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二十 (2)
雜症大小合參卷二十 (2)
1. 全真一氣湯方按
天地之間,毋論胎卵濕化。凡有生之物,莫不假諸陽氣以為生髮之根,及其終也。必陽氣去而生氣始絕,明乎此,則救生者當知其所重矣。故聖人當藥制方。總為保全此氣,即因客邪為害,爰立治標之方,所謂迎而奪之,誠恐久客於身,而為元氣之賊,更為保全此氣起見也。
何後人不察先聖之苦心,不察病情之至理,勿詳脈勢之盈虛,復昧藥用之變化,勿審寒熱之假真,漫將千古以上成方,強合今人相類之異症,甚至一遇發熱即為疏散,疏散勿效,消導繼之,病尚不已,則茫然無措,和解寒涼遲利之藥,雜然而進,嗟乎,有是病者病當之,無是病者元氣受傷而日困矣。津滋耗竭,虛火妄升,氣勿藏源,上迫喘促,理宜然也。
白話文:
天地之間,不論是從卵中孵化、還是從濕氣中生長,凡是有生命的東西,無不依靠陽氣作為生長的根基。當生命終結時,必定是陽氣消散,生氣才會斷絕。明白這個道理,想要救治生命的人就應該知道陽氣的重要性。
所以聖人制訂藥方,總的目標都是保全陽氣。即使是面對外來的邪氣侵害,也會制定治標的方子,所謂「迎而奪之」,就是擔心邪氣長期留在體內,成為元氣的賊,所以仍然是以保全陽氣為根本。
為何後人不能體察先聖的苦心,不能了解疾病的根本道理,不仔細觀察脈象的盈虛,又不懂藥物的變化,不辨別寒熱的真假,就胡亂地把千古以來流傳的藥方,強加在現代人相似的病症上?甚至是一遇發熱就使用疏散的方法,疏散無效,又接着使用消導的藥物,病症仍然沒有好轉,就茫然無措,把和解、寒涼、遲利等各種藥物混雜在一起使用。唉!有這種病症的人,病情會因此加重,沒有這種病症的人,也會因為元氣受傷而日漸虛弱。津液耗竭,虛火妄升,氣機不能藏於根本,向上衝擊導致喘促,都是理所當然的結果。
倘不問虛實,尚為因熱清火,因喘消痰,因渴涼胃,以假有餘之症,從真實熱之治,未有不致元陽喪盡神氣脫完而後已。至於幼科謂之啞科,疾病痛苦,勿能告人,悉任醫藥,幸而中者,得以全生,蹇而厄者,率罹其害,況芽兒神氣未全,易虛易實,豈堪既受傷於病,復受傷於藥,每見妄汗妄下之劑一投,精神頓增沉困,或氣短而似喘非喘,或虛極而似驚非驚,此時若不猛省,培補本元,保全神氣,尚可留一線之微陽,以為再生之根本,設或因喘而治痰理氣,因驚而清熱鎮心,勢必將丹田所剩依稀之元陽消磨而喪盡,形骸浮越之神魂,驅逐以去身,必致死而後己,何其慘哉!余治洪姓郎,未及一周,時當暑月,壯熱多日,神氣困倦,唇舌焦燥,飲乳作嘔,五心身熱如烙,脈則洪數而弦,問其前服之藥,乃發散消導數劑,復疑麻疹,更為托表。余曰:久熱傷陰,陰已竭矣。
白話文:
如果醫生不先了解病人虛實,就只憑表面症状,例如發熱就清熱降火,呼吸困難就消痰止喘,口渴就清涼胃火,用這些治療方法,就等於是把虛弱的病患當成有餘力的人來治療,這樣做必然會導致患者元陽耗盡、神氣衰竭而亡。
特別是孩子,在中醫裡稱為「啞科」,生病時痛苦難言,只能全憑醫生的藥物治療。幸運的可以痊癒,但不幸的就會遭受病痛折磨。況且嬰幼兒神氣尚未完全,虛實容易變化,怎麼能承受既受病痛折磨,又受藥物傷害呢?我常常看到一些醫生不加分辨,就給孩子服用發汗利水的藥物,導致孩子精神昏沉,或者呼吸急促但不像喘不過氣,或者極度虛弱卻好像驚恐不安。如果醫生不立刻反省,改用培補本源、保全神氣的藥物,就可能只剩下微弱的陽氣,勉強維持生命。
如果再因為孩子喘氣而治療痰濕、理氣,或者因為孩子驚嚇而清熱鎮心,就會把孩子丹田內僅存的元陽消耗殆盡,剩下的神魂也會被驅逐出體外,最終必定會死亡,這實在是太可悲了!我曾經治療過一個姓洪的男孩,當時正值盛夏,孩子發燒已經好幾天,精神萎靡不振,嘴唇和舌頭乾燥,喝奶就嘔吐,五心煩熱如同烙鐵,脈象洪數而弦緊。我問他之前服用了什麼藥物,得知他服用了幾劑發散消導的藥物,醫生還懷疑他是麻疹,又加服了宣散表邪的藥物。我說:「長期發燒傷了陰氣,孩子的陰氣已經耗盡了。」
復加托表,陽外越矣。若不急為斂納,何以續陰陽於垂絕哉!乃用熟地四錢,炒燥麥冬一錢五分、牛膝一錢二分、五味子二分、製附子四分,煎服一劑而熱退,次日更加炒黃白朮一錢六分,另煎人參沖服而愈。更治沈觀祉令孫年方三歲,發熱數日而見麻疹,才一日而面上盡沒,神氣困極,蛔蟲口出。
不一而足,數日不食,下瀉上喘,唇口焦裂,五心壯熱。手足指尖皆冷,脈則細數無倫,兩尺更弱,醫者病家,咸為疹毒歸臟,熱極於胃,故蛔蟲連出也。殊不知病人之神氣欲脫,五臟俱困,脾虛不能健運,何能納食消穀?穀食久虛,蟲無所食,又兼澤液枯槁,虛火熏蒸,臟腑燥熱,蟲難安其身而出也。況諸麻疹,多由內傷失調,脾胃不足,是以榮氣逆行,陰覆於外耳。
白話文:
患者外感風寒,陽氣外越,病情危急。若不迅速收斂陽氣,如何能恢復陰陽平衡?於是使用熟地、麥冬、牛膝、五味子、附子煎服,服下一劑後熱退,隔日再加入白朮煎服,另用人參沖服,病症痊癒。
另一個案例,沈觀祉的孫子年僅三歲,發熱數日後出麻疹,但僅一日就消退,神氣萎靡,蛔蟲從口中吐出。連續數日不食,腹瀉咳嗽,嘴唇乾燥龜裂,手心腳心發熱,手指尖卻冰冷,脈搏細弱無力,尤其是兩尺脈更加虛弱。醫者和家屬都認為是麻疹毒氣入臟,熱氣積聚在胃部,所以導致蛔蟲吐出。
然而,病人實際上是神氣將要耗盡,五臟虛弱,脾胃虛弱不能運化,怎麼可能吃東西消化食物?長期營養不良,蟲子沒有食物,再加上津液枯竭,虛火蒸騰,臟腑燥熱,蟲子難以生存,所以就從口中吐出。而且大部分麻疹都是由於內傷失調,脾胃虛弱導致的,因此營氣逆行,陰氣覆蓋在耳朵外面。
凡血盛氣壯則色絳而焮發,血虛氣弱,則色白而隱伏,有何毒之輕重乎?而上退縮者,陽虛不能升發也。有何毒之內攻乎?喘促者,氣短難續也。唇焦者。脾津耗竭也。五心壯熱者,陰虧火爍也。泄瀉不食者,真火衰而脾不運也。寸關細數而尺弱者,氣虛血虛,虛火浮上而不藏也。
若非陰中補火,使龍雷斂納,存此一點余陽,何以為生身活命之本?況急則治其標,緩則治本,今日之急,本氣欲脫也。《經》所謂:有標而本之,本而標之,以所急為標本也。倘不知所急,仍謂麻疹餘毒,解利清托為事,恐神氣先盡於麻毒之先矣,況大癰腫毒,皆氣血留結而成形,因何臟之虛處而發現於其部,旨本身氣血中之病也。
白話文:
血氣旺盛的人面色紅潤光彩照人,血虛氣弱的人面色蒼白黯淡無光,這與毒素的輕重有何關係?上半身萎縮是因為陽氣不足無法上升。毒素入侵身體會導致呼吸急促,這是因為氣短難續。嘴唇乾燥是因為脾胃津液耗竭。五心煩熱是因為陰虛火旺。腹瀉食慾不振是因為真火衰弱脾胃失運。寸關脈細數尺脈微弱,這是因為氣虛血虛,虛火浮於表面無法收斂。
如果不滋補陰氣,使陽氣收斂歸位,保留這一點陽氣,如何維持生命?急則治標,緩則治本,現在最緊急的是要補益本氣。經書中說:有標則治本,有本則治標,以當務之急為標本。如果不知道當務之急,仍然只顧著治療麻疹餘毒,用解毒清熱的方法,恐怕還沒治好麻疹,生命就先消耗殆盡了。至於癰腫毒,都是氣血瘀滯凝聚而成,它們會出現在身體的哪些部位,都是由內臟虛弱導致的,本質上都是氣血本身的病變。
豈真有何毒入於氣血中而為害乎?豈可以俗尚解毒之方,而委人性命於垂絕?乃以熟地六錢、丹皮二錢、生麥冬三錢、牛膝二錢、製附子六分,煎服一劑,假火假熱全消,真寒真虛畢露,神氣更倦。余曰:陰已少腹,當補氣以助其發生,乃照前方另煎人參二錢沖服,服後昏睡徹夜,神氣漸爽,身熱喘促全安,始能飲粥,而微嘔乃胃氣久虛之故也。
乃用熟地五錢、炒燥麥冬二錢、炒黃白朮二錢、牛膝一錢六分,五味子三分,製附子八分,另煎參湯沖服,三四劑而痊愈,或疑五味酸斂,有礙麻疹,是尚泥於麻疹為有跡之毒,而未達乎氣血無形之所化也。況有附子之大力,通經達絡,何慮五味子酸收小技哉!若不借此少斂,則五臟浮散之殘陽,何因藏納而為發生之根本乎。凡觀古人之用藥,一開一闔皆不失疏泄閉藏至意也。
白話文:
