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外科大小合參卷十九 (7)

回本書目錄

外科大小合參卷十九 (7)

1. 連翹丸

治瘰癧結核已破,或未破者。

薄荷(新者,二升,製取汁),皂角(一挺,水浸,去皮製取汁),上二味,於銀石器內熬成膏,次入青皮一兩),皂角子,(慢火炮去皮,取皂子仁搗羅為末五錢),陳皮(一兩),連翹(五錢),黑牽牛(二兩五錢,半生半炒),五味為末,用前膏子為丸,如桐子大,每服二十丸,煎連翹湯,食前送下。

一方

治瘰癧。

用斑蝥(一兩,去足翅),粟米(一升,同炒黃色,去米),細研,入薄荷末四兩,雞子清丸,綠豆大,空心蠟茶湯下一丸,每日加一丸,加至五丸。又方,用鳥雞子一個,丸上開一竅,攪清黃令勻,以斑蝥一個,去足翅,入雞子中,紙糊封之,飯上蒸熟去殼,並斑蝥,空心吃雞子,一日一個,以瘥為度。

白話文:

【連翹丸】

這藥方是用來治療淋巴結核已經潰破,或是尚未潰破的情況。

首先,使用新鮮薄荷兩升,榨取出汁液;再取一根皁角,用水浸泡後去掉外皮,也榨取其汁液。將這兩種汁液在銀石器皿中熬煮成膏狀。接著加入一兩的青皮、五錢的皁角籽(先用慢火烘烤去掉外皮,然後取出皁子仁研磨成粉末)、一兩的陳皮、五錢的連習,以及二兩五錢的黑牽牛(一半生一半炒過)。將這五種材料磨成粉末後,與先前熬製的膏狀物混合,搓成像桐子一樣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二十粒,用連習湯煎煮,飯前服用。

另一個藥方也是治療淋巴結核。

使用一兩的斑蝥(去掉腳和翅膀),與一升的小米一起炒至呈黃色,然後去掉小米,將斑蝥細細研磨。再加入四兩的薄荷末,與雞蛋清混合搓成綠豆大小的藥丸。空腹時,用蠟茶湯吞服一粒,每天增加一粒,直到增加到五粒。

還有一個藥方,取一個烏雞蛋,在蛋上開一個小孔,將雞蛋清與黃攪拌均勻,然後放入一個去掉腳和翅膀的斑蝥,用紙將孔糊住,放在飯上蒸熟。去掉雞蛋殼和斑蝥,空腹食用雞蛋,一天一個,直到病情好轉為止。

2. 無比方

治瘰癧。

白朮,檳榔,防風,牽牛(半生半熟),密陀僧,郁李仁,斑貓(糯米炒,各等分),

為末,麵糊丸,桐子大,每服二十丸,空心臨臥,甘草檳榔湯下。至一日後,腹中覺痛,於小便中,取出如魚眼癧毒為度。已破者自合,未破者自消。

白話文:

這是在治療淋巴結核的處方。

使用白朮、檳榔、防風、半生半熟的牽牛、密陀僧、郁李仁、斑蝥(與糯米一同炒過,各取相等份量)。

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麵糊做成藥丸,大小約如梧桐子,每次服用二十粒,最好在空腹或睡前服用,以甘草和檳榔煎煮的湯水送服。一天後,你可能會感到腹部有些疼痛,這時你會在小便中排出類似魚眼的瘰癧毒素,排出到這個程度就夠了。已經潰爛的部分會自行癒合,未破潰的也會自然消失。

3. 太乙膏

治癧子瘡甚效。

腦子(一錢),輕粉(二錢),乳香(二錢),沒藥(四錢),麝香(三錢),黃丹(五兩),用清油一斤,先下黃丹熬,用柳枝攪,又用㬱兒蔥七枝,先下一技,熬焦,再下一枝,蔥盡為度,不住手攪,覷令熱得所,入腦子等藥,研細攪勻,瓷器盛之,用時旋攤。

一方

用瀝青、蓖麻子,去殼,同研成膏,先用蔥椒湯,洗瘡淨,以紅絹攤膏,貼患處。

一方

用白膠香一兩,瓷器內熔開,去渣再熔,以蓖麻子六十四粒,研爛入膠內,更入油半匙,熬勻,滴水中,試軟硬得所,量瘡大小,以緋帛攤貼。先以蔥椒湯洗瘡淨,後貼一膏,可治三五瘡,並治惡瘡軟癤皆效。

