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七 (2)
雜症大小合參卷七 (2)
1. 方脈心脾病合參
下虛而脾腎敗也。非溫補命門不可。若泥痛無補法,為害不淺。
食積與痰飲作痛者,胃氣亦藉所養,故卒不便虛,日數雖多,不食無損。若痛止便吃物,痛必復作,須三五服藥後,以漸將息可也。痛甚者,脈必伏,用溫藥附子之類,不可用參朮,蓋諸痛不可補氣,一胃中有熱而作痛者,非山梔子不可,須佐以薑汁,多用臺芎開之。一有因平日喜食熱物,以致死血留於胃口作痛者,必日輕夜重,甚則用桃仁承氣湯下之。
輕則用韭汁消其血,桔梗開提其氣。蟲痛者,面上白斑,唇紅,時吐清水,痛定便能食,時作時止,有塊往來,上下行者是也,治以苦楝根、錫灰之類。然上半月蟲頭向上易治,下半月蟲頭向下難治。凡服藥先以肉汁及糖蜜食下,引蟲頭向上,然後用藥打出。脈堅實不大便者,下之。
心痛,用山梔子並劫藥止之。若又復發,可用玄明粉一服立止。左手脈數熱多,脈澀者,有死血。右手脈緊實痰積,弦大必是久病。有脾痛,大小便不通者,此是痰隔中焦,氣聚下焦。心痛者,脈必伏,以心主脈,不勝其痛,故伏也。不可因其脈伏神亂,疑為心虛,而用地黃白朮補之。
蓋邪得溫則散,泥則不散,溫散之後,可用陰陽平補。中宮氣不清則痛,有挾痰與火,或日久成積,古方用陳皮、香附、甘草為君,因所挾而兼用,一加海粉,火加梔子,積加醋蓬朮,死血加乾漆。胃中若有清痰留飲,腹中漉漉有聲,及手足寒痛,或腰膝脊脅抽痛,噁心煩悶,時吐黃水,甚則搖之作水聲,用小胃丹,或控涎丹,徹去病根而止。丹溪曰,草豆蔻一味,性溫能散滯氣,利膈上痰。
若果因寒而痛者,用之如鼓應桴。若濕鬱結痰成痛,服之多效,若因熱鬱而痛者,理固不可,但以涼藥來之。如炒芩連枝子之類,其效猶捷。東垣草豆蔻丸,治寒厥心痛,大獲奇效。若久熱鬱熱己甚者,諸香燥藥斷不可用也。
白話文:
下方虛弱是因為脾腎衰敗的緣故,必須用溫補命門的方法來治療,如果只是止痛而不補虛,造成的危害不小。
因為飲食積滯或痰飲造成的疼痛,胃氣也需要營養來滋養,所以剛開始不會立刻虛弱,即使多日沒有進食也不會損傷胃氣。如果疼痛停止就馬上吃東西,疼痛一定會再次發作,必須吃三到五劑藥後,才能慢慢調養。疼痛劇烈的時候,脈象一定會沉伏,要用溫熱的藥物如附子之類,不可使用人參、白朮補氣,因為各種疼痛都不適合補氣。如果胃中有熱而引起的疼痛,必須用山梔子,還要搭配薑汁,多用川芎來疏通。如果是因為平常喜歡吃熱食,導致瘀血停留在胃口引起的疼痛,通常是白天輕微晚上加重,嚴重時可以用桃仁承氣湯來瀉下瘀血。
輕微的可以用韭菜汁來消除瘀血,用桔梗來升提氣機。如果是蟲痛,臉上會出現白色斑點,嘴唇發紅,時常吐出清水,疼痛停止後就能進食,疼痛時好時壞,腹部會有硬塊上下移動,這就是蟲痛。可以用苦楝根、錫灰之類的藥來治療。一般來說,上半個月蟲頭朝上比較容易治療,下半個月蟲頭朝下比較難治療。凡是服藥前,先用肉汁或糖蜜吃下,引導蟲頭向上,然後再用藥打出。如果脈象堅實而且大便不通,就要用瀉下的方法治療。
心痛,用山梔子等瀉火的藥物來止痛。如果又復發,可以用玄明粉一服就能立刻止痛。左手的脈象呈現數脈,且有熱象,脈象澀滯,表示有瘀血。右手的脈象緊實,表示有痰積,脈象弦大,一定是久病。如果有脾痛,大小便不通暢,這是因為痰阻隔在中焦,氣滯留在下焦。心痛時,脈象一定會沉伏,因為心主管血脈,不能承受疼痛,所以脈象才會沉伏。不可以因為脈象沉伏且精神錯亂,就認為是心虛,而用地黃、白朮來補養。
因為邪氣遇溫會消散,停留在體內不會散開,溫散之後,可以用平和的補法來調養陰陽。中焦的氣機不清,就會疼痛,可能夾雜痰或火,或者久而久之形成積聚,古方用陳皮、香附、甘草作為主藥,再根據夾雜的情況配合用藥,如夾雜海粉來消痰,夾雜火用梔子,夾雜積用醋製蓬朮,夾雜死血用乾漆。如果胃中有清痰停留,腹中發出漉漉的聲音,並且手足發冷疼痛,或者腰膝、脊背、脅肋抽痛,噁心煩悶,時常吐出黃水,嚴重時搖動身體腹中會發出水聲,可以用小胃丹或控涎丹,徹底去除病根。丹溪說,草豆蔻一味藥,性溫能疏散滯氣,有利於膈上的痰。
如果是因為寒邪引起的疼痛,用草豆蔻就會像敲鼓一樣有效。如果濕邪鬱結成痰而導致疼痛,服用草豆蔻大多有效,如果因為熱邪鬱積而引起的疼痛,當然不可以使用,要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,像是炒過的黃芩、黃連、枝子等,效果會更快。東垣的草豆蔻丸,治療寒厥心痛,效果非常顯著。如果熱邪鬱積已經很久,熱勢很盛,各種香燥的藥物都絕對不能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