病人真的有毒氣入侵血液而造成傷害嗎?怎麼能用市面上的解毒方子,就把性命交給它?我用熟地、丹皮、麥冬、牛膝、附子煎了一劑藥,虛假熱症消退了,真正的寒虛暴露出來,精神更疲倦。我說:病人陰氣不足,應該補氣幫助陽氣生發,於是按照前面的藥方再煎了人參湯給他喝,服藥後昏睡了一整夜,精神逐漸好轉,發熱喘息都好了,開始能喝粥,但稍微嘔吐是因為胃氣長期虛弱造成的。
於是用熟地、麥冬、白朮、牛膝、五味子、附子,另煎人參湯一起服用,三、四劑藥後病就好了。有些人懷疑五味子酸斂會影響麻疹,他們還停留在麻疹是有形的毒氣,而沒有明白毒氣已化為無形,存在於血液之中。而且,附子藥力強大,可以通經絡,哪裡會擔心五味子酸收的小影響?如果不用五味子稍微斂收一下,那麼五臟氣虛的餘陽,怎麼能收藏起來,成為陽氣生發的根本呢?觀察古人用藥,無論開方還是合方,都符合疏泄閉藏的原則。
張以此方常治癍疹陰分焦灼,熱極煩躁,上喘下瀉,上實下虛上熱下寒之症,投服即愈,正吳鶴皋所謂,以參附而治癍者,法之變也。醫不達權,安足語此?況附用陰藥為君,則惟有回陰制火之力,尚何存辛熱強陽之性哉!故藥云餌者,是餌其火之下歸也。古云,附子無干姜不熟之語可進思矣。
張竭鄙見,謹立前方,加減出入。活人甚眾,見功甚速,取用甚多,去病甚穩。蓋發熱之由,未有不因陰虛者,未有火不浮越而頭疼口褐者,未有火浮越而不爍害肺家者,未有中氣不虛者,未有不因內傷外勞而致者,未有不上假熱而下真虛者,未有外邪而不虛人本氣者,此方陰陽具備,燥潤合宜,驅邪扶正,達絡通經,藥雖七味,五臟均滋,保護森嚴,外邪難入,功專不泛,補速易臻,滋陰而不滯,補脾而不燥,清肺而不寒,壯火而不熱,火降而心寧,榮養而肝潤,但以意成方,惟堪意解,或疑其地黃多而泥膈,殊不知重可墜下,濁可補陰,正取其重濁濡潤下趨,況兼白朮共劑,則燥者不能為燥,滯者不能為滯矣。或嫌其雜,奈小病暴病,或在一經,大病久病必兼五臟,五臟既已互虛。
白話文:
張某用這個方子,常常治療斑疹,症狀是陰分焦灼,熱極煩躁,上喘下瀉,上實下虛、上熱下寒。只要服用藥物,就馬上痊癒。這正是吳鶴皋所說的「用參附來治療斑疹」,是這個方法的變化。醫生如果不懂得權衡,怎麼能談論這個?況且附子用陰藥做君藥,就只有回陰制火的力量,哪裏還存有辛熱強陽的性質呢?所以藥方叫做「餌」,就是餌其火使之歸向下。古人說:「附子沒有乾薑就煮不熟」,這句話值得深思。
張某獻出自己的淺見,謹慎地制定了這個方子,加減出入,救活了很多人,見效很快,使用範圍很廣,治病效果很穩定。因為發熱的原因,沒有不是因為陰虛造成的,沒有火不浮越而頭疼口乾舌燥的,沒有火浮越而不灼傷肺部的,沒有中氣不虛的,沒有不是因為內傷外勞而導致的,沒有不是上半身虛熱而下半身真虛的,沒有外邪而不虛損人體本氣的。這個方子陰陽俱備,燥潤合宜,驅邪扶正,達絡通經。藥物雖然只有七味,卻能滋養五臟,保護周密,外邪難以入侵,功效專一不泛,補益迅速容易達到,滋陰而不停滯,補脾而不燥,清肺而不寒,壯火而不熱,火降而心寧,榮養而肝潤。只是用意來成方,唯有用心來理解。有人可能懷疑生地黃太多會泥膈,殊不知重可以墜下,濁可以補陰,正是利用它的重濁濡潤下行的特性。況且還配合了白朮,那麼燥的就不會太燥,滯的就不會太滯了。有人可能嫌它藥味雜,但小病急病,可能只在一經,大病久病一定會兼及五臟,五臟已經互相虛弱。
若不合眾臟所欲以調之,難免反增偏勝偏害之禍,況土金水一氣化源,獨不觀古方中五臟兼調者乎!或嫌其白朮多用而滯,殊不知猶參力多則宣通,少則壅滯,豈不聞塞因塞用而有白朮膏者乎!或嫌其熱而燥,殊不知附子隨引異功,可陰可陽,可散可補,同補氣藥,可追失散之元陽。同養血氣,可扶不足之真陰。
引發散藥,則逐在表之風邪。引溫暖藥,則祛在裡之寒濕。況獨不念附子理中湯,更為純陽之劑耶,蓋附子理中,單為脾胃虛寒,中宮無陽而設,故一味湯藥溫補,名曰理中,此則更為脾腎陰陽兩虛,上焦火多,下焦火少,脾陰不足,腎陰虛殞,蓋少陰臟中,重在真陽,陽不回,則邪不去。
白話文:
如果不能根據各個臟腑的需要來調整藥方,很容易導致偏勝偏害的後果,何況土金水本來就互相化生,難道就沒有觀察過古方中兼顧五臟調理的例子嗎?有些人嫌白朮用量太多會導致藥性滯留,殊不知人參的功效也是一樣,用量多則能宣通,用量少則會壅滯,難道沒有聽過塞因塞用而有白朮膏的例子嗎?有些人嫌白朮性熱而燥,殊不知附子隨引異功,可以陰也可以陽,可以散也可以補,與補氣藥一起使用,可以追回散失的元陽;與養血氣的藥一起使用,可以扶持不足的真陰;與發散藥一起使用,可以驅逐表面的風邪;與溫暖藥一起使用,可以祛除裡面的寒濕。況且難道沒有想過附子理中湯,它可是純陽的藥劑,因為附子理中湯專門針對脾胃虛寒、中焦陽氣不足而設計,所以單味湯藥溫補,叫做理中。而這則藥方針對脾腎陰陽兩虛、上焦火多、下焦火少、脾陰不足、腎陰虛損的症狀,因為少陰臟中,最重要的是真陽,陽氣不回,邪氣就不會去除。
厥陰臟中,臟司藏血,血不養,則脈不起,故用此以使火降水土健運如常,精氣一復,百邪外御,俾火生土,土生金,一氣化源,全此一點真陰真陽,鎮納丹田,以為保生之計而已,即名之曰:全真一氣湯。
張但苦心為濟世而設,謹陳管見,高明鑑諸,但制度須得其所,方便藥性調和,逐隊爭先,功成於一,其中輕重,因證合宜,燥涸則熟地倍之,肺熱則麥冬多用,脾虛則白朮重投,陽虛則附子多加,元氣大虛,則人參大進,氣浮氣散則牛膝五味略多,制方之鄙見若斯,用方之高明變遷無盡也。倘有假陽在上者,去參用之。
白話文:
厥陰臟,也就是心臟,負責藏血。如果血不能滋養心臟,脈搏就會停止跳動。因此,使用這個藥方,讓心火下降,水土運作正常,精氣恢復,百邪入侵也無法侵入,讓火生土,土生金,形成一個循環,真陰真陽相互平衡,鎮納丹田,以此作為保生之道。這個藥方就叫做「全真一氣湯」。
張但先生苦心為救濟世人而設計這個藥方,謹此提出自己的見解,希望能得到高明的指點。藥方必須合適病情,方便調和藥性,每個藥材都發揮功效,最終達成療效。其中藥材的輕重比例,要根據病情調整。如果病人身體乾燥,就需要增加熟地黃的用量;如果病人肺熱,就需要增加麥冬的用量;如果病人脾虛,就需要增加白朮的用量;如果病人陽虛,就需要增加附子的用量;如果病人元氣虛弱,就需要增加人參的用量;如果病人氣浮氣散,就需要增加牛膝和五味子的用量。以上只是我個人對藥方的一些粗淺見解,使用藥方的方式變化無窮。如果病人有假陽在上,就需要去除人參。
熟地八錢,如大便不實,焙乾用,如陰虛甚者加倍用;制麥門冬,去心,恐寒胃氣,拌炒米,炒黃色,去米用三錢,肺虛脾弱者少減之;雞腿白朮,炒深黃色置地上一宿,出火氣,不用土炒,如陰虛而脾不甚虛者,人乳拌透,曬乾炒黃,三錢,如脾虛甚者,用至四五六錢;牛膝,去蘆,由二錢加至三錢;五味子,由八分至一錢五分;製附子,由一錢加至二錢余,水煎沖參湯服,人參由二三錢加至四五錢,虛極者一二兩,隨症任用,另煎,衝入前藥。如肺脈大,元氣未虛者,竟用前藥,不必沖參湯。
此方誠滋陰降火之神劑,然假熱一退,真寒便生,切勿過劑,反增虛寒滑瀉之症。
白話文:
熟地八錢,如果大便不順暢,就焙乾使用,如果陰虛嚴重就加倍用;麥門冬去心,怕傷寒胃氣,所以要拌炒米,炒到黃色,去掉米,使用三錢,如果肺虛脾弱就稍微減少;雞腿白朮,炒到深黃色放在地上過夜,去除火氣,不用土炒,如果陰虛但脾氣不很虛弱,就用人乳拌透,曬乾再炒黃,使用三錢,如果脾虛嚴重,就用至四五六錢;牛膝去蘆,從二錢增加到三錢;五味子,從八分增加到一錢五分;制附子,從一錢增加到二錢多,水煎後沖入人參湯服用,人參從二三錢增加到四五錢,非常虛弱者用一二兩,根據症狀調整使用,另煎後沖入之前藥物。如果肺脈強大,元氣沒有虛弱,就只用之前藥物,不必沖人參湯。
這個方子確實是滋陰降火的良藥,但是虛火一退,真寒就會出現,千萬不要用藥過度,否則會加重虛寒滑瀉的症狀。
以上六味,必先煎好,另煎人參,濃汁沖服,則參藥雖和,而參力自倍,方能駕驅藥力,克成大功。若入劑內同煎,則滲入群藥,反增他藥之長,而減人參自己之力,不獨是也。凡藥大有力量者,或單服,或二三味同服,則更見其功。若和群藥,則彼此拘制,不能獨發,功過皆掩,即如緊要之藥四五六味,雜入平緩者二三味,則緊者俱緩矣。如醇酒加以淡水,愈多愈淡,此理易明。