一方

用荊芥煎湯待冷,洗瘡後,看紫黑處,以針刺破,卻用雄黃,樟腦,為末,清油調捺三四次,候黃水出處,仍取未見日蚯蚓糞,如雞子大,一塊,火內燒紅,穿山甲九片,微炙,為末,入乳香、沒藥少許,香油調搽甚妙。

又方

以雞子肶胵,燒灰末搽。未破香油調敷,已破干搽。

白話文:

[太乙膏]這方子對於治療癧子瘡有很好的效果。

所需材料有:腦子(約3克)、輕粉(約6克)、乳香(約6克)、沒藥(約12克)、麝香(約9克)、黃丹(約150克)。先使用一公斤的清油,把黃丹放下去熬煮,同時用柳枝攪拌,再加入七枝的蔥,每次一根,等到蔥熬到焦黑,再放入下一根,直到蔥全部用完。在熬煮過程中要持續攪拌,待油溫適中,再加入腦子等藥材,研磨細碎後,攪拌均勻,裝入瓷器中保存。使用時再取出攤開。

另一個方子是使用瀝青和去殼的蓖麻子,一起研磨成膏狀,先用蔥椒湯清洗瘡口,然後將膏狀物鋪在紅色絹布上,貼在患部。

還有一個方子是使用白膠香(約30克),在瓷器中加熱融化,去除渣滓後再次融化,加入碾碎的蓖麻子(共64粒),再加入半匙油,熬勻後滴入水中,試驗其軟硬度,根據瘡口大小,鋪在緋帛上貼在患部。先用蔥椒湯清洗瘡口,然後貼上膏藥,可以治療三至五個瘡,也能治療惡性瘡和軟癤。

另一個方子是使用荊芥煎湯,待涼後清洗瘡口,觀察紫黑色部位,用針刺破,再使用雄黃和樟腦,研磨成粉末,用清油調勻,塗抹三四次,待黃色液體流出,再取未曬過太陽的蚯蚓糞(雞蛋大小),在火中燒紅,再加入穿山甲(9片)稍微烤一下,研磨成粉末,加入少量乳香和沒藥,再用香油調勻,塗抹效果極佳。

最後一個方子是使用雞蛋的底部,燒成灰,研磨成粉末,未破皮的瘡可用香油調勻敷上,已經破皮的則直接乾敷。

4. 夏枯草膏

用夏桔草,不拘多少,鍋內煮爛,去渣,取汁熬膏,貼之。

白話文:

使用夏枯草,數量不限,放在鍋裡煮到軟爛,然後濾去渣滓,只留下汁液並熬煮成膏狀,再將膏狀物貼敷於需要的地方。

5. 胎毒諸瘡

後天諸毒易辨,先天所中難明,輕則發而為瘡也。起似風癮,漸成細瘰,一作搔癢,即濕而流片如癬,自頭遍體,上下隨感而發,其瘡有蟲,故名蟲胞,謂從胞胎而來也。總是濕火相乘,血熱毒盛,腠理愈開,淫毒益熾,癢為氣虛,楚屬血虛,其症屬腑,旋久,而氣血而虛,則因熱而起,又因熱乘虛而內攻矣。治宜托裡解毒為上,然愈時而結聚於項者,六陽諸毒上衝,火毒炎上之徵也。

若初起便發於項者,胎毒壅盛上參陽位也。如發稀面有白屑,至久不愈者,即名禿瘡。亦有年長而患腦疳,白禿不生髮者,蓋足少陰腎其華在發,因疳熱血氣損少,不能榮發耳。有收在四肢者,是日久脾虛,濕毒感襲也。其驚瘡者,驚本無物,因蹉其血氣,在臟為積,在腑流溢皮膚,而為瘡也。

練銀瘡者,眉間生瘡,是肺熱也。風瘡者,亦發遍身,其形甚小,俗呼為疥也。蟲窠瘡者,窠內有蟲。如細蟣子是也。諸瘡治法,若痛癢不可忍者,及性急面黑而血熱者,宜苦寒,如芩連苦參之類。體胖之人,宜祛風燥濕清火為主。

