲的人多,導致陰氣更加虧損,陽氣更加旺盛。然而陰氣難以增長,猛烈補陽效果不顯著,因此補陰的藥物,從小到大,不可間斷。
至於補陽的藥物,雖然人們的體質不同,陽氣旺盛的人補陰固然必要,陰氣旺盛的人補陽更加重要。因為陰氣依靠陽氣生長,單獨滋補陰氣,只會損傷胃氣,反而阻斷後天化生的根源。要知道,純陰的藥物只會帶來肅殺閉藏的氣息,哪裡有陽和化育的功效呢?而且天地以陽氣為生長的根本,人生以火氣為生命的門戶。天在子時開啟,陽氣誕生,所以子時是陽氣的根本,也就是先天之氣;人生於寅時,火氣萌發,所以寅時是火氣的母親,也就是後天之火,是生命的根本。陽氣是火氣的運作,所以說,天地若無陽氣,就不能化生萬物;人若無火氣,就不能存活。
天之陽氣,能交於下:地之陰氣,能交於上;人之真火,能藏於下,則真水能布於上,陽施陰化之象,克昭氣血平和之長日旺。蓋陰陽之精,互藏其宅,陰中有陽,陽中有陰。故心火也,而含赤液;腎水也,而藏白氣。赤液為陰,白氣為陽,循環往復,晝夜不息,此常度也。
苟不知攝養,縱恣情欲,虧損真陰,陽無所附,因而發越上升,此火空則發之義,是周身之氣並於陽也,並於陽,則陽愈盛,而陰愈虧,由是上焦發熱,咳嗽生痰,迫血吐衄,頭痛煩躁,胸前骨痛,口乾舌苦,五心煩熱,潮熱骨蒸,小便短赤,此其候也。久則孤陽不能獨旺,無根之火,豈能長明?《經》所謂「壯火食氣」,氣亦弱矣,而陽亦虛焉。
白話文:
天地間的陽氣能下降到地,地上的陰氣能上升到天;人體的真火能藏於下,則真水能佈於上,陽氣施予陰氣化生的現象,展現了氣血平和、長久旺盛的景象。因為陰陽之精,互相藏於各自的居所,陰中有陽,陽中有陰。所以心火雖然屬陽,卻包含著陰性的赤液;腎水雖然屬陰,卻藏著陽性的白氣。赤液為陰,白氣為陽,循環往復,晝夜不停,這是身體的正常運作狀態。
如果不懂得保養,縱情慾望,損傷了真陰,陽氣無處依附,就會向上發散,這就是「火空則發」的意思,也就是全身的氣都偏向於陽。陽氣偏盛,陰氣就更加虧損,於是上焦發熱,咳嗽痰多,迫使血液吐出鼻腔,頭痛煩躁,胸骨疼痛,口乾舌燥,五心煩熱,潮熱骨蒸,小便短少顏色赤紅,這些都是身體的警訊。時間久了,孤陽無法獨自旺盛,無根之火,怎麼能長久燃燒?《經書》上說「壯火食氣」,氣虛了,陽氣也虛了。
由是飲食不化,瀉泄無度,丹田不暖,筋骨無力,夢遺精滑,眩暈自汗,卒倒僵仆,此其候也。然少陰臟中,重在真陽,陽不回則邪不去,厥陰臟中,職司藏血,不養血則脈不起,故治之者,陽甚虛者補陽以生陰,使陰從陽長也;陰甚虛者,補陰以配陽,使陽從陰化也,陰陽調和,百病消解。若以偏重,或陰、或陽執見,則不惟設藥以救偏,而反增偏害之至矣。
白話文:
飲食不消化,排泄失常,丹田不溫暖,筋骨無力,夢遺精液流失,頭暈自汗,突然倒地昏迷,這些都是身體虛弱的徵兆。然而,少陰臟主宰著真陽之氣,陽氣不回升,邪氣就無法去除;厥陰臟負責藏血,不滋養血液,脈絡就無法運行。因此治療時,陽氣過於虛弱者,就要補陽氣來生陰氣,使陰氣隨陽氣生長;陰氣過於虛弱者,就要補陰氣來配陽氣,使陽氣隨陰氣化生。陰陽調和,百病自然消解。如果偏重一方,或是只注重陰氣,或是只注重陽氣,不僅藥物無法救治偏虛,反而會加重偏虛的危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