用藥者豈可謂多多益善乎!奈近昧斯理者,惟務不補不攻,不痛不癢,頭痛川芎、腳痛牛膝,身熱黃芩,口渴石膏,脹悶枳殼,初熱羌獨,久熱升麻,以為平正,人皆羨之,醫皆宗之,寧可見死而不救,以為秘授良法,可以保名避謗也。
白話文:
以上六味藥,一定要先煎煮好,再另外煎煮人參,用濃汁沖服,這樣雖然人參與其他藥材混合在一起,但人參的藥力卻能加倍,才能有效地驅使藥力,達成治療效果。如果將人參和所有藥材一起煎煮,人參的藥力就會滲入其他藥材之中,反而會增加其他藥材的效果,卻降低了人參本身的藥力,這是不好的。凡是藥性強烈的藥材,應該單獨服用,或者只與兩三味藥材一起服用,這樣才能更顯其功效。如果與很多藥材一起服用,就會互相制約,無法單獨發揮作用,藥效和副作用都會被掩蓋。就像重要的藥材四、五、六味,如果混入性平緩的藥材兩三味,就會使原本強烈的藥性變得緩和。就好比在純酒中加入淡水,加入的淡水越多,酒就越淡,這個道理很容易理解。
用藥的人怎麼能說越多越好呢?可惜現在很多不懂這個道理的人,只注重不補不攻,不痛不癢,頭痛就用川芎,腳痛就用牛膝,發熱就用黃芩,口渴就用石膏,脹悶就用枳殼,初期發熱就用羌活,長期發熱就用升麻,認為這樣才是平穩正派的方法,大家都羡慕他,醫生們也都奉為圭臬,寧可眼看著病人死去也不肯施救,還以為自己掌握了秘傳的良方,可以保住名聲避免批評。
設能洞見生死源頭,深明輕重病理,則自有卓然去病之方,必非尋常無氣無味之藥,則人皆謂霸道猛劑而畏之,醫皆群起而毀之,大危傷生之病,人反安之,大力救生之藥,人反畏之,噫!以致病者夭折愈多,而醫者學問難長矣。謹將此湯治療功效,具陳於後,以證其驗。
齊化門外張宅令郎,未及一周,臥於低炕睡中墜下,幸炕低而毫無傷損,嘻笑如故,似無痛苦也。但自後右手足癱軟不舉,手不能握,足不能立,脈則洪大,久按無力,乃知先天不足,復為睡中驚觸,氣血不周行之故也。乃以熟地四錢、炒麥冬一錢五分、炒白朮二錢四分、牛膝二錢、五味子四分、製附子五分,煎小半鍾,另用人參二錢,煎濃汁二三分沖藥,每早空心服之。
白話文:
如果能夠深入了解生死之源,透徹明白輕重病症的道理,自然就能找到獨特有效的治病方法。這種方法必然不是尋常平淡無奇的藥物,因此人們會認為它是霸道猛烈的藥,而感到害怕,醫生們也會集體反對它。對於危及生命的重病,人們反而會感到安心,而對於大力救命的藥物,人們反而會感到害怕。唉!因此,患病的人夭折的越來越多,醫生的學問也難以精進。謹將此方治療的功效詳細陳述於下,以證明它的驗效。
齊化門外的張家少爺,未滿一週歲,睡在低矮的炕上,睡夢中跌落下來,幸好炕很低,毫無傷損,依然嘻笑如常,似乎沒有痛苦。但從此右手腳癱軟無力,手不能握住東西,腳不能站立,脈象洪大,久按無力,由此可知是先天不足,又因睡夢中驚嚇觸碰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。於是便用熟地四錢、炒麥冬一錢五分、炒白朮二錢四分、牛膝二錢、五味子四分、製附子五分,煎煮一小半鐘,另外用人參二錢,煎煮濃汁二三分,沖入藥湯中,每天早晨空腹服用。
張友見其參附,似有疑懼,余曰:凡人氣血旺而精神強,氣血衰而精神弱,強則百體康泰,弱則骨腠空虛,火在下而水在上,則循環轉運,百病懼無,生之兆壽之徵也。火在上而水在下,則機關絕滅,百病踵起,死之由夭之象也。大人之虛,或由研喪,小兒之虛,稟之先天,乃真虛也。
況人之睡乃陽會於陰,元氣凝聚於內,真陰長育於中,陰陽混合,造化潛孚,榮衛周行,百達和暢,正當其時,一傷驚觸,行者遽止,盛者遽衰,清者不升,濁者不降,轉運失常,機關不利,偏祜痿痹所自來矣。故中風之症,成於跌後者居多,然諸痿獨重陽明者,以氣血之海能潤宗筋達百脈也。
白話文:
張友看見參附(藥方),似乎有所疑慮,我便說:一般人氣血旺盛,精神就強健;氣血衰弱,精神就虛弱。氣血強健,百體康泰;氣血虛弱,骨骼腠理空虛,就像火在下面,水在上面,循環轉運,百病不懼,是生機旺盛、長壽的徵兆。但若火在上面,水在下面,則機體機能衰竭,百病叢生,是死亡夭折的象徵。成年人的虛弱,大多是因勞累喪志所致;小孩子的虛弱,則來自先天不足,是真虛。
況且人睡覺時,陽氣會合於陰氣,元氣凝聚於內,真陰在體內滋養生長,陰陽調和,生機潛藏,氣血運行周遍,百脈和暢,正是人體最美好的狀態。但若受到驚嚇或外力傷害,氣血運行就會突然停止,盛極而衰,清氣不能上升,濁氣不能下降,運轉失常,機體功能受損,就會導致半身不遂、痿痹等病症。因此,中風症狀,大多是因跌倒之後引起的。但痿痹症中,以陽明經的症狀最為嚴重,這是因為陽明經是氣血之海,能滋養筋脈,通達全身百脈。
其為筋為骨,又肝腎所屬,故熟地,白朮專補脾腎,乃先天后天,首以重之,但一潤一燥,何能逐隊,水土忌克,難成一家,用炒麥冬和之,俾土生金,金生水,水主木,化源有自,既相剋所以相成,復相生所以相繼,再入牛膝五味,則更得納氣藏源,澄清降濁,但諸藥和緩,大功難建,雖調營衛,經絡難通,更入烏附,既助藥力復可行經,且使真陽能交於下,真陰自布於上,既濟之象一得燥涸,偏枯之勢自和,復入人參以駕驅藥力,補助真元,火與元氣,勢不兩力,元氣生而火自息矣。此余得心應手之方。
凡治中風大病,陰虛發熱,吐血喘嗽,一切虛勞重症,更治沉重癍疹,喘促躁熱欲絕者,憑斯捷效,實有神功。如水不足者有六味,水火不足者有八味,氣不足者有四君,血不足者有四物,氣血不足者,有十全八珍,心脾不足者,有補中歸脾,獨脾腎不足,兼心肺之火宜抑,而肝腎之陽宜溫者,實無其藥,余夢寐求之,始定此方,加減出入,亦水中補火之法,上內藏陽之義,為土金水一氣化源之藥也。幸無疑焉。
白話文:
筋骨歸屬於肝腎,所以熟地、白朮專門補益脾腎,先天後天都十分重要。但潤燥二者相克,難以相容,因此加入炒麥冬,讓土生金、金生水、水生木,相生相剋,相互配合。再加入牛膝等五味藥,有助於納氣藏源,澄清降濁。雖然這些藥物溫和緩慢,難以迅速見效,但可以調節營衛、疏通經絡。最後加入烏附,加強藥力、促進經絡流通,使真陽下行、真陰上布,解決燥涸、偏枯之症。再加入人參,駕馭藥力,補充真元,使元氣旺盛,虛火自滅。這是我的心得之方。
此方適用於中風、陰虛發熱、吐血喘嗽、虛勞等重症,以及沉重癍疹、喘促躁熱欲絕等病症,療效顯著,堪稱神功。若只是水不足,則可使用六味地黃丸;水火不足,則可使用八味丸;氣不足,則可使用四君子湯;血不足,則可使用四物湯;氣血不足,則可使用十全大補湯或八珍湯;心脾不足,則可使用補中益氣湯或歸脾湯。但對於脾腎不足,同時兼有心肺虛火上炎,而肝腎陽氣不足的情況,卻一直沒有合適的藥方。我日夜思考,終於找到了這個方子,可以根據病情加減使用。這方子是運用水火相濟、金木土三氣相生相剋的原理,補益內藏陽氣,是一個化源之藥。希望大家都能理解它的奧妙。
張友大悟,照方投服六劑,而手足輕強,精神更倍。
儒學教諭金老師,夏月身發壯熱,頭疼咳嗽,醫者以為感冒,用羌活、前胡、蘇葉、橘半、枳殼之類,未終劑而頭疼如破,舌強不清,潰汗黏手,左臂麻木,神氣不堪,乃托徐東老招余診之,按其脈洪大而空,緩而無力,知為氣虛類中,誤投發散,潰汗不止,當此疏泄之時,能免脫勢繼至乎,乃以熟地一兩二錢、炒麥冬三錢、炒白朮四錢、牛膝二錢四分、五味子八分、製附子一錢五分,每劑人參八錢,另煎沖服,日進二劑,不五日而飲食如故,精神漸復。
白話文:
張友頓悟藥方,連續服用六劑後,手腳有力,精神也恢復了許多。金老師是位儒學教諭,夏天時身體發熱,頭疼咳嗽,醫生誤以為是感冒,用羌活、前胡、蘇葉、橘皮、枳殼等藥物治療,還沒吃完藥,頭疼得像要裂開,舌頭僵硬不清,出汗不止而且黏手,左臂麻木,精神極度虛弱,只好請徐東老先生找我來診治。我診脈後發現脈搏洪大而虛,緩慢而無力,知道這是氣虛導致的,醫生之前用發散的藥物,反而造成出汗不止,現在正是需要疏泄的時候,這樣下去恐怕會更危險。於是,我用熟地一兩二錢、炒麥冬三錢、炒白朮四錢、牛膝二錢四分、五味子八分、製附子一錢五分,每劑再加人參八錢,分開煎煮後沖服,每天服用兩劑。不到五天,金老師就恢復了正常飲食,精神也逐漸好轉。
