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七 (1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七 (1)

1. 雜症大小合參卷七

2. 方脈心脾病合參

真心痛者,手足青至節,旦發夕死,夕發旦死,寒邪傷其君主也。蓋心為君主,義不受邪,受邪則本經自病,必死不治。今之治例,皆言胞絡受邪,在腑不在臟,在絡不在經,而非真心痛也,以其在心之部位而名,或心之脈絡,或手心主之脈絡,或胃脘,或胸膈,或食傷,或寒傷,或氣逆,或痰飲,或死血,或蟲或鬱火,皆致痛也。

蓋胃屬濕土,列處中焦,為水穀之海,五臟六腑,十二經脈,皆受氣於此,壯者邪不能幹,弱者著而為病。其沖和之氣,變至偏寒偏熱,因之水停食積,皆與真氣相搏而痛,惟肝木之相乘者為尤甚,腎氣上逆者次之。胃病者,腹䐜脹,胃脘當心而痛,上支兩脅。咽膈不通,蓋胃脘逼近於心,移其邪而易得攻害也。

《脈經》曰:有憂愁思慮傷心而痛者,其人勞倦,即頭面赤而下重,心中痛徹背,其脈弦,此心臟傷所致也。蓋心主血而統性情,因於怵惕思慮,傷神涸血,於是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以致食飲風冷熱悸蟲疰之九種,乘虛侵凌也。

蟲痛者,發作懊憹,腫聚往來,上下行痛,痛有休作,心腹中熱善渴,涎出而色乍青乍白乍赤,嘔吐清水者蛔也。

大虛心痛者,宜補之。如大實心痛者,當食受惱,卒然發痛,大便或秘,久而心胸高起,按之至痛,不能飲食,宜利之。

寒厥心痛者,手足逆而遍身冷汗,便溺清白,大便通利不渴,氣微力弱,急以朮附湯溫之。寒厥暴痛,非久病也。朝發暮死,急當救之,是知久病無寒,暴病非熱也。

夫心痛有九種,曰飲、曰食、曰風、曰冷、曰熱、曰悸、曰蟲、曰疰、曰去來痛者,除風熱冷屬外所因,余皆不內外因。更婦人惡血入心脾經,發作疼痛,尤甚於諸痛。更有卒中客忤,鬼擊屍疰,使人心痛,亦屬不內外因,以意推度施治。

心膈之痛,須分新久。若明知身受寒氣,口食寒物而病,於初得之時,當有溫散,或溫利之。其病得之稍久,則成郁矣。鬱則蒸熱生火。若再欲溫散溫利,寧無助火添病耶!故古方多以山梔為君,加熱藥為響導,而開鬱行氣,則邪易伏,病易退。然向安之後,若縱恣口味,病必復作。

大概皆以諸痛屬實,痛無補法,痛隨利減,為不易之法,不知形實病實,便閉不通者,乃為相宜。若形虛脈弱。食少便泄者,豈容混治?須知痛而脹閉者多實,不脹不閉者多虛;拒按者為實。

可按者為虛:痛不移者為血,痛無定者為氣:喜寒者多實,受熱者多虛;飽則甚者多實,餓則甚者多虛:脈實氣粗者多實,脈虛氣少者多虛;新病年壯者多實,久病年衰者多虛:補而不效者多實,攻而愈劇者多虛。痛在經者脈多弦大,痛在臟者脈多沉微,表虛而痛者,陽不足也,非溫經不可,裡虛而痛者,陰不足也,非養榮不可。上虛而脾傷也,非補中不可。

白話文:

真心痛這種病,會出現手腳冰冷發青到關節的現象,如果是早上發病,到了晚上就會死亡;如果是晚上發病,到了早上就會死亡,這通常是寒邪侵犯了心臟這個君主。心臟是人體的君主,本身是不能受到邪氣侵犯的,一旦受到侵犯,就會產生心臟本身的疾病,這種情況是沒有辦法醫治的。現在的治療案例,都說是心包絡受到邪氣侵犯,認為病在腑而不是臟,在絡而不是經,這並不是真正的真心痛,只是因為發病部位在心臟附近才這樣稱呼,可能是心臟的脈絡、手厥陰心包經的脈絡、胃脘、胸膈,也可能是飲食損傷、寒邪侵犯、氣逆、痰飲、瘀血、蟲或鬱火等原因導致的疼痛。

