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首上 (18)
雜症大小合參卷首上 (18)
1. 平人氣象論篇
《平人氣象論》曰:人一呼再動,一吸脈亦再動,呼吸定息脈五動,閏以太息,命曰平人。平人者,不病也。(經脈一周於身,凡長十六丈二尺,呼吸脈各再動,定息脈又一動,則五動也。計二百七十定息,氣行環周,然盡五十營以一萬三千五百定息,則氣都行八百一十丈,如是則應天常度。脈氣無不及太過,氣象平調,故曰平人。
)常以不病調病人,醫不病,故為病人平息以調之為法。(此言一息五至之脈,為無病也。鼻中出氣曰呼,入氣曰吸,呼吸定息,總為一息,言病人一呼而彼脈遂再動,一吸而彼脈遂再動,呼吸定息脈遂五動,猶歲之有閏,是閏以太息之脈,乃所謂一息五至也。如此者,名曰平人。
平人者,不病也。蓋醫人一息,則無病之人亦一息,所以知其脈之五動為不病也。當以不病之人調彼有病之人。緣醫者,自己不病故因彼病人,乃平自己之息,以調候之耳。此所以為診法也。
人身之脈總計一十六丈二尺,一呼脈行三寸,一吸脈行三寸,一百三十五息,脈行八丈一尺,二百七十息,行十六丈二尺,為一周,一晝一夜,計一萬三千五百息,脈行八百一十丈為五十周,既一十六丈二尺之脈,而積之也。)人一呼脈一動,一吸脈一動,曰少氣。(呼吸脈各一動,候減平人之半,計二百七十定息,氣行八丈一隻,以一萬三千五百定息,都行四百五丈。少氣之理從此可知。
此言一息二至之脈為少氣,自平脈之不及也言之。)人一呼脈三動,一吸脈三動而躁,尺熱曰病溫,尺不熱,脈滑曰病風,脈澀曰痹。(呼吸脈各三動,准過平人之半,計二百七十息,氣行凡三十四丈三尺,病生之兆,由斯著矣。夫尺者,陰分位也,寸者。陽分位也。然陰陽俱熱,是則為陰陽獨躁,盛則風中陽也。
《脈要精微論》曰:中惡風者,陽氣受也滑為陽盛,故病為風,澀為無血,故為病痹也。此言一息六至之脈,而為諸病,平脈太過者言之也。)平人之常氣稟於胃,胃者,平人之常氣也。(常平之氣,胃海致之,故曰:谷入於胃,脈道乃行。)人無胃氣曰逆,逆則死。(脈以胃氣為本,無胃氣曰逆,逆則死。
)春胃微弦曰平,(言微似弦,不謂微而弦也。鉤及軟弱毛石義並同。)夏胃微鉤曰平,長夏胃微軟弱曰平,秋胃微毛曰平,冬胃微石曰平。(此承上文而言,五臟皆以胃氣為本。)脈從陰陽,病易已,脈逆陰陽,病難己。(脈病相應謂之從。脈病相反謂之逆,此言脈當與病而相順也。
)脈得四時之順,曰病無他,脈反四時及不間臟曰難已。(春得秋脈,夏得冬脈,秋得夏脈,冬得四季脈,皆謂反四時之氣不相應。間臟者,如肝病乘土,當傳之於脾,及不傳之於脾而傳之於心,則間其所勝之臟而傳之於所生之臟矣。《難經》所謂間臟者,生是也,及無間臟之脈,皆謂之難已耳。
白話文:
《平人氣象論》說:一個正常人在一次呼吸中,脈搏會跳動兩次,在一次完整的呼吸和靜息之後,脈搏會跳動五次,若在這之間出現了深呼吸,這就是正常的生理現象。這種狀態的人被稱為「平人」,即沒有生病的人。
人體的經脈總長度為16丈2尺,每次呼吸,脈搏各跳動兩次,靜息時脈搏再次跳動,這樣就形成了五次跳動。大約270次靜息,氣血就能流遍全身。50次循環後,也就是13500次靜息,氣血能流經810丈的距離,這符合天地運行的規律。脈氣沒有不及或過度的情況,氣象平穩調和,所以被稱為平人。
通常用健康人的狀態來對比病人的狀況,醫生自身是健康的,因此可以通過調整自己的呼吸來判斷病人的病情,這就是診斷方法。
一個人如果在一次呼吸中脈搏只跳動一次,這被稱為「少氣」。如果脈搏在一次呼吸中跳動三次,並且伴有焦躁,手腕內側發熱,這表示患上了溫病;如果手腕內側不熱,脈搏滑利,這表示患上了風病;如果脈搏滯澀,這表示患上了痹症。
健康人的氣血源自胃部,胃是健康人氣血的來源。如果一個人的脈象中沒有胃氣,這表示身體處於逆境,逆境就會導致死亡。
春天,如果脈象微微呈現弦狀,這表示身體健康;夏天,如果脈象微微呈現鉤狀,這表示身體健康;長夏,如果脈象微微呈現軟弱狀,這表示身體健康;秋天,如果脈象微微呈現毛狀,這表示身體健康;冬天,如果脈象微微呈現石狀,這表示身體健康。
如果脈象與四季的陰陽相符合,疾病容易康復;如果脈象與四季的陰陽相違背,疾病難以康復。
如果脈象與四季的氣候相符合,表示疾病沒有其他問題;如果脈象與四季的氣候相違背,或者在病變期間沒有傳遞到相剋的臟器,這表示疾病難以康復。
人以水和食物為生存基礎,如果人停止攝取水和食物,就會死亡;如果脈象中沒有胃氣,也會導致死亡。所謂沒有胃氣,指的是隻能感受到真臟脈,而感受不到胃氣。
所謂脈象中沒有胃氣,指的是肝臟的脈象不是微微弦狀,腎臟的脈象不是微微石狀。
如果女性手少陰脈跳動得很強烈,這表示懷孕了。手少陰脈指的是手掌後方的小指脈動。如果脈象呈現動脈狀態,表示脈象在陰陽兩方面相互搏擊,這就是動脈的特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