學中一庠生李文淵者,與金老師同日得病,所見之候,所用之醫,所服之藥,並與金老師無異,遣人詢之,一劑發散之後,汗出徹夜,次日告殂矣。老師聞之驚喜交集。
戶部主政徐老先生夫人,年逾七十,由楚中任所回南,長江驚恐,早晚積勞,到家未幾,身發壯熱頭疼醫作傷寒,發散數劑,漸至面赤煩燥,神昏不語,頭與手足移動,日夜無寧刻,醫者病傢俱窘極矣。乃延余治,按其脈細數無倫,重取無力,余曰:此勞極發熱,熱者乃元陽浮越於表也。
更發散之,陰陽將竭矣。非重劑挽之無及,爰用前方,熟地一兩六錢、炒麥冬、炒白朮各三錢、牛膝二錢、五味子八分、製附子一錢二分,另用人參六錢,煎濃汁沖服,二三劑後,熱減神清,後用八味歸脾二湯,加減間服而愈,精神倍長。
白話文:
一個名叫李文淵的學子,和金老師同一天生病,症状、所找的醫生、服用的藥物都和金老師一樣。有人去打聽,李文淵服下一劑發散藥後,出了一夜的汗,第二天就去世了。金老師聽聞此事,既驚訝又高興。
戶部主事徐老先生的夫人,年過七十,從楚地任所回南,在長江上驚恐不安,早晚勞累,回到家沒多久,就發高燒頭疼,醫生診斷為傷寒,服用了幾劑發散藥後,病情加重,臉頰發紅,煩躁不安,神志昏迷,不說話,頭和手腳不停地動,日夜不得安寧,醫生和病人一家都感到非常困窘。於是請我來醫治,我診脈發現脈搏細數無規律,按之無力,我說:「這是勞累过度导致的發熱,熱氣是元陽浮越於表。」
如果繼續用發散藥,陰陽將要耗竭,必須用重劑來挽救,於是就用了下面的藥方:熟地一兩六錢、炒麥冬、炒白朮各三錢、牛膝二錢、五味子八分、製附子一錢二分,另外用人參六錢,煎成濃汁沖服,服用了兩三劑後,熱退神清,之後用八味歸脾湯加減服用,病就好了,精神也比以前好很多。
新行洪飛濤之四令郎,因勞傷發熱頭疼,咳嗽脅痛,一醫認為傷寒,大用發散,一劑之後,汗大出而熱更甚,神昏見鬼躁渴舌黑,身重足冷,徹夜不寐,困頓欲盡。乃延余治,按其脈細數無倫,胃脈微極。
余曰:勞傷中氣發熱,東垣先生補中益氣湯,為此等病而設,令陰陽氣和,自能汗出而解,今更虛其虛,陽氣發泄殆盡,所以身愈熱而神愈昏,陰陽既脫,自然見鬼目盲,過汗津液亦亡,所以舌黑足冷,陰陽俱絕之候,至於身重異常者,此尤足少陰之極虛症也。蓋腎主骨,骨有氣以舉則輕,無氣以舉則倍重也。
白話文:
洪飛濤的四公子因勞損導致發燒頭疼、咳嗽、脅痛,一位醫生認為是傷寒,大量使用發散藥物,服用一劑後,大量出汗,熱症更甚,神志昏迷,看見鬼魂,煩躁口渴,舌頭發黑,身體沉重,腳冷,整夜睡不着,疲憊不堪。於是請我診治,把脈後發現脈象細數無倫,胃脈微弱。
我說:勞損傷及中氣而導致發燒,東垣先生的補中益氣湯就是專治這種病的,可以調和陰陽之氣,自然可以出汗而痊癒,現在卻更加虛弱,陽氣散發殆盡,所以身體越熱,神志越昏迷,陰陽失衡,自然會產生幻覺,過度出汗導致津液流失,所以舌頭發黑,腳冷,陰陽俱絕的徵兆。至於身體異常沉重,這是足少陰經極度虛弱的症狀。因為腎臟主骨,骨頭有氣才能輕盈,沒有氣就格外沉重。
乃急以前方熟地二兩、炒麥冬四錢、乳炒白朮五錢、牛膝三錢、五味子一錢、製附子二錢,濃煎半碗,人參一兩,煎至半鍾沖服,口渴另用熟地二兩、生麥冬五錢、人參八錢,濃汁碗許代茶飲之,三四劑後,頭顱潰汗如雨者漸收,手足心乾燥如火者漸潤而溫和,舌黑漸減,神色漸清,飲食漸思,熱退嗽止,其後晨用生脈飲送服十補丸四五錢,午後以歸脾加減煎膏成丸如彈子大,圓眼湯化服一丸,不一月而痊愈,精神更勝。
部主政山西李老先生,為人端方仁厚,與余相契十有年矣。癸亥入都,先生足病,疼痛不堪,步履久廢,醫用腳氣祛風燥濕之藥,久服不效,飲食不甘,精神益疲,望余久矣。一入都門,即來延視,兩寸洪大而數,兩關便弱,兩尺更微。余曰:人但知洪數為實熱,而不知六脈洪數有力為實熱是矣。
白話文:
這個病人因為腳氣疼痛,久治不愈,身體虛弱,精神萎靡。我診斷他脈象洪大而有力,是實熱證。於是開了藥方,用熟地、麥冬、白朮、牛膝、五味子、附子等藥濃煎,再加入人參沖服,並以熟地、麥冬、人參等藥代茶飲。服藥幾劑後,病人頭上大汗漸漸止住,手腳乾燥的症狀也慢慢改善,舌頭顏色變淡,精神漸漸恢復,食慾也好了起來,發熱咳嗽也消失了。之後,我讓病人每天早上用生脈飲送服十補丸,下午用歸脾湯煎成丸子服用。不到一個月,病人就痊癒了,精神比以前還更好。
若洪數而止見於寸,則上熱中虛,而下寒也。大而數者,陽越於外也。細而數者,陰竭於內也。皆非實熱,盡當虛論,今老先生之脈,孤陽浮越在上,而裡實無陽也。夫陽氣者,《經》所謂:若天與日也。陽氣不到之所。如天日照臨不及之地,則陰寒凝泣為病。凡陰必從陽長,故氣病而血亦病焉。
再用驅風燥濕,有是病則病當之,無是病則氣血更受傷矣。脾主四肢,痿取陽明,肝腎筋骨,數臟並宜重焉。乃以前方加生杜仲三錢,杜仲古名思仙術,鹽酒炒則入內而走腰腎,酒炒則走周身筋骨,且能去風,不制則下達,其性能令筋骨相著也。
白話文:
如果脈搏洪大而數,並且只在寸關脈上出現,表示上焦熱盛,中焦虛寒,下焦也寒涼。脈搏又大又數,代表陽氣過度外溢;脈搏細小而數,則代表陰氣耗竭於內。這兩種情況都不是實熱,都應該從虛的角度來分析。現在這位老先生的脈象,陽氣單獨浮越在上,而內裡缺乏陽氣。陽氣就像《經》書上說的:「如同天與日」,陽氣不到的地方,就像太陽照射不到的地方一樣,就會陰寒凝結而導致疾病。凡是陰氣都依賴陽氣才能滋長,所以氣病了,血也會跟著生病。
接著要用驅風燥濕的藥物來治療,如果有這種病,藥物就應該針對它;如果沒有這種病,服用這種藥物就會傷氣血。脾臟主宰四肢,所以痿症要治療陽明經;肝腎主宰筋骨,因此這幾個臟腑都需要重視。所以要在之前的藥方中加入生杜仲三錢,杜仲古稱思仙術,用鹽酒炒製就能入內走腰腎,用酒炒製就能走遍全身筋骨,而且還能去風。如果沒有制約,就會下達,它的特性是能使筋骨相連。
凡初病輕病,或一臟或一腑受傷,久病重病必臟腑牽連俱困,臟為陰,可勝純陽之藥,腑為陽,必加陰藥制其潛熱,務使五臟調和,互為灌溉,髒髒氣血自生,髒髒有邪難匿,根本之處得力,枝葉之所自榮,邪不待攻而解矣。
先生大悅,十餘則後,自見康勝,其後晨以生脈飲送八味加鹿茸、牛膝、杜仲之丸藥五錢,午後以人參、炙黃耆、棗仁、當歸、炒白芍、炒白朮、茯苓、生杜仲、續斷、牛膝,薄桂,大棗煎服,調理月餘,精神健旺,步禾如初,適余南迴,先生送我而言曰:在生一日,感激一日也。
白話文:
初期或輕微的疾病,可能只影響單一臟器或腑臟。但長期或嚴重的疾病,往往會牽連多個臟腑,造成整體功能失調。由於臟屬陰,可以用純陽藥物來治療,而腑屬陽,則需要加入陰藥來抑制潛藏的熱邪,務必使五臟協調運作,互相滋養,使各臟腑氣血自行生成,病邪無處可藏。從根本上調理,就能使身體各部位恢復健康,病邪自然消除。
這位先生非常高興,服藥十多劑後,便感覺身體康復。之後每天早上服用生脈飲,搭配八味丸加入鹿茸、牛膝、杜仲等藥材五錢,下午則服用人參、炙黃耆、棗仁、當歸、炒白芍、炒白朮、茯苓、生杜仲、續斷、牛膝、肉桂、大棗煎服。經過一個月的調理,他的精神狀態變得健旺,行走如常。我南下返回時,這位先生送別我,並說:「我活著一天,就要感謝你一天。」
刑部主政姚老先生,夏月欽命赴審河南,依限往返,勞頓太甚,回京正當衙門辦事,忽然手足麻木不舉,乃回私宅,招一醫診視曰:此中暑也。以香需飲服之,覺甚不安,乃延余治,按其脈洪大而空,此血脫而非暑傷氣之脈也。不敢直指其非,但云:恐將來腳上又中暑矣。
先生未達其意,余回寓少頃,果足亦麻木,不能舉動,先生始悟,遣使招余求治,此時口喎舌強,自汗諸症俱見矣。乃以前方加減分兩,連服兩劑,汗少減而神始清,後以河間地黃飲子加減而愈。令弟中翰二先生,偶索余診,兩寸洪大倍常,兩尺微弱倍甚。如出兩人之手。余曰:先生無病而得此脈,諸宜慎之。