胃屬於濕土,位於人體中焦,是水穀精微匯聚的地方,五臟六腑、十二經脈都需要從這裡獲得能量,身體強壯的人邪氣不能侵犯,身體虛弱的人邪氣侵入就會生病。胃中平和的氣如果變得偏寒偏熱,就會導致水停積食,這些都會和真氣搏鬥而引起疼痛,其中又以肝木過盛導致的胃痛最為嚴重,其次是腎氣上逆導致的胃痛。胃病的人會感到腹部脹滿,胃脘部(靠近心臟的位置)會疼痛,向上牽引到兩側脅肋。咽喉和胸膈也會不通暢,這是因為胃脘靠近心臟,邪氣容易侵犯到心臟的緣故。

《脈經》記載,如果因憂愁思慮過度而導致心痛,患者會感到疲勞倦怠,臉部發紅,身體向下沉重,心中疼痛徹到背部,脈象呈現弦的狀態,這是心臟受到損傷造成的。心臟主管血液和情志,由於驚恐或過度思慮,會損傷心神,耗損血液,導致清陽之氣不能上升,濁陰之氣不能下降,進而導致飲食、風、寒、熱、驚悸、蟲、疰等九種病邪趁虛侵入。

因為蟲引起的疼痛,發作時會感到煩躁不安,腹部會腫脹,疼痛會來回移動,時好時壞,腹中發熱,喜歡喝水,口中會分泌出帶有青色、白色或紅色的黏液,嘔吐出清水,這種情況是蛔蟲引起的。

因為虛弱導致的心痛,應該用補法治療;如果因為實證導致的心痛,通常是因為吃東西後感到不適,突然發作疼痛,大便可能不通暢,時間久了胸部會隆起,按壓時會感到劇烈疼痛,不能正常進食,應該用瀉法治療。

因為寒邪導致的厥心痛,患者會出現手腳冰冷、全身冷汗、小便清澈、大便通暢且不覺得口渴,氣息微弱,身體虛弱,應該立即用術附湯溫補。寒厥暴痛不是長期的病,早上發病晚上就會死亡,應該緊急救治,由此可知久病無寒證,暴病不一定是熱證。

心痛有九種原因:飲、食、風、冷、熱、悸、蟲、疰和來回遊走的疼痛。除了風、熱、冷等外因導致的疼痛,其他都是不屬於內外因的。另外,婦女因為惡血進入心脾經絡,也會引發疼痛,甚至比其他疼痛更為嚴重。還有一些突然發生的中邪、鬼怪侵擾等情況,也會導致心痛,這些也屬於不屬於內外因的疼痛,需要根據情況推斷並加以治療。

心膈的疼痛,需要分辨是新病還是久病。如果明確是因為身體受寒或吃了寒涼的食物導致的,在剛發病的時候,應該用溫散或溫通的方法治療。如果病程稍長,就會形成鬱滯。鬱滯就會導致蒸熱生火。如果還用溫散或溫通的方法,不是助長火勢,加重病情嗎?所以古代的醫方多用山梔子為主藥,加入溫熱的藥物作為輔助,以疏通鬱滯,運行氣機,這樣邪氣容易被制服,病情容易消退。然而,病情穩定後,如果放縱飲食,疾病一定會復發。

一般來說,各種疼痛多屬於實證,疼痛沒有用補法治療的道理,疼痛隨著疏通而減輕,這是普遍的原則。但是,要知道,只有身體強壯、病情屬於實證、大小便不通暢的情況,才適合用這種方法。如果身體虛弱、脈象微弱、食慾不佳、大便稀溏,怎麼能混淆治療呢?要知道,疼痛伴隨腹脹不通暢的多為實證,不脹不通暢的多為虛證;拒絕按壓的多為實證,可以按壓的多為虛證;疼痛部位固定不動的多為血證,疼痛部位不固定的多為氣證;喜歡寒冷的多為實證,喜歡溫熱的多為虛證;飽食後疼痛加重的多為實證,飢餓時疼痛加重的多為虛證;脈象有力、呼吸粗重的多為實證,脈象虛弱、呼吸短促的多為虛證;新病、年輕力壯的多為實證,久病、年老體衰的多為虛證;用補法沒有效果的多為實證,用瀉法反而加重病情的多為虛證。疼痛在經絡的多脈象弦大,疼痛在臟腑的多脈象沉微,表虛導致疼痛的是陽氣不足,必須用溫經的方法;裡虛導致疼痛的是陰血不足,必須用養血的方法;上虛是因為脾胃受損,必須用補中益氣的方法。