如久病之後,濕蒸外達者,但事補托切勿多浴塗遏,致毒內攻,然諸瘡雖屬心火,常用寒涼但熱則行,寒則凝,凝則毒反滯而難痊,故莫如透肌解毒和血養陰,則風火息而燥癢除,且氣血充固,諸毒不能為患矣。若痘疹之後生瘡者,餘毒未盡也。亦宜化毒和血。若瘡前發驚,與夫瘡後發驚者,皆因瘡而致也。

並宜理瘡為主,至於一切胎毒,俱宜涼血清熱解毒,發散於外,切勿輕從外治,以致熱毒內攻卒成不救,小兒臟腑嬌嫩。易入難出耳。若至瘡色焦枯,肚腹青黑者,生瘡而無膿汁者,或遍體皆瘡毒、發於肋或在少腹或在頂門腫起者,並皆不治。

白話文:

[胎毒各類皮膚病]

後天接觸到的各種毒素較容易辨識,但先天遺傳的問題就比較難以理解了,病情較輕的時候,會以皮膚病的形式爆發出來。起初可能像是風疹,逐漸形成小的淋巴結,一旦抓癢,就會出現濕潤的皮疹,像癬一樣,從頭部開始,蔓延全身,上下身體隨感染程度而爆發。這些皮膚病中往往藏有寄生蟲,所以被稱為蟲胞,意思就是從母體胎盤帶來的。總的來說,這是濕氣和火氣相互作用,血液熱毒過盛,肌膚毛孔開放,導致毒素更加旺盛。癢是因為氣虛,疼痛則屬於血虛,這種病症通常影響的是腑臟。如果長期不愈,氣血兩虛,那就是由熱病引起的,然後因熱病趁虛而入,向內攻擊身體。

治療上,應該以內部排毒為主。但如果病癥聚集在頸部,這可能是六種陽性毒素向上衝擊的徵兆,火毒炎上的表現。

如果剛開始就在頸部爆發,那可能是胎毒過盛,影響到了陽性的部位。如果臉上長出稀疏的皮疹,上面有白色皮屑,長期無法康復,那被稱為禿瘡。有些人在年長後患上腦疳,頭髮不再生長,這是因為足少陰腎的華彩在頭髮,因為疳熱和血氣損失,無法滋養頭髮。如果四肢有收縮現象,那可能是脾虛日久,濕毒侵襲所致。如果突然爆發皮膚病,那是因為驚嚇導致血氣紊亂,如果在臟腑中形成積聚,就會在皮膚上形成皮疹。

如果眉毛之間長出皮疹,那是肺熱。風疹,也是全身爆發,形狀很小,俗稱為疥癬。蟲窩皮疹,窩內有蟲,像是小蝨子。對於各類皮疹的治療,如果疼痛難忍,或者性格急躁,面色黧黑,血熱,應選擇苦寒藥物,如黃芩、黃連、苦參等。體型肥胖的人,應以去風燥濕清火為主。

如果疾病長期存在,濕氣蒸騰到外部,只需補充營養,切勿過度沐浴或塗抹藥膏,以免毒素向內攻擊。然而,儘管皮膚病主要歸咎於心火,但常用的寒涼藥物只能讓熱氣流動,冷卻後反而會讓毒素停滯,難以治癒。因此,最好的方法是穿透肌肉解毒,調和血液,滋養陰氣,這樣風火就能平息,瘙癢也能消除,而且氣血充足,各種毒素就不會造成危害。如果水痘或麻疹後長出皮疹,那是殘留毒素未清。也應該化解毒素,調和血液。如果在皮疹前或後發生驚嚇,那都是因為皮疹引起的。

應以治療皮疹為主,對於所有的胎毒,都應該涼血清熱解毒,通過外部發散,切勿輕易進行外部治療,以免熱毒向內攻擊,最終無法挽救,小兒的臟腑非常嬌嫩,毒素進入容易,排出困難。如果皮疹顏色焦黑,肚子和腹部呈青黑色,或者皮疹無膿汁,或者全身都是皮疹,或者在脅下、少腹、頭頂門腫起,這些情況都無法治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