白話文:
刑部主事的姚老先生,夏季被朝廷指派前往河南審理案件,依照期限往返奔波,勞累過度。回到京城後,正要到衙門辦事,突然手腳麻木,無法動彈。他便返回私宅,找了一位醫生診治。醫生說:「這是中暑了。」便開了香薷飲讓他服用。姚老先生喝了之後覺得很不舒服,便又請我診治。我診了他的脈,發現脈象洪大而空,這是氣血虧虛的脈象,而非中暑傷氣的脈象。我不敢直接指出他的錯誤,只說:「恐怕您的腳也會中暑。」
姚老先生並沒有理解我的意思。我回到住處不久,果然他的腳也麻木了,無法動彈。這時姚老先生才明白過來,立刻派人請我前去治療。當時他已經出現口歪舌強、自汗等症狀。我根據之前開的藥方加減了一些藥材,連續服用兩劑之後,出汗減少,精神也開始清醒。後來我又用河間地黃飲子加減治療,最終痊癒。
姚老先生的弟弟中翰二先生,正好也請我診脈。我發現他的寸脈洪大,比平常大了兩倍,尺脈則非常微弱,比平常弱了兩倍。這脈象就像是從兩個人身上分別摸出來的。我說:「先生您並沒有病,卻出現這種脈象,應該小心謹慎。」
先生曰:脈主將來何病?余曰:恐亦類令兄先生之病,而害則過之。渠曰:家兄中風之症,不為輕矣。寧有更重於此者乎!抑愚弟兄或病各不同,而豈必具犯中風者乎!且家兄因無子故,或者未能絕欲,弟則獨宿旅邸多年,可以自信,倘病出意外,再求調治未晚也。余見渠甚忽略,亦不復為進言,一月之後,無故卒倒,急遣招余。
余曰:形未病而脈先病,根本萎之於中久矣。豈可救乎?力請視之,脫症具備,已不能藥矣。次日而卒,令兄先生尤以身命自重,棄官告假而歸,後叩其故,大先生果因無子而多欲,二先生果絕欲而日醉酒,可見酒色害人一也。
白話文:
先生說:他的脈象預示著將來會得什麼病?我說:恐怕也會像他哥哥一樣得病,而且病情可能會更嚴重。他說:我哥哥的中風病已經不輕了,怎麼還會有比這更嚴重的呢!或者我們兄弟兩人所患的病不同,不一定都會得中風吧!而且,我哥哥因為沒有兒子,所以可能沒有完全戒掉慾望,而我多年來獨自住在旅館,可以確定自己是沒有這種問題的,如果真有其他病狀出現,到時候再尋求治療也不遲。我看他很不在意,也就不再多言了。一個月後,他突然倒下,急忙派人來叫我。
我說:形體尚未顯現病狀,但脈象早已顯示病態,身體的根本在裡面早就已經衰弱了,怎麼還能救治呢?在他家人的強烈要求下,我去看了一下,發現所有的脫症都已經齊全,已經無法用藥物治療了。第二天他就去世了。他的哥哥因此更加重視自己的健康,放棄了官職請假回家。後來詢問他哥哥的情況,才知道大先生確實因為沒有兒子而縱慾,而二先生雖然斷絕了慾望,卻每天酗酒,可見酗酒和縱慾對人的危害是一樣的。
長兒之太翁,高年且患足疾初愈,適於途中遇雨,疾趨而回,未幾身熱自汗,頭疼咳嗽,繼而吐血,飲食不思,精神狼狽,延余診視,兩寸皆洪大而數,右關兩尺甚微,此勞傷中氣,脾不能統血也。咳嗽者火爍於肺也。身熱者元陽浮越也。自汗者,氣虛不能攝液也。頭疼者,血虛火冒也。
悉用前方熟地一兩、炒麥冬四錢、炒白朮二錢、牛膝三錢、五味子一錢、製附子一錢二分,另煎人參沖服,數劑之後,咳嗽吐血俱止,身涼進食而痊,後早晨生脈飲送加減腎氣丸,午後以歸脾湯,加減服之,精神如舊。
白話文:
這位長者的太翁,年紀大了,腳病剛癒,卻在途中遇雨,急急忙忙趕回家,不久就出現發熱、自汗、頭疼、咳嗽,接著還吐血,食慾不振,精神萎靡不振。我診視後發現,寸關尺三脈都洪大而數,右關脈和尺脈則十分微弱。這說明是勞傷了中氣,脾臟不能統攝血液所致。咳嗽是因為肺部有火氣灼燒。發熱是因為元陽之氣浮越上行。自汗是因為氣虛,不能固攝津液。頭疼是因為血虛導致火氣上冒。
我開了方子,用熟地一兩、炒麥冬四錢、炒白朮二錢、牛膝三錢、五味子一錢、製附子一錢二分,另煎人參沖服。服藥幾劑後,咳嗽和吐血都止住了,身體也涼下來,食慾恢復正常。之後,早上用生脈飲送服加減腎氣丸,下午用歸脾湯加減服用,精神狀態也恢復如初。
徐管朗先生夫人年七十餘歲,忽患重瘧,上則咳嗽吐血,下則泄瀉,粒米不進,人事不省,胸膈脹甚,脈則兩寸細數,左關弦大,右關甚微,兩尺重按不起,勢甚危篤,先生禱於關夫子前,得黃閣開時延故客之簽,乃思十年前大病,余所治療,因復來招,按其脈知為陰虛內熱,陽虛外寒,肝無血養而強,脾無氣充而弱,血無所統而吐,谷無所運而瀉,氣無所納而脹,悉屬本氣為病,乃用前方沖參湯服,瘧止神清,奈病人自謂胸有停滯,人參補藥,必不肯服,乃令管朗先生以八味丸,云消食丸進之,病人始允,日以參湯送服,胸脹泄瀉,吐血諸症余愈,飲食精神,俱倍於平日。
白話文:
徐管朗先生的夫人年紀七十多歲,突然患了嚴重的瘧疾,上吐咳嗽帶血,下瀉不止,連米粒都吃不下,昏迷不醒,胸膈脹滿極為嚴重,脈象兩寸細數,左關脈弦大,右關脈微弱,兩尺脈重按不起來,情況十分危急。徐先生在關聖帝君神像前祈求,得到黃閣開時延故客的籤詩,便想起十年前夫人曾患重病,自己曾醫治過,如今舊病復發,便再次前來求醫。我診脈後得知夫人是陰虛內熱、陽虛外寒,肝臟因無血滋養而變得強盛,脾臟因無氣充盈而變得虛弱,血液無所統攝而導致吐血,穀物無所運化而導致腹瀉,氣機無所容納而導致胸脹,這些症狀都是由於本氣虛弱導致的。於是,我用前方沖參湯為夫人治療,瘧疾止住,神志清醒,但病人認為胸中還有停滯,不願服用人參等補藥。我便讓徐管朗先生以八味丸,稱之為消食丸給夫人服用,夫人才答應。每天以參湯送服,胸脹、腹瀉、吐血等症狀逐漸好轉,飲食和精神都比以前好多了。
余侄孫年止三歲,身熱咳嗽數日,適鄉間痘瘡盛行,因有近醫以疏散風痰,兼行托痘為治,至六七日後,熱勢更甚,乾噦吐蛔,神昏氣促,食乳即吐,目閉不語,面青目直,哭無涕淚,乃來告急,余視之,此子先天不足,故面色㿠白皮細,初受外感雖輕,而中氣之虛已甚,復加疏散透托,元陽湯液皆兩亡矣。
乃用前方熟地五錢、炒麥冬二錢、炒白朮三錢、牛膝二錢、五味子四分、製附子八分,另煎人參二錢沖服,一劑熱減,而一眼一鼻少有涕淚,二劑之後,始能受乳,熱更減,而涕淚俱有矣。三四劑後,熱退神爽,復以生脈飲,每早化服八味丸一錢二分,旬日而精神平復。
白話文:
我的侄孫年僅三歲,發燒咳嗽已有數日,適逢鄉間天花流行,有鄰近醫生以疏散風痰,並兼行托痘法治療。然而,過了六七日後,病情反而加重,孩子出現乾咳、吐蛔蟲、神志昏迷、呼吸急促、喝奶即吐、眼閉不語、臉色蒼白、眼珠直視、哭泣無淚等症狀,家人便急忙來求救。我診視後,發現孩子先天體質不足,所以臉色蒼白、皮膚細嫩。雖然最初受外感風寒症狀較輕,但由於中氣虛弱,再加上醫生使用疏散透托之法,導致元陽之氣和津液都大量流失。
因此,我採用以下方劑:熟地黃五錢、炒麥冬二錢、炒白朮三錢、牛膝二錢、五味子四分、製附子八分,另煎人參二錢沖服。服用一劑後,發熱情況減輕,並且開始出現少許鼻涕和眼淚。服用兩劑後,孩子開始可以喝奶,發熱情況進一步減輕,鼻涕和眼淚也明顯增多。三四劑之後,發熱退去,精神恢復正常。接著,我再給孩子服用生脈飲,並每天早上服用八味丸一錢二分,經過十天左右,孩子精神狀況完全恢復。
沈定老之孫媳,曾患久瘧,已而成痞常發,脹痛不堪,久服順氣化痞而不效,今復壯熱咳嗽,胸次脹疼更甚,延余診視,按其脈兩寸獨洪,余皆微弱,右關尺尤甚,乃知土位無母,子母兩虛,中空外浮之假象,投以前方一二劑,而脹痞倍加,余曰:此藥力攻擊,濁氣解散而未降也,當再服之。復進二三劑,人參倍用,所謂少則壅滯,多則宣通也。
果數日後咳嗽身熱俱退,飲食進而精神健旺,其兩載之痞脹,一日化為正氣而守丹田,毫無形跡矣。
金紹老太夫人,脾腎素虛,因歲事積勞之後,忽眩暈不醒,妄有見聞,語言雜亂,急求請治,診其脈細數無倫,真陰真陽並虧已極。余曰:乘此初起,即為挽回,勿少擔延,愈久愈虛愈脫,即用前方日進二劑,每劑人參二錢,日愈一日,不十日而全痊。
白話文:
沈定老的孫媳婦曾經患有長期瘧疾,已經發展成經常發作的痞病,腹部脹痛難忍。她長期服用順氣化痞的藥物,卻沒有效果。現在又出現發燒咳嗽,胸部脹痛更加嚴重。我受邀診治,把脈發現寸脈獨強,其他脈搏都很微弱,右關脈和尺脈尤其微弱。我由此知道脾土失於母親(即心)的滋養,脾胃和心臟都虛弱,造成中空外浮的假象。我一開始就用了幾副藥,結果脹痞反而加重。我說:這是藥力攻伐,濁氣散開還沒下降,應該繼續服用。她又服用了幾副藥,人參的用量加倍,所謂少則壅滯,多則宣通。
果不其然,幾天後咳嗽和發熱都退了,飲食也好了,精神也變得健旺。她兩年的痞脹,在一夜之間化為正氣,守在丹田,完全消失了。
金紹老太夫人的脾腎本來就虛弱,因為長期勞累,突然出現頭暈昏迷,胡言亂語,言語混亂。急著求醫,我診脈發現脈搏細數無倫,真陰真陽都虧損到了極點。我說:趁著病情初起,要立刻挽回,不要耽誤,時間拖得越久,身體就越虛弱,越容易脫離人世。我立即開了藥方,每天服用兩劑,每劑人參兩錢,每天加重劑量,不到十天就完全康復了。
庠生徐山公,偶患似瘧非瘧,醫以柴胡湯連進數劑之後,漸至不省人事,口噤僵臥,渠家內外,俱以為斷無生理矣。請余診之,不過欲決其死期耳。余曰:陽虛作寒,陰虛作熱,誤為瘧治而未絕,便非絕症也。急以前湯,每劑人參一兩,煎汁沖服,三日而蘇,復重溫補而痊愈。
翰院河南劉老先生令郎,鄉試入都,長途冒暑,氣已傷矣。到寓日夜課讀,未幾壯熱頭疼,咳嗽乾噦,日夜不寐,精神困頓,眾皆以其先受暑氣,繼感風寒,與余商治,按其脈兩寸俱洪,兩尺俱弱,右關沉取俱無,右尺倍弱於左,余思此犯無胃氣之症參。若不直入挽救無濟也。
白話文:
徐山公,是個讀書人,突然得了類似瘧疾但又不是瘧疾的病。醫生用柴胡湯連續給他喝了好幾劑,結果他病情越來越重,昏迷不醒,嘴巴緊閉,全身僵硬,躺在那裡一動不動。他家裡的人,上上下下都認為他活不成了,請我來診斷,也只是想確定他什麼時候會死。我說:「陽氣虛弱就會發寒,陰氣虛弱就會發熱,他被誤診為瘧疾,治療方法不對,所以病症才沒能消除,但並非絕症。快用之前的藥,每劑加人參一兩,煎成湯汁,沖服下去,三天就會恢復意識,再繼續調理身體,就會痊癒。」
翰林院河南劉老先生的兒子,參加鄉試考試,從家裡來到京城,一路上長途跋涉,又遇到酷暑,身體已經很虛弱了。到了京城住處,他日夜不停地讀書,不久就發燒、頭痛、咳嗽、乾咳,整夜睡不著,精神萎靡不振。大家都認為他先是被暑氣傷了,後來又受了風寒。他們跟我商量治療方法,我摸了他的脈,發現兩寸脈都洪大,兩尺脈都虛弱,右關脈沉取不到,右尺脈比左尺脈更加虛弱。我心想,這是犯了沒有胃氣的病症,如果不能直截了當地治療,就無濟於事。
理直溫補脾腎二家,理中八味並不可少,奈主人以暑天熱病,斷勿肯用,必欲另方乃服。余曰:病家徒認候,醫家必據脈,今令郎之脈候迥別,脈為病人真源,候多病之假象,土為萬物之母,故諸病無胃氣則死,陽病見陰脈者死,症已十分沉困,奚容再誤於藥,彼此勿聽,坐視數日,病勢益甚,身益狼狽,復延余商,按其脈仍故,但燥澀無力,較前過之,此久熱陰陽愈傷矣。
余復舉前方為治,況此即古方附子理中湯、去炮姜甘草,加熟地、炒麥冬、牛膝、五味子四味耳。何必慮之,午後又服一劑,以八味去丹皮、澤瀉,加牛膝、生麥冬、五味子三味沖參湯服,每劑人參八錢,服後甚安,主人病人乃斗膽服之,數日之後,頭疼身熱咳嗽漸愈,而噦聲間尚有之,然仍脾胃脈不起,毫不思食也。余思身熱頭疼既退,火已藏舍矣。
白話文:
病人身體虛弱,脾腎兩虛,理中八味湯是最佳選擇,但主人卻因天氣炎熱,不肯服用,堅持要換方子。我說,病人只看表面症狀,醫生要看脈象,您兒子脈象明顯不同,脈象是病人的真實狀況,表面症狀可能是假象。脾胃是萬物之本,沒有胃氣就會死亡,陽證出現陰脈也會死亡。現在病人已經很虛弱,不能再用錯藥了。我們都不要聽信那些錯誤的觀念,靜觀其變。經過幾天,病況更加嚴重,病人更加痛苦,主人又請我診治。我再次把脈,脈象仍然很虛弱,而且乾燥無力,比之前更加嚴重,這是因為長期發熱,陰陽兩虛造成的。
我再次提出之前的方子,這其實就是古方附子理中湯去掉炮姜甘草,加上熟地、炒麥冬、牛膝、五味子四味藥而已。何必猶豫呢?下午又服用一劑,用八味去丹皮、澤瀉,加上牛膝、生麥冬、五味子三味藥,沖參湯服用,每劑人參八錢,服用後病人感覺好多了,主人和病人終於鼓起勇氣服用藥物。過了幾天,頭疼、發熱、咳嗽逐漸減輕,但是偶爾還會有噯氣,而且脾胃仍然虛弱,沒有食慾。我心想,頭疼、發熱已經退去,火氣已經收斂了。
尚不喜食者,未及補土之劑也。乃早晨以生脈飲送服八味之去丹皮、澤瀉,加鹿茸、五味子之加減十補丸四錢,晚用加減歸脾湯去木香、甘草,加五味子、肉桂,一補先天,一補後天,漸漸喜食,脈起而康強。先生喬梓始知從前之壯熱頭疼皆本氣為病,全非外感也。深以為喜。
同時少宰彭老先生之三公郎亦患是病,身熱兩月,久服補中益氣加減,升麻、柴胡、陳皮、半夏已數十劑矣。殊不知地黃丸以降為升,蓋濁陰下降,清陽自升,腎有補無瀉,故宜久服者也。補中湯以升為降,蓋使清氣上升,濁氣降散,東垣為虛人發散而設,故不宜久服者也。
白話文:
病人原本不喜歡吃東西,是因為還沒有補到脾胃的藥。於是早上就用生脈飲送服八味丸去掉丹皮、澤瀉,再加上鹿茸、五味子,改成十補丸四錢;晚上則服用加減歸脾湯,去掉木香、甘草,再加上五味子、肉桂。這樣一補先天,一補後天,病人漸漸喜歡吃東西,脈象也變得有力,身體也康健了。這位先生才明白之前自己發熱頭痛都是由於自身氣血失調,並不是外感引起的,感到非常高興。
同時,少宰彭老先生的三公郎也患有這種病,發熱兩個月,長期服用補中益氣湯加減,裡面有升麻、柴胡、陳皮、半夏,已經吃了很多劑了。殊不知應該用地黃丸來降濁氣而使清氣上升,因為濁陰下降,清陽自升,腎臟需要補而不宜瀉,所以地黃丸可以長期服用。補中益氣湯則是以升為降,讓清氣上升,濁氣下降散開,這是東垣先生為虛弱的人發散而設計的,所以不宜長期服用。
且時當夏月,天之陽氣浮越地表,人之陽氣浮越身表,況復犯陽浮發熱之病,又傷升浮陽氣之藥,以致汗多,久熱不已,陰陽兩亡,中宮元氣,下焦陽氣大虛,《經》曰:脈平陽秘,精神乃治,陰陽離決,精氣乃絕,所以面青浮腫,肚腹脹硬,心下痞隔,咳嗽咽痛,口多甜涎,壯熱畏寒,五心燥熱,日不乾渴,足脛常冷,脈則兩寸乍洪乍數,兩關無力,兩尺更微,其右關右尺倍弱,乃系脾腎兩虧,上實下虛,外熱內寒,真寒假熱之症也。
余早晨以生脈飲送服河車膏丸、十補丸四錢、午間食前,以前方熟地一兩二錢、炒麥冬三錢、炒白朮四錢、牛膝二錢四分、五味子八分、製附子一錢五分,另用人參一兩,煎汁沖服,可喜兩月不退之熱,服此壯熱漸減,旬余畏寒身熱全退,面腫肚脹全消,面青咽痛痊愈,飲食漸知香味矣。
白話文:
正值夏季,天氣炎熱,人體陽氣也浮於表面,再加上患上發熱的疾病,又服用升浮陽氣的藥物,導致大量出汗,久熱不退,陰陽失衡,導致中焦元氣和下焦陽氣虛弱。《經》上說:脈象平和,陽氣秘藏,精神才會康復,陰陽分離,精氣就會耗竭,因此出現臉色青白浮腫、腹部脹硬、心下痞悶、咳嗽咽喉疼痛、口中有甜唾液、發熱畏寒、五心煩熱、白天不口渴、小腿常冷等症狀,脈象則寸關尺三部皆有異常,右關右尺尤為虛弱,這是脾腎兩虛、上實下虛、外熱內寒,真寒假熱的病症。
我早晨用生脈飲送服河車膏丸、十補丸,中午飯前,再服用熟地、炒麥冬、炒白朮、牛膝、五味子、製附子,另外用人參煎汁沖服。令人欣喜的是,持續兩個月的發熱,服用這些藥物後逐漸減退,十天後畏寒發熱完全消失,臉腫腹脹也完全消退,臉色青白、咽喉疼痛也痊癒,飲食逐漸恢復正常,能夠感受到食物的味道了。
但小腹未能平復,繼進加減附子理中湯數劑,大便下如蟹沫而不臭,十餘次,便時肛門自覺甚冷,豈非里無陽氣,以致陰寒久滯於中之驗乎,自後小腹始軟,六脈平和,此陽和冰解之象,乃佳兆也。
奈有一醫從傍鼓惑,許以三劑痊愈,彭老先生喜聞其言而聽之,復用發散消痰,如蘇葉、柴胡、腹皮、厚朴、陳皮、半夏之類,非補中益氣加減,則六君子加減,以致身熱復發,汗出復多,煩渴減食,陰陽並竭,人生所仗之精氣神,終被升柴陳半搬運殆盡而後已,可惜餘一月調養之苦心,去病十有其七,更可惜孝友性成,謙恭仁厚之佳公子覆被庸醫數十劑之升柴,將生之氣復虛,遂致不起,惜哉!
白話文:
雖然小腹還沒完全平復,但服用了一些加減附子理中湯後,大便變得像蟹沫一樣稀薄且沒有臭味,連續十幾次。排便時肛門感覺非常冷,這顯然是體內陽氣不足,導致陰寒長期停留在體內的表現。後來小腹才開始柔軟,六脈變得平和,這是陽氣回升、寒氣消散的徵兆,是個好兆頭。
然而,有個醫生在一旁蠱惑人心,說只需服用三劑藥就能痊癒。彭老先生聽信了他的話,又開始服用發散消痰的藥物,像是蘇葉、柴胡、腹皮、厚朴、陳皮、半夏等。這些藥物既不補中益氣,也不加減六君子湯,導致他再次發熱、出汗增多、口渴、食慾減退,陰陽兩虛。人體賴以生存的精氣神,最終都被這些發散的藥物消耗殆盡。可惜之前一個月的調理辛苦,已經去除七成的病症,更可惜的是這位孝順、友善、謙虛、仁厚的好公子,因為庸醫連續使用了許多發散的藥物,再次虛耗了陽氣,最終導致不治,實在令人惋惜!
老友謝登之年七十餘矣。偶於途中遇雨疾趨而歸,繼發瘧疾甚危,遇發隨必大便,遇便隨必昏暈欲絕,伊親投以疏散,而勢愈甚。余曰:冒雨果受寒,而宜疏散矣。獨不思《經》曰:驚而奪精,汗出於心,持重遠行,汗出於腎,疾走恐懼,汗出於肝,搖體勞苦,汗出於脾,五臟俱傷矣。
凡入者為實,出者為虛,大便出而即昏暈,元氣欲脫矣,尚可以既散之微寒為重,而垂絕之無氣為輕也。急以人參三錢、白朮六錢、炮姜一錢、五味子、炙甘草各一錢、製附子一錢二分,投服而愈。或曰:愈則愈矣,但五味酸斂,恐有餘邪未盡也。嗟嗟,是尚以瘧症為有跡之真邪,而未達陰陽虛極之變現,顧標不顧本之見也。
白話文:
老朋友謝登今年已經七十多歲了。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大雨,趕著回家,結果染上了瘧疾,病情十分危急。每次發病時,他就會腹瀉,腹瀉完就昏昏沉沉,快要昏死過去。他的家人用一些疏散的藥物治療,但病情卻越來越嚴重。
我說:「他淋雨肯定受寒了,應該用疏散的藥物治療。但他怎麼沒想到《經》上說:驚嚇會損傷精氣,汗出於心;急行遠途,汗出於腎;疾走恐懼,汗出於肝;勞累過度,汗出於脾。五臟都受損了。」
凡是進入身體的屬於實症,從身體裡出去的屬於虛症。他腹瀉時就昏昏沉沉,元氣快要耗盡了,怎麼可以把疏散寒邪放在首位,而輕視他瀕臨死亡的虛弱呢?我急忙用人參三錢、白朮六錢、炮姜一錢、五味子、炙甘草各一錢、製附子一錢二分,讓他服用,病就好了。
有人說:「病好了是病好了,但五味子酸性收斂,恐怕還有餘邪沒有消除。」哎,這人還把瘧疾當作有跡可循的真邪,卻沒有明白陰陽虛極的變化表現,只顧著治療表面症狀,而不顧根本原因啊!
且有附子通經達絡之大功,雖有強邪,無地可匿,況更有炙草炮姜開發之藥,能不少佐斂闔,以為收攝元氣之用耶。
立齋曰:氣血虛而變現諸症,莫可名狀,故貴治者熟得氣血虛實之情,陰陽變化之用,脈氣真假之徵,則雖病狀變現百出,總不外乎陰陽氣血虛實中以盡之。至於諸瘡諸腫,感六腑者發於皮毛肌肉,感於五臟者發於經絡骨髓,莫非陰陽氣血相滯而生,氣血有餘,則紅腫高起而為陽毒,氣血不足,則陰塌平陷而為陰毒。丹溪所謂陰滯於陽,陽滯於陰,百病皆由於此,不止癰疽而已。
《經》云:邪之所湊,其正必虛,著而不去,其病為實是也。本陰陽不知,氣血澀滯,陽不足則寒濕凝泣,陰不足則火熱沸騰,乃是血為之濁,氣為之亂,隧道阻滯,猶水流不汙。今氣血既凝而且郁,能不各隨經絡滲入脈中,溢於脈外,腐潰成膿乎?名之曰:毒者,氣血不知之謂。如人之氣不和平而有毒性之類也。
白話文:
附子能通經絡,就算有強烈的邪氣也無處可藏。更何況還有炙草、炮姜等藥物來幫助附子發揮作用,並不會造成收斂閉塞,反而能幫助收攝元氣。
立齋說:氣血虛弱就會出現各種症狀,難以描述。因此,治療者要熟知氣血虛實、陰陽變化、脈氣真假,才能應對各種病症。這些病症,無論表現如何,最終都與陰陽氣血虛實有關。至於瘡腫,感六腑者會影響到皮毛肌肉,感於五臟者會影響經絡骨髓。這些病症都是因為陰陽氣血阻滯而生。氣血過盛則會紅腫高起,形成陽毒;氣血不足則會凹陷平坦,形成陰毒。丹溪說,陰滯於陽,陽滯於陰,百病皆由此而生,不僅僅是癰疽。
《經》書上說:邪氣聚集的地方,正氣必然虛弱。邪氣停留不去,就會形成實症。如果不懂陰陽,氣血就會凝滯。陽氣不足就會寒濕凝結,陰氣不足就會火熱沸騰。這是因為血氣濁亂,經絡阻塞,就像水流不暢而污濁一樣。現在氣血凝滯又鬱結,難道不會隨著經絡滲入脈中,溢出脈外,腐爛成膿嗎?我們稱之為毒,就是因為氣血失調。這就像人體氣機不順,就可能產生毒性一樣。
然大腫大毒,發於骨髓經絡者,不於先天水火真陰陽求之,不能療也。若諸瘡小癤,不於後天脾胃氣血中求之,亦無益也。奈何近醫一遇瘡腫,便作外染之邪,有餘之毒,克削寒涼,清解疏利,輕者熱邪外散,氣血亦可宣和,重者氣血更傷,難潰難長,每多內攻不救,餘次孫因母久患陰虛夜熱之症,生下百餘日,遍體癩瘡,痛癢煩啼,旦夕無寧刻,余用生地、當歸身、丹皮、赤芍、萆薢、首烏、金銀花、連翹、土貝母、甘草節、鱉蟲、胡麻子、土茯苓、木通節,大劑乳母日夜進服,數十劑後,濕熱下赴,兩足潰爛,清水淋漓,指甲皆脫乳母傍人,近者莫不傳染,此先天胎稟熱毒之氣,已盡出於外矣。後於耳後結一大毒,此陰虧而無根之火乘虛而凝聚於其部也。
白話文:
然而,大的腫毒,發源於骨髓經絡的,如果不從先天水火真陰陽中尋找治療方法,就無法治癒。如果是一些小的瘡癤,如果不從後天脾胃氣血中尋找治療方法,也沒有用處。
為什麼現在的醫生一遇到瘡腫,就認為是外來的邪氣,是多餘的毒素,就用寒涼藥物來削减、清解、疏利?輕微的熱邪可以藉此外散,氣血也可以宣通和緩,但是重症的話,反而會傷及氣血,不容易潰爛,也難以癒合,往往會因為內攻而得不到救治。
我曾經治療過一個小孩,他的母親長期患有陰虛夜熱的病症,孩子出生一百多天后,全身長滿了癩瘡,又痛又癢,而且煩躁啼哭,整日整夜沒有安寧。我用生地、當歸身、丹皮、赤芍、萆薢、首烏、金銀花、連翹、土貝母、甘草節、鱉蟲、胡麻子、土茯苓、木通節,用大劑量讓孩子的母親日夜服用。服用數十劑后,濕熱下行,孩子的雙腳潰爛,清水淋漓,指甲都脫落了。孩子的母親和周圍的人,靠近的都會被傳染。這說明孩子先天體質中帶有的熱毒之氣,已經完全發散出來了。
後來,孩子的耳後又長了一個很大的毒瘡,這是因為陰虛導致體內沒有根基的火氣乘虛而入,聚集在這個部位。
余以八味加牛膝五味子煎湯,與孫自服,數劑之後,高腫潰膿而愈,漸後氣血精液衰潤,瘡靨乾枯,或愈或發,能保其不內攻乎,余思精不足者補之以味,乃以羊肉四兩,煎湯,入生黃耆四錢,當歸身二錢、金銀花三錢、蜜酒炒生麻四分、生薑三片,大棗二個,日煎與服,不及十劑,足瘡痊愈,升於頭頂,照方再服,而頭瘡亦痊,精神更長。
又治郡中太學生何姓,口舌咽喉腐爛而不疼,胸膈腹悶欲絕,徹夜不寐,飲食不進,按其脈右寸關弦洪搏指,左寸關沉微欲脫,兩尺重按俱無根,詢其起病之由,乃平時勞心,惱怒太過,任病勉強勞碌,以致內傷身熱,醫家誤用發散,乃見紅點,便為麻疹,更用疏解清托,以致困倦愈甚,頰內腫硬、疑為疹毒,更用清涼解毒,於是胸膈脹悶不堪,後更疼痛欲絕,余始知為藥之誤也。
白話文:
我用八味加牛膝湯,給孫某服用,服了几剂之后,高肿溃脓而愈,逐渐之后气血精液衰弱,疮疤干枯,时好时坏,能保其不向内攻吗?我思考精气不足者要以补味之法治疗,于是用羊肉四两煎汤,加入生黄芪四钱,当归身二钱,金银花三钱,蜜酒炒生麻四分,生姜三片,大枣两个,每日煎服,不到十剂,脚上的疮就痊愈了,并且上至头顶,照方再服,头上的疮也好了,精神更佳。
又治郡中太学生何姓,口舌咽喉腐烂而不痛,胸膈腹闷欲绝,彻夜不眠,饮食不进,按其脉右寸关弦洪搏指,左寸关沉微欲脱,两尺重按俱无根,询问其发病原因,原来是平时劳心,恼怒过度,强忍病痛劳碌,以致内伤身热,医家误用发散之药,看见红点,便当作麻疹,又用疏解清托之药,导致困倦更加严重,颊内肿硬,疑为疹毒,又用清凉解毒之药,于是胸膈胀闷不堪,后来更是疼痛欲绝,我才明白是药物误用造成的。
蓋勞傷發熱,原系中氣不足,誤發散而榮氣逆行,乃為斑點,復誤用清解,致陰火上浮齒頰而為腫,仍為麻疹餘毒,益進寒涼清解,脾胃愈虛,元陽愈損,陰翳之火,容於咽嗌,腐潰成血而不疼。如物失天日之照臨,則易為之腐壞,故名之為陰爛,非若陽火衝擊,為腫潰疼痛也。
余始以熟地一兩二錢、炒白朮四錢、牛膝三錢、炒麥冬二錢、五味子八分、製附子一錢五分,連進二劑,胸脹漸減,睡臥始安,六脈少和,次日便用人參三錢、棗仁二錢、熟地四錢、當歸一錢五分、牛膝、炒麥冬各二錢、五味子六分、肉桂去皮八分、薑棗水煎,日進二服,次日六脈有神,神氣亦爽,已能思食,咽喉腐爛之處,亦知少疼矣。此陽和已轉之象,蓋始知地之凍,水之死,一得陽和,則凍解而水活矣。
白話文:
勞累傷身導致發燒,根本原因是脾胃虛弱,中氣不足。錯誤地使用發散藥物,導致陽氣逆行,出現斑點。之後又錯誤地使用清熱解毒藥物,導致陰火上炎,造成牙齒和臉頰腫脹,這都是麻疹後遺症。繼續服用寒涼清解藥物,脾胃會更加虛弱,陽氣會更加損傷,陰寒之火會積聚在咽喉,腐蝕潰爛,但卻不痛。就像失去陽光照射的物品容易腐爛一樣,所以稱為陰爛,和陽火灼傷引起的腫脹潰爛疼痛不同。
我一開始用熟地黃一兩二錢、炒白朮四錢、牛膝三錢、炒麥冬二錢、五味子八分、製附子一錢五分,連續服用兩劑,胸悶逐漸減輕,睡眠也變得安穩,六脈稍微平緩。第二天就改用人參三錢、棗仁二錢、熟地黃四錢、當歸一錢五分、牛膝、炒麥冬各二錢、五味子六分、肉桂去皮八分,用薑棗水煎服,一天兩劑。第二天六脈有力,精神也清爽,開始想吃東西,咽喉腐爛的地方也感覺稍微不痛了。這是陽氣回升的徵兆,就像冰塊遇熱會融化,死水遇熱會活過來一樣。
故知疼也。余用銅青三錢、煅人中白二錢、西牛黃一分、大冰片二分、麝香一分共研,極細,每回少許吹之,久凝腐潰之痰涎,長流直湧而出,再吹再流,不日而愈,調理數日,精神日長,飲食日增,余後以八味加牛膝、五味子為丸,早晨淡鹽湯送服五錢,以前方調養心脾氣血者,煎成膏滋,晚間進服,不旬日而痊愈。觀此則凡外之肌肉皮毛,內之咽喉腸胃諸症,皆由陰陽偏勝為患,實氣血無形之化也。
白話文:
所以明白疼痛的原因了。我使用銅青三錢、煅人中白二錢、西牛黃一分、大冰片二分、麝香一分,將它們一起研磨成極細的粉末。每次取少許吹入患處,久凝的腐敗痰涎便會順著氣管長流直湧而出。再吹再流,不出幾天就會痊癒。調理數日後,精神日漸恢復,飲食也日益增多。之後,我用八味丸加牛膝、五味子製成丸藥,早晨用淡鹽湯送服五錢。而用之前所述方子調養心脾氣血的藥物,則煎成膏滋,晚上服用。不到十天便可痊癒。觀察此例,可知凡是外在的肌肉皮毛,以及內在的咽喉腸胃等病症,皆是由於陰陽失衡所致,而實質上是氣血無形變化所造成。
豈真有外邪有跡之毒,可用寒涼克削者乎!即使火之有餘,亦由水之不足,補水便可以化陽矣。
《經》曰:邪之所湊,其正必虛,且今人稟賦尤薄,既因虛而受病,焉能耐病而久延!況芽兒柔脆,血氣未全之質乎,故近來溫疹之惡,小兒受其害者甚眾,蓋能受邪者,正氣已虛,一經壯熱,陰分燥涸,治者妄投疏表風藥,則榮陰轉傷,過投攻托毒藥,則中氣愈損,再或因其發熱,絕其穀食,元氣益虛,初則胃氣未衰,尚思得食,久則胃氣漸虧,亦不思食,以致有形之疾病未瘳,而無形之元氣先脫。更有因藥力之猛,血分沸騰,榮氣逆行於表,為斑為疹矣。
白話文:
難道真的存在著有跡可循的邪氣,可以用寒涼的方法來消除嗎?即使是火氣旺盛,也是因為水氣不足,只要補充水氣就能化解陽氣。
古書上說:邪氣容易入侵的地方,一定是正氣虛弱的地方。而且現在的人體質普遍較差,本就虛弱,因虛弱而生病,怎麼能承受得了病痛而延誤治療呢?更何况小孩子体质柔弱,气血尚未完全,因此近来温疹病流行,许多孩子受害。因为能够被邪气入侵,本身就说明正气已经虚弱,一旦发热,阴气就会枯竭。医生如果错误地使用疏散表面的风寒藥,就会损伤营阴;如果过度使用攻托毒药,就会损伤中气。更甚者,因为发热就断绝食物,元气就会更加虛弱。一开始胃氣尚未衰退,還會想吃东西,时间久了胃氣就会逐渐衰弱,也不想吃东西,导致有形的疾病还没好,无形的元气先耗尽了。更有甚者,因为药物太过猛烈,血气沸腾,营气逆行到表面,就形成了斑点和疹子。
然有陽氣本虛,不能上升,而頭面不起者,亦有中氣不足,故起而即沒者。亦有久熱傷陰,陰虛久熱不已者。亦有中氣困乏,不能健運,而不思飲食者。亦有陽無陰斂,孤陽亢上,上壯熱喘渴而下虛寒泄瀉足冷者,張每以全真一氣投之,燥涸者得此濡潤,所謂滋水即所以發汗,況有托住中氣之藥,縱有外邪,不能內伏,中氣一壯,客氣潛消,延納飲食,精氣自生,真火一歸於下,陰翳自解於外,榮陰一潤於中,百脈灌溉於表,自然肌膚潤澤,熱退身涼,里和思食而愈矣。
蓋氣血變現之症,仍必賴與氣血有情之藥,投之可入,既有養正耐病之功,便是卻病保命之要,豈可以氣血為仇之藥,助風助火,日與正氣為難首,能不益令受生諸症,徒使精神竭絕哉!《經》所謂:致邪失正,絕人長命,此之謂也。
白話文:
有些人天生陽氣不足,無法上升到頭面,導致頭面冰冷;有些人中氣不足,所以昏迷後只能短暫清醒。也有人因長期發燒而損傷陰氣,導致陰虛發熱不止。還有些人中氣虛弱,無法正常運作,因此不思飲食。也有人陽氣過盛,缺乏陰氣收斂,導致上半身燥熱喘渴,下半身虛寒腹瀉、腳冷。張某人經常使用全真一氣湯治療這些病症,乾燥的人服用後可以滋潤,所謂「滋水即所以發汗」,況且全真一氣湯中有托住中氣的藥物,即使有外邪入侵,也無法深入體內。中氣一壯,外邪就會自然消退,病人就能恢復食慾,精氣自然產生。真火下降,外在的陰寒就會自然消散,滋潤的陰氣充盈於內,百脈得到滋養,自然皮膚光澤,退熱涼爽,身體恢復平和,胃口大開,自然痊癒。
因為氣血變化的病症,必須依靠與氣血相合的藥物,這些藥物可以進入體內,既能養護正氣,抵抗疾病,又是治療疾病、保命的重要藥物。怎麼可以用與氣血相沖的藥物,助長風寒火熱,日復一日與正氣爭鬥,這樣只會加重病情,令病人精氣耗盡!《經》書說:「致邪失正,絕人長命」,這就是這個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